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

2020-12-03 澎湃新聞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顯微技術12個

撰稿 | H (哈工大 博士生)

大腦作為人體作為複雜的器官,是人類一切行為和意識的來源。人類對大腦的探索剛剛經歷起步,其複雜程度讓眾多學者望而卻步。大腦中,單個神經元尺寸為數微米量級,而神經網絡跨度卻達到了毫米甚至釐米量級。

為了充分觀測大腦,需要跨越從微觀到宏觀的鴻溝,在實現單個神經元動態觀測的同時,亦需要對局部或者整個大腦神經網絡進行研究。

其中,螢光成像是生物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傳統的顯微鏡存在空間帶寬積有限、景深不足和無法解調三維位置的問題。

於是,介觀成像成為研究熱點,這是一種連接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特殊顯微技術,能實現多個尺度的測量,觀測範圍可以細微至微米量級,亦可以龐大至釐米量級。

如今介觀成像技術的研究熱點主要分三個方面:

首先,由於需要特殊多尺度透鏡設計,各種介觀成像技術均面臨空間帶寬積與光學系統複雜度之間的矛盾,因此對於如何利用傳統光學結構提高空間帶寬積成為了一個研究重點。

其次,系統的視場大小也往往因為成像深度不足而受到限制,大量研究旨在拓展介觀成像系統的視場大小。

此外,介觀成像技術的目的是實現活體動物的大腦實時成像,這便需要顯微系統具有足夠的成像速率,以及極小的系統體積重量。

因此,如何實現微型化的快速顯微成像亦是介觀成像技術的研究重點。

近日,波士頓大學田磊【⏬】團隊提出了一種計算微型介觀成像技術(Computational Miniature Mesoscope,簡稱:CM2)。它具有緊湊的頭戴式微型顯微結構,利用樣品螢光分子的稀疏性進行重構,該技術只需單幀圖像,便可實現三維成像。CM2實現了的大視場成像,景深達到2.5mm,橫向和縱向解析度分別可以達到7μm和210μm。相比於現存的微型顯微鏡,它的視場增加了至少10倍,景深增長了近100倍。

該成果題為「Single-shot 3D wide-field fluorescence imaging with a Computational Miniature Mesoscope」,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

圖源:Science Advances

針對現今介觀成像技術的問題,作者為CM2設計了簡單而巧妙的光學系統(圖1),其分為兩部分:成像模塊和照明模塊。

圖1 CM2的原理和結構示意圖

成像模塊與普通顯微鏡不同,該過程無需使用物鏡,主體為一個固定在3D列印支架上的微透鏡陣列(MLA),利用光多路復用捕獲3D信息,其點擴散函數(PSF)不再是單一的焦點,而是以多個焦點的形式分布。

該成像模塊的設計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CM2利用MLA代替物鏡,規避了物鏡對視場大小的限制,從而可以得到較大的視場和空間帶寬積。

其次,這種多視角有限共軛的光學設計為CM2提供了隨深度快速變化的PSF,為準確的3D重構奠定了基礎。

最後,該成像模塊有效地壓縮了介觀成像系統的體積,實現了微型化。

照明模塊亦具有獨特的設計。作者擯棄了傳統的同軸照明光路,取而代之的是採用LED陣列,該陣列包含四個LED,其對稱分布於MLA邊緣處,對樣品進行傾斜落射照明,使照明光均勻分布於樣品表面。這樣的結構解決了同軸照明光工作距離長、封裝體積大的缺點,進一步壓縮體積。

然而,該技術也並非完美無瑕,在硬體體積大小方面,此版本的CM2介觀成像技術的體積和重量受限於圖像傳感器和LED陣列,尚不能應用於頭戴式活體成像。若進一步採用微型化成像電路板和微型LED模塊,可將重量控制在4g至5g,體積可以被壓縮至。在成像質量方面,其光子利用率(~20%)和視場、解析度、對比度等方面均有待提升。總的來說,未來,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可能會在各種大尺寸活體3D神經記錄和生物醫學應用中打開令人興奮的機會之門。

文章信息

Science Advances 21 Oct 2020: Vol. 6, no. 43, eabb7508

論文地址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b7508

【】

歡迎課題組投遞成果宣傳稿

轉載/合作/課題組投稿,請加微信:447882024

往期推薦

走進新刊

開 放 投 稿: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

ISSN 2689-9620

期 刊 網 站:www.light-am.com

敬請期待

新 刊:eLight

ISSN 2662-8643

即 將 隆 重 上 線

這是中國光學發布的第1523篇,如果你覺得有幫助,轉發朋友圈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

