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名家之碑 立琵琶之鄉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2020-12-10 寧波晚報
寧波中學龜茲琵琶學社學生在演出中

王範地

王惠然

劉德海

吳玉霞

章紅豔

    

    樓偉華

    

    

    遙遠的骨哨聲響起,再現了先人「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的狩獵情景,快樂的舞蹈隨之而起。最原始的音樂,起源於人們的勞作情景。後來,這種骨哨聲沿著河流,綿延在四明大地。骨哨的韻味,在姚劇、甬劇、平調等地方劇種裡絲絲縷縷,也通過二胡、揚琴、笛子等民族器樂,傳達出人們的喜悅心態。其中,琵琶的輕攏慢捻、嘈嘈切切,則給予人們特別的聽覺享受。於是,自西域流傳而來的琵琶,與寧波的江南絲竹,融合在了一起。

    

    「雙王」故裡傳妙音

    

    琵琶「聖手」王範地

    

    也許是年輕時因為練習琵琶太猛了,王範地的雙手受傷了,但是他沒有終止練習,而且自己慢慢琢磨出了治療手傷的「秘訣」。其實,很多彈琵琶的人,會遇到手傷的情況,王範地用自己的「秘訣」,治好了不少琵琶演奏家的手傷問題。所以,他有了中國琵琶界「聖手」的稱號,這也許是指其治療水平,也許是指其演奏技藝。

    王範地,1933年出生,祖籍寧波鎮海,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中國第一位琵琶專業研究生導師。王範地自幼喜歡絲竹音樂,自學多種樂器,並師從馬林生和李廷松。17歲考進上海滑稽劇團,任首席二胡,為演員即興伴奏。因演奏技藝大進,與陸春齡、馬林生等一起考入上海民族樂團,後調入北京電影樂團。1957年,王範地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暨音樂大賽,雖然他的手患了失控症,仍獲得器樂類金質獎章第一名,這是中國民族器樂第一次在國際性賽事中亮相併獲獎。1961年後,王範地主要從事琵琶教學,並對手指失控症的預防和治療進行研究,獲得極大成功。1981年,他用康復的雙手重新開始演奏生涯,並錄製了琵琶獨奏唱片,在全國民族器樂獨奏匯演中作示範演奏。

    為了豐富琵琶藝術,吸收其他民族器樂的精華,王範地向楊秀明學潮州古箏,向陳宗飛學大鼓,向烏斯滿江學熱瓦甫。他的演奏風格變化多端,注重運用左右手指法對旋律作潤飾,使音樂富有韻味。他曾赴德國、保加利亞、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蘇聯等國家訪問演出,被譽為「左手會唱歌」的人。王範地擅長演奏《春江花月夜》《霸王卸甲》《雙聲恨》《飛花點翠》等樂曲。他改編和創作的琵琶獨奏曲有《天山之春》《送我一支玫瑰花》《紅色娘子軍隨想曲》等,流傳很廣,成為每一位琵琶練習者的必學曲目。他的科學教學方法,已被不少音樂學院的琵琶專業教師採納,並著有《琵琶技術基礎理論》。

    可以說,王範地在中國當代琵琶界,是集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於一身的宗師級人物。不過,他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有記者把他稱作「琵琶大師」時,他總會打電話給媒體,希望下次不要叫他大師,說是「琵琶教師」就可以了。

    2001年,寧波舉辦全國琵琶大賽,這是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第一次全國性琵琶大賽,王範地很高興地擔任大賽組委會和評委會副主任。他說,「願意為寧波的琵琶事業效犬馬之勞」。王範地多次來到故鄉,為寧波琵琶學習者授課,不少經他點撥的學生,考上了中國音樂學院。寧波琵琶教師嚴琦帶著兒子,經常去北京王範地處學琵琶。每當王範地教學時,嚴琦就做筆記,並且拍攝王範地的教學視頻。幾年後,她的兒子考上了省級專業劇團,而嚴琦則把王範地的教學手法「偷」來為己所用,她的許多學生考上了北京、上海的音樂學院,且屢屢在全國大賽中獲獎。嚴琦說:「我只是學了王老師的一點皮毛而已,可惜王老師兩年多前去世了,我再也不能去當面討教了。但王老師留下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永遠值得我們去領悟。」

