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文化造就了日本,探討日本國民文化中的禪意

2020-12-06 小智密語

禪宗以外的佛學各流派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的範圍,幾乎僅僅限於佛學生活,只有禪宗超越了這個範圍,這是意義深遠的事實。禪深入到國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層次中。--鈴木大拙

在日本,禪已經遠遠的超出了佛學範疇,而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我們常所說的禪是日本的靈魂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聊日本國民文化中的禪意。

日本禪文化的發展歷程

「禪」這個字本身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表示和佛教相關的食物,一種則是指禪房的意思。禪也是梵文「禪那」的略稱,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棄惡」等。

靜坐調心、制御意志、超越喜憂以達到「梵」的境界。修禪,可以靜治煩,實現去惡從善、由痴而智、由染汙到清淨的轉變。使修習者從心緒寧靜到心身愉悅,進入心明清空的境界。--《奧義書》

日本的禪文化起初是源自於中國,中國古代本來是沒有禪寺的,自從隋唐以來,修禪者只可以在庭院裡面生活。直到五代時期,吳越王錢鏐皈依禪法,開始將江南各寺之教寺改為禪寺,於是禪寺逐漸多了起來。到了宋代江南禪寺突然興盛,在宋寧宗的時候,根據魏王史彌遠的奏請,江南禪寺開始區分等級,設立了禪院五山十剎。

在南宋滅亡之後,元朝和明朝的皇帝都以五山十廟為世界著名廟宇,永樂時期將延慶寺升格為神廟。明朝中期以後,隨著官寺制度的衰落,五山十廟被遺棄,直到徹底的消失殆盡。另一方面,清朝鹹豐時期,農軍與江南的戰爭對江南的經濟文化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幾千年來,著名的山地寺院被洗劫一空,寺院變成了燒焦的土壤。

但是,南宋精緻莊重的佛寺,其中就包括了「宋風禪」,都是以移花接木的方式傳到日本的。在日本的中古禪寺中,宋元時期的大量佛經、書籍、書畫就珍藏其中。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前去日本的中古禪寺參觀。

唐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對日本影響最大的兩個朝代,日本人對宋代文化的熱情絲毫不亞於他們對唐代文化的渴望。南宋時期,禪宗不僅吸引了許多的日本僧侶到中國學習禪宗,還促進了中國僧侶赴日傳禪。禪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宗教實踐,而且升華為思想、哲學和生活態度,成為日本中世紀文化發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和禪宗一起東傳日本的,還有宋代繁榮昌盛的文化和藝術。由此可見日本對於我們的禪文化是多麼的崇敬,中國和日本這兩個「風月同天」的好鄰居,在自然、人文上有很多歷史的傳承和各異的演變。

日本禪文化為何可以深入到日本國民文化生活之中

當我們在日本遊玩的時候可以發現,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都已經融入了禪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的庭院,日本的庭院有很多元素都是來自於「禪」,而禪宗思想與日本美學的結合,影響著日本園林藝術的園林設計和審美情趣。那麼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或許這跟現代工業化社會的到來是密不可分的。

現代工業社會的最大特點就是分工的不斷細化

現代工業化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分工的不斷細化,因此人的工具性也不斷被強化,而且越發得單一。人的一生的目的逐漸被單一的工具性異化,工具目的取代了人類作為生活整體的一部分的目的,使人們感到一種分離的痛苦。

這句話大致的意思就是他被驅使去克服這種內在的分裂,但是他是渴望"絕對的",渴望另一種和諧,一種消除與自然、與他的同伴和他自己分裂的邪惡的和諧,並且為此而努力和痛苦。這樣的過程看上去顯得有點過於痛苦,但是只要可以學到知識又有何妨呢。就好比我們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習,我們自然是很不情願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逐漸發現我們學習到了很多知識,實現了從無知到認知的轉變。

禪本身其實就是一種試圖克服這種分裂的嘗試

禪本身其實就是一種試圖克服這種分裂的嘗試。禪宗試圖建立一種無敵的、"絕對的"的心態,沒有無敵的自我,沒有表象,建立一種和諧的和諧狀態,在這種和諧狀態中,雙方相互進入,不受阻礙地交融。

在這裡我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據說佛祖釋尊在29歲就出家了,在苦修6年以後,他便在菩提樹下坐禪開悟,而他開悟的第一句話就是「萬物與我同根」。 老子說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而禪宗,正是印度高遠的形上學與中國的實踐理性的完美結合。

