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斛筆下的齊白石關漢卿,徐悲鴻曾贊「以紙墨用西畫法寫生」

2020-12-07 澎湃新聞

李斛筆下的齊白石關漢卿,徐悲鴻曾贊「以紙墨用西畫法寫生」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2019-11-09 11:21 來源:澎湃新聞

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融象創真——李斛百年誕辰藝術展」11月7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匯集了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及家屬收藏的李斛經典力作百餘件,包括中國畫、油畫、素描、速寫、雕塑等藝術作品,全面立體地呈現了李斛先生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成就。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美術,在「民族救亡」和「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潮中,湧現出一批傑出的畫家,他們關注社會現實,以中西融匯的寫實方式和形神兼備的審美理想創作了大量的現實主義作品。李斛便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他是徐悲鴻先生的高足,徐悲鴻曾為之題詞:「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自中大藝術系遷蜀後始創之,李斛仁弟為其最成功者。」

展覽現場

李斛生於1919年四川省大竹縣的一戶貧苦農家,社會動蕩、清貧如洗,他的成長生活軌跡就在時代的巨浪中沉沉浮浮。青少年時期李斛就表現出對繪畫的濃烈興趣, 1942年考入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於徐悲鴻、傅抱石、謝稚柳、李瑞年等先生。求學期間他關注民生、關注現實,面對迥異於傳統人物畫的現實主義內容題材,不斷探索謀求繪畫技法的創新和藝術表現的真實性。引西潤中,用中國畫紙、筆、墨糅合西洋素描造型技法和科學色彩知識,描繪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創作了一批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文關懷的藝術作品,引起了廣泛關注與好評。

李斛《齊白石》中國畫 紙本水墨設色 72cm×116cm 1963年 中國美術館藏

青年李斛是徐悲鴻先生執教中央大學藝術系時尤賞識的弟子,他深受徐悲鴻的影響,努力在探討中西兩種繪畫方式的共通,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突破兩者的壁壘,在作品中真正實現了中國畫筆墨和西洋畫技法的和諧互融,既有中國畫精到內美的筆墨語言又有西畫精湛嚴謹的造型技藝,創作出飽含民族特點,又抒寫時代精神的新中國畫。展覽的第一個部分就是對李斛在融合中西方面做出嘗試的代表作。

李斛 《新疆少女》中國畫 紙本水墨設色 36cm×28cm 1955年

李斛 《嘉陵江縴夫》

《嘉陵江縴夫》是李斛的代表作之一,在藝術上大膽探索,做革新中國畫的嘗試,深得徐悲鴻先生的讚揚,為之題詞:「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自中大藝術系遷蜀後始創之,李斛仁弟為其最成功者。」「中國畫向守抽象形式,雖亦作具體描寫,究亦不脫圖案意味。李斛弟獨以水彩畫情調寫之,為新中國畫別開生面。」

李斛  《自畫像》

新中國成立後,李斛應徐悲鴻先生之邀赴北京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李斛生長於巴山蜀水間,受四川的地理風物、風土民情浸潤滋養,他觀察敏銳,表達細膩,尤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內心世界。他的課堂示範和下鄉寫生作品,往往從平凡瑣碎的現象中挖掘出抒情的詩意和感人的氣息,創造出神採各異、形神兼備的人物形象。

李斛 《女民警》 中國畫 紙本水墨設色 81cm×65cm 1960年 中國美術館藏

李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造型意識,升華自己的藝術技藝和表達樣式。他更注重以色彩塑形,將水墨皴擦悄然融匯進色彩的塑形之中,真正實現了色與墨在水的調和下的混濛交融。他將傳統的線造型融入到素描寫生和中國畫創作中,無論是輪廓線還是衣紋處理都體現著形體的結構,強調由面到線的轉換,以線的虛實、疏密、粗細、張弛等節奏來表現空間和結構的轉折。如《印度婦女像》《女民警》等作品,人物頭面部濃墨重彩的謹細描繪與簡潔舒朗的衣紋線條,對比強烈,收放自如,形成了新的審美意趣。墨色交融的人物畫風格也成為李斛廣為人知的代表畫風之一。

