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詩《詠柳》、《回鄉偶書》家喻戶曉,是中小學的必背詩詞。
他出生於公元659年,744年去世,從他的在世時間來看,出生在唐高宗初期,死於唐玄宗中期。出生前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他在世期間又有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死後11年才發生了唐玄宗晚年的安史之亂(755~763年)。他一生都生活在真正的大唐盛世的太平時期,不用像杜甫那樣經歷戰火離亂,「天地一沙鷗」般地「漂泊西南天地間」。
賀知章出生在一個仕宦家族,性情豪邁闊達,喜歡清談。他的表弟陸象先稱讚他「清談風流,一天不見到他就感覺庸俗了。」陸象先曾經當過宰相。
武則天證聖元年(659年),此時賀知章36歲,他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弟。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到他的時候,考試制度才試用了幾十年,中間又有中斷過,那時的考中率是很低的,大概是千分之幾。賀知章成為了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他被任命為太常博士,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教授,平常工作大概是研究一下《禮記》、《春秋》等儒學經典,並且給學生上課。
沒多久,張說擔任麗正殿修書使,拉了賀知章一起合作寫書,編輯《六典》,六典是古代六方面的治國之法,包括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一看這些工作都知道不好幹,辛辛苦苦幹了幾年,一點成果都沒有,累年無功。
人說「板凳要坐十年冷」,賀知章在博士、編修的職位一坐就是二三十年,就這樣白了少年頭。人生經歷平平穩穩,沒有什麼起起落落,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好不容易熬到開元十年(722年),他已經63歲,賀知章在表弟陸象山宰相的舉薦下,任太常寺少卿,從此仕途亨通。亨通可不是只因為宰相陸象山的關係,他很快就罷相了。
開元十三年(725年),66歲的他被升為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宰相源乾曜問張說:「賀知章同時兼任兩個職位,到底哪一個更美好?」張說回答:「二者相去甚遠,侍郎與學士,好比衣冠與身體。學士需要通達先王之道,懷經緯之文才,方能勝任。」
連唐玄宗也親自寫了一篇贊文賜給賀知章,如此看來,賀知章那二三十年的冷板凳不是白坐的,他好比修煉了二三十年的內功,打通了全身筋脈,其內力渾厚精純。
緊接著,他調任為太子右庶子、侍讀,當太子李享的老師。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他已經79歲,改官為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因而人稱「賀監」。
公元742年,賀知章已83歲高齡;李白41歲,來長安謀取功名。兩位大詩人在長安道上相遇,李白對前輩大詩人賀知章非常仰慕,賀知章對李白這位青年才俊也早有耳聞。兩人有許多共同特點,都是詩人,都嗜酒,都好道家,都豪爽灑脫,都是狂人(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李白自稱楚狂人),兩人相會,自是欣喜萬分,一見如故,於是結成&34;。,
當李白把自己的新作《蜀道難》呈給賀知章指點時,賀知章看完後,對李白讚嘆不已,說:「子謫仙人也。」你真是天上的太白金星被謫下凡呀!李白的&34;和「詩仙」名號就從此而來。
於是,賀知章帶著李白上酒館,兩人豪氣幹雲,喝得酩酊大醉。賀知章付錢時,才發現忘記帶錢了,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把腰間掛著的金龜解下來結帳。這金龜是皇家按級別賜予的飾品,達官貴人掛在腰間,象徵著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官位的品級。從這可見賀知章的豪爽,以及他對李白的器重。
賀知章極力在唐玄宗面前推薦李白,後來李白得以有供奉翰林之職。
賀知章與李白兩人都是好酒之人,杜甫把八位愛酒之人譜入《飲中八仙歌》一詩中,他們二人雙雙入選。
杜甫如此描述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醉酒的賀知章騎在馬上搖搖晃晃,就像坐船似的;雙眼昏花掉入井中,還在水中睡覺。
杜甫描述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晚年的賀知章行為誕放,常在街巷中嬉鬧,自號「四明狂客」。
他不但詩寫得好,書法也棒,每逢喝醉酒的時候,則龍飛鳳舞地揮毫,一出手皆是大作。
好事者先磨好墨、準備好紙筆,賀知章也不擺架子,不拒絕,一張紙中留下十來個字,時人爭相求之。
當他八十五歲的時候,臥病數日。人年紀大了,往往都希望落葉歸根。他病好後,上書請求剃度為道士,並回歸故裡,唐玄宗同意了。他請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皇帝詔書把鏡湖賜給他。辭京日,唐玄宗親自率領皇太子和文武百官來到長安東南門(長安城東南門青色,故又稱青門)餞別,並寫了贈別詩送給他。
送賀知章歸四明
李隆基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連皇帝都親自揮毫寫贈別詩,其他文武百官自然也跟著給賀知章作詩。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是何等殊榮。
賀知章回鄉後,把自己的老家改建成道觀來居住。他三十六歲去長安考中進士後,一直滯留長安任職,直到八十五歲回到故鄉,在外仕宦整整五十年,去時風華正茂,歸來老態龍鍾,白駒過隙,人世滄桑,感慨萬千之餘,他寫下了兩首七絕。
回鄉偶書(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兩首詩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而情深意切,委婉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回鄉歡愉之情和人世滄桑之感,同時也隱約流露出閒適與豁達。
返鄉後第二年,賀知章安然辭世,享年八十六歲。
賀知章既是李白的忘年交,也是他生命中的貴人。李白曾經幹謁過眾多公卿,最終因賀知章而得見皇帝。當他知道賀老的死訊後,悲痛不已,寫下了兩首哀悼他的詩。
對酒憶賀監二首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
第一首詩追描寫昔日在長安金龜換酒之事,追憶兩人之情誼,表達自己的哀痛。第二首詩以遙想的手法描寫賀知章回歸四明的情形,因賀老做道士,聯想當地的道士都出來迎接賀老。皇帝御賜他鏡湖,連鏡湖都因而榮耀。斯人已逝,仿如隔夢。
賀知章去世十四年,唐肅宗已經繼位,追憶昔日當太子時的侍讀之情,稱讚賀知章「器識夷淡,襟懷和雅,神清志逸,學富才雄」,追贈他為禮部尚書,極盡哀榮。
我們熟悉的其他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王昌齡、韓愈、張九齡、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他們的仕宦生涯都頗受煎熬,常常遭受貶謫,貶謫似乎是仕宦生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點綴品。反觀賀知章一生在京師長安任職,從沒有被貶謫或外放。這是他的幸運,同時也是他的性格與為人處世方式使然。
然而賀知章屬於大器晚成之人,他沒有像王勃那種天才那樣十來歲就登第,而是三十六歲才中進士。在一個太常博士、編修的職位上默默地忠於職守二三十年。直到年過花甲之後,才在皇帝和太子身邊受到重用。
他為官多年,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做了幾十年太平官。
他道德學問成功,不謀私利,不結黨營私,深得皇帝以及太子的榮寵。
他喜好清談,喜好交遊,豪爽不羈,談飲酒,談詩文,參禪論道,無所不談,無所不侃。
他提攜後進,舉薦李白。
他學道修道,用自己的畢生生命實證了「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天道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