劉禪:我可不是「扶不起的阿鬥」,蜀國亡了,真不能全怪我

2021-01-20 騰訊網

這是劉備入蜀以來的第五年了,是時,天下三分,大局已定,物阜民豐、天朗氣清的益州,一片融合祥樂之氣。

這時候,卻有一個不和諧的聲音,打破了這種平靜。

「代漢者,當塗高也,塗高者,曹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大意就是說,接替漢朝統一天下大任的,應該是曹魏啊。

這可是在劉備的地盤,誰敢如此「認賊作父」,大逆不道?前不久可是剛有人因為罵劉備是「鄉巴佬」,而被玄德公砍了腦袋的。

原來此話是宜州名儒周舒說的!他為何敢出此言?

這種「曹魏才是正統」的觀念,其實廣泛存在於益州士族之中,比如大名士杜瓊就認為,「自漢以來,名官盡言曹。吏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曹魏接過漢朝的重擔,是天命所歸的。

杜瓊的弟子譙周,人稱「蜀中孔子」,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劉備和劉禪的名字連起來讀,就是「準備禪讓」的意思,至於禪讓給誰,師父已經替弟子把話說完了。

即使兵多將廣如劉備和繼承大統的劉禪,也拿眾士族這種大膽狂妄的「賣國」言論無可奈何。

見一葉而知秋。受清朝專制獨裁式君主的影響,我們總是將歷代的皇帝,都放在了一個「大權在握、為所欲為」的位置上——好處皇帝拿,出事了責任自然都是皇帝的,所以也習慣性把蜀國滅亡的責任,歸結到劉禪頭上。

事實上,隋唐往前、尤其是三國魏晉時期,帝王的權力,嚴重受到各士族、大家族的制衡,帝王時常以一個傀儡的形象出現,比如司馬懿控制下的曹氏,「王謝桓庾」陰影下的司馬氏,被宇文家族扼住咽喉的西魏歷代皇帝等……蜀漢亦如是。

劉備在時,尚能憑藉個人的權威,壓住蠢蠢欲動的各系世家,等到「老實人」劉禪一上位,蟄伏良久的各方勢力頓時一擁而上,文失和,武失勇,為了自身的利益,將蜀國變成了一鍋亂燉。

孟子說,「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蜀國的滅亡,是所有蜀國人一起努力的結果,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劉禪只是出現在了在最不應該出現的時候和地方,默默接下了這一口「亡國之鍋」。

自東漢往後,國家的資源逐漸集中於一些世族之中,他們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人口、社會聲望和話語權。他們始終將家族的生存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國家的命運想當然順延至第二位,見風使舵和牆頭草,是他們的本質和特色。比如諸葛氏,兄弟三人就分別在魏蜀吳三國身居要職,鼎足而立。這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策略,也讓他們在亂世中最大程度保證了家族的存續。

而在益州,從劉備的前任劉璋開始,蜀國的權力就始終牢牢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曾試圖扭轉這種「強枝弱幹」的局面,無奈源頭死水,只能無奈罷。隨後,這種由世族掌握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大權的趨勢,便一直貫穿了東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煬帝楊廣時,才稍有收斂。

劉璋依靠世族趙韙的權勢,攫取益州大權,後來又利用「東州兵」,擊殺趙韙。等到更強勢的劉備出現,張松等世族,便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劉璋,選擇了劉備。

劉備初入益州後,為了迅速紮根,也最大程度地討好當地士族和荊州士族,蜀漢朝廷官員多來自於此,如法正,張松,孟達,許靖和劉巴等。許靖為最高級別官僚太傅,劉巴起草了劉備即位的誥命,可以說,他們不僅在地位遠遠高於諸葛亮等人,還和魏國的王朗、陳群一眾,保持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如蜀國的名士來敏,其人並沒有太多本事,言行顛倒,諸葛亮都忍無可忍:「敏亂群,過於孔文舉」。但是因為他出身荊楚名門,家族勢力龐大,劉備也只能對他委以重任。該事件也在魏國名士之中廣傳為笑談。

