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命題的困境及突圍路徑

2020-12-09 文史教哲嚴究苑
來自百度推薦

逝者不會發聲,作品原意任人詮釋。生者作品入選高考卷,卻不能回答以自己的文章為考試材料的題目,即使回答,不僅不能與「標答」一致、相近,反而常常是相悖,此類新聞已經不再是「新聞」。為什麼「標答」不能符合「原意」呢?

「原意」的尋求表達了人們追求客觀真理的願望,也是中外傳統詮釋學的終極目標。然而,理解永遠是「個人」的理解,「心理移情」必然不知不覺地滲入了客觀的文本中,「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沒有「標答」。而高考評分的實際操作呢?「所謂『參考答案』實際上就是『標準答案』,『哈姆雷特』只能有一個,那就是命題人的,評判的細則一般不會違背命題人答案提供的方向。」[1]

著名的《聖經》注釋家施萊爾馬赫試圖「主觀地重建客觀過程」,但他理解的「上帝」也只是他個人的,不是「真理」,不被所有人認可。高考試卷中所謂的「主觀題」,也在力圖「客觀化」。命題者力圖切近客觀對象作出解釋,作出杜絕人的主觀性滲入的標答。為何?因為不「客觀」,就沒有「採分點」,就沒有了評分的「標準」,很容易導致評分「不公平公正」的現象。讓我們回到「高考現場」,看一看「主觀題」的命制情況。

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命題例選

古代詩歌閱讀命題例選

來自百度推薦

這些題目都體現「主觀題客觀化」原則,這也是高考語文試卷命題的基本模式。毋庸置疑,「主觀題客觀化」的思路是必須大力點讚並需要堅持的。但是,「標答」怎麼能去除「主觀性」的問題,還是不能在詮釋學的層面上得到徹底地解決。

從上述所列舉的考題上看,命題者即「標答」的制定者,還是認為文本有一個恆定的表達作者意圖的「原意」的,並且自己已經通過「標答」找到並呈現這個「原意」,且是唯一的。

這當然是失效的,也是失信的,因為不完全符合現代詮釋學基本原理。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幾百萬考生中也可能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出與「標答」一致的答案。劉小楓講得很明白:「現代的解釋學與古代的解經學不同,首先在於,解釋學放棄了由理解『作者的意圖究竟是什麼』這一原則來引導閱讀,從而廢除了文本作者與文本讀者之間的高度秩序。」[2]

語文考試的信度遭遇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用生僻的片段閱讀材料來考測考生,考生根本無法依據平時積累的背景知識答題,甚至有時依據背景知識去答題,反而是絕對錯誤的。我們通常說的「多閱讀就能提高語文成績」,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謊話;如果是真言的話,那麼,作家就能夠考出好的高考成績。然而,不少作家連根據自己的文章而設置的考題也不能做「正確」,著名學者周國平還出了專著《試卷中的周國平:對標準答案說不》,2017年5月15日的《中國青年報》發表了《我是作者,卻答不準文章的「作者原意」》,2017年5月17日的《新京報》也發出強烈質問:「語文試卷上的閱讀,離真正的閱讀有多遠?」

毋庸置疑,考試信度存在嚴重的問題。我們發現,對於每個專業,都有3~4科高考成績具有較好的預測效度。例如,對於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外語、數學和物理3科的預測效度明顯高於語文、政治、化學、生物4科。對於醫學專業的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4科的預測效度明顯高於政治、語文、外語3科。在7科中,以高考化學成績的預測效度最高,明顯高於其他6科。我們還發現,政治和語文兩科對各個專業的預測效度都很差,與大學學習成績的相關係數極低,政治成績甚至出現與大學學習成績的負相關。[3]

在當代詮釋學的思考中,作者原意的因素,因其事實上難以求得,已逐漸淡化,基本上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德國詮釋學自海德格爾以後,對於作者方面的考慮,已然是若有若無的了。而利科爾的「間距理論」,基本上將作者逐出了詮釋學領域。與此相似,特雷西在論述闡釋活動的要素時,認為這種活動是「由文本、闡釋者以及它們之間基於追問而發生的相互作用」所組成的。顯然,在這些體系裡,作者的意圖對於詮釋學的意義基本上被忽視了。如此一來,施萊爾馬赫、狄爾泰以及赫施(DHirsch)等追尋作者原意的詮釋理論在詮釋學研究中竟然變得毫無意義了。[4]

那麼,是不是命題者力圖考出作者意圖或「原意」的命題就錯了呢?雖然詮釋學家承認準確地再現作者原意或意圖不太可能,然而,也認為儘可能地嘗試並挖掘作者原意,仍然是理解文本的努力方向。

