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泉源深盛,地稱天府。傳說在先秦時代,就有一個古蜀國,後來被秦國所滅。《華陽國志》上記載:「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蜀文化不僅可上溯到五千年前的五帝炎黃時代,還更可上溯到更前「三皇」之一的人皇時代。在中國文化裡,人皇是一位創世紀的神話人物,也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源頭。由此可見,古蜀歷史之悠久!
「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其後對他有記載的歷史文獻同樣很少,在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能找到關於蜀國資料,其中記載的一些歷史和傳說較為神奇。這些富於神話色彩的記載以及匱乏的文獻資料,讓後人只能在殘破的資料邊角中一一還原這個國度,都給古蜀國的存在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人都認為,古蜀國也許只是神話傳說中的國家,事實上根本不曾存在過。
直到1986年,考古學家在四川廣漢南興鎮三星村發現了兩座商代祭祀坑,這一考古發掘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因為它不僅直接證實傳說中的古蜀王朝不僅存在,考證了作為長江上遊古代的文明發源地,古蜀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他的地位是中國古代文明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發現為中國古代文明寶庫又增添進一輝煌寶藏。
據一些史料記載:「蜀山氏與蠶叢氏是從岷江上遊興起的,是古羌人的一個分支。蜀國不只擁有單獨的一個王朝,在秦滅蜀之前,蜀分別由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諸族統領。開明五世之前,蜀國的都城建於廣都樊鄉(即今天的雙流縣)。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成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闢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信道。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掉了蜀國,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滅蜀後,蜀人殘部一支在王子安陽王帶領下輾轉南遷,最後到達交趾,在現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並持續了一百多年。」
這些簡單的文字大致為我們勾畫了古蜀的輪廓,但是裡面眾多的細節、裡面文明產生的輝煌瞬間都需要我們一一去發掘,還其血肉補充為一個真實的古蜀。要挖掘掩埋在歷史喧囂中的這個樸素迷離的國度,並非易事,因為有史可考的資料有限為對他的研究造成很大阻礙。人類在早期蒙昧時候,更多史實都隱藏在寓意深刻的神話傳說裡面,所以對古蜀國的探究主要依靠古蜀與中原發生關係的傳說,由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大禹到古蜀五祖,來解讀神秘的古蜀國。古蜀的文化,同中原的「三皇五帝」有著不可割捨的關係,這種關係豐富了蜀國古文化自身的特點,引出種種富有文化想像力的神話和傳說,也為後人探尋這個迷失在歷史中的國度提供了線索,幫助後人可以一點點還原歷史的真相。
蜀族是一個不同於華夏族群的古老民族,由於地域相隔遙遠,他們與華夏族群之間的交流聯繫不多,這就讓古蜀在上古時代一直獨立發展,保證了其文化的相對獨立性。
《華陽國志》裡記載:「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即岷江流域的岷山地區)女昌濮為妻,生子高陽,是為顓頊;顓頊稱帝後封其後代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三代」。黃帝時期,帝為其子娶了一個蜀山氏之女,生下高陽。高陽之庶子,被封於蜀,世為侯伯。高陽此人,大有來頭,《離騷》首句「帝高陽之苗裔」中的「高陽」,就是此人。依照這個說法,古蜀國很可能是黃帝的後裔。
早期的蜀族,僅僅是個原始部落,其最早的首領為蠶叢。蠶叢其貌威武,據說蠶叢的額頭中間有隻豎著的眼睛,有傳說「二郎神」的形象正是依此所塑。蠶叢在今岷江上遊河谷之中的蠶陵建立了部落式國家,蜀國在此落腳,至今較場鄉還有《蠶叢故裡碑》。不久,蜀國人發現了成都平原,這裡土地肥沃,良田萬頃。作為一個農耕部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片寬闊肥沃的土地正是部落生存的前提,成都平原是個適合休養生息的好地方。蠶叢帶著自己的部落沿岷江南下,進入成都平原,歷經艱險建都新津,古蜀國在成都平原落腳,這是其正式出現在有記載的歷史上。
蠶叢死後,柏濩氏繼位為王,古蜀國逐漸壯大,成都平原養活了一方水土,人們安居樂業,柏濩氏遷都崇洲(今崇洲雙河村古城),為使都江堰水能夠長久滋潤土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後有柏濩治導江(今都江堰境)之說一代代時代相傳,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建設,古蜀人留下了殺豬宰羊「祀水」的習俗。柏濩氏以後,另一位著名的古蜀王魚鳧氏繼位。魚鳧族本是羌族的一支,在夏末商初時率領本族自岷江上遊進入成都平原。古蜀國三代王的接替並非首尾相連,建國地點也不盡相同,可以說是三個相對獨立的古蜀部落,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融合。古蜀三族融合的時期當時正是中原地區的夏商時代,魚鳧成為古蜀王后,率領蜀人從茂汶盆地東遷至廣漢平原,魚鳧部落的軍事力量很強盛,魚鳧在此建立了國家——古蜀王國。這一國家的建立體制上是奴隸制,標誌著古蜀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進入奴隸制社會。而魚鳧正是古蜀奴隸制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被永遠地寫入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