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的史學意義

2020-12-17 中管院楚漢文化中心

俗話說:「讀史明智」,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獲取不一樣的見解和智慧,這些史學智慧就像引領我們前行路上的一盞盞明燈,給人啟迪,富有意義。

這篇文章主要向大家介紹一部我國古代歷史上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由北宋司馬光主持編修,參加編撰的還有劉恕、劉斂、範祖禹等人,全書294卷,記載了上起戰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以朝代為紀,共有16紀。是一部極其宏偉的著作,因為它是按照年份編排杜撰的,所以稱其性質為編年體史書。

杜撰起因: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認為歷代史籍浩繁,後人難以遍覽,於是決定取諸史籍精要內容,編撰一部編年體史書。

《資治通鑑》一書歷時19年完成。耗費了司馬光等人大半生的精力,經過超越古書,體系編排,觀點見解等,排除重重困難,終於在天祐元年(1086年)成書,成書之後,司馬光將其呈送宋神宗閱讀。 神宗閱後,頗為震撼,認為此書意義非凡,可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於是賜書名為《資治通鑑》。

歷史意義:

一、文學性

該書雖以政治, 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但所包含的時間長,且取材廣泛,保存的史料尤為豐富,在古代史學史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為後世史家所推崇。

二、歷史性

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作為歷史的借鑑,為後世提供了極其有利、重大的閱讀意義。

編輯:王寧

撰寫發布此文意在發揚和傳播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並留下您的觀點評論,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謝謝。