再比如孟達,其人因出賣主公劉璋,身後有世家大族支持,便一直得到劉備器重,特別優待。後來關羽遇險,孟達坐視不理,導致荊州全失。叛逃曹魏後,前程不通,便又欲反正,結果在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面前,大擺教條主義,身敗名裂。

但是隨著荊州派系的不斷壯大,和益州本土士族之間圍繞土地、政治話語權之間的鬥爭,也就愈演愈烈。劉備和諸葛亮在時,尚能憑藉自身的勢力聲望、權謀機變,勉強壓制住這股逆潮,但隨著劉備和諸葛亮的相繼離世,這股內鬥的火山潮,便一發不可收拾了,最終導致了整個蜀國的分崩離析。

以劉巴為例,其人在益州橫行,為所欲為,他不但與益州當地的士族交惡,和武人張飛之間,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彼時劉備和諸葛亮等人苦心調解,卻依舊無濟於事。權力的崩解,早就埋下許多看不見的裂痕。

到了曹操統一北方後,益州的士族便日漸歸心於魏國,慢慢產生了如此論調:漢王朝的正統繼承者應該是魏,而不該是蜀。這種論調對於蜀國的正當性,可謂是一個致命打擊。比如蜀郡人張裕,就多次聲稱蜀國將亡,譙周等人,更是恨不能「開門迎客」。後來,魏軍大舉攻入蜀中時,就是譙周勸說劉禪掛冠投降。

由於劉備勢單力孤,對於這些世家大族們堂而皇之的「賣國」行徑,也只能忍氣吞聲,甚至不得不繼續任用他們。比如譙周,發表「反動言論」後,非但沒有受到懲處,反而還官升一級,成為光祿大夫,地位僅次於九卿。

到了諸葛亮主政時期,諸葛亮為了減少益州本土士族的制衡,殫精竭慮,採取了一系列開土、化民政策。尤其是利用南徵,採取了大規模的分割統治政策,把南中原有的四個郡增至六個,實行移民政策,又從南方少數民族各族中挑選不下萬名壯丁編入蜀軍,從而大大兌釋、削弱了益州本土世家大族對軍隊的控制,對世家望族的土地和兵力,起到一個制衡作用。

在諸葛亮的強大個人聲望和恩威並濟的政策下,益州士族和荊州士族能在整體上保持一個相對和平的狀態,但隨著諸葛亮人死燈滅,他苦心孤詣經營的穩定局面,也瞬間大廈將傾。

諸葛亮去世後,益州派和荊州派的關係,便由互不合作,變成了互相拆臺,蜀國內部的大亂鬥簡直如火如荼。諸葛亮五丈原屍骨未寒,魏延便與楊儀內訌。主張繼續北伐的魏延與主張撤退的楊儀意見對立,最終楊儀派人殺了魏延,自己卻也失足而死。

其他的,還有姜禕與姜維、楊儀與劉巴、姜維與張翼、張裔與岑述、姜維與楊戲等,《蜀志》群臣傳中,有關群臣不和的記載非常之多,這裡且不一一展開。

可以說,整個蜀國的歷史,就是一段「內鬥」的歷史,劉禪就像是國家的一個吉祥物,看起來似乎風光無比,實際上就如牽線木偶一般,身不由己。

都說「扶不起的阿鬥」,加上劉禪亡國之君的身份,還有「樂不思蜀」這樣的成語典故,使不少人對他的評價有失偏頗,認為他完全是個昏庸無能的廢材。但劉禪能夠在群雄割據、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執政四十一年,足見其是具有一定才智的。

其實相比較同期的吳魏兩國國主來說,劉禪雖平庸卻是幸運的。在位時間長,沒有過濫殺無辜的記錄,也沒有被自己國人推翻,最後還得以安度晚年。但是為這位無能君王的安逸和平舒適生活買單的,卻是蜀國的滅亡。