☞ 本文編輯:趙陽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郵箱:zhaoyang789@ciomp.ac.cn

← ← 來個「四連」如何?← ←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讚

原標題:《計算微型螢光介觀成像技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廣州華粵行化學發光和多色螢光成像技術巡迴講座預告
    UVItec Alliance系列化學發光和多色螢光成像系統全國巡迴講座【上海站】--------【南昌站】-------【武漢站】-----【更多精彩活動·敬請關注】
  • 計算光譜成像的前沿進展簡介
    得益於層析醫學成像技術(CT)的啟發,德庫爾(Descour)和德裡亞克(Dereniak)m2提出了一種基於計算斷層的快照式光譜成像方法和系統(CTIS)與醫學CT的原理一致,CTIS可以從一組採集的二維投影中重建一個有空間維度和光譜維度的三維光譜立方體,這些二維投影整合了來自傳感器上不同場景位置的光譜信號。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超解析度光鏡-電鏡關聯顯微鏡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6:04:50 (SR-CLEM)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mEosEM。
  • 計算方法提供更快的高解析度質譜成像技術
    Beckman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亞空間質譜成像方法,通過設計一種基於模型的重建策略,加快了數據採集的速度,同時保證了質量。該技術是利用動物模型開發的,可能對許多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包括分析化學和臨床研究,只需一小部分時間就能得到結果。它還可以檢測廣泛的生物分子,從神經遞質和胺基酸等小分子到脂類或肽類等大分子。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活細胞中鉀離子比例螢光成像的雙螢光傳感器
    Chang教授團隊報告比例鉀離子傳感器1(RPS-1)的設計,合成和生物學評估,該傳感器是一種雙螢光團傳感器,能夠對活細胞內鉀離子進行比例螢光成像。PS525顯示了在525 nm處的最大吸收峰,在存在K+的情況下,在0和200 mM的K+下,計算出的吸收係數分別為ε= 61 100 M-1 cm-1和ε= 65 000 M-1 cm-1(圖5)。當暴露於K+時,PS525的螢光發射集中在552 nm處開啟7倍(圖2b),量子產率從不存在K+時的0.03增加到存在K+時的0.15(圖2b)。
  • AI時代需要怎樣的成像技術?安科迪與陣列成像何以變革數碼時代
    億歐採訪到了本次研討會的承辦方——安科迪科技的CEO王惠東以及CTO範柘,他們告訴億歐,陣列計算成像技術將造就下一代成像技術,而成像技術的變革不僅能擴展當前AI的應用,還將帶動整個視頻產業鏈的改變。為什麼討論成像?
  • 螢光染料研究——超解析度技術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研發了多種超解析度技術,遠遠超出了衍射J限,能夠觀察到分子尺度的細節。SRM技術可以將細胞結構解析為亞細胞水平,從而獲取有關細胞組分的3D結構的信息,並可以觀察到單分子共定位。圖1: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中,成像是通過將來自點光源的光線會聚到像平面上的單個點來實現的。超出光衍射的限制,防止了射線的較精確會聚,從而導致物體的圖像模糊。顯微鏡的解析度取決於點擴散函數(PSF)的大小,或對象在某個點的三維強度分布。在STED中,應用環形炸彈耗盡型雷射器,其零點與激發雷射焦點的zui大值重疊。
  • 「JACS」華東理工:光控螢光染料的超高分辨成像最新研究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高分辨成像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Photochromic Fluorescent Probe Strategy for the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t Biomarkers
  • 科學家發明活體生物成像新技術
    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貝克曼研究院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研發了一種新技術,能幫助科學家們獲得同時具有高解析度、高穿透深度,以及高成像速度的活體生物樣品光學成像圖片。這對於生物技術研究來說意義重大。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加州理工學院的Scott E Fraser教授和Thai V Truong博士,其中Scott E Fraser教授在斑馬魚腦部成像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今年4月被評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對於現代生物學家來說,獲得活體組織或器官的高質量三維圖像能幫助解決很多領域的問題,比如基因組學、神經科學,以及發育生物學。
