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追思會本月29日舉辦 臺灣詩人方明:他不光只有《鄉愁》

2020-12-12 紅星新聞

▲方明在余光中家中

著名詩人、散文家余光中上周過世,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一首《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

12月19日,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採訪了《兩岸詩》詩刊及出版社創辦人方明。他談到了自己和余光中先生交往40年來,如何受到余光中先生影響。據他透露,本月29日余光中追思會將在臺灣舉辦。

▲余光中方明出席世界華文研討會

1、成都商報:你和余光中先生最後一次見面是什麼情景呢?當時你們聊的什麼?

方明:11月初和余光中見面,最主要是北京的出版社要出余光中的書,劉福春教授,模範書局、詩人姜尋教授希望我帶他們去找余光中見面。平時很多人找他,他都拒絕了。於是,我們一行人到高雄見了余光中先生,這次沒有聊很久,看到余光中身體非常弱,我們就坐了30分鐘。認識40年來,我每幾個月就到余光中家見面的。

2、成都商報:你們相識於哪一年,當時見面是什麼場景?您有什麼收穫?

方明:我們認識快要40年了,1974年我在臺灣大學念書,和幾位寫詩朋友創辦了臺大現代詩社,那年有文學獎比賽。我和同學拿了獎,我拿了裡面的詩歌獎和散文獎。詩人羅門把我們拉進藍星詩社。我們成為了藍星詩社成員。余光中先生是藍星詩社的創始人。

和余光中先生在一起最大的收穫是被潛移默化的影響,譬如餘老講話時用字優美,簡直是念一篇詞藻動人的散文。給我非常大的啟發,原來寫詩好的人,講話那麼優美文雅。我的詩歌受到他的影響很大。早年他的作品《五陵少年》、《白玉苦瓜》等,是我們十幾歲看的作品,所以我們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方明與余光中夫婦聚餐

3、成都商報:回憶與余光中先生相處的這些時光,哪些故事給你留下深刻記憶?

方明:他早期住在臺北的廈門街,我們時常是談論臺灣詩壇的發展。一起去參加海外研討會,他會從主題裡看能不能得到一些對詩歌發展的啟發。

4、成都商報:看您微信和平常所言,常稱余光中先生為您的老師。他對你的詩歌創作以及辦《兩岸詩》有什麼指導?余光中對您教導影響最深是哪些方面?

方明:我3年前著手創辦 《兩岸詩》詩刊。我詩刊內容大陸、臺灣各佔百分之五十。

餘老師的詩歌有很多文化鄉愁,這點對我的影響很大。因為我早期的詩歌也有很多文化鄉愁。那個年代不能回大陸,對大陸的思念,對美麗風光的嚮往,這一點對我影響很大,我也寫過很多這類題材詩歌。余光中的詩歌吸取了唐詩宋詞的神韻,有古典的東西。40年後,大家看到方文山的《青花瓷》寫得好,我們40多年前就寫過這種主題和文體。

5、成都商報:余光中先生的詩歌一直處於一些爭議中,在您看來,為何對於余光中先生會有這些誤讀?

方明:真正的爭議不是文學上的。我更注重文學,不便在此討論。

▲余光中、鄭愁予、方明閒聊至深夜

6、成都商報:有人稱他的離開,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你認為,他在詩壇處於怎樣的地位?余光中先生對中國詩歌和中國散文的貢獻是什麼?

方明:詩歌是全體性的,百家爭鳴,比如余光中、洛夫、鄭愁予老師,他們的詩歌不同,各有各的影響。所以沒有什麼一個年代的結束,那個年代寫的文化鄉愁對大陸的懷念。這個年代就不存在了,不算什麼一個年代的結束。重點是對他們寫的詩歌裡面,我們能傳承什麼優良的傳統文化,延續自己新的東西,一代代傳下去。

▲方明參加余光中文學研討會

7、成都商報:人們一提到余光中,腦海裡立即會跳出一首詩:《鄉愁》。但是余光中自己曾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希望大眾讀者多關注他的其他詩作。在您看來,《鄉愁》的過於流行是否遮蔽了余光中的其他詩作?

方明:《鄉愁》這首詩有時代背景,地域性也很強,所以被人們熟知。而余光中有其他很多詩歌,我這邊就不特別去說哪一首了,大家都看到各有感受。比如鄭愁予老師也說過,大家都知道他的《錯誤》。每個人都說他《錯誤》寫得很好,但是他覺得自己還有其他詩歌啊。確實,余光中還有很多其他詩歌,不光是《鄉愁》。

8、成都商報:有一種說法是,臺灣許多詩人都是余光中的「徒子徒孫」。在臺灣,余光中具體在青年詩人中是什麼印象?

