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它廣大精微,包含宇宙萬象的一切道理,被稱為「大道之源」 「群經之始」。
《易經》曾被認為是關於一本算命的書,但是人們發現,這本書裡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現在在西方已被認為是超科學。
《易經》告訴你:人的命運憑自己掌握,悟透4個道理讓你事半功倍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出自《易經繫辭上》。這句說不是說來自上天的保佑,就可以大吉大利了。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明白地把「自」放在「天」的前面,就在告訴我們:「自己」先努力,「上天」才會依據自然規律來保佑我們。
自然規律也是人生的規律,人生的規律原本就是自作自受,自己必須對自己的言
我們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順從自然,就會得到吉祥,就不會有不利的後果。
這就說明,我們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實《易經》就是把自然的規律轉移到人事方面的倫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君子所居所察所玩所佔,無不在事物變化之中來順應與把握,強調人的積極主動性。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古語「滿招損,謙受益」。在《易經》中也有一卦,特別以「謙」命名。
這告訴我們,謙是值得一輩子去踐行的事情,因為,謙虛的人不僅在事業上能夠得到他人相助,在精神上也能得到與人融洽相處的快樂。一個人從小到老,只要能夠保持美好的謙德,做人謙虛,對人謙讓,修養自己寬闊的心胸,對自己是非常有利的。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出自《易經·繫辭下》,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的發展。
道行不通時就變,變就豁然開通,行得通就可以長久。
這句道出了一個至深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自然發展規律,也可能有它滅亡的一天,真正到了窮途末路之時,就要換個角度去思考,往往會找到新的解決方法,往往會絕處逢生,出現新的生機。
如果一味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只會死路一條。所以,任何人都要不斷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尋求新的發展,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易經》的最高指導原則,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多做好事,積累善行的人家,一定有充裕的喜慶;常做壞事積累惡行的人家,一定會留禍殃給後代子孫。
有很多人相信這個道理,卻經常懷疑:為什麼做了這麼多善事,命運還是未見改善?便動搖起來,表示信心不夠堅強,誠心不足,當然沒有什麼成效。
只要用心再用心,努力再努力,力道足的時候,效果自然顯現。
《易經》是一本關於人生的「答案之書」
《易經》不只是一本天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的「答案之書」。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包羅萬象、廣大精微,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源頭,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幾千年來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我們學習和了解《易經》,不但能看到自己的先天稟賦,還能幫助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工作、情感的規律。
《易經》可以告訴你,根據今時今日的條件,如何選擇才是最正確的。每選對一次,成功機率放大10倍、20倍。所以說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讀懂中國《易經》。
可能很多人包括身邊的很多朋友都覺得《易經》太過於高深,又是文言文,別說是將裡面的道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了,就是光讀起來就很費勁,也很無聊,即使想讀也有些力不從心。
但一次有個朋友偶然發現了這本《圖解易經》,分享給我,我讀完後受益匪淺,很讓人驚喜,後悔怎麼沒有早一點讀一讀這本書,而且這本書完全不存在讀不懂的情況。
讓你既不用費力啃文言文,也不用具備專業易經的專業知識。
這本書是採用圖解的方式,深入解析《易經》原文中的道理,通過圖畫、圖標並結合實例,讓原本枯澀的內容變得通俗易懂,讓人一看就懂,一讀就能理解其中蘊含的奧秘。
當你身處逆境時,《乾》《坤》兩卦會告訴你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 再如《小蓄》卦會為你指引如何進入高端社交圈子,拓展人脈資源;
· 旅遊參觀時想起《頤》卦,你就能理解頤和園的含義和陰陽圖結構;
· 與人交往時,《周易》表揚為主的方法,會啟示你高情商說話的藝術。
《圖解易經》這本書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周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
不必花費力氣啃文言文,也不用具備易學專業知識,僅僅閱讀它就能輕鬆入門讀懂《易經》,掌握精髓。
《易經》是群經之首,智慧源頭,一經在手,運轉乾坤。
感興趣的話,點擊下面圖片就可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