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布袋戲,臺灣地方戲劇文化一瞥

2021-02-20 微播臺灣

戲劇

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精粹

也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隨著歷史的發展,很多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粹被人們所忽視,戲劇也是其中之一。現代人喜歡傳統戲劇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戲劇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臺灣戲曲種類繁雜、絢麗多彩

被譽為「戲劇之鄉」

臺灣早期的戲劇文化,是隨著明末清初福建、廣東移民的遷徙而從祖國大陸傳入的。


歌仔戲

大體而言,18世紀之前以南管戲為代表,18世紀後,北管戲將之取代。臺灣日治時期,南北管戲曲仍繼續盛行,也產生歌仔戲、客家大戲、新劇及布袋戲等新戲種。1950年代之後,除歌仔戲及布袋戲仍維持一定盛況外,其餘臺灣傳統劇種發展都漸趨沒落。直至今,臺灣戲劇幾乎以現代戲劇為大宗。

布袋戲

臺灣地方戲劇文化之一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指花戲等,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福建泉州,且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漢族地方戲劇劇種。

除了偶頭、戲偶手掌與足部用木頭雕刻外,偶身的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空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的偶身極像布袋,便有了布袋戲的通稱。早期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裡,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漢族民間戲曲表演之一。

布袋戲的一大特點

口白師傅的功力決定了一齣戲的好壞

既要有hold住男女老少的音質及各種口音

還要有文學、音樂的修養


臺灣布袋戲的角色分為生、旦、淨、末、醜。臺上手藝高超的藝人們在幕後,一面用手熟練地操縱戲偶,表演各種細膩的動作,一面還要模仿各種人物聲調,繪聲繪色地敘述劇情,其中既有引人入勝的道白,也有典雅婉轉的清唱,時而還插入一些幽默有趣的俚語,配合著後場悠揚的音樂,進行表演。

霹靂布袋戲

臺灣地方戲劇文化一瞥

當閩南各地的布袋戲傳統舞臺逐漸消失

臺灣卻通過文化產業的創新模式

讓這個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成為一枝獨秀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成長,布袋戲也由單純的場地表演發展到電視上,電視布袋戲以其聲光影視效果,獨得年輕觀眾的青睞,隨著《霹靂狂刀》等布袋戲的熱播,布袋戲也成為媒體、網絡上的熱門新寵。也顯示出了臺灣布袋戲堅韌的生命力。

《霹靂狼煙之九輪燎原》片頭曲《一笑天下》

從1988年的《霹靂金光》開始,到2015年上檔的《霹靂狼煙之九輪燎原》,霹靂系列已播出2000餘集,劇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數千,可謂鴻篇巨製。