陳壽評價後主說:「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為昏暗之後」,也可以看得出來一二端倪:在蜀國這個國家,命運是掌握在這些大臣手中,而不是在劉禪手中的。陳壽的青少年時期在蜀漢度過,他可謂是劉禪人生前後的一個見證者。

其實,對於劉禪的投降,史家是眾說紛紜而又頗具爭議的。但無論如何,有一點不可否認:蜀國高層並沒有血戰到底的決心。

當時朝堂之上討論蜀漢政權何去何從時,劉禪君臣全部都沒有一戰到底的決心,甚至,他們也不反對降,只不過擔心降不了。直到譙周拍著胸脯說,我保證你們投降後,都能過個好日子,大家也就都沒有異議了。

我們常罵劉禪的樂不思蜀,但換個角度想,對於劉禪來說,能從亂如麻的政治巨大壓力下解放出來,也許是真心感到快樂的。用呂思勉先生的話來說——

「劉禪的內心世界,別人是無法知道的」。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相關焦點

  • 劉禪在亂世之中,讓蜀國屹立近30年不倒,他真是扶不起的阿鬥?
    當一個人擁有很好的資源,卻最終還是失敗了,往往會有旁觀者憑藉他為「扶不起的阿鬥」,這樣的情況,這句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而如今在人們的心中,說起劉禪往往都會嗤之以鼻,覺得他昏庸無能,可歷史上的劉禪真的是如此嗎?
  • 是扶不起的阿鬥還是大智若愚?蜀漢後主劉禪的大智慧
    "扶不起的阿鬥"這話連大字不識一個的鄉間老農都知道,就因這一句話阿鬥在歷史上的知名度極高,老少婦孺皆知。自此話誕生並成為鄉間俚語後,凡是懦弱無能,即便是有人幫襯也做不了大事的人都被冠以"阿鬥"的稱號,甚至到了後來"阿鬥"逐漸演變成了"弱智"的代名詞。阿鬥的不佳名聲主要是來自《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形象,有意貶低了小名阿鬥的後主劉禪。
  •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鬥」?別再被小說騙了,換做你也會選擇投降
    讀完《三國演義》,你會發現蜀國這一方很有意思。蜀國擁有三國最著名最有智慧的人,同時三國最愚蠢在扶不起的人也在蜀國這邊。想必很多人的心中已經有自己的答案了,這最具智慧的人自然就是諸葛亮了,而這最愚蠢的人自然就是阿鬥劉禪了。而讀者也把最高讚譽都給了諸葛亮,而把最難聽的話全都給了劉禪。
  •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鬥嗎?你看他賜給五虎將的諡號,就明白了
    「扶不起的阿鬥」是我們現在用來形容那些不爭氣、沒本事,乃至於有點兒傻的人的,其中的「阿鬥」,是蜀後主劉禪的小名,因為劉禪被諸葛亮這樣的奇才輔佐最後蜀國還是滅亡了,所以後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鬥」。毋庸置疑,阿鬥在當時肯定沒法和司馬昭這些梟雄相比的,那麼他是不是如後人說的那般,有些傻呢?
  • 劉禪終日渾渾噩噩 扶不起的阿鬥 造成他性格懦弱的原因是什麼
    說到劉禪,我們就會想到一個成語,叫樂不思蜀,說到正是劉禪在司馬昭處的態度,明明國家都已經亡了,竟然還貪圖享受,不思念自己的國家,直觀的來感受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劉禪這個人對自己的國家大事似乎並不感興趣,無論他的父親劉備,是多麼英勇善戰,多麼有雄才偉略,到了他這裡,一切歸零。
  • 三國演義中劉禪被塑造成「扶不起的阿鬥」,後主劉禪是否樂不思蜀
    劉禪, 小名阿鬥,是三國時期劉備的長子,在位41年,後被魏國滅亡。公元223年,劉備病故,劉禪繼位,史稱劉後主。在後世眼中,劉禪被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扶不起的阿鬥」、「樂不思蜀」都是出自於劉禪的典故。
  • 劉禪不是扶不起的阿鬥,而是智量甚大,後人應該理性評價