相關焦點

  • 「道德模範」司馬光誕辰千年: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司馬光|王安石...
    往事越千年,一轉眼,「砸缸好少年」、《資治通鑑》的編者、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保守派」司馬光誕辰已千年。《司馬光全集》即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華書局的《資治通鑑》標點本也將迎來世紀大修。千年司馬光,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啟迪?
  • 說文解字|運城市夏縣人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鑑」有三層含義
    其《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歷時19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該書從周威烈王(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跨16個朝代,記載了長達1362年的歷史,是中國史學史上涵蓋時間最長的編年史巨著。
  • 一部《資治通鑑》,為何被視為中國歷史繞不過的巨著?
    古往今來,人們對歷史都是非常重視的,因為歷史具有永恆的借鑑警醒意義。而《資治通鑑》就是中國的一部歷史大作,千年興亡治亂得失,一覽無遺。甚至有人說,不讀《資治通鑑》,何以談中國歷史?《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共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
  • 《資治通鑑》| 司馬光打造史學超級IP
    原創 愛思特拉岡 中華書局1912 《資治通鑑》手稿(局部),國家圖書館藏北宋司馬光(1019—1086)《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是「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清代學者王鳴盛語),與紀傳體通史《史記》並稱
  • 認識編年體,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因為編年體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體裁,故《隋書·經籍志》稱之為「古史」。
  • 司馬光是歷史有名正人君子,他寫的《資治通鑑》絕對可信嗎?
    看這句話就知道你不知道《資治通鑑》為何要編寫,編寫的目的是什麼!《資治通鑑》並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史書,而是一部以總結前人政治經驗為主,主要目的是「敘國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以此來匡正君王治國!第二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歷史事件!因此《資治通鑑》之中對於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只記載了有利於君王執政的部分,捨棄了無用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如果單純的想了解歷史,《資治通鑑》絕對不能算是一本好的歷史書籍!
  • 資治通鑑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毛澤東曾十七次批註過《資治通鑑》,並評價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了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日《資治通鑑》,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鑑》裡寫戰爭,真是寫得神採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法。」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對此書評價也相當之高:「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 史學家張大可分享《資治通鑑》和《史記》兩司馬文史名著研究心得
    2019年8月14日,商務印書館主題為「兩司馬文史名著」的主題活動亮相2019上海書展,著名史學家張大可先生向讀者分享了他對《資治通鑑》和《史記》的研究心得。在活動現場,張大可先生以「兩司馬文史名著」的主題巧妙地串聯起《史記》和《資治通鑑》這兩部中國歷史上的文史巨著。他向讀者介紹《史記》時說道:「《史記》奠定了中國史學的獨立地位,規範了史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創立了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樹立了史學研究的歷史觀。
  • 《資治通鑑》牛不牛?很牛!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由北宋司馬光(1019~1086年)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他於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將自己編成的從戰國到秦亡這一段歷史的編年體《通志》八卷進呈宋英宗,得到宋英宗的讚賞和支持。宋英宗鼓勵他繼續編下去,給他配備了幾名得力助手,專門設置了書局,並賜書名為《歷代君臣事跡》。第二年(1067年),宋神宗繼位,以其所編具有「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之意,又新賜書名曰《資治通鑑》,並序以獎之。
  • 《資治通鑑:》編年體史書之典範
    《資治通鑑》文筆生動,常有傳神的細節描寫,尤其擅長敘述戰爭和動亂,能夠把錯綜複雜的混亂局面展現得有條不紊,使讀者猶如置身其中,能夠獲得完整、清晰和多方位的認識。  《資治通鑑》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如果說《史記》是紀傳體史書的典範之作的話,那麼《資治通鑑》就是編年體史書的典範之作。
  • 《資治通鑑》牛不牛?很牛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由北宋司馬光(1019~1086年)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者難以遍覽,立志要寫出一部內容有「善可為法,惡可為戒」之用,形式有簡明扼要之長的通史
  • 反對王安石變法,編纂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這期間他不聞政事,卻幹了一件追溯前朝往代,又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情,那就是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我國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徵淮南停筆,以時間、事件為主線,涵蓋了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
  • 《資治通鑑》是日本最廣為流傳的中國史書之一
    《資治通鑑》是和《史記》齊名的史學名著,由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撰寫。因當時的神宗皇帝認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名《資治通鑑》。它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年),下至周顯德王六年(959年),寫了總共1362年的歷史,是我國編年體史書中年代最長的一部。
  • 《資治通鑑》講了什麼(上)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史書, 由北宋司馬光( 公元1019~1086年)主持編寫。司馬光自幼喜讀史書,長大後,任翰林學士、御史中丞,與王安石在變法上是政治對手,但二人同是文學、史學大家,在人品、文學上二人相互尊重對手。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積累:史學雙壁
    如有疑問請加【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事業單位微信公眾號(nxsyks),寧夏事業單位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 6027571,微信號:ht18295188220   司馬遷著的《史記》和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合稱為史學雙壁。
  • 復旦歷史副教授姜鵬為司馬光「代言」 解讀《資治通鑑》當代意義
    近日,姜鵬《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新書發布會第暨第47期學習讀書會在邀浦東圖書館舉行。該書作者、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受邀,「以司馬光代言人遇到唐代戶籍警」為題,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 被曾國藩稱為「驚世之書」的《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6句金言!
    《資治通鑑》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部史學典籍,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通史,歷時一十九年完成,始啟於先秦周威烈王,橫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涵蓋十六朝,共三百餘萬字。《資治通鑑》之名由宋神宗趙頊欽賜,他認為此書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名資治通鑑,此書是後世政客都視若珍寶的必讀之書,可從中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曾國藩就曾點評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曾十七次批註過《資治通鑑》並感言「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
  • 丁萬明:《資治通鑑》中的修身與為人智慧
    作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究竟是怎樣一部書?其中蘊含了什麼樣的政治智慧?書中又揭示了哪些齊家之道?我們今天該如何研讀《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宋代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及其助手歷時19年編寫而成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是繼司馬遷《史記》之後影響最為深遠的史學巨著。該書由神宗皇帝御筆欽點,意為「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司馬光在書中不僅闡述了修身齊家、做人處事之道,還記錄了唐太宗「用人如器,各取所長」的用才之道,甚至包含了「物極則反,器滿則傾」等管理哲學。「《資治通鑑》中蘊含著深刻的為政為官之道,也是資政第一書。」
  • 為什麼說不讀《資治通鑑》,就不了解歷史?
    在眾多歷史書中,《資治通鑑》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就連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生前,曾讀過17遍,每一遍都仔細批註。要想了解歷經了哪些朝代興衰,出現過哪些歷史事件。要系統理清中國歷史,則一定要讀它。《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