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生活新時代的標配 ★★★★★
★★★★★ 雅致生活追求者的指南 ★★★★★
【陳博士說園林系列叢書】
挺有意思的中國古典園林史
陳波 著
中國電力出版社,2019.9
※※※ 探尋「世界園林之母」的發展歷程 ※※※
※※※ 品鑑「傳世園林經典」的輝煌圖景 ※※※
※※※ 博覽「園林歷史人物」的奇聞軼事 ※※※
※※※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境界 ※※※
—— 先秦園林名園軼事 ——
一、「西周都城」——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京城(略,詳見本書)
二、「文王靈囿」——中國最古老的公園(略,詳見本書)
三、「上巳節」——中國最早的情人節(略,詳見本書)
四、「君子比德」——梅蘭竹菊四君子養成記
先秦時期,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儒家「君子比德」思想成為影響中國古典園林向自然風景式方向發展的兩個重要思想因素。
(1)「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提出的,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徵服與被徵服。
道家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的一切運動規律都受到自然規律的約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因此,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也就是「道」的根本性質所在。
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實際上並不在於對自然外在形式上的模仿,而在自然之中融入個體的意識卻又不留痕跡,這種意識的體現更多的是與自然親和、平等,並融為一體。
道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代表著中國古典園林對「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是它獨立於世界園林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2)「君子比德」思想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儒家創始人孔子以「仁」為出發點和歸宿,提倡以德為本的治國理念,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主張「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種「比德」的山水觀,要求不論對人還是對事都要恪守仁愛的美德。
「比德」又叫「君子比德」,是將文人士大夫(君子)的某種道德情操與自 然事物的某些特徵相聯繫起來的審美觀。
「比德」思想賦予園林山水、魚蟲、草木以完善的人格,體現了士大夫對自身人格完善的不斷追求,對中國古典園林的風格形成意義深遠。
在它的指導下,人們對於自然景致的審美,就不再僅僅局限於自然本身的價值,而是更多地取決於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價值,這奠定了中國古典園林所獨有的「意境」內涵。
例如,古詩文中把梅、蘭、竹、菊尊稱為「花中四君子」就是一種典型的比德方式。
梅花迎寒而開,美麗絕俗,而且具有傲霜鬥雪的特徵,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徵。
蘭花,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於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徵。
竹子,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綠意盎然,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高雅人士的象徵。
菊花,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還在百花凋謝之後怒放,不與群芳爭豔,故歷來被用來象徵恬淡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此外,我們常說的「歲寒三友」——松、竹、梅;「三益之友」——梅、竹、石;「五清」——松、竹、梅、月、水;「五瑞」——松、竹、萱、蘭、石,等等,這些案例都是比德思想的具體體現。
明·項聖謨《四君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