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2020-12-03 人民日報海外網

黃強華夫婦(右二、右三)與操偶師合影。

劇組人員拍攝布袋戲劇集。

霹靂布袋戲公仔。

在青少年流行文化匯集地臺北西門町,走進國際知名的動漫連鎖商店,入口處的玻璃展櫃裡便是巡展中的《東離劍遊紀》明星木偶。從造型酷炫的戲偶到大眼萌的公仔,再到或高冷或可愛的動漫周邊商品,這些竟都出自臺灣一家布袋戲的「百年老店」。

去年在烏鎮大劇院,粉絲從四面八方雲集響應,為類似戲偶眾籌慶生,不少人當眾對其熱情表白,場面不輸影視明星見面會。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從傳統形態的布袋戲到豐富多元的文創事業,霹靂布袋戲走了多遠的路,又如何能在兩岸乃至國際上打響名號?記者日前探訪了位於臺灣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

注重文化底蘊和內在情感

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強華是雲林黃氏家族布袋戲第四代傳人,他告訴記者,布袋戲受到喜愛,第一有文化底蘊和情感,第二有撲朔迷離、高潮迭起的故事,第三有細膩的人性刻畫,第四有唯美的造型,第五有強烈的視覺呈現。

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屬於中國傳統偶戲中的傀儡戲,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為流傳,後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布袋戲在臺灣步入全盛期,全臺同時存在六七百個劇團演出。操偶師父將戲偶擬人化演出,融合風俗民情、歷史章回故事、俠義柔情,一度讓民眾為之著迷。

雲林黃家的創業史始自祖父黃海岱,他執掌當時臺灣最大的劇團五洲園,創立劍俠布袋戲風格,被譽為「布袋戲界通天教主」。其子黃俊雄不僅開創金光布袋戲的流派,更將布袋戲搬上了電視。

1970年,由黃俊雄製作的《雲州大俠史豔文》系列布袋戲在電視上亮相,一經播出全臺轟動,一口氣連演583集,創下當年臺灣電視節目最高收視率97%。而由黃俊雄的兩個兒子黃強華擔任編劇、黃文擇負責口白創作的「霹靂系列」作品,圍繞三大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百世經綸一頁書、刀狂劍痴葉小釵,幻化出波瀾壯闊的武俠江湖,從1984年首部作品《霹靂城》到新作《霹靂天命之戰》,至今製作超過2000集、串連26部作品。

布袋戲是中華文化瑰寶

「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畫板,儒釋道為基色,描繪出一個絢麗多彩的仙俠江湖。」從父親手中接過布袋戲衣缽的黃強華,改變父親所堅持「布袋戲應符合『忠孝節義』教化」的理念,但中華文化的底色依然厚重。

人物有出場詩,戲末有收尾詩,襯託有情境詩,人物有對句詩。詩中不但恰到好處地化用古句,獨創詩更筆畫春秋。比如霹靂布袋戲的經典角色亂世狂刀,其人物詩「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簫中弦音藏柔情,劍下腥血寄恨仇。來何洶湧須揮劍,去尚纏綿可付簫。」前兩句來自清末詩人龔自珍的《漫感》,後兩句來自龔自珍的《又懺心一首》。

身為霹靂系列布袋戲總編劇的黃強華,被戲迷稱為「十車書」,意指「比學富五車還多五車」。古書老戲、章回名著、諸子哲思,被黃強華巧妙融入創作中,穿越古今汪洋恣肆的想像,對社會人性細緻入微的體察,都反映在布袋戲之中。

早在他26歲投身布袋戲編劇事業時,便改用「黃強華」的筆名,「布袋戲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要讓它走向強盛。」黃強華將父親劇中配角「素還真」獨立出來,並打造為霹靂布袋戲經典角色,由其「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的「詩號」,足可見厚重的文化韻味。

連演30多年超過2000集的劇目,其中3000多個角色的口白都出自黃文擇之口,「一人口白」也是布袋戲傳統中獨具魅力之處。生旦淨末醜、迥異角色與性格,都由黃文擇以音質、語調、情感的轉變,來塑造人物詮釋內心。有些單集劇情可能包含多達幾十個角色,前一秒是低八度的男聲,下一秒就轉變為高八度的女聲,轉換迅速又具備明確辨識度。

讓古老劇種引領時尚潮流

鋼絲威亞、聲光爆破、實景綠幕、電腦特效、潛水操偶……進入新世紀,底蘊深厚的霹靂布袋戲,擁抱全新科技,打造夢幻時空。創新求變的精神,正如上世紀90年代,傳統布袋戲因多元化娛樂衝擊而面臨觀眾流失,霹靂布袋戲克服劇本老舊、缺少新意、表演單一的問題,讓傳統藝術重煥光芒。

讓小眾藝術走向普羅大眾,讓古老劇種引領時尚潮流,黃強華對此頗有心得。「我們做文化的傳承,一定是要傳承給更年輕的世代。要獲得年輕人的喜愛,必須用年輕人的方式。」在他看來,眼下流行的事物,50年後也會成為傳統,只有堅持創新變革,才能讓布袋戲屹立潮頭。