日本禪文化影響國民的日常生活體現在哪些方面

我們通常所說,只有和人在一起才不會感到孤獨,但是禪卻指引了日本人認識到自然也是一個有聲有色而富有情趣的伴侶。日本的禪文化也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日本的日常生活,這其中就包括了日本的俳句、日本人的生活藝術和日本人的工作中。

日本人所寫的俳句就深受禪的影響

我們可以發現日本俳句中的季語,就是在相應的季節,用當季的花鳥魚蟲、風嵐雨雪融入到詩句裡面去,這使得他們不斷到自然中去發現驚奇,每一次發現都是一次親密的邂逅,這就像禪悟一樣,給他們提供了無盡的融合和回歸的空間,以克服現代的身心分裂。

他們在春天寫道「春雷陣陣鳴,鯉魚結苔老」「月在夜空行,手掌散落櫻」;在夏天,他們寫道「夜捕螢火蟲,少年指尖綠」。

我記得去年5月份,我日本的朋友給我寄了一瓶日本伊藤園出產的「十六茶」。在我在還沒有開始品茶香之前,就先被茶瓶上寫的一首俳句所吸引——「落葉中流出禪問答」,這是一首獲獎俳句,作者是兵庫縣蘆屋市60歲的大和田彌惠子。我不由得深深感銘於日本人的禪心禪骨,原來普通人也能寫出與自然季節如此貼近而又有禪意的俳句。

日本人的生活藝術跟禪也密切相關

日本在處人處事方面的態度可以說是十分的恭敬的。他們在面對自然的時候可以放棄傲慢的態度,可以在自然中發現無限的秘密與共鳴。他們可以通過對自然進行創造性的回應,可以克服現代人「無家可歸」的那種異化感。對此相應的這也和日本人密不可分的生活藝術息息相關,比如說茶道、花道都是如此,無不體現著和禪意密切相關。

我記得去年國慶期間我在日本遊玩,我走進了一家動物園,我發現裡面有很多的遊客都在駐足的觀賞小動物的生活習性並且拿筆記錄下來,還有很多的一些身患重病的人士,他們由家人帶領著參觀動物園,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抱著樂觀的心態嘗試去和這個世界和解。又譬如說日本的餐飲禮儀、酒店禮儀等方方面面,無不體現著禪意。

日本在生活藝術方面的例子也有不少,最經典的就是茶道文化了,日本非常喜歡喝茶,尤其是抹茶。我曾京都一家抹茶店親自體驗了一下抹茶的整套程序,其步驟紛繁複雜,但是在這背後其實體現了禪意對其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說日本人的生活藝術跟禪也密切相關。

日本還產生了一種「工作禪」

日本人的內心宇宙其實是非常開放的,這並不說是和現代文明對抗和批判的方式所展開的,禪強調的其實是「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說,禪無處不在,而心中有禪與無禪,都得看自己的心態和做法。

日本鎌倉時代著名禪師道元認為:歷代佛祖皆凡夫,佛道就是實踐,悟道不要執迷高遠的事情,每件細小的工作中都包含著悟道的契機。

正是在這種禪的精神的指引下,日本產生了一種"工作禪",即手邊的手頭工作能夠達到禪宗的意境,雖然我們說你的工作很可能使你反映出一種工具性,反映出與生活本身目的分離的統一性,但如果你能把你的智慧和祈禱投入其中,你就會得到一種生命的完整。

舉個例子,當我們在工作的時候,如果只是單一的把一份工作完成,那麼你就是單一的一種工具性,但是如果你可以加以深度思考,那麼你就會得到生命的一種整體性。正如禪宗所說的那樣,把一枝草為丈六金所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其實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綜上所述,日本的「禪」已經深入到國民的日常生活當中去了,而這使得日本的每一個製品,哪怕只是一把梳子,也可以做的精緻像一個藝術品一樣。不論是日本的每一樣物品還是每一個文化細節,都已經被「禪」給深深的影響其中。

