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俗變遷看改革開放40年 富足已是人們生活常態

2020-12-21 央廣網

  春節前夕,來自山東、陝西、湖南等地的小朋友與浙江省杭州市的孩子們舉行了「小候鳥」結對活動。他們將和在杭州工作的爸爸媽媽一起過年。赭良明 攝

  從年俗變遷看改革開放40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古往今來,春節一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也是沉澱在每個炎黃子孫血液中的不變印記。

  無論是凝聚悠久歷史的「殺年豬、做年糕、放鞭炮」,還是洋溢時代氣息的「看春晚、搶紅包、集五福」,年俗在記錄老百姓幸福生活變化的同時,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時代變遷。

  4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但在億萬中國人的年俗裡卻是滄海桑田

  一輛鳳凰牌自行車,車把上掛兩瓶「七寶大曲」,車籃裡放一盒食品廠自產自銷的糕點——「這是當年『毛腳』女婿春節看望丈母娘的『標配』。」正在採購年貨的浙江省海寧市市民萬先生告訴記者,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所有商品都是憑證、憑票、定量供應。「以前愁的是買不到,現在愁的是買哪個。」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小小的票證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變遷。而今,憑票供應與物資匱乏一起成為過去,富足與充裕已是人們生活的常態。

  「小時候,村裡的年夜飯必有的一道菜叫肉丸子。肉丸子沒有肉,是用番薯粉、蘿蔔絲做成的。肉丸子就是過年用來撐場面的『肉』。」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居民方玭對40年的變化感觸頗深,「現在,肉早不是什麼稀奇東西,人們開始追求安全、健康的生活品質。」

  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到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幾個字的簡單改變反映出時代的進步。而今,解決溫飽不再是奢望,幸福與美好成為人們對未來的期待。

  春節期間,北京市太古裡商業街,一家紅牆黃簷、宮燈屏風的店鋪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目光。故宮首家快閃店「朕的心意」,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將宮廷年俗文化帶出了紫禁城。故宮福字窗花、御膳房新年食盒、鴻運當頭賀年首飾……「每一樣都很好看,都想買。」剛從國外留學歸來的大學生姚莉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喜歡中國文化,她會買一些送給外國朋友。

  從傳承保護到繼承創新,中國日益增長的文化感召力,讓中華傳統年俗文化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看看過去、比比現在,4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但在億萬中國人的年俗裡卻是滄海桑田。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年俗必定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更新換代」,但其承載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內涵卻依然鮮活。在點滴鮮活的變化中,人們真切地捕捉到希望,感受到力量。

  40年的變革與發展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在給百姓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給傳統年俗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春節還沒到,在北京工作的小姜早早就備好了年貨。「現在哪還用大包小包地往家扛,北京有的,老家也能有。只要動動手指,年貨就能送到家。」今年春節,住在東北邊陲的小姜父母不用出門就可以輕鬆過年了。

  「現在,小孩子已經學會拿著二維碼向爺爺奶奶討壓歲錢了。」福建省清流縣居民王聖榮笑著說,社會的發展讓年俗有了新的味道。

  搶紅包、集五福、網絡春晚……新年俗逐漸成為主流的背後,是信息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是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大踏步趕上並引領世界潮流的強大創造力。

  改革開放40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不斷增大,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春節,在春運大軍不斷向家鄉移動的時候,有這麼一群人從家鄉來到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踏上「反向春運」的旅途。他們中,有的是在家鄉獨居的「空巢」老人,有的是父母在外地工作的留守兒童。春節一到,他們便踏上尋找家人的路途,到城裡過春節。

  2月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塘栖古鎮,來自山東、陝西、湖南等地的小朋友與當地孩子們舉行了一場「小候鳥」結對活動。除了暢遊水鄉,他們還一起寫福字、做粢毛肉圓,既體驗了水鄉傳統年俗,也分享著各自家鄉的年味。

  「小時候,火車是綠色的,還咔嚓咔嚓響,每次出門走親戚都要坐好久的火車。現在,快車、動車、高鐵拉升了中國發展的速度,更讓每一位遠在他鄉的遊子有了合家團圓的機會。這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速度。」江西省南昌市市民艾娜自豪地說。

  發展永無止境,改革也永不停歇。一幕幕親人團圓的畫面,一項項崛起的科技成就,一步步實現的輝煌夢想……40年的變革與發展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在給百姓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給傳統年俗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年俗變遷只是改革開放造就「中國奇蹟」的一個縮影。從這段歷史,我們應該把目光引向未來、看到更遠