2005年後,霹靂布袋戲融入動漫、遊戲等形象設計,並於2016年結合日本動漫與木偶戲文化,推出《東離劍遊紀》,同步於臺灣、大陸、日本、美國開播,掀起「偶動漫」風潮,將霹靂布袋戲推向國際市場。

如今的霹靂國際多媒體公司,除了根據原創劇本製作布袋戲,還涉足電影、平面出版、遊戲軟體、生活用品、玩具、主題樂園等領域。在大陸,它與愛奇藝、優酷等網際網路企業合作,還參與廣州、北京、武漢等地動漫遊戲嘉年華和西塘漢服節等線下活動。2015年,它在上海設立公司,黃強華之子、家族布袋戲第五代傳人黃亮勳擔任總經理,讓通常由閩南語演繹的布袋戲,新加入普通話配音。

在記者採訪時,雲林3萬多平方米的三大攝影棚內,霹靂布袋戲正為紀念素還真出場30年,趕拍新劇《霹靂英雄戰紀之刀說異數》,如今該劇已與觀眾見面。醞釀中的素還真大電影將作為霹靂系列英雄電影的開端,參考美國經典漫威模式,打造霹靂宇宙,繼續探索無窮可能。(記者 張盼)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2月02日 第 04 版)

相關焦點

  • 霹靂布袋戲,中國傳統劇種的奇蹟。
    ,或是三國演義等古書戲的畫面的野臺戲。傳統戲劇總是讓許多年輕人覺得枯燥乏味,原因無外乎幾點:1.新劇目太少,在這個信息高速變化的時代,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它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已經微乎其微了。2. 唱腔陳舊,節奏緩慢。單調的伴奏,陳舊的唱詞,現代快節奏追求新潮的年輕人怎能接受?3. 高度的程式化,給年輕人的感覺就是「假」,過於呆板、毫無生機。4. 視覺效果差。布袋戲也沒有跳脫這個怪圈。
  • 《霹靂布袋戲》: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結合
    但也有一部分藝術手段被很好的傳承下來,比如布袋戲。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閩南地區)、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區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
  • 霹靂布袋戲,臺灣地方戲劇文化一瞥
    戲劇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精粹也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隨著歷史的發展,很多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粹被人們所忽視,戲劇也是其中之一。現代人喜歡傳統戲劇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戲劇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1950年代之後,除歌仔戲及布袋戲仍維持一定盛況外,其餘臺灣傳統劇種發展都漸趨沒落。直至今,臺灣戲劇幾乎以現代戲劇為大宗。布袋戲臺灣地方戲劇文化之一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指花戲等,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福建泉州,且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漢族地方戲劇劇種。
  • 霹靂有罪,布袋戲無罪,細數霹靂幾宗罪!
    霹靂官方錯誤的立場和諸多錯誤的言論,一直是戲迷和道友不願面對的,他們在布袋戲上付出的努力以及對布袋戲的發展不可抹滅,但是一切的前提是我們是一個國度的人,我們是一家人。妄圖通過某些成就而否認這一點是不可原諒的。如今大陸與霹靂官方的種種合作也紛紛取消。
  • 霹靂布袋戲:把傳統文化帶進日常生活
    而作為傳統文化重要部分的霹靂布袋戲也在為文化傳承而努力著。霹靂布袋戲作為傳統布袋戲的全新演繹,本就獲得不少消費者的支持,如今又發力新文創領域,是想通過新興板塊持續刺激布袋戲文化的市場活躍度。網際網路下的傳統新發展文創產品如何創作,更多的是要靠貼近生活。
  • 霹靂布袋戲:讓傳統文化創造無限可能
    他來自於霹靂布袋戲的系列故事,是一位「謀為天下謀、利為天下利」的聖者。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霹靂作為布袋戲領域的佼佼者,一步步將這個本是小眾的戲劇藝術逐漸推向大眾甚至走出國門,其不僅成功地將作品留在了觀眾的心裡,更是成就了臺灣第一家文創企業上市公司,甚至於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代表。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以傳統文化為根,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努力。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霹靂布袋戲被冠以偶動漫之後,為何又改回來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大家所熟悉認知的霹靂布袋戲,是指1988年《霹靂金光》開始的,以霹靂三大主角清香白蓮素還真、百世經綸一頁書、刀狂劍痴葉小釵作為主線而衍生發展的天下武林故事。
  • 極青年 | 黃亮勳:霹靂布袋戲——動漫時代中的木偶奇緣
    朋友,你聽說過霹靂布袋戲嗎?就是那個傳說中拍了近三十年,播出兩千多集不愁劇荒,特效狂霸酷炫的…什麼?
  • 人偶動漫霹靂布袋戲