相關焦點

  • 《禪與日本文化》—簡說禪宗
    禪作為一種從古至今的修行方法,直至今日依然印象深遠,現在西方社會提到禪宗一般想到的都是日本的禪宗而不是中國的,這其實得益於日本思想家鈴木大拙的傳播,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鈴木大拙的《禪與日本文化》。禪宗對於日本人的影響的確非常深,他們的劍道、茶道。日本俳句裡都蘊含著滿滿的禪意,比如日本知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就提出:工作也是種修行;他還獨創了工作禪,意思就是一個人通過工作的修行能悟出生命的真諦。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禪宗呢?
  • 日本建築文化的禪意之美
    禪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深遠,日本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理論和居住觀,在日本人的精神生活、藝術修養以及建築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禪宗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的學者認為,日本人是為了美而活著,而究竟是禪造就了日本人對於美的執念,還是為美而活的態度造就了禪在日本的發揚與壯大,這已經不再重要。禪已經滲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創造出了獨有東方韻味的審美哲學。
  • 日本文化中的「寒山寺」憧憬
    在日本文化中,中國「寒山寺」這一意象具有特別的意義。無論是描寫夜半寒山寺鐘聲的《楓橋夜泊》,還是主張無常空寂的佛法禪意,抑或是關於寒山寺內高僧寒山的隱世傳說,都對日本的社會、宗教、文學、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 茶文化是一門十分精深的文化,也是一門十分具有禪意的文化
    茶文化是一門十分精深的文化,也是一門十分具有禪意的文化。日本的茶文化更是深諳禪道,將茶文化與禪道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可以說,在日本的茶文化發展中,禪道一直在作用於茶文化的發展,而日本茶文化與禪宗的發展更是緊密聯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中國佛教的傳入,對日本本土「禪」文化的形成和庭院建築的影響
    佛教文化在東南亞文化圈的形成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的造園藝術在很早以前就深受佛教文化影響,並且逐漸擴散至其他漢文化圈國家之中。日本的庭院藝術,特別是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的枯山水藝術,正是在中國佛教傳入之後,才慢慢發展起來的。這種富有禪意的審美對日本人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明治維新西方造園藝術開始傳入日本。
  • 禪意空間 禪與設計
    來這裡找尋,與你同樣高品味的1%的孤獨者   (長按可複製)   中國禪意雕刻原創品牌-禪意人文雕刻朝聖者
  • 日本茶道與禪
    日本茶道雖說是源於中國,但它有著日本民族的味道。日本茶道是在日本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若是沒有與禪結合,我想今天我們討論的就不是日本茶道而是日本料理道了。正是因為日本茶道與禪的結合,才讓喝茶這樣簡單的事發展成一種文化。置辦一場日本茶會可以說是非常繁雜了,有的人可能會說,喝個茶幹嘛那麼大費周章的。
  • 日本禪文化對日本古建築有什麼影響?
    長期以來,日本一直在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河民族文化。長期以來,中國漢唐文化是日本的參照對象,而唐代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遠。在日本的古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唐代古建築的影子。
  • 從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
    而從日本茶道文化中,我們可以研究出日本的民族精神。本文從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開始研究,通過深入分析日本茶道的相關內容,了解日本茶道對於日本民族精神的影響。在日本人看來,茶道並不僅僅是喝一杯茶,而是將取自天然的茶葉和取材於自然的茶具結合起來,通過優雅、沉靜的禮儀,讓每個參與的人都感受到人與自然交流所帶來的禪意。茶道的禮儀最高禮是「無聲禮」,也就是說參與茶道的每個人都不發出聲音,通過無聲的方式,來讓每個人通過儀式般的行為獲得自己的感悟。
  •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
    以勞動作為最佳的修習方式.禪宗思想本身具有的這些屬性適應了日本文化的諸多特徵,而禪宗傳入日本後,被賦予了日本化的新內涵,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日本禪學體系,使禪宗日本化.日本文化的現世特色直接影響到日本禪宗,使其世俗化,使禪宗思想在日本成為被社會各階層廣泛接受的文化.受「世俗化」的影響,日本禪宗擺脫了苦思冥想的修禪方式,走出禪房寺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道,武士道以及建築文化等.
  • 禪與科技,為何日本可以把這兩種矛盾的文化精神巧妙地融合
