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聽大人說,讓我們長大了做新時代的四有青年;上學後,聽老師講課,讓我們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等到真正長大了才明白,祖國希望通過教育事業培養的是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人才,與一個國家各行各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有了人才,才能更快地推動政治、經濟發展的進程。
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我國需要的是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並且有一技之長同時又掌握多種技能的「1+X」的複合型人才。
如何獲得這類人才呢?答案是:教育。
教育,是培養優秀人才的途徑,是民族振興的搖籃。
近年來,有很多機構在教育宣傳方面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比如:央視先後推出《開學第一課》《一堂好課》等等節目。
前者,是每年中小學生開學的時候,老師們都會提醒家長陪孩子一起看的節目。雖然出場的人物會有些許爭議,但積極向上的整體氛圍是可以感染觀眾的,充滿激勵孩子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後者,我一開始沒注意到,但當我了解《一堂好課》的內容時,我發現《一堂好課》的內容是很多成年人都需要補上的課。它讓我了解到自己在成長中忽視的細節,要成為更棒的人可以重點從哪些方面著手,也提醒我在養育下一代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一堂好課》是由央視著名主持人康輝主持的欄目,它邀請了各行各業的精英參與到節目中現身說法,內容涵蓋文學、思辨、電影、文博、音樂、體育、戲曲、外交等方面,參與者不僅僅在演播廳裡講故事,還先後走進校園深入受眾。
《一堂好課》中,講師們提出很多犀利的問題,足矣引發聽眾的思考。
思政課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金一南提出這樣的問題:都說落後就會挨打,為什麼有些貧困落後的國家沒有挨打,偏偏一百八十多年前,清朝會挨八國聯軍打呢?
這是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世界現在依然有貧富不均的現象,也沒見落後的國家挨打,反而是一些地產資源豐富的國度的人民,不得不在戰火中求生存。
一百八十多年前,清朝是相對富有的,卻沒有足夠強大的武力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財產安全。面對一萬八千多深入腹地的侵略者,清軍明明人數眾多,卻節節敗退,最後以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來換取和平的假象。
這個問題,我也和孩子一起討論過。我們都怒清庭的不爭。
從管理的角度看,做人、治理公司和治理國家,道理其實是相似的,都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要在平時提升自己的能力,磨練自己的意志,才能在未來遇到風險時採用合理的方法積極應對。
現在,我們的安逸和平是由無數英雄烈士用鮮血乃至生命換來的。祖國還沒統一,年輕人作為祖國的未來,更應努力磨練自己的本領,為祖國的富饒、強盛和安定保駕護航。
音樂課上,音樂人羅大佑講述了他對音樂的執著與理解,講述了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給音樂界帶來的衝擊與變遷。
他說,數碼技術介入音樂之後,對音樂人的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山葉在1986年發明了第一臺數字音場處理器之後,許多演奏圈的朋友都失業了。因為數字音場處理器將各種樂器的聲音數碼化,從前需要在音樂會或者演唱會現場才能聽到的音樂,在家中也能呈現了。
未來的世界依然在不斷發展和變化,我們誰都不知道一些行業和技能會在未來的哪一天面臨存亡的挑戰。因此,需要我們磨鍊自身的能力,儘可能掌握更多的技能讓自己成為能夠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1+X」型人才,也即所謂的「一專多能」。
美育課上,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給大家講了美的創造和想像力培養之間的關係。
每個家庭都讓孩子從小學習音樂、美術、舞蹈,等等。把孩子送到繪畫班去,是為了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和表現力。今天我們談美育的時候, 不僅僅要講美育的道理,也要開拓一些打開美育的途徑,使我們的美育課 不是枯燥的知識傳播,而是能夠在欣賞和創造中滋養心靈。
美育,不是為了讓孩子為了畫畫而畫畫,也不是為了讓孩子會唱歌而唱歌,而是為了提升孩子對美的認識、感知和欣賞能力。通過美好的事物和外在環境,幫助孩子知道什麼是美,讓孩子具備對美的基本的鑑別和欣賞能力。
懂得什麼是美,才知道如何將自己和生活變得更美好。
《一堂好課》當然不僅僅是上述介紹的內容。
文學課,引領我們享受文學的美感和樂趣。當我們學會獨立賞析一件文學作品,我們的對美的感悟就會為生活帶來多一點甜。
思政課,給讀者以智慧的啟迪,引導我們獨立思考。如果能能夠獨立思考,明辨是非,你做任何一項決策都能清晰、簡潔,有力。
電影課,讓人了解影視人背後的故事,以及影視作品能夠為祖國的建設、人民的精神生活帶來的影響。一部好電影不僅能傳遞電影人的對某一人或事物的情感,更能通過一個點來啟發人們進行發散性的思考。
它還將其他幾個領域的高精尖人才的智慧和欣賞能力濃縮成一堂短短的課程,通過會心的交流,促進聽眾們的思考。
它是年輕人上了,熱血沸騰充滿動力的課;它是中年人上了,感覺到自身責任承擔重擔的課。
正如書中所述:
一堂課遠遠談不盡美,因為不能解決所有關於美的問題。
我覺得一堂課談不進教育,因為不能解決所有關於教育的問題。
教育,是在心靈中埋下一顆種子;教育,是在心田中不斷地澆灌。
如果能通過一堂堂好課,點亮思想之光,嘉獎向學之心。教育的初衷,便已然實現。
聲明: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