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的進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生活變遷的主基調

2020-12-21 國際在線

【編者按】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為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光明網約請權威專家從不同角度回應輿論關注,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進一步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宇文利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新的社會結構的重組,原有的社會關係變革特別是傳統鄉土社會中鄰裡間親密度和信任度下降,社會上出現一些不道德甚至道破滑坡的現象。當前,有些人把這一現象與改革開放聯繫起來,認為改革開放讓人們之間信任感缺失、人情冷漠。這些觀點和論調無疑是錯誤的,持此論調的人或是出於悲觀,或是別有用心,都不利於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40年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足進步。自從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出了國民經濟落後的困境,走出了改革開放之初人民生活的極端貧困狀態,真正實現了中國富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取得了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蹟。1978年至2017年,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長達39年內保持年均9.5%的增長率,經濟規模大大躍升至世界前列,對外貿易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等重要經濟指標都獲得了巨大提升,對世界經濟發展也作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不僅物質財富得到積累,經濟生活得到豐富和發展,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極大的改觀,精神生活到了豐富和發展。

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意識形態。從總體上說,伴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和物質財富的積累,中國人比過去變得更加揚眉吐氣、愈加意氣風發了。單從民族精神變遷的角度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自由觀念、平等觀念、公正觀念、民主觀念、法治觀念、科學觀念、競爭觀念等現代觀念得到了極大發展,主人翁精神得到了普遍提升,文化生活和日常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極大豐富。這一點是有目共睹,難以抹殺的。可以說,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進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生活世界變遷的主旋律和總基調,某一部分人、某一類特殊事件上出現的價值混亂與道德錯位,並不能代替中國人精神和道德生活日益走向美好和進步的總趨勢,也不能被誇大為中國人道德的總體滑坡。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道德出現滑坡的說法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辯證法,是以偏概全、穿鑿附會的謬見。

客觀上說,互助友愛的風氣是這個時代的主流,也是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色。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能夠社會中遇到困難和危險的陌生人伸出援手,表達善意。近些年來,我們的社會中出現了很多熱心公益事業的平臺,如扶危濟困的眾籌組、樂善好施的好人網等等,各種致力於提升社會公善良知、改善風俗道、提升公民文明素質的平臺、群團組織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有上百個做好事、做善事的組織和平臺活躍在我們生活中,有成千上萬的好人都在悄無聲息地做好事、做善事,為社會主義道德大廈添磚加瓦、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貢獻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提高人們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質的任務是長期的、複雜的,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不可以灰心喪氣、自暴自棄。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為道德建設提供了保障。法治建設方面,依法治國增強了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立法、司法、守法的各個環節都得到改善和促進,人民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得到了普遍提升,法治政府、法治中國建設有序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良性形成。社會治理方面,制度建設、體制和機制建設、觀念體系建設都顯著進步,各個部門、各個環節依序合理改善並持續推進。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的良性化與績優化大大扶助了國民精神與道德素質的提升,也大大改善和保障了人們道德生活的有序與合理。