  • 香港科大利用雙光子顯微內鏡實現高解析度深層腦成像
    雙光子顯微鏡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更高的解析度和功能成像,從而幫助研究人員展開大腦功能和神經活動的研究。然而,雙光子方法受到激發光子和發射光子極度衰減的影響,限制了可以分析的組織深度和對大腦皮層的成像。內窺鏡檢查可能是探測器官深層區域的更好解決方法。
  • 「神經調質系統介觀腦功能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
    據了解,「南京腦觀象臺」是江北新區聚焦腦成像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依託新區新型研發機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布局打造的高端科研平臺。目前,「南京腦觀象臺」已匯集我國科學家原創獨有的三大高精尖成像裝備,將「立足江北,面向國內,服務全球」,為腦科學研究者們提供技術交流與融合平臺,為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提供腦科學領域的尖端創新支撐。
  • 青年科學家司徒國海:計算光學成像的探索者
    司徒國海在實驗室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11月19日電 題:青年科學家司徒國海:計算光學成像的探索者作者 鄭瑩瑩1978年出生的司徒國海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在中國計算光學和光信息處理領域,他是一名探索者。
  • 放大率3.3倍,發現細胞內天然生物放大鏡,可用於亞波長成像!
    利用活細胞作為微型透鏡,對小於光波長的物體進行成像和操縱,研究展示了亞衍射極限成像和非侵入性設備對納米物體的操作,該設備是通過在纖維頂端捕獲一個細胞來構建。被捕獲的細胞在白光顯微鏡下形成了一個生物放大鏡,可以以100納米的解析度放大納米結構。研究人員利用生物放大鏡形成了一個納米光學陷阱,可以精確地操縱半徑為50納米的單個納米顆粒。
  • 使用無人機、熱成像儀和人工智慧技術提高計算考拉數量的效率
    打開APP 使用無人機、熱成像儀和人工智慧技術提高計算考拉數量的效率 無人機之家 發表於 2021-01-06 11:37:01
  • 新型NanoLuc螢光素酶底物助力動物體內雙色生物發光成像
    新型NanoLuc螢光素酶底物助力動物體內雙色生物發光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6 16:00:48 2020年7月13日,史丹福大學Michael Z.
  • 用於種子質量評估的新興熱成像技術:原理和應用
    本文綜述了熱成像理論,簡要介紹了熱成像系統的基本原理,並對不同種類種子質量評估的最新進展和研究工作進行了探討,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 近幾十年來,隨著成像技術、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不同農產品的無損檢測和質量監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和智能應用。
  • 玻璃吹制新技術:可製造出微型光學透鏡!
    軸稜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軸稜錐可用於將雷射塑造得有利於光學鑽孔、成像以及為操控微粒或者細胞創造光學陷阱。這些透鏡已經有超過60年的歷史,但是它們的製造工藝(特別是在微觀尺度上)並不簡單。來自法國 FEMTO-ST 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成員 Nicolas Passilly 表示:「我們的技術有望低成本地製造結實的小型玻璃軸稜錐,它可以在生物醫學成像應用例如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所需的小型化成像系統中使用。」
  • LED成像技術與雷射成像技術對比分析
    打開APP LED成像技術與雷射成像技術對比分析 國際led網 發表於 2019-10-18 17:23:44 LED與雷射技術的優勢對比: 事實上,LED列印(Light Emitting Diode)並不是什麼新鮮技術了。在最初,它主要是應用在黑白印表機上。LED印表機採用了一組發光二極體(LEDS)來進行掃描感光成像,而雷射印表機則採用了雷射技術進行,這也是LED印表機與雷射印表機最大的區別之處,除此之外,兩者的其它工作原理十分相似。
  • 淺談高光譜成像技術在世界名畫賞析領域的應用
    高光譜圖像是將成像技術和光譜技術相結合的多維信息檢測技術,它能夠同時探測目標的二維幾何空間與一維光譜信息,獲取高光譜解析度的連續、窄波段的圖像數據。本文將介紹一些美國SOC系列文物高光譜成像系統在國外文物保護領域的一些典型應用範例。
  • 雷射雷達探測及三維成像技術進展,讀這一篇就知曉
    表 常見雷射測距技術性能比較 雷射雷達三維成像技術分類及其應用 雷射三維成像可以理解為是對每個三維空間像素點的雷射測距,在單點雷射測距的基礎上,對每個測距點的方位信息同步進行測量,如方位角-俯仰角-距離、距離-速度-強度,並將數據以圖像的形式顯示,即可實現三維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