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一則關於前川中環線的報導中,黃陂L導提出要加快「融入武漢主城一體化發展」,看到這,小編心潮澎湃,10年前,黃陂被要求獨立成市,雖然這個規劃有其合理的一面(城市攤大餅容易產生大城市病),但咱黃陂作為武漢的一個郊區,當然要抱緊武漢的大腿,融入主城區,接受他們輻射是最有效的,最簡單的發展方法,過去的一路往北其實是捨近求遠。
去年開始,由於臨空副城概念的提出,最新的黃陂2035規劃裡,前川也被歸入臨空副城裡面,和橫店盤龍城一起融合發展。
明年開始,就是新的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讓我們結合這個向南發展,融合主城的發展思路,探討下黃陂公路該如何建的問題吧
武漢6個新城區中,誰融城做得最好呢
融城,有地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地理融城指的是新城區的城市建成區從縣城一直綿延到三環線,心理融城則是郊區人將自己也看成是武漢城裡人(郊區人不再羨慕三環內),地理融城容易,心理融城則非一朝一夕之功。
武漢6個郊區中,東西湖和漢口接壤的地區最多(挨著礄口和江漢區),所以東西湖和三環內融城做的最好,江夏因為光谷的開發,和武昌洪山接壤的部分也進入了城市化,這兩個新城區相對來說融城居於領先水平。
其餘4個中,蔡甸因為漢陽主要往南拓展的關係,位於漢陽之西的蔡甸融城只能說一般(中法生態城遲遲無法大規模開發是主要原因),漢南區,雖然沌口在往其方面進軍,但由於紗帽太遠,其融城也還有很長一段路需要走。
黃陂的話,則是地理條件限制了,一條府河,一個後湖加上一個鐵路編組站把黃陂中南部分隔成一個個單獨的城鎮,黃陂如今只和江岸區接壤,和東西湖也不同,黃陂南部和漢口之間還隔著一條府河,容易給人以兩個不同地區的感覺,至於前川,距離三環直線距離20公裡,沿途雖然都規劃有工業和居住區域,但要全部建成估計仍需20年以上。
新洲和漢南一樣,也和三環線不直接接壤,融城任務更加艱巨,雖然陽邏和雙柳隔長江和光谷相望,但收費大橋對心理上的影響也不容小視。
黃陂公路下個五年還需要什麼
黃陂公路在6個新城區中,給人的整體印象應該不算頂級水平吧,雖然路很多,但普遍顏值不行。
比如前川,進出漢口有5條主幹道(川龍、岱黃、新十、武大、黃武),這個數量比紙坊、蔡甸都多,南部的話,漢口北有3條免費大道(府河大橋、岱山大道、新河特大橋),盤龍城也有3條(府河大橋、盤龍大橋、機場高速),單純從數量來看,確實不少(各位可以在地圖上數數江夏北部進出武昌有幾條路。)。
規劃中,漢口北還會再增加一條進出諶家磯的通道,盤龍城則將延長盤龍二路至市內,以及龍港大道連通東西湖臨空港開發區。
所以小編認為,黃陂未來公路建設的重點不在於新增,而在於現有公路的提檔升級,兩個方面需要重點對待,分別是:
1、公路通行效率的提高。
岱黃高速不堵車時,進出市內30分鐘搞定,一個字「爽」,但走其他路就很難有好的體驗了,如何提高川龍、新十、盤龍大道、巨龍大道的通行效率呢,快速化改造是方向之一。很多網友建議把川龍和盤龍大道全程高架起來(甚至穿過宏圖大道直抵市區),這個建議當然不錯,但投資太大,環保也麻煩,快速化改造相對來說投資小,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大(所謂快速化,就是主要路口立交,進出車輛通過輔道駛入和駛出,主行車道也可以確保全程無紅綠燈),以黃陂的財力,還是快速化靠譜。最新消息裡,漢口北大道有望進行快速化改造,規劃中,巨龍和川龍大道也將進行快速化改造。
2、提升道路的顏值
外地人對一個城市感覺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們看到的道路景觀,而這裡面,樹木花草的建設和維護極為重要(在如今一個五線小縣城都有幾十層高樓的年代,高樓大廈看多了往往會審美疲勞),黃陂的主幹道在這方面確實有許多提升的空間。那些經過未開發地區的公路該如何打扮呢?比如岱黃高速。其實走農村不用怕,珠三角深圳東莞也有很多道路經過未開發區,他們會通過大範圍的綠化遮住鄉村,去年,岱黃高速為迎接軍運會也進行了道路兩側的綠化,但由於時間太短,草木還沒茂盛,效果現在來看還很一般。
多麼希望黃陂南部那幾條經過農村的公路都能修成如上圖這樣啊!
您有什麼看法呢,換一個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