  從只能塞毛票的小紅包,到裝得下千元的大紅封袋;從只有8道菜的飯館菜單,到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健康的年夜飯套餐;從過年才能拍一張的「全家福」,到每時每刻都在亮起的閃光燈……在上海圖書館舉辦的「我們的春節」改革開放40年特展上,一件件藏品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年俗記憶,也讓不少參觀者發出40年鬥轉星移的感慨。

  「這些都是我們以前用過的東西。」正如參觀者韓阿姨所說,1978年到2018年,是我們曾經以不同年齡積極參與的40年,也是我們曾經以不同角色生活其中的40年。

  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擺脫封閉,走向開放;擺脫落後,走向進步。「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受生活條件的限制,春節是一個家庭團圓的時機、一個展示家庭財力的時機。那麼現在,只要你想過好,每天都可以達到過節的效果。」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說,有些人覺得年味變淡了。但變化的背後,體現的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選擇的多樣化。

  年俗變遷只是改革開放造就「中國奇蹟」的一個縮影。但改革開放之於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之於十三億中國人的命運,之於一個古老民族的歷史軌跡,都具有裡程碑意義。40年前,面對挫折與困境,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未曾猶豫、退縮,毅然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意氣風發的中國人更沒有理由懈怠、彷徨。

  新年伊始,我們重溫光榮與輝煌,也留下追問和思考:如何將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從這段歷史,我們應該把目光引向未來、看到更遠。」莊德水說,40年改革開放實踐的寶貴經驗,帶給我們前行的堅定;已經創造發展奇蹟的社會主義中國,也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再造輝煌。「我堅信,在文化自信旗幟指引之下,春節會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張文化名片,向世界散發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無窮魅力。」(本報記者 曹溢)