方明:誤傳。詩歌沒有徒子徒孫,不太容易傳授詩歌。不像武俠小說。我們只能吸收大師的傳統,創作自己的作品。嚴格來說,不算什麼徒子徒孫。

9、成都商報:余光中有無未了事?在余光中去世之後,您會為他及其家人做些什麼?

方明:我不是余光中的家屬。不敢做揣測,不過,12月29日有一個余光中先生的追思會,有人要去。我昨晚寫了一首懷念他的詩歌。這首懷念他的詩歌用他很多詩歌的題目來變成我詩歌裡面的文句,我還沒有發表。

▲余光中、方明同機赴研討會

騷興

(方明吊寄余光中)

當鄉愁傾斜瀉向彼岸

循著歷史跋涉被風雨敲打過的

樂章 胸膛隱痛似李杜

跌宕的絕句

五陵少年牽掛的故國

仿佛蓮的聯想般綻放情恣

在冷戰的年代裡神遊

麗景杲杲多嬌江山

時間累熟的白玉苦瓜

是否亦聽慣長江黃河浩淼浪濤

躺在紋身的海裡圓熟枯萎

縱使眾樹喧譁如掌聲

而山巒總是沉靜似磐石

用詩歌修辭爭辯的江湖恩怨

亦會如大江東去的凋老

此刻一介青衫冷窘的書生

奮力與永恆拔河

▲方明用法文朗誦余光中的《鄉愁》

人物介紹:

方明,《兩岸詩》詩刊及出版社創辦人;《臺灣大學現代詩社》創辦人之一 , 並曾任社長;《乾坤》詩社《風笛》 詩社顧問;《藍星》 詩社成員 ;《世界華文交流協會》詩學顧問。

廣東番禺人, 畢業於臺灣大學經濟系,巴黎大學經貿研究所,文學碩士,榮譽文學博士,曾獲兩屆臺灣大學散文獎,新詩獎。全國大專組散文獎.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有影響力詩人,中國文藝協會2005年度五四文藝獎章詩人新詩獎,香港大學中文系2005年盼發宏揚中華文化「 東學西漸 」 獎,著有詩集《病瘦的月》 、《生命是悲歡相連的鐵軌 》、《歲月無信》、散文詩集《瀟灑江湖》、論文集 《越南華文現代詩的發展 , 兼談越華戰爭詩作 》。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陳謀