李斛《印度婦女像》 中國畫 紙本水墨設色 57.5cm×43.3cm 1956年 中國美術館藏

縱觀李斛的藝術人生,他始終以現實主義藝術思想為創作核心,在此基礎上堅持中國畫新法新貌的探索。在20世紀中葉對中國畫問題探討論爭的背景下,李斛的藝術創作和教學理念無疑透露出超前的文化膽識。在題材上,他一方面緊扣時代文化主題,創作了《廣州起義》、《工地探望》、《偵察》、《農民支持北伐軍》等大型作品;一方面始終關切民生,直面現實,從早期的《嘉陵江縴夫》到六十年代的《女民警》、《建築工人》等作品中,都可見他對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切關心和真誠表達。

 李斛 《工地探望》中國畫 紙本水墨設色 109.7cm×154.2cm 1954年 中國美術館藏

李斛 《廣州起義》中國畫 紙本水墨設色 132cm×301cm 1957年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李斛 《偵查》中國畫 紙本水墨設色 58.1cm×86.2cm 1949年 中國美術館藏

李斛融匯中西實踐,同時,他也非常重視學習傳統和師法造化。50年代末,李斛比以往更加重視向傳統學習,1958年拜李苦禪先生為師,1961年去敦煌莫高窟考察。對傳統筆墨和色彩特徵的著力,使他的藝術創作既有西洋畫的嚴謹精確,又兼容中國畫的筆墨意韻,在《關漢卿》《白石老人像》等作品中實現了西方寫實技法和國畫寫意精神的有機融合,展現了他對傳統筆墨語言出色的駕馭能力,得中國寫意精神三昧。

李斛 《關漢卿像》中國畫 紙本水墨設色 64cm×46cm 1962年

同時李斛非常重視師法造化,在中央美院任教期間,不辭勞苦經常帶領學生深入群眾,從事勞動,體驗生活,留下大量表現瑰麗風光、人文建築、建設場景的珍貴山水畫作品。尤其是其表現夜景的作品,一反傳統山水畫計白當黑的象徵性手法,以真實的感受為依據,抓住明暗虛實關係,綜合運用冷暖對比、光影效果,巧妙地把傳統山水畫的筆墨語言與西洋畫的明暗、色彩、空間透視等造型方法結合起來,使畫面既有意境美又有真實感,既有筆墨韻味又有光感和整體感。