    通常我們提到劉禪的時候,都是覺得他十分的不爭氣。他沒有守住先主劉備給他打下了江山,也不會統軍打仗,只想歸於安穩,不想管理國家大事,最終導致蜀國的土地被人兼併。咱們之所以會這樣覺得,首先可能是因為大家都是從別人那裡聽到對他的評價,但是大家有沒有好好去研究一下史書,或者想一想他身上的可取之處。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來看一下真實的劉禪是什麼樣的人。
  • 《三國演義》扶不起的阿鬥流傳至今,劉禪是否愚蠢,小編來告訴你
    「很多人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鬥,而諸葛亮和其子諸葛瞻卻有不同的看法。我是原創作者不堪回首的光陰,每日為你更新不同的歷史小故事」東漢末年的歷史廣為流傳,有被改編成小說的情節,也有被翻拍到螢幕上的,甚至連歌裡都唱著。
  •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鬥嗎?小說只是誇大其詞,不投降後果更嚴重
    後主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鬥嗎?小說只是誇大其詞,不投降後果更嚴重。可能大家有聽說過這個詞語,那就是「扶不起的阿鬥」,其實扶不起的阿鬥是一個漢語詞語這「得益於」《三國演義》小說的描寫中,阿鬥為人不思進取,只會整天玩樂,即使有諸葛亮(181~234年)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濟於事,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還落下了&34;這樣的千古笑柄。可能很多人會問,後主劉禪真的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嗎?
  • 劉禪昏庸無能?看看蜀漢五虎將的諡號,阿鬥才是真精明
    看看蜀五虎將的諡號,答案就出來了:阿鬥真精明民間有句俗話:"扶不起的阿鬥。"這句話的意思通常指"一個人的才智太過平庸了,甚至已到了不管別人怎麼幫都扶不起的地步了"。而這個阿鬥就是三國時蜀帝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小名。關於劉禪有好幾個典故,不過大多都含貶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了。
  •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鬥」?別再被小說騙了,若是你也會投降
    三國中最著名,最有智慧的人在蜀國一方,三國中最沒有腦子的也在蜀國一方。大概很多人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最聰明的人自然是諸葛亮,最笨的人自然是阿鬥·劉禪。廣大讀者也對諸葛亮給予了最高的讚譽,對劉禪唾口大罵。
  • 扶不起的阿鬥?五虎上將死後,劉禪給他們起的諡號,諸葛亮都服
    導語:扶不起的阿鬥?五虎上將死後,劉禪給他們起的諡號,諸葛亮都服三國時期,劉備收服了一幹有勇武有才能的大將,其中有五個是劉備最為重用的大將,他們被稱為五虎上將。劉備生前能收服這麼多的大將,說明他身上一定有自己的能力和魅力,但劉備的兒子劉禪被稱為「扶不起的阿鬥」,不僅沒有得到劉備的賞識也沒有得臣心,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歷史上有關劉禪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覺得劉禪並非「扶不起的阿鬥」,而是洞悉局勢、會做人、愛德下士。從劉禪給五虎上將起的諡號裡可以看出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是否具有才華了。
  • 劉備之子阿鬥,扶不起?可他缺富貴一生,無疾而終
    劉備之子阿鬥,扶不起?可他缺富貴一生,無疾而終當我們談起三國,就不免想到劉備張飛關羽的桃園三結義而又戎馬一生戰死沙場的豪情,比起來劉備的傳奇一生,劉備之子劉禪就顯得平庸無奇,江湖人稱扶不起的阿鬥,可他真的扶不起嗎?
  • 劉備白帝城託孤,為什麼他的兒子劉禪是扶不起的阿鬥