編輯 潘莉

相關焦點

  • 《鄉愁》(余光中)朗誦:方明
    國內著名播音藝術家方明、於芳、黎江等獻聲「記憶鄉愁」。即日起,中國鄉村之聲、老年之聲將陸續推出這些精美作品,歡迎鑑賞。  今天推出:《鄉愁》(作者:余光中 朗誦:方明)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 《鄉愁》(作者:余光中)朗誦:方明
    國內著名播音藝術家方明、於芳、黎江等獻聲「記憶鄉愁」。即日起,中國鄉村之聲、老年之聲將陸續推出這些精美作品,歡迎鑑賞。  今天推出:《鄉愁》(作者:余光中 朗誦:方明)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 海口詩歌界舉行詩人余光中追思會 《鄉愁》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海口詩歌界舉行詩人余光中追思會。南海網記者 姚少龍 實習生 肖映雪 攝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2月17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姚少龍 實習生 肖映雪)詩人雖遠行,鄉愁永流傳。為表達對詩人余光中的緬懷和悼念,「家國情懷,夢回鄉愁——兩岸詩人桂冠詩會詩人余光中先生追思會」12月17日晚在海口國新書苑舉行。  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先生在臺灣高雄辭世,享年90歲。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 鄉愁永續 余光中故鄉舉行追思朗誦會
    回放 鄉愁永續 余光中故鄉舉行追思朗誦會
  • 海南詩友追思著名詩人余光中
    海南詩友追思著名詩人余光中。郭江曉攝中新網海口12月18日電 (郭江曉)「你完美的詩人形象/是兩岸鄉愁的神話,兩岸人都愛你/在這樣一個平常而又神聖的日子/我站在海邊不知道該說什麼/只想輕輕地對您說:先生,走好。」
  • 詩人余光中病逝臺灣「鄉愁」成絕響
    2017年12月14日,著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高雄醫院病逝。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居香港,次年赴臺。他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作品馳譽海內外,一曲《鄉愁》在全球華人圈內引發強烈共鳴。
  • 余光中故鄉福建永春舉行追思朗誦會
    中新網永春12月29日電 (孫虹 江金虹)29日,在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老先生的故鄉福建永春,來自當地政府、文學界、學校的200多位代表走進余光中文學館內的鄉愁劇場,用朗誦詩歌的方式緬懷、追思這位遠去的詩人。12月29日,在福建永春舉行的余光中追思朗誦會上,永春少兒美術研究會會長黃惠芬(右)現場作畫,寄託哀思。
  • 余光中寄情「鄉愁」捍衛中華文化:望過海峽是故鄉
    經醫療團隊與家屬討論治療計劃,家屬考慮余光中年齡大因此不採用插管治療,14日上午余光中病情持續惡化、症狀加重,於上午10時04分因呼吸衰竭過世。余光中女兒餘幼珊表示,父親剛過去,家屬都很傷心,不便受訪。  余光中10月剛過89歲生日。當日臺灣中山大學為他舉辦的慶生會,成了他最後在鏡頭前的留影。
  • 鄉愁終變成矮矮墳墓 你了解詩人之外的余光中嗎?
    鄉愁終究變成矮矮的墳墓,你了解詩人身份之外的余光中嗎?   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壽九十。  在大部分國人心中,對余光中的定位始終是「鄉愁詩人」。但余光中作為一代文壇巨匠,離世之時,被我們銘記的不應該只有《鄉愁》。  除了《鄉愁》,你應該更了解余光中。
  • 詩人余光中去世,帶著他的鄉愁
    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在臺灣高雄醫院去世,享年89歲。「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40多年來,兩岸三地不知多少遊子讀過這首《鄉愁》。這首詩寫於1971年,是他在離開大陸23年後,用短短的20分鐘創作的。
  •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一起回顧他的河南足跡
    2014年5月29日上午參加了在清明上河園舉行的由本報參與舉辦的2014中國(開封)宋韻端午詩會暨端午文化周活動,和開封500萬父老鄉親共話宋韻端午,共述中華情深,用美麗的詩歌和先賢屈原對話,並為《汴梁晚報》題寫刊名「大美開封 風雅汴梁」。
  • 詩人余光中14日逝世 江蘇文化界人士深切緬懷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劉 莉攝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對很多人來說,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可謂耳熟能詳。昨天中午,突然傳來「詩人余光中去世」的消息,讓人倍感意外、悲痛。余光中先生出生於南京,近年來頻頻回家鄉參加各項文化活動,他的突然離世,讓家鄉人尤感痛心。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
    攝影:康慶平2017年12月14日的微信朋友圈,被「鄉愁」刷屏了。這一天,以《鄉愁》一詩聞名於世的余光中先生,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臺灣高雄醫院病逝。提起余光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這幾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余光中和我說,他喜歡詩歌裡的典故。」
  • 詩人余光中病逝臺灣 「鄉愁」成絕響
    新華社臺北12月14日電(記者 趙丹平 劉剛 張鍾凱)「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一首《鄉愁》,吟唱出多少遊子對故鄉悠遠的思念。而今,它已成為絕響。2017年12月14日,著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高雄醫院病逝。
  • 組圖:《鄉愁》作者臺灣詩人余光中回故鄉
    組圖:《鄉愁
  • 任冬梅:「鄉愁詩人」余光中
    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學者余光中因腦中風並發心肺衰竭,在高雄醫院病逝,享年89歲。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作品馳譽海內外,一首《鄉愁》在全球華人圈引發強烈共鳴,從此被冠以「鄉愁詩人」稱號。
  • 祖籍泉州的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昨日病逝:晚歸的詩翁 永遠的鄉愁
    2015年11月8日,余光中夫婦回到泉州參加永春余光中文學館開館儀式  2016年4月21日,余光中在無錫江南大學舉辦文學對話會  晉江新聞網12月15日訊 12月14日,祖籍泉州永春的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壽90。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余光中去世  《鄉愁》全文: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鄉愁詩人」余光中去世,他曾把「最美的茱萸」插在湖北秭歸
    楚天都市報記者 徐穎「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一首《鄉愁》在中國傳誦了40多年。12月14日,這首詩的主人、著名詩人余光中在臺灣高雄醫院過世,享年89歲。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9月9日生於南京。
  • 紀念|余光中,今日臺灣詩壇過半詩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余光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鄉愁》,但他並不是一個「通俗詩人」,他對詩歌和詩意的創造力是很驚人的。在臺灣詩壇,流傳著現在臺灣詩人基本上都是余光中和楊牧的「徒子徒孫」的說法。對此,臺灣詩人白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基本上如此,但余光中影響更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