李斛 《街巷》

李斛 《秋韻》

李斛以空間層次豐富的《三峽夜航》、《夜戰》等描繪夜景的作品開闢了山水畫的新領域,使山河江流在熠熠光影中蘊含一種令人神往的豁亮之境。

李斛 《草原寶山》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1、8、9號廳,將持續至2019年11月20日(周一閉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李斛,中國美術館,徐悲鴻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藝術人生丨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
    ,號柏風,1919年出生於四川省大竹縣,抗日戰爭後期在中央大學美術系曾受教於徐悲鴻先生。(包括速寫)極具功力,既繼承徐悲鴻造型嚴謹,而又簡潔、厚重的特色(如《廣州起義》素描稿),更發展了李斛自己的雋秀、輕快的風格。
  • 「中國的安格爾」如何畫關漢卿?
    在李斛家屬的支持下,10月10日,「筆墨勝境———李斛繪畫作品展」於瀚海當代藝術中心舉行。    《關漢卿像》讓人想起「銅豌豆」    李斛字柏風,1919年出生於四川省大竹縣,自幼家境貧寒,靠舅父接濟讀書。1942年,李斛考入已遷至重慶的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徐悲鴻、黃顯之、呂斯百、傅抱石、謝稚柳等名師。    在大學期間,李斛的素描、肖像畫尤為突出。
  • 「筆墨勝境—李斛作品展」舉辦
    李斛作品 石景山鋼廠 67×150cm 紙本設色 1964年 李斛(1919-1975年),號柏風,四川省大竹縣人。著名的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師從徐悲鴻,生前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科主任,其代表作如《關漢卿像》(國家博物館藏)、《印度婦女像》(中國美術館藏)、《三峽夜航》(民族飯店藏)等,對中國人物畫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 中國美術館舉辦李斛百年誕辰藝術展
    曾發出這樣感慨的李斛先生,是徐悲鴻的高足。中國美術館主辦的「融象創真——李斛百年誕辰藝術展」7日開幕,百餘件作品全面立體地呈現了李斛先生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成就,反映了他傾注畢生心血為新中國美術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
  • 「中國的安格爾」——李斛作品選
    畫家李斛李斛(1919-1975),號柏風,四川省大竹縣人,畫家、美術教育家。李斛是一名在中國畫技法上有著開創性成就的國畫家。他堅持用中國畫的筆墨進行西洋畫法的寫生,並對素描基本功十分重視。創作了大量了別開生面的夜景山水畫。
  • 李斛百年誕辰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李斛代表作《齊白石》和《印度婦女像》。新京報訊 11月7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融象創真——李斛百年誕辰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匯集了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及家屬收藏的李斛經典力作百餘件,包括中國畫、油畫、素描、速寫、雕塑等藝術作品。李斛是徐悲鴻高足,在20世紀上半葉「民族救亡」和「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潮中,關注社會現實,關注民族命運,以中西融匯的寫實方式和形神兼備的審美理想創作了大量的現實主義作品。
  • 中國的安格爾——李斛
    本期節目,將介紹著名畫家李斛的藝術成就與藝術世界。李斛先生為何能得到徐悲鴻先生、蔣兆和先生等名家的肯定與器重?又因何被徐悲鴻先生讚譽為「中國的安格爾」?他為中國畫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關漢卿》創作背後有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著名畫家史國良、主持人春妮和李斛子女李凡、李蓉、李芸共同追憶著名畫家李斛先生。
  • 畫中人的話——憶父親李斛
    李凡 牛年之春,為紀念父親李斛誕辰90周年,北京畫院聯合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紀念館在北京美術館舉辦了「丹青畫境——李斛繪畫精品回顧展」。 徐悲鴻夫人廖靜文、畫家靳尚誼、馬振生、馮遠,以及羅哲文等與父親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在清華大學共執教鞭的故人都前來觀展,重溫了《關漢卿》《印度婦女》《齊白石》等父親留名中國美術史的佳作。於我,最為感慨的莫過於一幅名為《小運動員》的彩墨肖像畫。
  • 徐悲鴻眼中的齊白石
    齊白石的山水開始時多臨摹「四王」,四十歲以後,五出五歸,在身行半個中國的旅途中進行風景寫生,他尤愛桂林風景,旅行開闊了他的胸襟,他見到石濤、八大許多山水作品,悟到只有擺脫前人習氣,向自然學習,才能自成一家,不落前人窠臼。他曾在題畫詩中寫道:「胸中山水奇天下,刪去臨摹一雙手。」還寫道:「用我家筆墨,寫我家山水。」
  • 李斛:人生有限,藝術春秋
