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起始於1981年10月16日,是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其宗旨在於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每年世界糧食日,包括糧農組織在內的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及民間組織都會開展各種宣傳與紀念活動。今年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活動主題是「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糧食安全系列宣傳活動主題是「端牢中國飯碗共築全球糧安。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已經走出了糧食匱乏的年代,許多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了,那麼這意味著我們可以不用再珍惜糧食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曾經,我國也經歷過一段糧食匱乏的時期。在這段時期後,我國糧食增產,人們也不再如此艱難,但是因為我國人口多且人均耕地面積少,我國的糧食短缺問題仍然是比較嚴重的,溫飽問題是不能夠輕易解決的,直到一個人的出現,他便是袁隆平爺爺。他於1964年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最先發現了水稻雄性不育株, 指出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現象, 並提出通過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來利用雜種優勢的設想;1972年他育成中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號A和B; 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二號; 1975年和協作組成員一起攻克了制種技術難關,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雜交水稻的出現,使得許多人得以填飽肚子,不再饑寒交迫了。
當今世界,我國已經有了豐富的糧食,但是在我國不少貧困地區,許多孩子仍然是吃不好的,這是需要我們去關注的。在這個世界的其他國家,尤其是一些非洲貧困國家,在經歷了戰爭後糧食匱乏,許多人連飯都吃不上一口,甚至還有許多人因此而餓死。
想想現在的我們,不愁吃不愁穿,想吃什麼就去吃,再想想那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有時候連吃上一頓可口的熱騰騰的飯菜都成了奢望。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浪費糧食呢?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讚,關注關注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