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源於在前一篇關於江北地區發展的文章留言裡,有網友質疑小編所說的黃陂GDP在2010年還是新城區第一的說法,他們認為東西湖是一直領先於新城區的,所以為了以正視聽,小編昨天收集了許多資料,今天用表格的形式分享給大家。
十年裡,武漢新城區GDP和財政收入數據
小編整理了2009年和2019兩個年度裡武漢6個新城區的GDP和財政收入數據,2009年的數據來自於《武漢統計年鑑2010版》,2019年的數據來自網上信息。
統計表格如下:
從這個統計表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10年裡,黃陂和新洲經歷了一個輪迴,2009年,武漢新城區按GDP高低排名為黃陂-新洲-江夏-東西湖-蔡甸-漢南,然後從2010年開始,黃陂和新洲的排名就節節下降,被江夏和東西湖反超。
到了2019年,GDP排名又回到了10年前的位置,即黃陂-新洲-江夏-蔡甸(東西湖的比較對象變成了光谷和沌口那樣的開發區),財政收入方面排名則是江夏-黃陂-新洲-蔡甸。
這10年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江夏和東西湖,要麼靠近開發區,要麼自己有開發區,所以前幾年他們發展很快,超過了黃陂和新洲,為什麼黃陂和新洲又趕上來了呢?因為江夏的工業無法保持長時間的高增長率,加上黃陂和新洲的服務業發展的更快和更好。
十年裡,幾個新城區增幅有多大呢
小編同時統計了新城區十年裡GDP和財政收入的增幅,結果如下表: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
1、十年裡,GDP增長幅度最大的是東西湖區,整整增長了7.2倍,看來國家級臨空港開發區產業的調整對其影響巨大;
2、四個新城區裡,GDP增長第二的是黃陂區,接近5倍,接下來是江夏和新洲區的4.7倍,最後面是蔡甸區,僅僅3.45倍;
3、財政收入方面,東西湖的增幅仍然最高,增長了6.82倍,接下來是江夏區,增長了5.21倍,蔡甸、黃陂和新洲的增長幅度只有他們的一半,3點幾倍左右,這說明東西湖和江夏引進的產業相對後面的三個區更為高新尖,賺錢能力強,交的稅也就相對較多。
4、至於漢南,由於和武漢經開統一核算,這裡就不分析了;
未來發展趨勢
下面這個統計表各位需要仔細看,小編統計了幾個新城區各自的產業結構,從比例的高低,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哪些區工業強,哪些區服務業更發達。
參考資料:2018年,全國第一產業佔GDP比重為4.4%,第二產業佔GDP比重為38.9%,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為56.5%,大致接近0.5:3.8:5.7的水平
從統計數據來看:
第一產業(農牧業)方面,黃陂和江夏的產值破了百億,是蔡甸的兩倍,但考慮到這兩個區面積也是蔡甸的兩倍,農業產值這麼高也可以理解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方面,東西湖的佔比居然高達75%,這個比例確實太高了,接下來是江夏區的62%,也不低。第三產業(服務業)方面,黃陂的產值和佔比都最高,但即使如此也僅僅才36%,和全國的平均水平相差20個百分點。
關於經濟,有句很通俗的話,叫做「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工業越發達,財政收入也就越高,但一個地方要想繁榮和充滿活力,要想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最終需要取決于于第三產業的興盛。
五個新城區確實都需要提升第三產業的佔比了,起碼要提高到60%以上,接下來的五年任重而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