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寒露節氣,才是古人真正悲秋的開始,知道為什麼?
古代的秋天和當代意義上的秋天是有所不同的。農曆的七八九月,是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實際七月在伏暑,氣溫有時高達35度以上,八月漸漸涼爽,有如二月春天,九月才真正開始感到秋天的寒冷。
九月是古代的晚秋。
從當代氣象學和秋天的劃分,注意平均溫度。在10度到22度左右,介於夏冬之間的時段叫做秋天,古人的晚秋,也許才是許多地方秋天剛剛開始。
寒露節氣,是古代晚秋的一個標誌,通常在農曆八月底,九月初,是最早出現「寒「字的節氣,那麼意味著對古人來講,真正的寒冷開始來了。想想也是,古人的物質條件有限,明朝之前沒有大規模保暖用的棉花,沒有當代改善氣溫的科學用品,關於寒冷的感受,比現代人更敏感,更切膚,也需要更多的忍耐。晚秋的冷,意味著他們將要面對的,是隨之而來漫長的冬天。
寒露九月,是不用觸摸露水,就能隔著衣裳,感覺空氣的冷,天上有雁陣成群飛過,去往南方溫暖的地方,而水中的蚌蛤成熟,耐霜寒的菊花開始開花。這個月,分明人體的不適,卻又必須堅持,對於溫暖的記憶餘味尚在,而溫暖已經走遠,化做對家鄉的眷戀,對熱鬧溫暖的留戀,甚至會聯想起歲月的流逝,令心情低落。
所以古人的悲秋多集中在這一個月。以寒露節氣後的冷開始,發為秋聲,其聲帶著濃濃秋天的氣息,是為悲秋。
「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
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
獨立棲沙鶴,雙飛照水螢。
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白居易《池上》
這寫的就是寒露時節草木衰瑟的景象。最繁茂的草木的盛氣已經過了,此時風涼,雖然風力不大,二三級吧,該算是嫋嫋微風,就已經讓人感覺冷了,那露水也不是初秋在荷葉上可以當水晶珠子玩賞的那種美,但凡此時看見露水,不會覺得美,只會覺得冷。這是寒露的露和白露時節的露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蘭草一般是在溫暖溼潤的地方才能成長,非常嬌氣,空谷幽蘭,要得是空氣乾淨還要地方溫暖溼潤,這人間寒露時節,它很快就衰敗了,當然有小花在開放,但也慘澹。荷葉這個時候,已經破敗,所謂猶青,是指它還殘存的青色。
大自然在人心的映射也非常有意思,這樣的景色,可以成為寥落悽涼,而此時白居易也正是此心情。還好,他帶著酒,隨時喝一口。唐朝酒的度數不會太好,但是寒冷時節暖身,是對付寒冷的最好裝備。所以請原諒古人的愛酒,畢竟高熱量的食品在古代也是很難有的。
「客程殊未已,歲華忽然微。
秋桐故葉下,寒露新雁飛。」孟郊《與韓愈、李翱、張籍話別》
孟郊在寒露節氣和朋友離別的。孟郊46歲才中進士,家裡貧窮,而且由於當官較晚,並不熟悉和喜歡官場的規則,所以他幾乎只是在官場打了個轉,又回去過他的苦日子。那麼這首詩寫出了寒露節氣的特點,梧桐落葉,大雁南飛,他也想家了,雖然家裡未必溫暖,但總是遊子最願意回歸的地方。
「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
酒至添愁飲,詩成和淚吟。
離歌悽鳳管,別鶴怨瑤琴。
明夜相思處,秋風吹半衾。」唐朝陳季卿《別妻》
這個詩人真是可憐,寒露時節,許多人都往家裡趕,而他因為什麼原因要去遠行,不能在寒冷的時候在家裡陪伴妻子。這個夜晚他多有抱歉。而且他和妻子通宵夜話,月亮已經向西,而早上的露水已經凝結。其實這是古代生活的真相,普通的夫妻最願意秋冬一起取暖,因為沒棉被,沒空調,打水燒飯都是體力活,秋冬家裡有男人是非常重要的。但顯然貧賤夫妻百事哀。
秋風起的時候要去更遠的地方,留下妻子守著不暖的家,和即將一個人的冷被窩。他比漢朝蘇武有情,蘇武在家的最後一夜,不體恤妻子的將來,只說,咱們的愛情永遠相思,「生當復歸來,死亦長相思「,看起來豪邁,實際殘忍。
「南岡夜蕭蕭,青松與白楊。
家人應有夢,遠客已無腸。
白草寒露裡,亂山明月中。
是夕苦吟罷,寒燭與君同。」唐朝商山客死《述懷》
這應該是一個無名氏的作品。這個人滯留在商山,我想他走不出商山,應該是因為沒有錢,絕對不是因為他主動的隱居。很難想像他是怎麼能夠在山裡度過秋冬的。陪伴的是青松白楊,秋草明月。他也知道家人在牽掛他,但是他困在眼前的困頓裡,沒有辦法去想遠的。
按道理蠟燭是不會出現在深山的,因為那是唐朝的稀有品種,但是用松樹點火也可以稱為燭火。我只是擔心沒有錢的他是否熬得過冬天?
