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晉商已發展成為中國商幫之首。如今,昔日的創業者們早已消失在浩渺的歷史星河中,但晉商遺蹟隨處可見,尤以晉商大院最為有名。駐足其間,人們可以看出昔日主人的富甲一方,也能探尋到晉商稱雄商界數百年的精神。
一座座庭院深深的院落不僅錯落有致、氣勢宏大,而且雕刻精美,寓意祥和。山西晉中市靈石縣的王家大院就是傑出典範,從高處看,平面建築呈現出一個巨大的「王」字,人稱「王家歸來不看院」。
王家的俗願在木、磚、石「三雕」建築裝飾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以門墩為例,在王氏十七世王汝聰的敦厚宅內,就有桃子上俯臥蝙蝠的「福壽」門墩,松鼠葡萄的「多子多福」門墩,「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後頭」的雙獅門墩,以及「多子多孫」的「佛手」門墩。
院內20餘幅楹聯儘是先人的教化和束己的箴言。從「效張公多書忍字;法司馬厚積陰功」「風格謙和歸子慕;胸襟高曠晉淵明」「傳家一篇司馬訓;課子數卷鄴侯書」等楹聯中可以看出,「九世同堂」的張公藝、司馬光、明代散文大家歸有光之子歸子慕、陶淵明、唐朝宰相李泌父親李承休等都是王家學習的榜樣。
探訪中,記者發現王家特別喜愛竹子,不僅雕刻竹,還有不少與竹有關的對聯:「有實鳳來儀;無曲鶴比節」「談心直欲梅為友;容膝還當竹與居」「簏簌風敲三竹徑;玲瓏月照一床書」等。
漫步祁縣古城內的渠家大院,濃鬱的晉商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渠仁甫是渠氏家族中的優秀代表,始終堅持「誠信、仁義」這個最基本的商業道德。他開辦的商號,多帶一個「誠」字,如湖南「誠記」茶號、「晉裕誠」布莊、「書業誠」古籍字畫店等。
青年時,正值甲午戰爭後,民族危亡迫在眉睫,渠仁甫產生了強烈的教育救國、興學育人的念頭。1919年,他獨資創辦了祁縣私立競新小學校,辦學18年,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
「他非常節儉,從來是棉布衣服,不穿綢緞、皮襖。他也很開明進步,不讓女兒纏足。」導遊張繼軍說,20世紀50年代,渠仁甫積極擁護新中國建設,帶頭將所有企業全部公私合營。至此,他善始善終地跑完了渠氏商業歷史上的最後一棒。
祁縣喬家大院如今已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工作人員專門在一間廂房內掛上了喬氏經營之道、喬氏商訓、喬氏經商精神。其中喬氏商訓這樣寫道:經商處事首以信為重,其次是義,第三才是利。唯無私才可以訟大公,唯大公才可以無怨。寧願自己賠錢,也要維護商號名聲。
「尤以誠信、開放、創新精神最為突出。」山西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高春平舉例說,晉商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兩權分離對現代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有借鑑意義;晉商銀企合作的模式對現在解決中小企業貸款和融資難有借鑑意義;晉商股份制創新對緩和企業與員工的矛盾,調動企業內部員工積極性有重要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