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而「端午節」能在泱泱華夏流傳至今,最大的因素卻是因為一位受人民敬仰的偉大詩人——屈原。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以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為己任。當他的祖國面臨滅亡的時候,他悲憤難捱,於農曆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歷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節都要寫詩作賦,以表達對屈原的緬懷。 「賽龍舟」和「吃粽子」,說明了中國人民對屈原的道德觀念和人生理想有著高度認同。因此「端午節」也是中華民族表達對優美詩歌、偉大詩人崇高敬意的一個節日。
感時懷古,撫今猶嘆!偉大的詩人雖然在行走在遙遠的古代,但他的從「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壯麗輝煌的詩篇,卻穿越的時空,以一個濃鬱的民族節日的形式,與我們相連千秋萬代。
在五月初五這天,全家人會穿上傳統的韓國服裝聚集在一起吃飯聊天;傳統的食品有艾子糕、車輪餅食。車輪餅是用蒸好的艾葉放在秈米麵裡揉,一直到揉到面變成草綠色,然後做成車軲轆模樣。
韓國人喜歡在端午節的正午時分將用黃紙紅字寫成的條幅貼在堂屋或者頂樓的牆上,這個條幅被稱為「端午符」,目的是為了驅除一年的晦氣、保佑家族的平安。現在韓國唯一完整保留端午習俗的是位於東海之濱的江陵。韓國江陵端午祭起源於新羅時代的山神祭,原是村農祈祝豐收的慶典,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