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中國美術史最重要的人物——潘天壽,無論在美術教育領域還是國畫技法的探索領域都功績卓著。2017年5月2日,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將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展覽時間為5月1日至5月14日。
晚清以來,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國家和民族的危亡、革新和圖存的渴求,催生著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群體的誕生。他們以救亡圖強為宏觀策略目標,堅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文化的復興發展做出了卓絕的努力。
潘天壽先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潘天壽在杭州景雲村寓所止止室作畫1965年
潘天壽,浙江寧海人,字大頤,自署阿壽、壽者,是20世紀中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
作為藝術家的他,曾直面現代之挑戰,接續優秀傳統之正脈,倡導「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力創沉雄奇崛、浩大剛正的畫風;以其風骨遒勁、清朗明豁的宏章巨構,在千年中國畫史中獨樹一幟。
雁蕩山花圖 中國畫 122×121cm 1963年
作為畫學家,潘天壽先生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以國族之畫傳承光大民族心志,堅守中國文化本位與民族特色,力倡中西藝術「拉開距離」、「兩峰挺立」,在世界藝術的大格局中弘揚中國精神,並在現代語境中完成中國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奠定了現代中國藝術自我更新的意識基礎。
小龍湫下一角圖 中國畫 107.8×107.5cm 1963年
不過,潘天壽更願意認同自己教師的身份,他自己多次說「我這一輩子是個教書匠,畫畫只是副業。」
作為教育家,潘天壽先生是中國畫和書法現代教育的奠基者,在西風東漸中力挽狂瀾,以宏博的視野、堅定的毅力,建構起中國傳統藝術在現代藝術教育體系中得以教習與傳承的人文系統。
潘天壽與國畫系學生 攝於杭州景雲村寓所20世紀50年代
1923年潘天壽任教於上海美專,與諸聞韻一起開創中國第一個中國畫系,開始了他的美術教育生涯。1928年應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之邀,任中國畫專任教授,從此與這所學校未曾分離。
1963年潘天壽給國畫系花鳥班學生上課
近代以來,中國畫在穩定發展了千百年後,突然遭遇到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詰難和變革要求,在教育方式、創作模式、觀念思想上面臨全方位的從傳統向現代的激越轉型。在這一進程中,潘天壽以其多方面的學術修養,宏觀的把握、敏銳的洞察,對中國畫的發展和中國畫的教學問題做出系統而深入的思考,並付諸實踐,為建立現代的、完整的、獨立的中國畫教學體系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
潘天壽所編《中國繪畫史》1926年
作為本次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將展出120餘幅潘天壽代表作,及其手稿文獻等。
大展從「高風峻骨」、「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蕩山花」、「守常達變」、「飲水生涯」六大板塊來梳理呈現潘天壽先生的代表巨作、手稿文獻和卓越的筆墨成就,將潘先生的畫作、畫論、詩詞編織為一體來詳述潘天壽先生在文化、藝術和教育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其中,
「高風峻骨」展示潘天壽先生成熟期的代表性巨作,力求突出潘天壽先生藝術的最大特點——「風骨」;
「一味霸悍」重點展現潘天壽作品的筆墨成就;
「奇崛明豁」聚焦潘天壽在中國畫章法上的創造匠心;
「雁蕩山花」從潘天壽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的雁蕩山寫生為切入口,展示潘天壽「傳統出新」創作之路的思想軌跡和實踐求索;
「守常達變」展示潘天壽在藝術創造上的傳承和創新;
「飲水生涯」通過檔案、手稿等文獻,全面呈現潘天壽生平、教育貢獻和畫學思想;
欲雪圖軸 指墨 69×77.5cm 1954年
展覽期間還將舉行「紀念潘天壽誕辰120周年座談會」與「潘天壽與文化自信——潘天壽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座談會邀請全國藝術界代表與潘天壽家人參加,研討會將從「文化自信」、「文化視野」、「藝術問題」、「現代美術教育」與「詩詞傳統」四個方面來對身處新舊激蕩與衝突時代潮流中潘天壽先生的一生進行多角度闡述,以梳理潘天壽先生的藝術貢獻、文化貢獻、教育貢獻,突顯其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