來自百度推薦

其實,官方「標答」無論從詮釋學上還是接受美學意義上來看,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可以視為「正確」的,它也是「效果歷史」與「視界融合」的產物。但是,這不意味著它是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知識」,「標答」也只是在個人視界裡融合了對文本的理解,這樣被理解的過程已經成了「效果歷史」。「標答」之所以也能被廣大師生視為「正確」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確實是「效果歷史」之一,但決不是唯一。

如今命題的最大困境在於:作為選拔性的考試,不能沒有標答,否則就沒有評判的標準;作為唯一評判標準的「標答」,往往只是命題者個人的「效果歷史」與「視界融合」的產物,不甚具備真理性。

怎樣才能找到一條突圍之路,破解這樣的「兩難悖論」呢?

作為公正而公平的考試,「標答」就應該是「真理」。否則,考試的效度、信度是很難讓人心悅誠服的。真理是非常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如果標答能夠具備「真理性」,那麼就可以從「兩難悖論」的困境中突圍。

怎麼突圍?我們可以從伯艾克的「語文學方法論詮釋學」得到有益的啟示。伯艾克將語文學詮釋學的一般解釋區分為四種形態。1.語法解釋;2.歷史解釋;3.個體解釋;4.類型解釋。

1.語法解釋,乃是一種指向文本語詞本身含義的解釋,是「從那種客觀、普遍的立場出發而進行的語言解釋」。文本作者對語言的使用,總是離不開既有的語言體系。而既有語言體系中的語詞以及不同語詞之間的關係,總是在一定的語言共同體內部得到某種普遍認同。也就是說,語詞總是有其公共性的層面,亦即有其獨立於文本使用者的主體性影響的客觀含義。對文本的解釋,必須從語言的這種公共性入手,確定文本語詞本身具有的公共含義或客觀含義。[5]比如高考試卷對「成語」「文言文實詞」「文化常識」「名句默寫」和「語法」等的考測,就具有「公共含義」或「客觀含義」。

命題者可以有意識讓學生從閱讀中發現問題,進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如2019年全國卷II第12題A項就有明顯的表述錯誤,「孝公與他交談,數日不覺厭煩」一句其實譯自原文「公與語,數日不厭」,將「厭」譯為「厭煩」是明顯的錯誤。眾所周知,「厭「是「饜」的通假字,是「滿足」的意思。

如此細小的毛病,只要拿著放大鏡或顯微鏡到考試材料中去找,其實可以找出一小籮。如果以這樣的思路上去命題,真正可以培養學生批判性閱讀的能力。

2.歷史解釋,並不是指簡單地追溯作者創作文本時的歷史背景,而是指去揭示語詞的內容與其歷史境遇之間的現實關聯。伯艾克指出:「語詞的客觀含義本身——如語法解釋所規定的——是那種有待歷史解釋查明的、尚未明確的前提條件的結果。為此,必須在個方面熟悉語言作品中所探討的事情,以便把自己完全置身於作者的立場。解釋者的專門知識越多,就越能充分地理解作者。」[6]標答必須客觀存在,才能成為毋庸置疑的標準。

因此,命題必須從「背景知識」或「專門知識」層面入手。比如就閱讀材料中的「小說家可以閒坐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圖書館中,或者在巴黎一間終年不見陽光的閣樓裡,杜撰他們想像中的歷險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許要歷盡千辛萬苦才能把東印度群島聽到的事帶回倫敦」(見2016年全國II卷)來設置題目,考是否隱含了這麼三位偉大的作家:阿根廷的博爾赫斯、法國的普魯斯特、英國的笛福。如此命題將會推動人們去讀名著。考試就應該考一些基本功底,考一些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至於創新能力,是不可能在考場上展示出來的,那麼短的時間。大學畢業論文答辯時,考官也大都就論文的背景知識提出問題的,因為實在、不虛浮,有公認的「標答」。

3.個體解釋,就是要把文本作者作為一個有著豐富個性的特殊個性來看待,考察作者在文本中對語言的特殊使用,進而提示文本的特殊意蘊。如高考中可以加大對「異質特徵」「語境義」或「修辭學」的考測。[7]

質疑2014年全國II卷第8題。此題要考的是唐代詩人韋莊的《舍山店夢覺作》其詩曰:「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閒揮袂客天涯。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考題是:韋莊在詩中是用什麼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方法」不是鑑賞古詩的術語,宜用「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術語如此不專業,極可能讓考生迷失答題的方向,因為語文老師從來沒有講過從「方法」的角度來答此類題目的。