    「柳琴之父」王惠然

    1936年出生的王惠然,也是寧波鎮海人。中國著名民族音樂家、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人稱「柳琴之父」,琵琶「四指輪法」首創者。王惠然從小酷愛民族民間音樂,13歲起自學琵琶、月琴等,立志從事民族器樂的演奏和創作。

    王惠然於1965年創作完成《彝族舞曲》,此後這首優美的舞曲廣為流傳,成為琵琶樂手的必修曲目。它還被評為20世紀世界華人經典音樂作品,很多行家認為它是精品中的精品。之後,王惠然又創作了《春到沂河》《江南三月》《金色年華》等琵琶獨奏曲。

    柳琴,俗稱土琵琶,一直以來只用於戲曲伴奏。王惠然認為,民樂演奏中主要是拉弦、彈撥、打擊三個組,但是彈撥組中缺少一種高音樂器。於是,王惠然開始琢磨對傳統樂器二弦柳琴進行改良。1958年,王惠然成功研製出三弦高音柳琴。1970年,又研製出四弦高音柳琴,並以濃鬱的傳統民族風格,加以現代氣息及技巧,演奏了很多民族歌曲,一時間成為國內電臺經常播放的樂曲。

    去年8月,83歲高齡的王惠然,冒著酷暑來到故鄉鎮海,舉辦了「赤子的琴聲」——中國「柳琴之父」王惠然作品回鄉音樂會。當坐著輪椅的王惠然上臺謝幕時,劇場裡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王惠然說:「回鄉舉辦音樂會,是我夙願。我雖然年老體弱,但是很想為家鄉的音樂之城建設,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以紓解一個遊子的念鄉之情。」

    琵琶名家潤甬城

    從歷史的角度說,寧波與不少國內著名的琵琶大師,有著「親屬關係」。這些大師是——

    劉德海,著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57年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林石城、曹安和、楊大鈞。1970年任中央樂團的首席琵琶演奏員,1983年起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副院長。2007年獲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劉德海創作的《天鵝》《老童》等琵琶名曲,採用了新穎的演奏技藝。同時,他將古曲名作《十面埋伏》,打造成了新的經典而走向世界。劉德海是寧波女婿,其夫人莊瑜瀾是寧波鎮海籍的鋼琴教育家。他們夫唱婦隨多次來寧波,為寧波的音樂事業獻計獻策、盡心盡力。劉德海還欣然擔任寧波琵琶學會的首席顧問。

    吳玉霞,1959年10月出生於上海,著名琵琶演奏家、國家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她還是寧波引進的首批文藝大師之一,寧波市榮譽市民。她經常開心地說,「阿拉是寧波人」。

    2017年2月17日,在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展示廳,文藝大師吳玉霞琵琶工作室正式揭牌。與此同時,寧波12位大師中首個高研班——吳玉霞琵琶工作室首屆琵琶高研班率先開班。來自寧波各地的12位琵琶演奏人才成為首批學員。3年多來,在吳玉霞和傅丹的引領下,琵琶高研班先後走進寧波中學、鄞州中學、寧波市行知實驗小學和鎮海煉化等學校、企業,通過講座與現場演繹,讓廣大師生和企業員工認識琵琶,領略琵琶藝術的魅力。特別是他們走進朝暉實驗學校,讓民工子弟也能夠得到城市孩子一樣的藝術薰陶。

    章紅豔,1967年出生於浙江嵊州,寧波兒媳。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7歲學習琵琶,8歲登臺演出,10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其後在該院就讀附中、大學本科及研究生,先後師從孫維熙、林石城教授,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章紅豔是備受中外樂壇矚目的中國新生代演奏家,她的演奏曲目廣泛,技藝精湛,才情豐沛,極富音樂張力,曾在國內多個城市舉行獨奏音樂會和以「琵琶行」命名的巡迴演出。她還多次出國舉辦琵琶演奏會,被稱作「來自東方的美麗使者,無與倫比的音樂精靈」。章紅豔多次來寧波,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和音樂講座,其中「且彈且談」邊演奏邊講座的活動,影響最大。她還在寧波親自帶學生,經她輔導的不少寧波學生,後來考上中央音樂學院,並成為她的研究生。

