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我們應當珍惜糧食!

2020-12-17 天下的事盡收眼底

世界糧食日起始於1981年10月16日,是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其宗旨在於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每年世界糧食日,包括糧農組織在內的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及民間組織都會開展各種宣傳與紀念活動。今年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活動主題是「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糧食安全系列宣傳活動主題是「端牢中國飯碗共築全球糧安。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已經走出了糧食匱乏的年代,許多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了,那麼這意味著我們可以不用再珍惜糧食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曾經,我國也經歷過一段糧食匱乏的時期。在這段時期後,我國糧食增產,人們也不再如此艱難,但是因為我國人口多且人均耕地面積少,我國的糧食短缺問題仍然是比較嚴重的,溫飽問題是不能夠輕易解決的,直到一個人的出現,他便是袁隆平爺爺。他於1964年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最先發現了水稻雄性不育株, 指出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現象, 並提出通過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來利用雜種優勢的設想;1972年他育成中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號A和B; 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二號; 1975年和協作組成員一起攻克了制種技術難關,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雜交水稻的出現,使得許多人得以填飽肚子,不再饑寒交迫了。

當今世界,我國已經有了豐富的糧食,但是在我國不少貧困地區,許多孩子仍然是吃不好的,這是需要我們去關注的。在這個世界的其他國家,尤其是一些非洲貧困國家,在經歷了戰爭後糧食匱乏,許多人連飯都吃不上一口,甚至還有許多人因此而餓死。

想想現在的我們,不愁吃不愁穿,想吃什麼就去吃,再想想那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有時候連吃上一頓可口的熱騰騰的飯菜都成了奢望。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浪費糧食呢?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讚,關注關注唄。