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的大家庭,中國人的文明素質也在不斷提升,道德覺悟也在不斷改善。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移風易俗成為主潮,嚮慕美好成為共識,傳統社會中大行其道的一些生活陋俗和落後道德行為已經不復存在,過去貧窮時代存在的一些司空見慣的不良行為和壞習慣也都已經被日益文明的中國人所摒棄。比如在婚俗和日常生活方面流傳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陋俗得到了普遍清除和蕩滌,很多封建迷信的做法已經不復存在了。經過多年實施的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諸多方面都實際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全社會向上向善、孝老愛親的文化在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得到了普及和提升。社會誠信建設也張揚了新風尚、新道德、新品格,全社會的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和奉獻意識得到了普遍提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儘管我們還需要持之以恆地建設美好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精神世界一團糟,我們的道德水平今不如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國家的力量和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信仰之上,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基石和重要內容。站在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我們要堅定信心,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繼續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讓古老的中華文明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而不懈努力。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十論⑦」精神世界的進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生活變遷...
    自從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出了國民經濟落後的困境,走出了改革開放之初人民生活的極端貧困狀態,真正實現了中國富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取得了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蹟。1978年至2017年,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長達39年內保持年均9.5%的增長率,經濟規模大大躍升至世界前列,對外貿易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等重要經濟指標都獲得了巨大提升,對世界經濟發展也作出了巨大貢獻。
  • 改革開放與中國人觀念的變遷
    改革開放與中國人觀念的變遷2008年10月25日中國人從遵從權威向平權開放的過渡,真正體現了改革開放在思想觀念上的成果。改革開放前,人們對毛主席的態度就是遵從權威的典範。30年過去了,看看現在的人,平等的思想已經成為每個人處理問題的基本原則。小平同志帶頭執行的廢除領導幹部終身制就是這種平權思想的體現。看看現在的報紙和電視,老百姓對政府批評,學生對老師挑戰,每個人都覺得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放在30年前,是你想都不敢想的。因此,中國人從遵從權威向平權開放的過渡,真正體現了改革開放在思想觀念上的成果。
  • 從中秋節變遷看改革開放的幸福生活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要到來,筆者想起了從爺爺奶奶那一輩到今天過中秋節的情景,時代在變化,人們過節的形式和內容也在變化,這背後反映的是我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人們生活變遷的一個過程。
  • 從年俗變遷看改革開放40年 富足已是人們生活常態
    無論是凝聚悠久歷史的「殺年豬、做年糕、放鞭炮」,還是洋溢時代氣息的「看春晚、搶紅包、集五福」,年俗在記錄老百姓幸福生活變化的同時,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時代變遷。  看看過去、比比現在,4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但在億萬中國人的年俗裡卻是滄海桑田。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年俗必定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更新換代」,但其承載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內涵卻依然鮮活。在點滴鮮活的變化中,人們真切地捕捉到希望,感受到力量。
  • 改革開放以來價值觀變遷與核心價值建構
    價值觀變遷表現在基本價值取向上,就是從一元價值觀向多元價值觀、從整體價值觀向個體價值觀、從神聖價值觀向世俗價值觀、從精神價值觀向物質價值觀的轉變①;表現在價值功能上,就是價值觀變遷及上述基本價值取向的轉變,導致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核心價值的解構和建構,而這一解構和建構過程本身實際上是一體兩面且相反相成的辯證過程。那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變遷究竟建構了哪些核心價值?
  • 永續傳承改革意志和開放精神
    40年改革開放所呈現出的歷史進步圖景和宏大敘事的背後,是具體而微的個性張揚、社會活力與市場升騰。現代化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次最具顛覆性的變遷。它既是世界文明發展的主旋律和大趨勢,更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進程的悲壯主題,承載著幾代人的鮮血、光榮與夢想。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正是緣起於對現代化目標的深刻認同和執著追求。
  • 北市地區巨變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瀋陽人生活環境變遷的典型縮影
    北市地區巨變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瀋陽人生活環境變遷的典型縮影  40年前成片棚戶區燒煤爐用旱廁 40年後高樓林立極大提升幸福感  改革開放40年來,和平區北市地區居民生活面貌的巨大變化可以說是瀋陽老百姓生活居住環境變遷的一個典型縮影。  曾經的棚戶區有些小旱樓吃水靠水井取暖靠燒煤  今年76歲的許慧麗是土生土長的老北市人,打從出生起就住在北市,見證了這裡的發展變遷。隨著城市的發展,許慧麗家的平房成為北市這片比較早動遷的一批。
  • 構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命脈和文化根基。構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 大家手筆:以「日新」精神縱深推進改革開放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國人熟知的名句,它出自儒家經典《大學》。「日新」的說法出現後,後世思想家不斷闡發,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宋代張載對「日新」的解釋是:「富有者,大無外也;日新者,久無窮也。」認為只有「日新」,事物的發展才沒有窮盡。他進一步指出:「日新,悠久無疆之道與」,將「日新」視為事物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沒有窮盡的普遍規律。
  • 改革開放四十年:新華書店的變遷
    打開歷史的捲軸,回憶四十年的滄桑巨變,由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策劃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特別節目:改革開放40年,我的變化在銀川。   書籍,是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來源之一,書店的變化也折射著時代的變遷,從隔著櫃檯買書,到書城自由選購,銀川新華書店的購買方式變化,也凸顯了改革開放以來銀川人與書籍的關係變化。
  • 論偉大改革開放精神
    原標題:論 偉 大 改 革 開 放 精 神 鑄就、培育、塑造、提煉一種精神,就是一種卓越不朽的貢獻。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並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偉大實踐,逐步形成了具有穩定性的精神品質,即偉大改革開放精神。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以「日新」精神縱深推進改革開放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國人熟知的名句,它出自儒家經典《大學》。「日新」的說法出現後,後世思想家不斷闡發,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宋代張載對「日新」的解釋是:「富有者,大無外也;日新者,久無窮也。」認為只有「日新」,事物的發展才沒有窮盡。
  • ...獨家特別呈現大型電視紀錄片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將於11月下旬播出。該紀錄片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獨家特別呈現。  大型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以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為基礎,通過選取我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變遷故事,充分呈現改革開放40年來,靠著一次次解放思想,中國人突破了一道道難關險阻;靠著艱苦奮鬥、勇於變革,勇於創新,中國人用雙手書寫了一部發展的壯麗史詩;沿著成功開闢的這條道路,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 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2016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穩」與「進」的關係作出了進一步的闡釋,即「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2017年7月21日在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要更好把握穩和進的關係,穩是主基調,要在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謀進。
  • 解讀博鰲 | 李錦:紀念改革開放40年的總基調——汲取智慧、繼續前行
    這是對紀念改革開放40年的總基調的明確宣示,對於紀念改革開放40年活動的統一思想,起了「方向盤」與「定盤星」與「標尺」作用,具有重大意義。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的主旨演講,顯然告訴我們,眼光朝前看,為的是繼續前行。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主旨演講開始,就講到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前一句「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
  • 中國改革開放具有世界意義(權威論壇)
    代表們紛紛點讚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並表示將借鑑中國改革開放經驗,推動本國發展繁榮和世界文明進步 中國成就展現制度優勢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 郭業洲 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充分證明,發展是社會主義的首要和根本任務。
  • ...趙瑞海:家具行業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升級映射人民生活的巨大變遷
    中國日報網8月31日(記者 舒靚)「家具行業的變遷完全可以折射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老百姓生活條件的變化、消費心態的變化、審美情趣的變化。」曲美家居董事長趙瑞海日前在接受中國日報網專訪時表示。談到曲美取得的成績,趙瑞海由衷的表示,曲美的成長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改革開放後,國家對民營企業的鼓勵、扶植、引導是民營企業蓬勃發展的有力支持,我們這一代企業家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
  • 改革開放讓生活更美好 ——觀「新思匯」理論宣講視頻第三講有感
    上海是紅色革命的發源地,滄桑巨變又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成就了上海今天在國內乃至世界之林中獨有的經濟地位,2010年召開世博會、2013年自貿區掛牌、2018年首屆進博會召開,這都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展現。上海是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互聯互通的窗口,相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經濟會持續發展,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源源不斷增添動力。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精神特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40年來,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發生了時代性變化,精神特質呈現出全新特徵。中國人民正在以嶄新的面貌、自信的步伐邁向未來。文化心理更加從容自信。
  •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寶貴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變成黨的行動和奮鬥目標,把人民的希望變為現實,讓人民群眾有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