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寧波中學龜茲琵琶學社學生在演出中 |
![]() |
王範地 |
![]() |
王惠然 |
![]() |
劉德海 |
![]() |
吳玉霞 |
![]() |
章紅豔 |
樓偉華
遙遠的骨哨聲響起,再現了先人「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的狩獵情景,快樂的舞蹈隨之而起。最原始的音樂,起源於人們的勞作情景。後來,這種骨哨聲沿著河流,綿延在四明大地。骨哨的韻味,在姚劇、甬劇、平調等地方劇種裡絲絲縷縷,也通過二胡、揚琴、笛子等民族器樂,傳達出人們的喜悅心態。其中,琵琶的輕攏慢捻、嘈嘈切切,則給予人們特別的聽覺享受。於是,自西域流傳而來的琵琶,與寧波的江南絲竹,融合在了一起。
「雙王」故裡傳妙音
琵琶「聖手」王範地
也許是年輕時因為練習琵琶太猛了,王範地的雙手受傷了,但是他沒有終止練習,而且自己慢慢琢磨出了治療手傷的「秘訣」。其實,很多彈琵琶的人,會遇到手傷的情況,王範地用自己的「秘訣」,治好了不少琵琶演奏家的手傷問題。所以,他有了中國琵琶界「聖手」的稱號,這也許是指其治療水平,也許是指其演奏技藝。
王範地,1933年出生,祖籍寧波鎮海,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中國第一位琵琶專業研究生導師。王範地自幼喜歡絲竹音樂,自學多種樂器,並師從馬林生和李廷松。17歲考進上海滑稽劇團,任首席二胡,為演員即興伴奏。因演奏技藝大進,與陸春齡、馬林生等一起考入上海民族樂團,後調入北京電影樂團。1957年,王範地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暨音樂大賽,雖然他的手患了失控症,仍獲得器樂類金質獎章第一名,這是中國民族器樂第一次在國際性賽事中亮相併獲獎。1961年後,王範地主要從事琵琶教學,並對手指失控症的預防和治療進行研究,獲得極大成功。1981年,他用康復的雙手重新開始演奏生涯,並錄製了琵琶獨奏唱片,在全國民族器樂獨奏匯演中作示範演奏。
為了豐富琵琶藝術,吸收其他民族器樂的精華,王範地向楊秀明學潮州古箏,向陳宗飛學大鼓,向烏斯滿江學熱瓦甫。他的演奏風格變化多端,注重運用左右手指法對旋律作潤飾,使音樂富有韻味。他曾赴德國、保加利亞、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蘇聯等國家訪問演出,被譽為「左手會唱歌」的人。王範地擅長演奏《春江花月夜》《霸王卸甲》《雙聲恨》《飛花點翠》等樂曲。他改編和創作的琵琶獨奏曲有《天山之春》《送我一支玫瑰花》《紅色娘子軍隨想曲》等,流傳很廣,成為每一位琵琶練習者的必學曲目。他的科學教學方法,已被不少音樂學院的琵琶專業教師採納,並著有《琵琶技術基礎理論》。
可以說,王範地在中國當代琵琶界,是集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於一身的宗師級人物。不過,他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有記者把他稱作「琵琶大師」時,他總會打電話給媒體,希望下次不要叫他大師,說是「琵琶教師」就可以了。
2001年,寧波舉辦全國琵琶大賽,這是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第一次全國性琵琶大賽,王範地很高興地擔任大賽組委會和評委會副主任。他說,「願意為寧波的琵琶事業效犬馬之勞」。王範地多次來到故鄉,為寧波琵琶學習者授課,不少經他點撥的學生,考上了中國音樂學院。寧波琵琶教師嚴琦帶著兒子,經常去北京王範地處學琵琶。每當王範地教學時,嚴琦就做筆記,並且拍攝王範地的教學視頻。幾年後,她的兒子考上了省級專業劇團,而嚴琦則把王範地的教學手法「偷」來為己所用,她的許多學生考上了北京、上海的音樂學院,且屢屢在全國大賽中獲獎。嚴琦說:「我只是學了王老師的一點皮毛而已,可惜王老師兩年多前去世了,我再也不能去當面討教了。但王老師留下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永遠值得我們去領悟。」
「柳琴之父」王惠然
1936年出生的王惠然,也是寧波鎮海人。中國著名民族音樂家、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人稱「柳琴之父」,琵琶「四指輪法」首創者。王惠然從小酷愛民族民間音樂,13歲起自學琵琶、月琴等,立志從事民族器樂的演奏和創作。
王惠然於1965年創作完成《彝族舞曲》,此後這首優美的舞曲廣為流傳,成為琵琶樂手的必修曲目。它還被評為20世紀世界華人經典音樂作品,很多行家認為它是精品中的精品。之後,王惠然又創作了《春到沂河》《江南三月》《金色年華》等琵琶獨奏曲。
柳琴,俗稱土琵琶,一直以來只用於戲曲伴奏。王惠然認為,民樂演奏中主要是拉弦、彈撥、打擊三個組,但是彈撥組中缺少一種高音樂器。於是,王惠然開始琢磨對傳統樂器二弦柳琴進行改良。1958年,王惠然成功研製出三弦高音柳琴。1970年,又研製出四弦高音柳琴,並以濃鬱的傳統民族風格,加以現代氣息及技巧,演奏了很多民族歌曲,一時間成為國內電臺經常播放的樂曲。
去年8月,83歲高齡的王惠然,冒著酷暑來到故鄉鎮海,舉辦了「赤子的琴聲」——中國「柳琴之父」王惠然作品回鄉音樂會。當坐著輪椅的王惠然上臺謝幕時,劇場裡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王惠然說:「回鄉舉辦音樂會,是我夙願。我雖然年老體弱,但是很想為家鄉的音樂之城建設,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以紓解一個遊子的念鄉之情。」
琵琶名家潤甬城
從歷史的角度說,寧波與不少國內著名的琵琶大師,有著「親屬關係」。這些大師是——
