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為本,縱橫歐亞九千裡;以義制利,稱雄商場五百年。
喬家大院只因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和朱秀海編劇、陳建斌和蔣勤勤夫妻主演的同名電視劇,紅極一時,聲名遠揚。和其他幾座晉商院落相比,不論是從規模、形制、建築技藝,還是從典型性上來說,喬家大院都算不上是精細之作,只因其成功的營銷策略,首開先河,拔得頭籌,拓寬市場。要看最漂亮、最氣派、最奢華的晉商大院,還是要去「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常家莊園和王家大院。
常家莊園堡門
王家大院堡門
榆次古稱塗水、魏榆,是一座有著兩千年建城史的古城。這裡有三處較大的古蹟,一為榆次老城,一為常家莊園,一為後溝古村,這三個地方復原與開發兼顧,保護和利用並重,逐漸進入遊客眼帘,成為著名旅遊景點,都與「爭議市長」耿彥波有著密切關聯。上大學時,太原周邊沒有幾個好去處,同學們結伴去過尚未完工的榆次老城,甕城、文廟、城隍廟、清虛閣、鳳鳴書院依然在腦海中閃現。後溝古村在文化學者馮驥才的推動下,作為文化學、民俗學意義上的北方村落民居的典型代表,近些年加大了保護利用、宣傳開發的力度,從深山土溝裡走到世人面前。剛剛整修開放的常家莊園卻因離城裡較遠,再者門票較貴,遲遲未能成行。
2006年國慶時終遂心願,得以暢遊常家莊園。國慶初秋,花葉凋零,後花園的池塘水系仍在施工。整整一天就在這個大院裡轉來轉去,臨近日斜,方匆匆出來。在堡門口十元速拍,留影一張,以作紀念。2012年8月陪三舅再訪常家莊園,故地重遊,舊景依稀,別有滋味在心頭。與蘇州園林的輕盈曼妙相比,山西大院著實厚重幽深。驕陽高照遊人少,正是觀景好時節。座座院落沿東西主街道並排,坐北朝南,潔淨整齊,清淨幽雅;後花園青翠蔥蘢,池塘清澈明淨,睡蓮朵朵盛開;登觀稼樓,極目遠眺,綠意浮動,微風拂面,好不愜意。
堡內正街
石牌坊
常氏宗祠
石芸軒書院
觀稼閣
後花園
王家大院地處山西晉中靈石縣靜升古鎮,巍巍古宅,依山就勢,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分為紅門堡和高家崖兩個建築群落,中間有一道拱橋連接,是所有晉商大院中佔地面積最大、結構最巧妙、形制最規整、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深宅院落。靜升王家為太原王氏支系,以做生意做豆腐經幾世積累,得以發家,富甲一方。晉商不是土財主,而是深諳儒家文化、有著大智慧的儒商。也只有儒商才能走的長遠,歷幾世而不敗。穿行在院落裡,各種詩詞楹聯、二十四孝磚雕木雕遍布其間,看得出王家的書香底蘊。
紅門堡
義高三世
疊翠軒
院落一角
煌煌晉商,「誠信為本,縱橫歐亞九千裡;以義制利,稱雄商場五百年」。 明清時期,晉商先賢苦心經營,匯通天下,以白銀匯兌、茶葉貿易為主要經營業務,積聚了富可敵國的財富,贏得了極高的從業信譽度,其經營資本之雄厚、從業人員之眾多、組織結構之嚴密、活動區域之廣泛, 可以說在世界商業史上也極為罕見。由於時局的變遷和自身條件的制約,晉商在清末民初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沒落,前後幾代人建立起來的龐大「白銀帝國」頃刻崩塌。但是晉商作為一個顯性存在的現象和獨特的群體,一直是山西人為之驕傲、足以代表山西性格和展示山西精神的一張名片,他們的成功帶給我們極大的輝煌和聲譽,他們的失敗留給我們太多的追問和思考。
山西人有著濃重的鄉土情結,所謂守家在地、離土不離鄉,在財富增長的同時,他們在黃土地的溝溝坎坎裡大興土木、起房蓋屋,修築了巍峨森嚴的私宅,一方面為遠走口外的經商者們安個家,一方面用大院盡情地展示自家的財富。可嘆世事變遷,晉商的金牆銀壁終究沒有頂住時代風雨的衝刷,轟然倒塌。
錯落有致
厚重幽深
這座座歷經歲月滄桑的深宅大院,訴說著他們曾經擁有過的輝煌家底與沖天豪氣。時代風雨無情,衝垮了先人們幾代締造的白銀帝國,自然風雨亦無情,卻對這些堅實厚重的磚瓦木構大院無能為力,任憑風雨起,巋然屹立在黃土地上,證明著晉人的豪邁與霸氣。一座大院,就是一部書,一部可以大書特書的傳奇。
「五千年華夏文明看山西,五百年中國商業觀晉商。」晉商文化博大精深、古樸蒼勁,他們敢為人先的精神,恢宏豪壯的氣度,堅韌不拔的品格,誠信為先的經營之道;他們寬廣厚實的胸襟,秉義濟世的情懷,共同構築起以「進取、敬業、群體」為中心的晉商之魂,為我們留下了厚重的遺產,為我們提供了豐贍可觀的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