    傳承之花四處開

    一方面,寧波人本身就有喜歡音樂的潛質,另一方面,寧波籍音樂大師們的成就,更是激勵和影響著鄉人。當然,更離不開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於是,寧波的音樂風氣日漸濃厚,尤以琵琶為甚。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寧波有琵琶學社46家,從事琵琶教學的人數在100位以上,學習琵琶的人數至少在2萬名以上。由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和丹霞藝術中心倡導的「琵琶教育和普及系列工程」,更是成效卓然。目前,已經建立了16個「寧波琵琶藝術傳承中心」,覆蓋寧波所有區縣(市)。自從傅丹、吳玉霞提出「零基礎學琵琶」理念以來,愛好琵琶的人數劇增,而且年齡趨於兩端化,最大年齡的為70歲,最小的只有3歲。

    作為琵琶演奏家的傅丹,以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為支點,盡力推進寧波琵琶事業的發展。自2003年起,舉辦了琵琶經典名曲賞析講座「五進工程」,即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進鄉鎮、進廠礦企事業單位。至今已舉辦了100餘場次的培訓活動。

    短短幾年間,在傅丹的主導、引領下,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先後舉辦了9期成人零基礎琵琶培訓班。她聯合同門師妹吳玉霞和上海音樂出版社社長範慧英,共同編著了《零基礎學琵琶》一書;編輯出版了《藝術悅生活》系列叢書;組建了寧波首家非職業民族樂隊——江南女子絲竹樂隊;率先在寧波市行知實驗小學建立了琵琶學社,並在該校建立了全國首家學校中的琵琶藝術館。

    近年來,寧波人對文化藝術享受的需求日益提高。為順應這個需求,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政策。同時,盡力鍛造十萬文藝甬軍,合力建設寧波的音樂之城,以使寧波的文化事業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那麼,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寧波可否成為「琵琶之鄉」呢?因為有著政府引領、名家效應和群眾基礎這三大有利因素,應該說,這是有水到渠成的理由的。當然,讓寧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琵琶之鄉」,必須在練好內功上花力氣,樹立良好的文化理念,組建琵琶專業隊伍,創辦琵琶培訓學校,培養琵琶新人,不斷進行跨省的琵琶藝術交流,進行琵琶演奏技藝的理論研究,乃至琵琶技藝的改革和琵琶的製作。如此,寧波終將成為中國文化界口碑高矗的實際意義上的「琵琶之鄉」。

