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
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精粹
也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隨著歷史的發展,很多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粹被人們所忽視,戲劇也是其中之一。現代人喜歡傳統戲劇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戲劇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臺灣戲曲種類繁雜、絢麗多彩
被譽為「戲劇之鄉」
臺灣早期的戲劇文化,是隨著明末清初福建、廣東移民的遷徙而從祖國大陸傳入的。
歌仔戲
大體而言,18世紀之前以南管戲為代表,18世紀後,北管戲將之取代。臺灣日治時期,南北管戲曲仍繼續盛行,也產生歌仔戲、客家大戲、新劇及布袋戲等新戲種。1950年代之後,除歌仔戲及布袋戲仍維持一定盛況外,其餘臺灣傳統劇種發展都漸趨沒落。直至今,臺灣戲劇幾乎以現代戲劇為大宗。
布袋戲
臺灣地方戲劇文化之一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指花戲等,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福建泉州,且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漢族地方戲劇劇種。
除了偶頭、戲偶手掌與足部用木頭雕刻外,偶身的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空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的偶身極像布袋,便有了布袋戲的通稱。早期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裡,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漢族民間戲曲表演之一。
布袋戲的一大特點
口白師傅的功力決定了一齣戲的好壞
既要有hold住男女老少的音質及各種口音
還要有文學、音樂的修養
臺灣布袋戲的角色分為生、旦、淨、末、醜。臺上手藝高超的藝人們在幕後,一面用手熟練地操縱戲偶,表演各種細膩的動作,一面還要模仿各種人物聲調,繪聲繪色地敘述劇情,其中既有引人入勝的道白,也有典雅婉轉的清唱,時而還插入一些幽默有趣的俚語,配合著後場悠揚的音樂,進行表演。
霹靂布袋戲
臺灣地方戲劇文化一瞥
當閩南各地的布袋戲傳統舞臺逐漸消失
臺灣卻通過文化產業的創新模式
讓這個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成為一枝獨秀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成長,布袋戲也由單純的場地表演發展到電視上,電視布袋戲以其聲光影視效果,獨得年輕觀眾的青睞,隨著《霹靂狂刀》等布袋戲的熱播,布袋戲也成為媒體、網絡上的熱門新寵。也顯示出了臺灣布袋戲堅韌的生命力。
《霹靂狼煙之九輪燎原》片頭曲《一笑天下》
從1988年的《霹靂金光》開始,到2015年上檔的《霹靂狼煙之九輪燎原》,霹靂系列已播出2000餘集,劇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數千,可謂鴻篇巨製。
微播臺灣資訊中心|整理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原作者|聲明
獨家整理,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