    在他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千錘百鍊、精益求精的創作時期裡,李斛的藝術實踐有三點值得注意:一、進一步深入通過素描研究和實踐錘鍊造型能力,尤其注意經寫生分析之後與水彩、油畫、彩墨等不同媒介轉換。本章收錄的彩墨人物畫,就多有質量很高的素描寫生研究在先,又具各自獨立的審美價值的作品。二、特別注意形象的觀察與表現。
  • 中國美術館紀念李斛百年誕辰 百餘經典力作首次全面亮相
    李斛代表作之一《印度婦女像》,這幅紙本水墨設色的中國畫繪於1956年,現藏於中國美術館。李斛先生便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他是徐悲鴻先生的高足,徐悲鴻先生曾為之題詞:「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自中大藝術系遷蜀後始創之,李斛仁弟為其最成功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斛應徐悲鴻之邀赴北京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 徐悲鴻說他就是中國的安格爾
    李斛是中國的安格爾。——徐悲鴻李斛出生於四川省大竹縣的一個貧苦的家庭。因自幼熱心繪事,天分極高,1942年考入已遷至重慶的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徐悲鴻、黃顯之、呂斯百、傅抱石、謝稚柳一眾名師。在中央大學,李斛牢記徐悲鴻先生「畫一百張素描再說」的教誨,用手中的畫筆描摹現實生活情狀,其素描和肖像畫尤為功力深湛。文革時期被當成黑畫家遭到迫害。於1975年去世,享年56歲。代表作《關漢卿》、《齊白石》像等,他以素描寫生和中國水墨傳統進行創作,創作了以上經典作品。資料整理:斜眼老鷹。
  • 北京匡時2018春拍 | 孫宗慰與李斛:1940年代的中央大學藝術系
    敦煌曾是中國藝術家走向西部、回歸傳統的一個焦點,而以孫宗慰為代表的一批藝術家,在奔赴西部的過程中發掘了中國藝術與人民的有機關係,意識到中國繪畫在走向現代的同時必須積極面對傳統。徐悲鴻曾譽其「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自中大藝術系遷蜀後始創之,李斛仁弟為其最成功者」。
  • 徐悲鴻在重慶
    6月19日揭幕的「汲登百丈路迢迢——徐悲鴻與民族美育的時代理想」藝術展,展出了23幅徐悲鴻在重慶時期的珍貴原作,以及李可染、李斛、宗其香、張安治等大師的22幅精品原作。張安治承繼了悲鴻先生在美術教育與美術史論的志業而成一代師表;宗其香和李斛都很好地掌握了西畫功底,將西畫科學地融入中國畫——宗其香以光影入國畫,李斛以素描來為國畫注入新的血液,都是延續悲鴻先生以西畫改良國畫的藝術革命最成功的典範;李可染在實踐與理論兩方面深入傳統而能跳出傳統,成功地改造了悲鴻先生認為最難的盡顯頹勢的山水畫。
  • 徐悲鴻稱他為「中國的安格爾」,他的素描充分吸收了西方藝術精髓
    他堅持用中國畫的筆墨進行西洋畫法的寫生,並對素描基本功十分重視。具有全面的造型能力,在人物肖像畫方面有獨到的成就,留下了《印度婦女像》、《關漢卿像》、《齊白石像》等傑出作品。李斛作為徐悲鴻的學生,繼承了徐悲鴻的基本思想,一是以素描作為造型基礎;二是重視師法造化,以創立中國現代的人物畫樣式。
  • 工蟲花卉,形神俱見,草間偷活: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
    ,潛心變更畫法,這十年的經歷被稱為「衰年變法」。變法成功之後,他自創紅花墨葉一派,畫風由疏簡縱放轉為繁茂熱烈,畫技不斷精進,終至巔峰。變法成功之後,齊白石自創紅花墨葉一派,畫風由疏簡縱放轉為繁茂熱烈。徐悲鴻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至廣大,盡精微……由正而變,妙造自然。」此後,齊白石的畫技不斷精進,終至巔峰。從木匠成長為一代巨匠,齊白石靠的是勤奮。居京40年,他只有三次擱筆,一次是母親病逝,另兩次是患重病。
  • 永樂拍賣 | 莫逆相望——徐悲鴻、齊白石繪畫專輯
    徐悲鴻與齊白石徐悲鴻與齊白石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兩位開宗立派的大師。一位是致力於改良中國畫的中西融合型畫家,另一位則是從繼承傳統中創新的保守型畫家。1946年,徐悲鴻受聘擔任北平藝專校長。上任伊始,徐悲鴻再次聘請83歲高齡的齊白石為名譽教授。這一次,還是徐悲鴻親自坐車去迎接老人。徐悲鴻與齊白石終生不渝的莫逆之交,是中國現代美術界傳頌的佳話。1928年,在北大擔任藝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與舊勢力展開鬥爭,可惜敵眾我寡,鬥爭失敗。不過,在這次鬥爭中,徐悲鴻與齊白石建立了親密而純真的友誼,並將此延續一生。
  • 他的金魚與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並稱「畫壇三絕」,讓人稱羨!
    在近代的時候,他畫的金魚、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都讓人讚嘆不已,並稱「畫壇三絕」。不過現在,這位畫魚的大師卻很少被人知道,市場價值遠遠不及二人。但是即便這樣他畫的金魚還是很有收藏價值的,他筆下的魚兒彩墨兼備,連徐悲鴻都自嘆不如。1915年才21歲的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繪畫組織——東方畫會,也正是在這個創作的過程中,他發現自身繪畫水平的不足,促使他出國深造。一年後他去日本學習西方繪畫理論,從東京回國後,在思想層面上就得到了升華,他想去歐洲的藝術聖地學習繪畫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