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注意到沒有,武漢江北匯入長江的河流很多,而江南基本沒有,這也就代表武漢江南和江北防汛抗洪的重點是不相同的。
武漢江北中,匯入長江比較大的河流就有流經新洲的倒水、黃陂的灄水、黃陂東西湖的府河、漢口和漢陽的漢水、漢南、蔡甸和經開的通順河等,還有和長江相連的湖泊,比如武湖、太子湖等。
至於江南地區,在衛星地圖上找了半天,才找出幾條通往長江的溝渠。
江北,防汛要面對3個困難,一個是河流上遊來水,二是長江水倒灌,三則是境內湖泊內澇,相對而言,江南就要好一點,看好長江大堤和湖泊內澇即可。
黃陂除要防3條河外(長江、府河、灄水),還需要防後湖、武湖,童家湖等湖泊內澇(這些湖都承接黃陂下大雨的雨水),更還要監控黃陂北部的幾座建在灄水和界河水系上的水庫(比如夏家寺、梅院水庫等)。
東西湖相對黃陂來說好一點,只防兩河一湖即可(漢水、府河和金銀湖,湖泊靠巨大的泵站往漢水裡抽)。
好在東西湖、蔡甸和黃陂的水利設施齊全,都沿河修建了能抵擋31米以上洪水的大堤,只要大堤不出問題,3個區被淹的可能性基本沒有。
下面讓我們盤點下近40年來武漢郊區各區域主要水災情況吧
所謂水患,主要就兩種,一個是河流的洪水上漲導致的受淹(上遊來水和下遊頂託共同作用),另一個就是暴雨導致的內澇,下面各區的水災只從1980年統計到2004年。
1、新洲區。
1980年7至8月下了3次大雨,共降雨1087.5毫米,導致山洪下洩,湖水猛漲,江汛上升;1983年6月至7月,連續特大暴雨,雨量最大處478.4毫米,舉水、倒水、沙河上遊各水庫相繼溢洪。上遊洪峰衝擊,下遊江水頂託,境內河堤、圍堤潰口;1991年和1997年,都是下暴雨導致水災;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僅次於1954年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境內發生特大洪澇災害。2、黃陂區
1980年以來,洪澇災害較為嚴重的年份是:1980年、1983年、1986年、1991年、1996年和1998年,尤以1998年最為嚴重。1998年洪災,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造成了人員死亡,童家湖堤在29米水位浸泡了30天,所幸抗住了,只有灄水西堤前川冷垸段發生了管湧和漏水現場3、東西湖區
東西湖為什麼是洩洪區?是因為其地勢較低,東西湖地面高程都在26米以上(以吳淞高程計量,和武漢關水位計量方式一樣,代表武漢關水位如果超過26米的話,東西湖大部分地方就在江水以下了)。
自東西湖大堤建成後,洪水對東西湖的威脅已經很小了,但也有意外發生。
1996年3月18日,府河東山閘外水位29.50米,閘內水位29.36米。凌晨2點15分,圍堤外的東風垸堤潰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0多萬元,未造成人員傷亡。1998年8月8日,府河水位漲至29.64米,東風垸大堤再次潰口。東西湖區的澇災主要是突降暴雨不能及時排出而引起的,1982、1991年的大雨最嚴重。
4、蔡甸
蔡甸區域內河流和湖泊眾多,長江、漢水、通順河等,還有36個大小湖泊,歷來防汛抗洪任務非常重,每年7—9月易發生洪澇。
洪澇災害的年份有1980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3年、1995年至1999年等13年。5、江夏區
1980-2004年,25年間,江夏發生大小水災10次。
1980、1983年、1988年、1991年、1996年、1998年、2004年都是暴雨造成內澇1998年7月15日,則是由於江水迅速上漲,致使金口街沿江垸、涼亭垸先後進水,受災群眾1100多人
綜述:
武漢這五個外圍新城區中,其實隔不了兩年就要搞下防汛,但只要不是長江發大洪水都影響不大,多是局部性暴雨引起的內澇(黃陂和新洲偶爾山洪),來的快去的也快。但由於各地地理條件的不同,水災還是有些許不同的,詳細說明如下:
湖泊最多的區是江夏區,1980年還有大小湖泊108個,加上江河,水面面積佔江夏總面積的1/4,由於湖泊多,江夏過去40年所受的水災多是局部性的,多發生在平原地區,短時間內暴雨造成內澇河流最多的城區是黃陂和蔡甸,黃陂有長江、府河、灄水河、界河、流入北湖的4條河流等。蔡甸有長江、漢水、通順河(東荊河)、黃絲河、新民河、侏儒河、索河河和漢陽河等。蔡甸的水災多是暴雨和長江漢水水位頂託,造成內澇外洪,黃陂區的話,河流上遊都修有大型水庫,府河、界河和灄水上遊來的洪水壓力很輕,水災主要是湖泊過少而導致的暴雨內澇。東西湖的西湖被填平了,現在只剩下一個東湖(金銀湖)和杜公湖,水災主要也是內澇導致;近40年所受到的水災中,大部分都是內澇導致,雨下大了,排不出去,湖泊和池塘的大幅減少是導致各區承載暴雨的能力越來越低的主要原因。
以黃陂為例,解放前湖泊面積還有266平方公裡,佔黃陂總面積的1/9,到80年代後,其中的201平方公裡水面消失了,如果這些湖泊還存在,大部分雨水都能被湖泊吸收,自然水災的損害會低很多。
各位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