    劉備為了培養好劉禪,讓他從小讀《 韓非子》等書學習為政之道,並且讓習武。還讓諸葛亮輔佐他,按理說,劉備的基因再加上後天的培養,劉禪應該不會落得「扶不上牆的阿鬥」這樣不好聽的名聲,被人們記住。劉禪17歲在成都繼位,拜諸葛為相父。
  • 「扶不起」的劉禪,其實暗藏著大智慧!
    《三國演義》中長坂坡趙子龍單騎救少主,一直是趙雲廣大迷男迷妹們的激動時刻,而我們在讚嘆子龍將軍世無雙的時候,也會順勢調侃一下劉皇叔,收買人心摔孩子把劉禪摔傻了,斷送了蜀漢的基業。不過歷史上劉備有沒有摔孩子我們不清楚,但劉禪即位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那麼他真的如小說和野史中記載的那樣,是扶不起的劉阿鬥嗎?
  • 【墨揚隨筆】原創 阿鬥之謎:真愚蠢,還是大智若愚?
    提起阿鬥,恐怕沒有人不知道那個「扶不起的阿鬥」的說法,以為乳名叫「阿鬥」的蜀後主劉禪很弱智,活活累死了諸葛亮,導致了「三國鼎立蜀先亡」的悲劇。第二天,司馬昭問他:「難道你不想念蜀國嗎?」他傻呵呵地回答說:「在這裡很快樂,不想!」於是,這句「樂不思蜀」,便成了後人刻畫樂而忘本的典故。「扶不起的阿鬥」,也因此在中國民間更有名了。
  • 阿鬥是真的扶不起嗎?司馬昭說了七個字,讓我們誤解阿鬥幾千年!
    今天,人們便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但歷史上真實的阿鬥真的如此無能嗎?其實不然,在蜀國滅亡後,司馬昭說了七個字,讓我們誤解阿鬥幾千年。接下來筆者為大家講述一下阿鬥的故事。公元23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臨終前,劉備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口中的嗣子就是阿鬥。
  • 劉禪明明比諸葛亮聰明,卻被世人當作傻瓜笑了一輩子!
    「扶不起的阿鬥」常被用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阿鬥何許人也?劉備去世後,由兒子劉禪繼位,劉禪的小名叫阿鬥,是個愚笨無能的人。一開始,由於有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輔佐,所以還沒有什麼大問題。後來,這些賢人先後去世,蜀國也就很快的被魏國滅了,劉禪因此投降被俘。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鬥"成了對庸人的戲稱。「樂不思蜀」被奉為證明其愚笨的典型。司馬昭同劉禪一起歡宴,特地為劉禪演唱劉禪故國蜀地的樂音舞蹈,在旁的人們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
  • 扶不起的阿鬥罕見動怒,死刑立即執行!劉禪:敢侮辱相父立即處死
    扶不起的阿鬥罕見動怒,死刑立即執行!劉禪:敢侮辱相父立即處死蜀漢後主劉禪被後世戲稱為扶不起的阿鬥,諸葛亮這樣的大才都沒輔佐劉禪成就霸業最終還被司馬家一統天下。雖然劉禪軟弱無能,但也不是沒有優點,他的最大優點就是性格溫順,他主政蜀漢期間竟然沒有出現激烈的政治爭鬥,劉禪也不像其他君主一樣一言不合就大開殺戒。不喜歡大開殺戒不代表不會殺人,性格溫順也不代表沒有脾氣,劉禪做皇帝幾十年很少發火,這一次卻相當令人動容!公元234年,蜀漢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諸葛亮病逝了,蜀漢舉國哀悼,後主劉禪身穿白色孝服為諸葛亮舉行三天的哀悼儀式。
  • 白帝城託孤的真相,劉禪不是扶不起皇帝,只是諸葛亮有心無力
    而劉禪第一次被世人所知是因為趙云為救劉禪大戰曹軍的事件。這一次的歷史事件雖然主要是表現了趙雲的武藝高超,對於劉備的忠心耿耿,這次事件之後劉備也封趙云為牙門將軍了。但是作為劉禪第一次被世人所知道,特別是劉備那一句「為了你這孺子,差點損我一員大將!」就好像註定了劉禪的命運不會是多麼的順暢。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劉禪的命運的確是充滿了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