相關焦點

  • 珍惜糧食從一粥一飯做起
    周末筆者外出吃飯,三個大人兩個小孩,點了三個菜,兩葷一素,一盆米飯,不多不少剛好能吃飽。孩子吃飽後在旁邊玩,隔壁一桌人吃飽離開後,服務員正在收拾,孩子就拉了一下筆者,然後指著隔壁桌說:「媽媽,他們多浪費啊!」。筆者轉頭一看,確實如此。
  • 世界糧食日蘭州小學生包餃子體會「一粥一飯來之不易」
    【解說】2020年10月16日星期五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蘭州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聯合蘭州市城關區暢家巷小學,開展了「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的世界糧食日主題教育活動。  活動現場,同學們藉助周五班級親子社團活動進行了教育宣講,通過讓孩子們欣賞動畫片、傾聽歌曲、誦讀古詩、小調查、交流互動、「文明餐桌行動」的倡議等活動,體會「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 國考時事政治新聞熱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國考時事政治新聞熱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福建國家公務員考試信息網:為幫助要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考生準備了國家公務員考試時事政治,包括國家公務員考試時事政治、時政熱點、時事新聞評論等。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
  •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環顧四周,發現吃完的碗裡除了湯基本沒剩什麼,這是一種好現象,說明節約糧食已深入人心,大家也都在踐行。以前去吃飯,經常看到桌子上有剩飯剩菜,有人想打包帶走,可看到同行人嘲笑的目光,也就悄無聲息地熄了念頭。現在從上到下倡導厲行節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 古詩文裡的「糧食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古詩文裡的「糧食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中國消費者協會16日向廣大消費者發出倡議:崇尚節約為榮,向餐飲浪費說「不」,爭做綠色節約消費的實踐者、傳播者、監督者。
  • 新華時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新華社杭州8月12日電 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新華社記者馮源黨的十八大以來,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從餐廳食堂到酒館飯店,食客已散佳餚未動的餐飲浪費現象仍然隨處可見,有人還在網上搞「大胃王
  •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2020-08-27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光碟行動看我的」丨「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3班 楊光明作品介紹:教育家朱柏廬在《朱子家訓》中寫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告誡了世人:吃每一碗飯時,應多想想這一碗飯付出了多少勞動力,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果實,養成節約的美德。從日常生活作起,切莫微小而不知珍惜。@同學們|「光碟行動看我的」作品展示及評選活動,等待你的參與!
  • 【地評線】彩雲網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也正因如此,厲行節約、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更應當常抓不懈,久久為功。  買米買面解決三餐本是生活裡最稀鬆平常的事情,從雲南來看,這件老百姓的餐桌事,卻是由很多環節、多個領域共同支撐。  雲南受制於耕地資源有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業科技水平不高、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等因素,全省糧食產能不高,糧食產消缺口大,其中,以稻穀為主的口糧結構性缺口尤其大,除了以薯類為主的其他糧食作物能夠滿足消費以外,其餘品種均需從省外大量調入。  相關報導顯示,2013年,全省糧食總供給2316.54萬噸,而總需求則達到2525.37萬噸,供需仍然相差208.83萬噸。
  • 一絲一縷當思來之不易,一粥一飯恆念物力維艱
    一絲一縷當思來之不易,一粥一飯恆念物力維艱李紳,這個在唐朝並不算太出名的人,卻留下了這首我們從小就開始吟唱的這首詩!在其一的第一句寫到:春天只要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糧食。這種春種秋收的場景是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場景,大家都對此非常熟悉。秋天我們看到路上到處都是曬糧的農民伯伯,他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但是在古代的農民伯伯在豐收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心情呢?他們也是非常開心、喜悅的嗎?並非如此。他們收穫的糧食大多被封建統治者剝削。
  • 「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系列談②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系列談②懷新平「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其成因是綜合的多方面的,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憂思和警覺。重面子,講攀比。黨的十八大以來,公款消費基本達到規範合理,公款吃喝基本絕跡,公款接待浪費行為基本杜絕。餐飲浪費,突出表現在私人請客和婚宴、喜酒這三大領域。以婚宴為例,一般十幾桌,大多數幾十桌,甚至上百桌,每一桌至少10多個菜餚,客人吃掉一些,剩下的全部倒掉。一場婚宴下來,浪費驚人,極為可惜!
  • 「林州視點」一粥一飯 當思來之不易
    一粥一飯 當思來之不易——林州市市直第五小學三二班「勤儉節約 拒絕浪費古人云:「儉,得知共也;侈,惡之大也。」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此次借徵文徵文活動,我們順便進行了一場徵文寫作指導,讓孩子們在一次次活動中能力得以提升。早上,孩子們的徵文陸續發給了我。三年級的小同學,文章結構完整,語言流暢,結合生活向我們展示了節約糧食的意義,老師覺得你們很厲害,作文有模有樣了,老師打心底裡高興。
  • 博物館藏品講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的故事
    網友「你心悄悄」評論道:「只有經歷過真正的飢餓,才會心疼糧食。」那麼,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中國古代以及數十年前憑票證購物的年代,中國人是如何保證糧食生產、珍惜糧食的呢?8月12日,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古詩詞裡話節儉: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一絲一縷物力維艱
    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詞,感受和傳承中華民族的節儉美德。厲行節約,拒絕浪費。《朱子家訓》(節選):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子家訓》是一部闡述修身治家之道的家教名著,其中開篇伊始就提到了節儉的重要性。一頓粥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衣服的半根絲半條線,我們也要常想著獲得的過程多麼的艱難。
  • 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職工餐廳倡導「光碟行動」
    「珍惜糧食,遠離浪費」「文明餐桌,從不剩飯不剩菜開始」……走進山東省青島市交運集團西海岸公司職工餐廳,就能看到關於「光碟行動」的宣傳標語,醒目地張貼在餐廳牆上和取餐窗口上方。同時,我們一直提倡用餐『光碟行動』,基本不存在浪費現象。」8月11日,交運集團西海岸公司職工餐廳負責人李萍在談到餐廳運行模式時說。科學規劃杜絕浪費現象「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 吃播≠大胃王吃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是糧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六十年代鬧饑荒的時候,一粒米都值得被珍惜,更何況是如今的大魚大肉。小編不知道,大胃王們是否想過,是誰保證了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而他的初衷又是什麼。袁隆平爺爺一生致力於水稻的研究,經歷過無數艱難險阻,帶領科研工作人員跨過一道道坎。
  • 前所中學:讓學生感受「一粥一飯來之不易」
    「原來我們吃的菜品,需經過這麼嚴謹的檢驗程序,真是太不容易了。今後一定要節約,不能隨意浪費了。」在跟著食堂驗收員體驗做菜流程後,椒江前所中學學生李建金才知道,他們每天吃的菜是經過各種「審核」才到餐盤裡的。
  • 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一起來聽歌學「節約」
    一粥一飯,來之不易!MV歌曲讓我們
  •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勤儉節約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從中華上下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對勤儉持家特別看重,勤儉看的是勤勞能幹從不浪費。從古至今成大事者無不是勤儉自律的,他們都以身作則。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古時候,由於農耕機械的落後和原始以及水利灌溉的限制,糧食產量不高,從有記載的史料看,戰國時期約二百三十二斤一畝,漢朝約264斤一畝,唐朝約334斤一畝,宋朝約381斤一畝,低效率的產量,在正常年間老百姓還吃得飽,遇到天災人禍的年代老百姓只能賣身或餓死,在那時奴隸制度下老百姓是沒有太好的辦法去實現理想的
  •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珍惜糧食,從我做起
    今天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今年的主題是「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對於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來說,飢餓仿佛是遠古時候的事,其實不然,年輕人問問父輩們就知道,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之前,能吃一頓飽飯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能吃好就得等過年過節。我是七十年代末生人,對那個飢餓的年代還有些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