    自六祖慧能的菩提智慧之後,禪宗東行,來到了扶桑(日本)生根發芽。甚至有人說,是禪宗造就了日本。日本的禪文化翻開日本的歷史,你會發現禪宗其實是日本社會,經濟,歷史發展選擇的文化載體。事實上,日本的忠孝,武勇,不畏生死的「武士道精神」與禪僧生死一如的思想如出一轍。禪宗簡化佛教繁瑣的禮節,把教理融入到具體的日常生活中,通過搬柴運水等修行,見性成法。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更受武士階級的歡迎。所以,當年榮西禪師受到了武士階級的敬重與追捧。與此同時,日本禪宗的興盛也進一步促進了「武士道精神」的發展,為二戰埋下了雷管。
  • 從《禪與飲茶的藝術》說起,探秘隱藏在日常中的東方文化
    最近看了一本很不錯的書,叫做《禪與飲茶的藝術》,講述的是禪和茶之間的關聯,以及從中透露出來的東方文化。讓人意外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美國學者,他名叫威廉·斯科特·威爾遜,他以研究、翻譯和介紹中國和日本的文化在英語國家享有盛譽,他翻譯過《道德經》《菜根譚》,以及世阿彌的《風姿花傳》等。威廉的譯文忠實、優美,頗受好評。
  • 第三集:禪意美學和工匠精神 淺談日本的造型樹
    本文將從日本禪意審美、日本造型樹發展、造型松樹欣賞等方面和大家進一步學習造型樹方面的知識,感謝您的持續關注!日本的禪意美學在介紹日本文化的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說日本是一個很有禪意的國家,日本的茶道、文學作品、動畫、物品設計、工作態度等等方面處處體現禪意和日式審美。
  • 日本國民詩人感謝中國詩人歌頌:在日本不可能
    這位樸素如同鄰家爺爺般的老先生,是被宮崎駿、村上春樹等人一致推崇的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  82歲的谷川俊太郎與作家大江健三郎、建築師安藤忠雄、導演宮崎駿等日本戰後崛起的一批藝術家代表,在各自藝術領域均取得了矚目成就。他們目睹戰爭和死亡,接受日本戰敗與重新建設,經歷經濟奇蹟。然而,谷川俊太郎又似乎是他們中的一個異類,他「不關心歷史」。
  • 日本畫聖雪舟《山水長卷》的禪意
    日本 雪舟 四季山水圖卷 1151.5X21.5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雪舟(1420~1506) Sesshū 日本畫家。名等楊,又稱雪舟等楊。生於備中赤浜(今岡山縣總社市)。曾入相國寺為僧,可能隨同寺的山水畫家周文學過畫。作品廣泛吸收中國宋元及唐代繪畫風範。後被維也納世界和平大會通過決定公認他為世界文化名人。
  •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國民,中國人謙虛智慧,日本人好戰自尊心強
    導讀: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國民,中國人謙虛智慧,日本人好戰自尊心強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都崇尚「以誠待人,以德服人」,誠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守則,一個人一旦缺少了誠信,恐怕就很難在社會上生存。交往越頻繁,營業額越大,善意就越有用,故而在大企業中團結常常是至高無上的。
  • 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詩歌的根源是沉默
    這位樸素如同鄰家爺爺般的老先生,是被宮崎駿、村上春樹等人一致推崇的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82歲的谷川俊太郎與作家大江健三郎、建築師安藤忠雄、導演宮崎駿等日本戰後崛起的一批藝術家代表,在各自藝術領域均取得了矚目成就。他們目睹戰爭和死亡,接受日本戰敗與重新建設,經歷經濟奇蹟。然而,谷川俊太郎又似乎是他們中的一個異類,他「不關心歷史」。
  • 18位禪意書畫家探討禪意書畫標準
    18位藝術家,探討禪意書畫標準——什麼是禪意書畫?什麼樣的作品符合禪意書畫標準?釋法聞:禪是佛祖的認識觀亦即價值取向。三、我覺得文化藝術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和發展,禪意書畫藝術也要賦有新的時代內容標準及內涵:應該是具有高雅的,以儒釋道等禪意和善為內容基礎的,有禮節的,有德的,有修養層次的生活理念和態度,領悟感化到每個人,只有用這種生活方式方法和理念去處世接人待物,處理一切生活中問題的話,這樣人們就生活的比較愉快輕鬆,更有品味詩情畫意一點。
  • 多民族雜糅的日本禪文化,對日本古建築有何影響?
    一直以來,日本都在不斷汲取著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並逐漸形成了獨有的大和民族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漢唐文化都是日本的借鑑對象,唐朝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遠。在日本的古建築中能看到很多唐代古建築的影子。
  • 為什麼禪就是日本民族的性格
    禪既以「無意識」修身為特徵,又是如何與武士道這種暴力物事相關的呢?《禪與日本文化》原是日本禪學思想家鈴木大拙於1935至1936年在英美等國的系列演講,二戰之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結集出書。禪宗發軔於唐末而興盛於南宋,12世紀以來,訪華的日本僧人無不熱衷於將儒、釋、道文獻帶回日本,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許多獨特的日本文化,如俳句、能樂、戲劇、造園、插花等,其淵源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禪僧們還通過編撰、印刷相關典籍推動教育普及和政治改良。而上層貴族則通過聘請禪僧作為私人教師向子弟和臣下講解四書五經和朱子理學,旨在推動政治統一、保障社會秩序的「名」、「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