且罷,再看標答:「詩人是用襯託的方法來表現感情的。詩人雖然到處漂泊,但好像對此並不在意,認為這是「等閒」之事;而客中一覺夢醒,思親鄉、念親人的惆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標答並沒有分析以什麼「襯託」了什麼,在所謂的「分析」部分裡,只是將詩句意思簡單複述了一下。因為這個答案太離譜,不足「矇騙」正在備考的高三學生,所以幾乎所有的備考教材都徹底摒棄這個「標答」,取而代之是這樣的「標答」:韋莊在詩中用虛實相生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感情。詩的春聯先寫「實」,寫自己「等閒揮袂」「別家」「客天涯」的豪邁和瀟灑;詩的第二聯寫「虛」,虛寫自己的「燈前一覺」所做的。這「夢」是「江南夢」,即思家夢。詩人將離家的苦悶轉入夢境,以此寄寓自己現實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襯自己的「惆悵」和孤獨,「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表露無遺。

4.類型解釋,乃是把文本劃歸到某個特定的文體類型之中,並依據該文本的特定風格展開對文本的解釋。步驟一:從創作方式找到類型特徵;步驟二:進一步將類型特徵應用於個別語言元素的解釋。[8]

質疑2014年全國I卷第11(4)題的「標答」,從「藝術結構上,通過突轉產生戲劇性的效果,最後以歌聲結尾,餘韻悠長,耐人尋味」來看,明顯這是對「歐·亨利」手法的複述,這就非常明確地表明:命題者將葉紫的《古渡頭》定為「小說」體裁。

而實際上,《古渡頭》是一篇散文。葉紫確實是以小說創作聞名於當時文壇,但散文創作的成績也很突出。1936年,新鍾書局就計劃出版他自己編訂的散文集《古渡頭》,但不知何故,並未發行。2004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了《葉紫散文選集》,其中就有《古渡頭》。可見,命題者在對文體都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竟然刪減這篇散文而以此為考試材料來命題,那麼,它的「標答」的信度也就隨之大打折扣。

來自百度推薦

怎樣才能從「兩難悖論」的困境中突圍?

我們還可以借鑑ACT考試(「美國高考」)模式。美國學者艾德勒、範多倫在《如何閱讀一本書》(從1940年起一直在再版的書)中特別舉例介紹了「美國高考」的命題模式。它以「《神曲》目錄」(12頁)為測試材料(相當於我們的「文學類文本閱讀」),設置了兩組題目,每組各10題,30分鐘完成。第一組10題與第2組前5題都是基本在「第一層次閱讀——基礎閱讀」範疇。第二組6-10題就是文字表述題,作者為此還特別說明了出題的意圖:

「最後五個問題,與但丁的《神曲》所象徵的意義有很大的關係。只讀這個目錄,可能很難甚至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如果只是這個原因,我們在後面有詳盡的回答。我們提這些問題有兩個理由。第一,我們並不確定由目錄中能否回答這些問題。第二,這些問題是用來傳達但丁作品中的主要特質:徹底的象徵手法。幾乎但丁所有的說明,他所形容的每一個人,至少都有兩種意義,甚至三或四種。我們想光是讀目錄就可以相當清楚了,雖然其中並沒有包括太多的細節。因此不論你以前讀沒讀過但丁,試著不用其他幫助就來回答第六到第十個問題,應該是很有意思的事。換句話說,就算你是猜的,也要看看你猜得有多準。」

為了更好地闡述如何才能出好「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我們先看第6題:

在煉獄篇的第四章,怠惰要受到懲罰。在離開這一崖之前,但丁睡著了,是否有特殊的意義?(是或否)

毋庸置疑,閱讀品質已經提升了,開始考測解讀材料的能力了。第7、8、9題的命制方式類似,角度有所異同,但答案是非常客觀並唯一的。如第6題的標答:「是。但丁覺得怠惰是他主要的罪惡,在這裡他用入睡作比喻。」簡潔明了,便於評分。

第10題是最有區分度的難題:

天堂篇的十一及十二章,聖託馬斯·阿奎那說聖方濟的故事,聖伯納文圖拉說聖多米尼克的故事,這些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這是一個需要有人文底蘊才可能做正確的題目,看似是我國考試中的「開放性題目」,但標答依然是非常客觀的且唯一的。如果對《神曲》沒有「深閱讀」,沒有人文知識打底子,是不太可能做正確的。這是「第二閱讀層次——檢視閱讀」的最高要求。