相關焦點

  • 海內外名家薈萃 古今琵琶雅集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記者 周建平 攝)   本報訊(記者陳青 通訊員吳亞琴)「絲路琵琶甬江行」名家演奏會昨晚在鄞州區文化藝術中心上演,《梅花三弄》《江南春》《春江花月夜》等名曲讓民樂愛好者大飽耳福。  昨晚的演出雲集了一流的琵琶演奏家,他們很多來過寧波演出、講座。
  • 播撒琵琶藝術的種子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周建平 攝)     本報記者 陳 青    通訊員  包德貴    位於東部新城的寧波文化藝術培訓中心小劇場日前傳來陣陣悅耳的琵琶聲,這是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琵琶演奏家吳玉霞攜她的寧波首屆琵琶高研班弟子舉行年度匯報演奏會。
  • 寧波新華書店集團邁向整合發展新徵程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去新華書店讀一本經典好書,參加一場名家籤售,已成為很多寧波人的生活日常。    新世紀以來,全國新華書店系統陸續完成了區域集團化改革,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2017年9月29日,寧波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授牌,成為寧波市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大盛事。
  • ——記甬上篆刻家阮解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大師說——改革開放40周年寧波書法篆刻藝術成果展」在寧波美術館舉行,這次展覽體現了近年來寧波書法篆刻藝術的最高水平。其中刻有潘天壽、沙孟海等先賢頭像的一組巨印篆刻作品引來廣泛讚譽,它出自寧波篆刻家阮解之手。他的作品近年來頻頻在全國及省級書法篆刻藝術展中亮相。    阮解性格沉靜溫和,臉上總是帶著友善憨厚的笑容。目前他是西泠印社出版社寧波分社負責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篆刻委員會委員、寧波市篆刻委員會副主任。阮解出生於杭州臨安天目山下一個耕讀之家,祖上是大戶人家,家產頗豐。
  • 南塘河畔,這裡風景獨好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1659年,舉家移居泉州,不料遇颶風,船漂至臺灣,從此在臺南善化開始了流寓生涯,並創下了臺灣史上諸多「第一」:第一所漢語言文學啟蒙教育私塾,第一個在臺用中醫、中草藥治病救人,第一篇《臺灣賦》《臺灣輿圖考》,第一個臺灣詩社「東吟社」……    「沈光文是沈氏第十八代子孫。」
  • 《四明桃源圖》與桃源書院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撥開籠罩在這幅古畫上的重重迷霧,將透露出許多寧波歷史文化的重要信息。    一幅元畫    印證了一所書院    寧波揚帆美術館館長魯海波近年熱衷於宋元繪畫的研究,常去圖書館查閱名家畫集。有一次,他從《元畫全集》中看到一幅《四明桃源圖》。去年7月,他遇到桃源書院執行院長胡茂偉,就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胡先生。
  • 它山藝術博物館:聽石頭講故事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1892年8月31日,莫斯科著名收藏家特列恰科夫將他苦心經營了幾十年的畫廊以及全部藏品贈獻給了莫斯科城,其中包括1287幅水彩畫、518幅素描和9座雕塑,從而使之成為俄國歷史上的第一座民族藝術博物館。該畫廊藏品從11世紀到前蘇聯時代,幾乎所有的俄羅斯美術名家都有代表作陳列其中。另一個說:「學習繪畫的意義,不但要創作精美的畫作,還在於畫家本人要成為對人類有貢獻的藝術家。」
  • ——我市檔案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掠影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不僅如此,寧波企業積極利用檔案塑造企業文化,增強企業活力和凝聚力。    在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寧波供電公司的文化展廳,近千件的手稿、實物、照片、卷宗等檔案,全方位展現了寧波電力百年發展歷程中的人文、貢獻、創新等底蘊和對未來發展的美好展望。目前,參觀展廳已成為新老寧波電力人的新時尚,同時,也成為增進企業與客戶及社會各界交流的重要渠道。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前天,保國寺上了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紀錄片「錦繡華屋之千年營造」。  3月15日至19日,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連續播出5集紀錄片《錦繡華屋》,分別從宮殿建築、民居建築、園林建築、祭祀建築以及寺廟建築等五個方面,展現中國古典建築獨特的設計理念、布局形式以及風格特點。
  • 不拘一格育才造士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1985年7月)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    改革開放40年來,選什麼樣的人、從哪裡選人、怎麼用人三個問題,始終貫穿於寧波幹部選拔任用的全過程。    1985年,寧波在全國開創「雙推雙考」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先河,推動幹部選用工作一步步進入規範、公開、科學、民主的制度化軌道——以體制機制改革的澎湃動力,激發優秀幹部脫穎而出、實幹有為,為寧波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活水」。    開創先河,忽如一夜春風來    1985年7月30日,一個炎熱的夏日。