相關焦點

  • 從中秋節變遷看改革開放的幸福生活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要到來,筆者想起了從爺爺奶奶那一輩到今天過中秋節的情景,時代在變化,人們過節的形式和內容也在變化,這背後反映的是我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人們生活變遷的一個過程。
  •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誠信價值觀建設變遷探析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誠信價值觀建設變遷探析 ——基於央視春晚小品的分析 2019年11月10日 07:54 來源:《教學與研究》2019年第3期 作者:馮秀軍 楊中英 字號
  • 改革開放40年,我們這樣過春節
    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腳步,在我們眼中最盛大隆重最具有傳統意味的春節,也帶來了很多「升級換代」的欣喜。過年,是走出過去進入未來的門檻,生發著對生活的憧憬和現實的理想。幾千年來,人們把心中的祝福融入這一時刻,讓春節成為厚重歷史與億萬人情感的聚合,擁有了深沉的文化底蘊。在回家的路上,在一項項年俗儀式中,一代一代的我們體驗並傳承著民族文化的真諦。
  • 以長三角美術作品,見證改革開放40年變遷
    「砥礪奮進——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長三角地區美術作品展」昨天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所選美術作品貼近社會現實、關注人民生活,既有讚揚時代變遷的宏偉敘事,也有描繪幸福生活的身邊小事,反應社會變遷、時代風貌,展示「長三角地區」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進程。
  • 改革開放40周年•十人談|從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開放40年的...
    談到家庭與身體就自然而然地談到改革開放40年來,與人們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的巨大變化。這裡,從我經歷的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國家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 第一件小事:這三個學生該不該處分? 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5月的一天,當時在湘潭師專學生工作處工作的我,接到中文科關於三個學生的處分材料。
  • 改革開放40年小說創作成就與經驗
    原標題:40年,為奮進時代傳神寫照(逐夢40年) ——改革開放40年小說創作成就與經驗 改革開放40年的小說創作,在蹈厲奮發中繼往開來,在持續演進中碩果纍纍,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 從1979到2019年,帶您穿越40年,看年俗文化大變遷
    很多人也感嘆,今年是「最沒有年味」的一年,很多人沒想到,今年過年,居然像去「寺院清修」一樣寡淡,對很多人來說,今年必將是「載入史冊」的一年。下面帶大家,玩一把「穿越」,從1979年開始,一直到2019年,看看這40年「年俗文化」有那些大變遷,順便讓大家好好的「過把癮」,彌補一下今年春節的「遺憾」。
  • 用一紙明信片通關中國零售業40年的變遷歷史
    這是在中國零售業40年變遷圖片展的現場,很多與小張一樣的參展者,正沉醉於觀賞老照片之中,他們還會挑選出印有展出圖片的明信片,寄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寄託自己獨特的品味和情懷,讓收到者感受自己的生活印記,這一切都源於蘇寧的一個創意。從去年中開始,作為中國領先的智慧零售運營商,蘇寧就想為紀念改革開放40年做點什麼,特別是想用影響來展現中國零售業40年走過的道路。
  • 藏在恩格爾係數裡的改革開放40年 蘇寧大數據這麼說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最大變化是什麼?一個數字或許就可以說明一切。2018年3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中出現了一個引人關注的數字:2017年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9.39%。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改革開放與我們的生活
    從以前的5個月到現在僅5天,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審批改革,讓中國人的「美麗消費」直追國際潮流。今年全國兩會後,這項改革迅速在廣東、重慶、四川等10個自貿區推開,從審批改備案,企業節省了可觀成本,消費者享受到更好體驗。這則消息沒有引起多大關注。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的消費者早已適應了充斥市場、琳琅滿目的進口消費品。
  • 【我與改革開放】從龍潭湖廟會變遷 看改革開放40年變化
    我家就住在龍潭湖邊,要說改革開放這40年的變化,廟會的變遷也能看出端倪。作者 黃薇(黃薇,50後,從賓館服務行業退休)從1984年開始北京龍潭湖第一屆廟會到今年已經過去35年了,我們從第一年就開始逛廟會。
  • 改革開放四十年:新華書店的變遷
    打開歷史的捲軸,回憶四十年的滄桑巨變,由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策劃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特別節目:改革開放40年,我的變化在銀川。   書籍,是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來源之一,書店的變化也折射著時代的變遷,從隔著櫃檯買書,到書城自由選購,銀川新華書店的購買方式變化,也凸顯了改革開放以來銀川人與書籍的關係變化。
  • 穿著:從攤頭裁衣到3D製衣(改革開放40年·親歷變遷)
    開欄的話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巨變——從衣食住行到文娛消費,每個人都切身體會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福祉。從今天起本版將推出「親歷變遷」欄目,用光影記錄普通百姓生活變遷,反映經濟建設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信心。    從個體裁縫、服裝銷售、辦廠製衣,到創立海派旗袍品牌,上海蔓樓蘭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裘黎明全程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人穿著的變化,並順勢而為地成就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 改革開放40年 數說安徽城鎮居民生活巨變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 數說安徽城鎮居民生活巨變 改革開放40年,是經濟發展與居民消費升級的40年。隨著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安徽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 「改革開放十論⑦」精神世界的進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生活變遷...
    【編者按】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為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光明網約請權威專家從不同角度回應輿論關注,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進一步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 改革開放40年 10部大劇齊推介
    從參展劇目看,「改革開放40年」成為關鍵詞,再加上明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劇佔據了展會的半壁江山。重點推介 突出「改革開放40年」主題環顧秋交會現場,在大堂醒目位置不僅設置兩個專門展區,還首次採用「視頻+海報」的形式進行展播。
  • 在「時光博物館」重溫改革開放40年(8)
    新華社照片,北京,2018年10月26日在「時光博物館」重溫改革開放40年10月26日,觀眾在「奇妙時空屋」觀看20世紀80年代的家居陳設。當日,由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發起的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創意體驗館——「時光博物館」在北京三裡屯正式開館,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時光博物館」設有5大主題展館與9項創意互動項目,以創意展陳與趣味互動的形式,生動呈現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遷,帶領觀眾「穿越」歷史,重溫美好時光。
  • 精神世界的進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生活變遷的主基調
    【編者按】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為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光明網約請權威專家從不同角度回應輿論關注,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進一步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 【改革開放40年】李佳璘:一家三代桃李樹下見變遷
    大潮頌,慶祝改革開放40年。 一家幾代教師,在教育生涯中,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教育變遷。   他們看到了教學設備由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到到電子白板、可視化視頻教學的變化。他們親歷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的成長,也體驗到了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逐步增強。
  • 改革開放40年 | 40年高考作文濃縮改革開放故事:緊貼時代脈搏,反映...
    6月7日,2018年高考將拉開大幕。和往年一樣,高考作文題目備受社會關注,因為它貼近當年社會熱點或生活熱點。而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回顧四十年高考作文題目的衍進,它已成為整個國家和時代發展的一面鏡子,濃縮著不少改革開放的故事。今天我們就跟隨三位專家,從作文題目來看看改革開放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