「第三層次閱讀——分析閱讀」主要是談如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問題,作者就沒有提供具體的樣題和答案。而「第四層次閱讀——主題閱讀」的測試,它以亞里斯多德《政治學》第一卷前兩章的內容摘要與盧梭《社會契約論》第一卷有關章節的內容摘要為測試材料(共6頁),出了兩組題目,第一組10題,基本上是考查被測者接受文本、分析文本的程度,對兩個文本分別設置題目考查原作者的概念或定義、態度或觀點;第二組5題,著重考測客觀而理性的審辨。[9]出題嚴苛,皆有閾限;標答都無可爭議,非常客觀且唯一。

綜上所述,語文標答必須是基於學術上的,是可以依照知識和學理進行推導的,而不是只有直覺的斷言卻沒有思維過程的祼呈。如果不能獲得邏輯學、詮釋學層面上的確實性,那麼「標答」就可能是處於混沌狀態的印象性、經驗性的囈語。語文考試本來就是為了測評學生潛在的學術能力,為將來的工作和學習奠定學術基礎的,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幫助學生建構「學術」,就會失去效度;如果我們的考試不能考出客觀的「學術」,就會失去信度。

參考文獻

[1]蔡建明.教學文本的「多義」與「模糊」[J]. 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版),2014(6).

[2]劉小楓.「誤解」因「瞬時的理解」而稱義[J].讀書,2005(11).

[3]張厚粲.教育測量學:高考科學化的技術保障[J].中國考試,2017(8).

[4]潘德榮.詮釋學導論[M].廣西:廣西師大出版社,2015:13.

[5][6][7][8]彭啟福.理解、解釋與文化——詮釋學方法及其應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28.

[9]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上海:商務印書館, 2015:410-413.