  • 鄞州五鄉鎮探索繁榮群眾文化新模式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此外,五鄉鎮於2018年9月啟動建設「鄞州區數字文化五鄉分館」,2019年1月,完成五鄉鎮文體中心和明倫村文化禮堂2個點數字文化分館的建設,配置攝錄設備、多媒體播放設備和觸摸展示屏。    「鎮財政每年在文化上的投入400萬元左右,這在全區鄉鎮中是比較大的。」
  • 「絲路尋珍·研學之旅」攝影展揭幕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伴隨著抑揚頓挫的詩歌朗誦,「絲路尋珍·研學之旅」攝影展昨日在慶安會館揭幕。展覽將持續至10月7日。「絲路尋珍」西部研學活動由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寧波日報主辦。    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始發港,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活化石」。
  • 俞小魯:琵琶製作大師的「傳家寶」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俞小魯保存至今的1960年7月寧波二中初中畢業的成績報告單。    前不久,有人願意以280萬元的高價向俞小魯購買此琴,對一把琵琶來說,二三萬元已是高價,這簡直是出了天價,但俞小魯沒有答應。得知此事的人們猜測,俞小魯做了半輩子琵琶,是準備留一把傳之子孫,作為傳家寶貝了。    然而,俞小魯告訴記者,他們家的「傳家寶」早就心有所屬,永遠只有一件,那就是他的一張1960年7月寧波二中初中畢業的成績報告單。
  • 程十髮的「線」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程十髮(1921-2007),名潼,上海金山人,生前為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現代海派畫壇巨匠,寧波邵洛羊藝術館藏有其佳作程十髮在用筆、用墨、用色方面都有標新立異之處,尤在線條的理解和表達上進入了新境。    藏於邵洛羊藝術館的《共讀圖》創作於1960年,是畫家贈給甬籍書畫家、畫院同事邵洛羊先生的一件用心之作。這一時期的程十髮,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畫面上三個孩童聚在樹下讀書,旁有小羊若干,羊兒們和樹上的鳥兒好像都在靜靜享受孩子們的讀書聲,作品人、景交融和諧。
  • 2020全國非遺曲藝周10月寧波開幕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全國非遺曲藝周已經成為展示曲藝精品的重要平臺,匯聚曲藝藝術家的重要盛會,欣賞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開幕式還將運用5G+VR全景直播及多平臺線上直播。    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光明網上開設「全國非遺曲藝周」專題頁面,力求將非遺曲藝周活動成果充分展現,讓市民直觀感受非遺曲藝周的相關圖片、文字、視頻、直播等內容,而備受年輕人喜愛的新媒體平臺——快手短視頻,則將邀請一批中青年曲藝傳承人入駐,持續在快手平臺輸出曲藝類內容,讓傳統文化與年輕人產生共鳴與連接。
  • 鄞州姜山以超前理念謀劃城鎮建設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這是美麗城鎮建設題中之議,將以「未來社區」「未來鄉村」「未來工業區」三個「未來」為導向,圍繞城南樞紐、生態先鋒、經濟引擎、活力樣板四大發展方向,全力描繪現代化「田園城市」新畫卷。        「未來鄉村」,串珠成鏈風景美麗            姜山鎮有57個村(社),區域面積大,村莊分布廣。「稻香鄞南」美麗鄉村風景線文明示範線將茅山、甬江、新張俞、走馬塘、沈風水等村串聯起來,將來這裡既是一條風景線又是文明示範線和文化旅遊線。
  • ...加快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記者易鶴 單玉紫楓)昨日上午,中國(浙江)自貿試驗區寧波片區建設推進大會召開。市委副書記、市長裘東耀為中國(浙江)自貿試驗區寧波片區揭牌並講話。
  • ———記寧波開發區數字科技園高級樂器技師俞小魯 - 寧波日報社...
    (記者 劉慧敏 攝)   人物名片  俞小魯,自學成才的琵琶製作高級技師,在2005、2008年兩屆全國高檔民族樂器製作大賽上一舉奪得金、銀、銅三項大獎,並於2008年成為寧波獲得中國民族樂器(琵琶)製作終身成就獎第一人,當時在全國也僅有4人。
  • 明州是東南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城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北宋時,朝廷在明州設立了市舶司,是『市舶三司』(廣州、杭州、明州)之一,當時的寧波是一個繁忙的國際港城。」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林士民日前和記者來到東門口,尋訪北宋市舶司遺址。    市舶司的職責是「掌藩貨、海舶、徵榷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也就是掌管檢查出入的船舶,徵收商稅,收購政府專賣品和管理外商等事務。其制度始於唐代。
  • 風雨過後見彩虹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正下方是一個個醫生手寫的籤名,一筆一划,一撇一捺,希望組織將其派到第一線,到那個病毒肆虐的地方,與之展開貼身肉搏。    「沒有一個人退卻,每個醫務人員都全力以赴,爭取從病魔手中挽救每一條生命!」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院長蔡挺的記憶裡,這場戰「疫」是其從醫32年中最為焦灼的一場考驗。    疫情是如何發生發展的?危重病人的預後和轉歸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