這樣荒山裡的寒露與秋,適合旅遊,不適合生存呀。遠客無腸,已經寫出了極度的困境,他是掙扎在生存中。
」城中金絡騎,出餞沈東陽。
九月寒露白,六關秋草黃。
齊謳聽處妙,魯酒把來香。
醉後著鞭去,梅山道路長。」唐朝韓翃《魯中送魯使君歸鄭州》
這首詩相當的明快,源於作者和他所送行的朋友都是朝廷高官。快馬秋天,送官員朋友去鄭州,那歡送的禮儀真是浩大矯健。有騎兵穿城護行,有歌舞美酒。這應該是官方的宴席還有私人的情誼。
」九月寒露白,六關秋草黃。「這是送帶兵的朋友前往駐地,寫得是秋景,卻是振奮的軍旅氣質。
」戍樓鳴畫角,寒露滴金槍。
細引雲成陣,高催雁著行。
喚回邊將夢,吹薄曉蟾光。
未遂終軍志,何勞思故鄉。唐朝李鹹用《邊城聽角》
這是一首非常好的邊塞詩。有著電影的畫面,那城樓上吹起早上的號角,那露水凝結在戍衛將士的金槍頭,凜凜寒光。那號角吹上了雲端,有雁陣南行,那號角吹醒了將軍的夢,吹走了夜色,這些軍人還沒有達到以戰止戰的目的,所以他們不過份的渲染想家的情緒,這是一群值得讚美謳歌的邊塞軍人啊。
這首詩非常的有力量。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寒露詩詞。這些人保家衛國,不做悲秋。
「素秋寒露重,芳事固應稀。
小檻臨清昭,高叢見紫薇。「唐朝唐彥謙《紫薇花》
那麼寒露時節,難道都是這麼的白草蕭瑟?實際上就算是晚秋,也會有花事。比如紫薇,菊花,木芙蓉,木槿,甚至很多草本。所以這個世界不缺乏美,也不缺乏向上的動力,缺的是你尋找它們的眼光和飽滿的心情。
比如在寒露時節看到了凌風的紫薇花,會讓人心情為之一振。所以秋天來了,我們要勇於的在大自然中尋找和發現美,而不是讓蕭瑟感傷害身心。
那麼說到秋天的9月的花,就不能不說菊花。
「寒露滋新菊,秋風落故蕖。
同懷不同賞,幽意竟何如。」唐朝鄭絪《奉和武相公省中宿齋,酬李相公見寄》
菊花不畏風露,反而秋天的寒露讓它們更加傲然清美,足以衝淡很多人的悲情和悲懷。菊花都不怕,你的人生還怕什麼,是風是雪,泰然挺過。
九月雖然容易使人悲秋,但是九月同樣是最美的秋色,丹楓寒露,落葉長安,紅葉滿山,菊花鋪地。就看你用怎樣的眼光和心情去欣賞它。
那麼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古代人悲秋為什麼不悲冬呢?實際上人的適應性是非常強的,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古代的9月是秋冬的交節時段,從舒適到適應總是一個過程,到了10月。冬天來臨的時候,人們全方位的適應寒冷,反而生出來無限的勇氣,等待春天!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