微播臺灣資訊中心|整理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原作者|聲明

獨家整理,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昨天,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集團落戶閔行,旗下的名偶(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大霹靂(上海)多媒體科技有限公司揭牌。哇,霹靂到底是什麼?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如今,閩南各地的布袋戲傳統舞臺逐漸消失,臺灣卻通過創新,讓這個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布袋戲又稱作傀儡戲、掌中戲。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早期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裡,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布袋戲在臺灣的發展一直跟隨科技脈動,衍生出電視布袋戲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從傳統的劇臺廟會走上螢屏。
  •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來泉,探尋布袋戲起源
    臺灣霹靂布袋戲這幾年非常火,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年銷售達1.5億元。但在臺灣霹靂布袋戲傳承人的心中,泉州是布袋戲的聖地。
  • 中國文化-藝術攬粹《霹靂布袋戲》
    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歷史起源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南派布袋戲主要用泉腔南曲演唱,保留且吸收了大量的閩南民間文化精華,地方音樂、地方故事、口語等,別具藝術特色。故事題材也大多是人們熟悉的古代經典故事,如《包公案》、《狄青取旗》、《女媧鏡》等。
  • 百年歷史臺灣布袋戲,要在閔行刮出一陣「霹靂旋風」
    小編告訴您,這是臺灣霹靂布袋戲中的戲偶。布袋戲雖然已有百年歷史,但至今仍在臺灣甚至大陸的年輕人中有著超高人氣。而如今,這股布袋戲「霹靂旋風」就將來到閔行啦!11月11日下午,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集團正式落戶閔行,兩家下屬公司名偶(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大霹靂(上海)多媒體科技有限公司同時揭牌,將風靡臺灣百年的布袋戲帶入上海。
  • 霹靂布袋戲,中國傳統劇種的奇蹟。
    ,或是三國演義等古書戲的畫面的野臺戲。傳統戲劇總是讓許多年輕人覺得枯燥乏味,原因無外乎幾點:1.新劇目太少,在這個信息高速變化的時代,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它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已經微乎其微了。2. 唱腔陳舊,節奏緩慢。單調的伴奏,陳舊的唱詞,現代快節奏追求新潮的年輕人怎能接受?3. 高度的程式化,給年輕人的感覺就是「假」,過於呆板、毫無生機。4. 視覺效果差。布袋戲也沒有跳脫這個怪圈。
  • 霹靂布袋戲:讓傳統文化創造無限可能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霹靂作為布袋戲領域的佼佼者,一步步將這個本是小眾的戲劇藝術逐漸推向大眾甚至走出國門,其不僅成功地將作品留在了觀眾的心裡,更是成就了臺灣第一家文創企業上市公司,甚至於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代表。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以傳統文化為根,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努力。
  • 延伸文化創意產業鏈 臺灣霹靂布袋戲落戶閔行
    延伸文化創意產業鏈 臺灣霹靂布袋戲落戶閔行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諸葛漪  選稿:顧穎琪  2015年11月12日 09:35   東方文創網11月12日消息: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集團昨天落戶閔行。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 歷史起源 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
  • 布袋戲在臺灣
    「說起臺灣的布袋戲,大家都知道的還是電視布袋戲,像霹靂和金光。日本人編劇、霹靂製作的《東離劍遊紀》,在日本影響比較大。」金川量告訴記者。  11年前,舞臺劇演員金川量開始學習布袋戲,至今依然不會說多少句閩南話。他每周四在日本橫濱中華街茶莊用日語給當地觀眾演布袋戲,已經持續了七八年。30年前他還學過京劇和崑曲,迷上布袋戲也是出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
  • 霹靂有罪,布袋戲無罪,細數霹靂幾宗罪!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傀儡戲、掌中戲、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福建泉州或漳州等地區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1750年代,大量閩南移民進入臺灣,布袋戲也隨之傳入,其劇本以古書、演義小說等為主,被稱作古冊戲,口白較則文雅多詩詞,講求動作的細緻性,伴奏音樂以南管音樂、北管音樂為主,其依託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
  • 面向青年、創新不斷——臺灣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中新社雲林12月25日電 題:臺灣寫真:面向青年、創新不斷——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劉舒凌  「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接觸過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人,一聽這幾句「詩號」,就知道首席男主角素還真出場了。
  • 烏鎮上演木偶界盛宴——霹靂布袋戲圈粉深入人心!
    據悉,此次活動是為布袋戲偶界傳奇——霹靂布袋戲首席當家男主角「素還真」舉辦的出場三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適逢五一長假,數以萬計的戲迷為心目中喜愛的霹靂角色「素還真」送去祝福,充分展現了霹靂布袋戲的傳奇文化藝術創作魅力,同時也為兩岸新興傳統文化產業的傳承、發展與交流產生了深遠影響。
  • 臺灣寫真:面向青年、創新不斷——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中新社雲林12月25日電 題:臺灣寫真:面向青年、創新不斷——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劉舒凌  「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接觸過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人,一聽這幾句「詩號」,就知道首席男主角素還真出場了。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為了適應新媒體的衝擊,他們將布袋戲改良成適合在電視上演出的「金光布袋戲」,也就是融合了聲光效果、更多動作場面的布袋戲,在1970年成功地推出《雲州大儒俠》系列。《雲州大儒俠》不僅以全閩南語播出,還講述各種文言文詩詞,使得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成為臺灣電視史上最成功的角色。這一電視布袋戲劇集,創下了史無前例的97%的收視率,播出4年後,被當局以「影響農工作息」的理由禁播。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電視布袋戲製作公司「霹靂國際多媒體」啟用新LOGO
    霹靂國際多媒體,是中國臺灣著名的電視布袋戲製作公司。該公司從1980年代後半期開創「霹靂系列」劇集,獲得錄像帶出租市場與年輕族群好評,而逐步發展成今日的規模。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從造型酷炫的戲偶到大眼萌的公仔,再到或高冷或可愛的動漫周邊商品,這些竟都出自臺灣一家布袋戲的「百年老店」。去年在烏鎮大劇院,粉絲從四面八方雲集響應,為類似戲偶眾籌慶生,不少人當眾對其熱情表白,場面不輸影視明星見面會。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 《霹靂布袋戲》: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結合
    但也有一部分藝術手段被很好的傳承下來,比如布袋戲。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閩南地區)、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區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