    小編今天想說說布袋戲也就是手控操作木偶拍攝的人偶動漫,嚴格意義上說布袋戲不屬於動漫了,可是播放器是放在動漫系列裡的,這樣的人偶動漫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知道這好片的人一般都是從小追到大了的。布袋戲起源福建廈漳現在被灣灣玩得很溜,臺灣省的一個布袋戲工作室,以布袋人偶為載體進行中原情節演變,充分展示了江湖冷暖,人情變故。也完美傳承布袋戲這個傳統文藝。這部霹靂戲系列人物最多,場景很多,臺詞最多,武打特效最多的一部片子。真的很佩服這些人,好多不帶重複的。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伴隨著清朝中葉的移民潮,布袋戲從福建傳至臺灣,有兩位值得一提的操偶大師,就是臺北的李天祿與雲林的黃海岱。李天祿創辦的亦宛然掌中劇團,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布袋戲逐漸沒落後,開始走傳統與精緻相結合的路線,將這原本只是在民間酬神廟會野臺演出的曲藝推向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近20年經常赴世界各國公演,屢獲大獎。在雲林的黃海岱與兒子黃俊雄,則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線。
  • 走進霹靂布袋戲:處處可見的「霹靂魅力」
    霹靂布袋戲至80年代誕生開始,便造成了巨大的轟動,在往後的30多年的歲月裡一直道友深受喜愛。霹靂布袋戲是如何大受歡迎的呢,這要從黃氏兄弟二人說起。黃強華和黃文擇兄弟出生於布袋戲世家,在電視布袋戲教父黃俊雄手中接下黃家布袋戲第三代的棒子後,便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至此,「霹靂」二字便逐步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 百年歷史臺灣布袋戲,要在閔行刮出一陣「霹靂旋風」
    小編告訴您,這是臺灣霹靂布袋戲中的戲偶。布袋戲雖然已有百年歷史,但至今仍在臺灣甚至大陸的年輕人中有著超高人氣。而如今,這股布袋戲「霹靂旋風」就將來到閔行啦!11月11日下午,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集團正式落戶閔行,兩家下屬公司名偶(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大霹靂(上海)多媒體科技有限公司同時揭牌,將風靡臺灣百年的布袋戲帶入上海。
  • 布袋戲在臺灣
    本報記者  張  盼 文/圖(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本報記者 張 盼文/圖從造型酷炫的戲偶到大眼萌的公仔,再到或高冷或可愛的動漫周邊商品,這些竟都出自臺灣一家布袋戲的「百年老店」。  去年在烏鎮大劇院,粉絲從四面八方雲集響應,為類似戲偶眾籌慶生,不少人當眾對其熱情表白,場面不輸影視明星見面會。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如今,閩南各地的布袋戲傳統舞臺逐漸消失,臺灣卻通過創新,讓這個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布袋戲又稱作傀儡戲、掌中戲。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早期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裡,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布袋戲在臺灣的發展一直跟隨科技脈動,衍生出電視布袋戲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從傳統的劇臺廟會走上螢屏。
  • 霹靂布袋戲手遊
    找霹靂布袋戲手遊去哪裡?那就來18183遊戲庫! 霹靂布袋戲手遊是一款以霹靂布袋戲改編的多人競技遊戲,這也是霹靂布袋戲第一次作為競技遊戲出場,不想其他多人競技類RPG,玩家不需要自己來創建角色,而是利用AR相機的方式通過掃描場景來獲得角色,然後和玩家們組隊進入比賽。
  • 霹靂布袋戲辱華,發表不當言論!我們能否原諒?
    布袋戲又稱木偶戲,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漳州。隨後在福建、廣東潮汕、臺灣等地區流行。雖然在大陸地區逐漸沒落,但隨著1984年《霹靂城》的開播以及1988年《霹靂金光》的火爆,又開始在臺灣風靡。因為每出劇名皆有「霹靂」二字,所以得名「霹靂布袋戲」!
  • 臺灣布袋戲:臺灣年味裡最傳統的流行元素
    春節期間高雄市舉辦霹靂藝術科幻特展臺灣霹靂布袋戲經典人偶在夜市中與民眾互動布袋戲表演是臺灣廟會的"常客",近年來,臺灣的霹靂布袋戲經典角色嘗試突破傳統,走下戲臺,與民眾進行一對一互動遊戲,在玩樂中體驗年味。
  • 真心錯付《霹靂布袋戲》
    今日繁忙之餘,翻看網絡資訊,最令編者震驚的是,各大網站平臺紛紛下架《霹靂布袋戲》相關作品。究其原因是因為霹靂貓叔「武漢肺炎」言論以及霹靂其他人員的臺獨言論!實實令編者驚詫與憤怒。編者喜歡霹靂布袋戲也將近十年了,此前也用這個帳號發表過很多霹靂布袋戲的內容和視頻,這讓編者有一種真心錯付的痛心與憤怒。
  • 【聚焦11.5】傳統布偶技藝的商業變革之路——霹靂布袋戲
    ……   傳承自閩南傳統布袋戲,因每出劇名皆有「霹靂」而得名,由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的霹靂布袋戲憑藉全新觀念與數位科技拍的攝手法,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奇幻布袋戲影音世界,成為臺灣乃至閩南地區家喻戶曉的節目與原創熱門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