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第二屆上海吳淞國際藝術城論壇」在上海大學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此次論壇是以「藝術,都市之顏」為主題,探討藝術、城市和教育的關係。尤其對未來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入駐寶武集團原不鏽鋼廠地塊提出了暢想。
早在2016年12月寶武集團、寶山區政府、上海大學共同籤署的「共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實踐成果之一。該框架協議旨在通過政、產、學、研合作,共促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吳淞院區建設,共同推動上海市吳淞地區轉型發展和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建設。
論壇現場
2018年首屆論壇以「藝術、鋼鐵之都的蝶變」為主題,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專家共同探討去產能背景下的轉型發展問題,並就「工業遺存的價值再生」、「藝術和觀眾的產業橋梁」、「過剩時代給予我們的機會」,以及「城市的美學追求」等議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對未來的吳淞國際藝術城提出了「無界之城」的暢想。
延續工業遺產的主題,第二屆論壇以「藝術、城市、教育」為切入點,形成一個開放式的全球論壇。包括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館長弗朗西斯·莫裡斯、米蘭新美術學院和多莫斯設計學院學術總監伊塔洛·羅塔、普利茅斯藝術學院院長首席執行安德魯·布華頓、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在內20餘位藝術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學者、教育者齊聚,對如何在工業遺產中將藝術、建築和教育融合,如何將這三者作為城市轉型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力,提出自己的看法,也為當下城市藝術景象從本土走向國際的重塑過程提供批評與思考。
2018年論壇期間,嘉賓參觀寶鋼工業遺存現場
在上海大學副校長聶清看來,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特質,以及吳淞地區特有的工業文明遺產,為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品質提升,也推動區域創新發展和地區經濟社會變革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寶武集團產業園區發展中心總經理、上海美術學院理事會副理事長王語也希望中國寶武在轉型升級、發展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廠區、園區到城區的發展之路。
工業遺存與城市社群的表達
城市基於社會願景和公共政策在不斷地壯大與自我重塑。城市的發展與革新包括藝術的積極參與及其富有想像力的足跡。藝術和城市之間有著不可分割且錯綜複雜的關係,這種關係在具有社會適應力的城市和政治環境中擴展著當代藝術實踐的想像力,並成為活躍而批判的藝術景觀的反射稜鏡。
寶武集團不鏽鋼廠地塊工業遺存
作為工業遺產轉化典範的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其館長弗朗西斯·莫裡斯以倫敦和泰特的發展為經驗,從歷史演變的角度講述了公共藝術與城市發展、美術館與社群和城市等議題。她認為,公共藝術作品作為城市生活的碎屑,往往不是一個單純的藝術項目,而會成為未來很多項目的起點。同時,文化機構像是城市的免疫系統,雖然不可見但卻是「城市針灸」,而美術館的功能也不是簡單的傳播普及藝術,同時也要為所處的社群發聲。「社群變得強大了,城市才會隨之變得更為強大。」
寶武集團不鏽鋼廠地塊工業遺存
作為城市快速發展的親歷者,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鬱喆雋提出了城市中心「空心化」和物理城市空間被虛擬網絡替代的概念,並發出"誰的博物館、和未來博物館是否會虛擬化"的疑問。
而對於工業遺存,社會學家顧駿則提出:「為什麼我們在講遺存的時候,文化性的遺存被重視,而工業性的遺存卻被忽略?」他認為,這是因為文化性的遺存中看到了人的表達,而工業化的遺存中間我們沒有看到。工業遺存的對話者是科學、自然和技術。工業遺存中蘊含了剛性的肌理,它的表達需要新的載體。比如一個冶煉設施,當年的設計肯定有技術科學上的必然性,但後來語境發生了轉化,今天它的空間可以被更好的利用,在今天的語境中講是一個冶煉背後的故事。
在普利茅斯藝術學院院長和首席執行安德魯·布華頓看來,其中涉及到「場地的創造」的概念,他認為「其實城市就是人類所創造的藝術品,代表了人類的身份、語言,這都是人類所創造的一種創造物,也是人類所產生出來的一些價值。」
處於城市之中的教育與藝術
在「教育與城市」「藝術與城市」兩個板塊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和韓國Mass Studies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和總監曹敏碩分別做了主旨發言。
潘魯生以中國美育的實踐者、民間藝術以及公眾文明的傳播者的角度來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他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城市的人文精神,也是最普通老百姓的一種文化權益。美育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設主要的內容。而社區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的要素,並應該進一步的拓展。並希望突出民生需要,在探索未來的城市與教育,與公共文化中做資源的整合。他的發言也引發教育在城市發展和人類精神生活中的思考。
論壇現場
韓國曹敏碩建築師的發言以「藝術,城市和工業遺蹟」為題,並以自己的經驗講述建築、設計、城市規劃中的「都市之顏」,且尤其提到了「自然」和「歷史」。他認為,「我們不應該只是看建築的物理或外在的形式,更多會去考量它的生態系統或者自然以及文化的結合。」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上海吳淞國際藝術城發展研究院藝術總監李龍雨、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曹意強、OCAT 西安館創始館長凱倫·史密斯、「再調整的藝術」聯合創始人提爾·費勒斯等就以上話題進行了討論。
李龍雨認為,藝術包含著歷史記憶、社會以及人民,社區是市民的重中之重,是生活的中心。如何找到社區的需求,據此進行創意,滿足大眾的需求,是一個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對的問題。
寶武集團不鏽鋼廠地塊工業遺存
在被譽為是「水泥森林」現代城市,人與人之間、實踐和藝術之間是否還有聯繫?繪畫和雕塑是不是簡單放在空間當中就可以被滿足了?未來藝術和網絡空間、和高科技如何進行結合?這些都是當下的疑問。
在工業遺產的轉化上,「寶武」不是未來的798、M50,而是從美術教育的定義,以城市發展的思考切入,並藉此反思美術教育和重新定義未來的生活方式。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汪大偉認為,相比上一屆論壇大家更多談論成功的工業遺產改造經驗,「這次我們涉及到人,涉及到教育,涉及到我們自身的一種審美。」 他也希望未來的論壇辦成是一個嚮往未來的美術教育的加力器,也希望大家把對於未來的判斷和對未來的重新定義能夠加入在寶武規劃建設中去。「共同為未來的人的藝術人生、藝術社會,以及對美好的生活的嚮往付諸於行動。」汪大偉說。
活動LOGO
未來的吳淞國際藝術城將以藝術為媒,融合終身教育,集藝術金融、藝術地產、藝術教育、藝術鑑賞、藝術療養等多種產業形態的創造之城的理念。
註:此次論壇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和寶武集團共同主辦,上海吳淞國際藝術城發展研究院承辦,油罐藝術中心合作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