劉德海,著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57年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林石城、曹安和、楊大鈞。1970年任中央樂團的首席琵琶演奏員,1983年起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副院長。2007年獲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劉德海創作的《天鵝》《老童》等琵琶名曲,採用了新穎的演奏技藝。同時,他將古曲名作《十面埋伏》,打造成了新的經典而走向世界。劉德海是寧波女婿,其夫人莊瑜瀾是寧波鎮海籍的鋼琴教育家。他們夫唱婦隨多次來寧波,為寧波的音樂事業獻計獻策、盡心盡力。劉德海還欣然擔任寧波琵琶學會的首席顧問。
吳玉霞,1959年10月出生於上海,著名琵琶演奏家、國家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她還是寧波引進的首批文藝大師之一,寧波市榮譽市民。她經常開心地說,「阿拉是寧波人」。
2017年2月17日,在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展示廳,文藝大師吳玉霞琵琶工作室正式揭牌。與此同時,寧波12位大師中首個高研班——吳玉霞琵琶工作室首屆琵琶高研班率先開班。來自寧波各地的12位琵琶演奏人才成為首批學員。3年多來,在吳玉霞和傅丹的引領下,琵琶高研班先後走進寧波中學、鄞州中學、寧波市行知實驗小學和鎮海煉化等學校、企業,通過講座與現場演繹,讓廣大師生和企業員工認識琵琶,領略琵琶藝術的魅力。特別是他們走進朝暉實驗學校,讓民工子弟也能夠得到城市孩子一樣的藝術薰陶。
章紅豔,1967年出生於浙江嵊州,寧波兒媳。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7歲學習琵琶,8歲登臺演出,10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其後在該院就讀附中、大學本科及研究生,先後師從孫維熙、林石城教授,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章紅豔是備受中外樂壇矚目的中國新生代演奏家,她的演奏曲目廣泛,技藝精湛,才情豐沛,極富音樂張力,曾在國內多個城市舉行獨奏音樂會和以「琵琶行」命名的巡迴演出。她還多次出國舉辦琵琶演奏會,被稱作「來自東方的美麗使者,無與倫比的音樂精靈」。章紅豔多次來寧波,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和音樂講座,其中「且彈且談」邊演奏邊講座的活動,影響最大。她還在寧波親自帶學生,經她輔導的不少寧波學生,後來考上中央音樂學院,並成為她的研究生。
傳承之花四處開
一方面,寧波人本身就有喜歡音樂的潛質,另一方面,寧波籍音樂大師們的成就,更是激勵和影響著鄉人。當然,更離不開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於是,寧波的音樂風氣日漸濃厚,尤以琵琶為甚。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寧波有琵琶學社46家,從事琵琶教學的人數在100位以上,學習琵琶的人數至少在2萬名以上。由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和丹霞藝術中心倡導的「琵琶教育和普及系列工程」,更是成效卓然。目前,已經建立了16個「寧波琵琶藝術傳承中心」,覆蓋寧波所有區縣(市)。自從傅丹、吳玉霞提出「零基礎學琵琶」理念以來,愛好琵琶的人數劇增,而且年齡趨於兩端化,最大年齡的為70歲,最小的只有3歲。
作為琵琶演奏家的傅丹,以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為支點,盡力推進寧波琵琶事業的發展。自2003年起,舉辦了琵琶經典名曲賞析講座「五進工程」,即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進鄉鎮、進廠礦企事業單位。至今已舉辦了100餘場次的培訓活動。
短短幾年間,在傅丹的主導、引領下,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先後舉辦了9期成人零基礎琵琶培訓班。她聯合同門師妹吳玉霞和上海音樂出版社社長範慧英,共同編著了《零基礎學琵琶》一書;編輯出版了《藝術悅生活》系列叢書;組建了寧波首家非職業民族樂隊——江南女子絲竹樂隊;率先在寧波市行知實驗小學建立了琵琶學社,並在該校建立了全國首家學校中的琵琶藝術館。
近年來,寧波人對文化藝術享受的需求日益提高。為順應這個需求,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政策。同時,盡力鍛造十萬文藝甬軍,合力建設寧波的音樂之城,以使寧波的文化事業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那麼,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寧波可否成為「琵琶之鄉」呢?因為有著政府引領、名家效應和群眾基礎這三大有利因素,應該說,這是有水到渠成的理由的。當然,讓寧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琵琶之鄉」,必須在練好內功上花力氣,樹立良好的文化理念,組建琵琶專業隊伍,創辦琵琶培訓學校,培養琵琶新人,不斷進行跨省的琵琶藝術交流,進行琵琶演奏技藝的理論研究,乃至琵琶技藝的改革和琵琶的製作。如此,寧波終將成為中國文化界口碑高矗的實際意義上的「琵琶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