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閃靈》、《綠裡奇蹟》、《穹頂之下》、《小丑回魂》、《黑暗塔》……幾十部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全世界除了美國作家史蒂芬·金恐怕沒誰了。
任何影視作品只要打上「金」字招牌仿佛就具有了某種魔力,這大概是從常年高居豆瓣榜單的美國大片《肖申克的救贖》開始的。但是,並非所有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影片都是好萊塢長盛不衰的好生意。近日,其科幻題材恐怖小說《手機》改編的電影《奪命來電》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
《奪命來電》劇照
這部2016年已在美國上映、豆瓣評分僅4.5分的電影,原名《致命電話》,如今改名為《奪命來電》,也並沒有讓它煥發出新的生機。作為全世界都知名的大IP,史蒂芬·金也有失靈的時候。今天,我們就推薦幾部史蒂芬·金不那麼「靈」的作品,讀讀他的文字,跟著他冗長的敘述進入到那個情境,感受在他筆下「毀滅」的人性,體驗如墜冰窟的恐懼。
《世事無常》
周濤、劉宏/譯 珠海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世事無常》是一本比較有年代感的短篇小說集,14篇小說被收集於一本407頁的書中,讀起來那叫一個痛快。對於剛剛接觸史蒂芬·金的讀者來說,短小精悍的小說無疑能更加快速有效地檢測讀者對其文字的喜愛與否。史蒂芬說他之所以多年來不斷地寫短篇小說,「部分原因是不時地冒出靈感——濃縮而精妙的靈感呼喊著要你用三千個單詞表達出來,也許五千,至多一萬五千個」,書迷們在短短的閱讀歷程中不僅能體驗不同的驚險,還能在每篇的開頭和結尾知曉作者創作該作品時的想法或想像等,著實是一種額外的享受。
《呼—吸—呼—吸》
出自中篇小說集《肖申克的救贖》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6年1月版
臺灣遠流出版社曾將此書題名譯為《四季奇譚》/《不同的季節》,大概是按照作者以春之希望、夏之沉淪、秋之繁複、冬之重生的安排邏輯來向讀者呈現,這樣正好呼應了其中收錄的四部中篇小說。由於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在國內讀者中的廣泛影響,人民文學出版社後以《肖申克的救贖》為題出版了該書的簡體字版。
春、夏、秋都已經以電影形式和大家見面,此處重點推薦暮冬重生——《呼—吸—呼—吸》。《呼—吸—呼—吸》構造了一個充滿幻象的俱樂部,其中一位老醫生向其他俱樂部成員講述一位未婚先孕的母親在身首異處的情況下,為了生下孩子使用醫生的呼吸法,順利分娩之後才死去的故事。主人公史黛菲的呼吸停止時或許你的呼吸也會停止,其中的驚悚真是需要在字裡行間體味。母愛就是那麼偉大,無法用常理來解釋。社會就是那麼殘忍,會給所有曾經犯過錯誤甚至已經遭到懲罰的人貼上標籤、戴上鎖鏈。儘管史蒂芬說他的小說「多是發生在平凡人身上的平凡故事,就好像文學界的麥當勞推出麥香堡和大包薯條一樣」,但他仍希望我們能夠在讀這些故事的時候暫時忘卻積壓在心頭的一些現實問題,和他一起到從未去過的地方。
《梅賽德斯先生》
姚向輝/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年5月版
本書是史蒂芬·金以警探霍奇斯為主角創作的偵探小說三部曲的首部長篇小說,曾在2015年榮獲美國懸疑小說最高獎愛倫·坡最佳小說大獎。《梅賽德斯先生》再次證明史蒂芬·金不是僅僅用「恐怖小說家」的標籤就可以簡單概括的,其添加恐怖元素的懸疑小說同樣可以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目前,這部小說已被改編成懸疑犯罪美劇,並持續更新中。
美劇《梅賽德斯先生》海報
前段時間,汽車衝向人群導致大量傷亡的殘暴事件屢屢在歐美發生。這個世界怎麼了?到底是現實模糊了人類還是幻象迷惑了人類?這時候我們應該呼喚誰呢?如同十多年前史蒂芬·金就預見到手機對人們的侵害一樣,2014年,他用「梅賽德斯」開始了一段被「黑色輪胎」碾壓之後的驚悚偵探之旅,一場兇手和警察之間的較量適時上演。讀完這部小說,「梅賽德斯」不再僅僅是奔馳而是受到原生家庭深刻影響的神經錯亂的一個殺手,美國的警察退休之後也是因工作的激情才富有硬漢魅力不再那麼沒落彷徨。
《先到先得》
路旦俊/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年10月版
這本書是《梅賽德斯先生》系列的第二部,就故事情節而言相對獨立,可作為單獨的故事來閱讀,從另一個角度說它是另一個版本的《頭號書迷》也不為過。本書伊始便告訴讀者:「只有下到地獄,才能重新認識人生真諦」,以及「狗屎並非就是狗屎」。其中意味大概要讀完小說才能真正體會。整部小說不改史蒂芬·金慢熱的特點,有大量對日常生活的描寫,以及在大肆渲染和醞釀之後來到高潮部分,讓你冷汗直流之時跌入結局,匆匆結束,但同樣驚險、刺激。小說最後還為第三部《警戒解除》(暫名,待出)埋下伏筆,大家可以一起靜待終極對決的上演!
《華盛頓郵報》評:史蒂芬·金最新的懸疑小說《先到先得》,是一本可以讓你熬著夜一口氣讀完的書,書中對於狂熱書迷的描寫,呼應了那本寫於1987年的傑作《危情十日》……這是獻給閱讀之樂和美國文學的一支情歌,精彩、驚悚、感人。
《布萊澤》
路旦俊/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7年6月版
本書初稿完成於1973年,作者署名為理査德·巴克曼。史蒂芬·金稱他在那幾年裡應該算是兩個人,一個是創作驚悚短篇小說並出售給雜誌社的史蒂芬·金,另一個則是創作了一系列小說卻沒有將其出售的理査德·巴克曼。後者是為出版更多作品而又不至於讓讀者厭倦金這一「品牌」,加之史蒂芬想看看自己的成就究竟應歸因於才華還是運氣而誕生的筆名。不過這部作品寫完後被史蒂芬·金認為是「垃圾」而束之高閣,直到2007年才被他從硬紙盒中拿出來,重見光明。
本書講述了傑拉德莊園裡發生的一樁大案,種種線索將嫌犯指向一個綽號為「布萊澤」、在孤兒院長大的人。小時候因原生家庭暴力而智力低下的人長大後為何能夠手段嫻熟地作案?遭到整個世界拋棄的人是否還能永葆人性的善?悲慘的命運車輪何時才能停下?邊看邊思考吧!在史蒂芬記憶中的《布萊澤》不是那種經典的「黑色」小說,他堅信這是一部催人淚下、能流芳百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