相關焦點

  • 文學類文本解讀的困境與開拓
    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3]由此看來,我們的文學類文本教學必須將「知人論世」「文本細讀」「接受美學」這三者解讀原理傳授給學生。事實上,我們的文學類文本教學常常只是將前人研究的成果或結論傳授給學生,而沒有將研究和解讀的方法或理論傳授給學生。
  • 高中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考題在課外,能力的訓練一定在課內
    也就是說,從這一年開始,文學類文本的閱讀,或者審美鑑賞能力的一個考察點,正式確立。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相比難度更大,之前大多數省份所考的人物傳記,主要是篩選人物的信息。而文學類文本的閱讀,不僅需要篩選信息、歸納分析,更有對母語運用能力的深層的考察:敏感的領悟力,審美的情趣,以及文化感受的能力。文學類文本閱讀能力,很難速成,需要長期的浸潤。當作為選考題的時候,也正是絕大多數考生所放棄的。但從去年開始,這已經成為不可能,與其抱怨,不如行動。
  • 2019年高考語文備考:解決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難點,讓得分再高點
    近 幾年高考的語文閱讀題往往會選擇「二選一「的形式讓學生選做,一類是文學類文本閱讀,_類是傳記類文本閱讀, 而教師在高考的輔導中更傾向於讓學 生選擇傳記類文本閱讀。這類文章相對 來說層次分明,容易從文章中找到答 案,但是這種功利性的選擇違背了語文 教育的目標,從未來語文高考的大趨勢 上還是要引導學生重視對文學類文本的 閱讀,因此,本文將對文學類文本閱讀 的策略進行探討。
  • 高考語文,備戰2020年,文學類文本閱讀注意四個大方面
    高考語文的文學類文本考查,要求同學們能「閱讀和鑑賞中外文學作品」,也能「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和主要表現手法」。研究這幾年的考題,發現考的範圍比較穩定,但通過對近兩年考題進一步的分析,依然可以看到在穩定中有些變化。
  • 現代文閱讀: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的閱讀知識與技巧
    →→⑶舍末逐本,歸納要點,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什麼)→→⑷按照題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題型5:探究類(含評價)   第一類:文學類文本的閱讀:   考綱陳述:閱讀鑑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觀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
  • 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之散文閱讀常識:「形」與「神」
    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雖然這幾年考的都是小說閱讀,儘管把散文閱讀也列入了考綱,從模擬試捲來看,仍然存在著重視小說閱讀而輕視散文閱讀的傾向。我認為有必要提醒考生注意掌握散文閱讀的常識。下面先來介紹一下散文中的「形」與「神」。「形」與「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
  • 高考語文有哪些考點,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解題思路和答題模板有哪些
    穆老師就「文學類文本閱讀部分」,給大家展示一下相關考點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穆老師就「文學類文本閱讀部分」,給大家展示一下相關考點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試題例舉例如:《何容何許人也》〖1〗文章閱讀
  • 2020屆高考非文學類文本閱讀答題技巧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答題技巧解題指導一、通讀全文。二、實用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包括新聞、傳記、調查報告等。新聞:是對新近發生和正在發生或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導。基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 新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如何應對小說鑑賞「探究題」的新變化
    文學類文本閱讀在高考中是指閱讀和鑑賞中外文學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其中,小說的閱讀和鑑賞是這麼多年來全國卷1考查的熱點,而小說鑑賞探究類型的題目也一直在考題中出現,從近幾年來看,探究題已然成為了常規題。
  • 2019高考山西一模語文卷文學類文本閱讀:《夢是蝴蝶翅膀》
    2019年高考山西省一模考試語文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選取的是徐錦庚的《行走的脊梁(逐夢)---泰山挑山紀事》的片段,另取名《夢是蝴蝶翅膀》,來作為文學類閱讀理解題。共設三個小題,分值15分。今日整理出來,推薦給大家,作為一模考試後復盤,以及備考複習資料使用,希望可以幫助到今年參加高考的高三同學。
  • 高中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的答題技巧
    在閱讀小說中,由於我們審視的角度不同,因而所解讀出的主題也就不同。對小說個性化解讀和個性體驗的考查幾乎融合在每一篇小說的閱讀題中。題型是多種多樣的,大致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1)闡述自己對某個問題的個性看法;  (2)與作品中的人物對話;  (3)依據具體情境補寫續寫人物語言;  (4)提煉從小說中獲得的啟示。
  • 新東方高冬燕2016高考語文複習:文學類\實用類文本閱讀
    新東方高冬燕2016高考語文複習:文學類\實用類文本閱讀 2015-11-23 13:43 來源:新東方網 作者:
  • 高考語文文學類閱讀趣味問答與猜想
    高考語文文學類閱讀趣味問答與猜想 2017-06-15 09:41 來源:楚天都市報 作者:
  • 2017年高考語文試題將有新變化 文學類閱讀成必考
    備戰2017海南高考  語文篇  2017年高考語文試題將有新變化  文學類閱讀成必考 選擇題權重增加  《朗讀者》《見字如面》火了,收藏名句寫進高考作文可行否?且聽名師怎麼說!  關鍵詞:新變化  變化一  文學類文本閱讀變成必考題  現代文閱讀部分是歷年高考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白建東介紹,今年高考語文試題的最大變化是文學類文本閱讀(小說或散文)將變成必考題。
  • 2016新課標全國2卷語文試題解析之文學類文本閱讀
    在2016新課標全國2卷語文試題解析之詩歌閱讀中我們講了詩歌閱讀的部分,下邊,我們來說說文學類文本閱讀。   【原題】   戰爭【美】邁爾尼   1941年9月,我在倫敦被炸傷,住進了醫院,我的軍旅生涯就此黯然結束。我對自己很失望,對這場戰爭也很失望。
  • 語文|淺談文學類文本閱讀「作用」題的答法
    一直以來,語文閱讀題總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讓大家不知如何下手。而關於作用的問題出現的頻率尤其之高,本文將對該題型進行一番探究,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思路。xx情節/xx描寫/劃線語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分析。開頭/結尾/標題有什麼好處/表達效果/藝術效果?作者為什麼寫……這些都屬於作用題的常見問法,雖然表述各有差異,但歸根結底都是問該對象有何作用,或者說該對象能「幹什麼」。看懂題,是做題的基礎。把握好設問方式,看到相關問題時也就有了底氣。作用題該怎麼想?
  • 2020年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答題技巧
    往往文學類文本的問題頁也是圍繞這三方面展開……  小說人物  一、賞析人物描寫的角度  (一)正面描寫  1. 肖像描寫: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畫人物的思想性格。  2. 語言描寫:①鮮明的展示人物的性格,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 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之「小說」試題:三步走,拿滿分
    【原創首發】『』文學類文本閱讀『』是高考語文試題必考內容,考查的是考生的鑑賞評價能力,是在識記、理解、分析基礎上發展了的能力。其難度雖不及表達應用和探究,但是由於閱讀材料篇幅較長,達1800字左右,有的考生又不知道從何下手,失分較多。下面我們結合我校定位考試的試題來談一下這類題的做法。
  • 北京高考語文:多文本閱讀題總分減少,新增《紅樓夢》考查
    文學類閱讀:立足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對語言文字的感悟 點評專家: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高級教師 徐南南 2020年北京市高考語文試卷文學類閱讀《從音樂和美術認識生命》選自沈從文《關於西南漆器及其他》一文。
  • 閱讀教學:從文本特點出發
    閱讀教學需要從「一篇」走向「一組」或「一本」:帶領學生入乎其內讀懂文本內容,是閱讀課堂的重要任務;帶領學生出乎其外發現文本特點,是閱讀課堂更加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