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丁堡藝術節·上海季Ⅳ——From Shanghai With Love」於當地時間8月23日至24日驚豔亮相愛丁堡藝術節的舞臺,「上海設計」再一次走入了國際視野。與往年不同,此次為「愛丁堡藝術節·上海季Ⅳ——From Shanghai With Love」發布定製的科技旗袍3.0,不僅由東華大學師生攜手科技領域專業團隊設計研發,更有眾多上海品牌企業參與其中,將科技、美容、服裝融會貫通在旗袍設計中,完美演繹了「上海設計+上海品牌+上海文化」的上海時尚科技水平。活動由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上海市文教結合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上海時尚之都促進中心共同指導,東華大學、愛丁堡大學主辦,蘇格蘭孔子學院、東華—愛丁堡創意產業中心承辦。
發光旗袍系列服裝在「2019上海市文教結合項目」支持下,由丹麥智能可穿戴專家Hanne-Louise、Michel輔導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SCF學院)、服裝學院、材料學院、信息學院等跨學科學生團隊進行設計開發。旗袍採用東華大學教授朱美芳團隊研製的新型碳納米管紗線,該紗線不僅具有優良的導電性,還具有與傳統紗線類似的柔韌性和可編織性,通過與盤扣這一旗袍傳統元素巧妙設計結合,製作的旗袍柔軟且穿著體驗極佳。發光LED燈的外側是獨特設計的3D列印紐扣罩,用燈光描繪出朦朧溫柔的蘇格蘭格紋圖形。在上海本土旗袍品牌寶羅莉卡的協助下,傳統旗袍服裝結構與發光元素相輔相成,展現出濃鬱的蘇格蘭風情。
變形旗袍系列使用的是遇到滋養的露水而舒張捲曲的新材料,該材料來源於東華大學教授王宏志團隊研製的變形納米纖維膜,利用不均勻吸水膨脹的特性模擬了自然界中花瓣隨溼度變化呈現不同形狀的行為,而引起這一變化的雨露則來自於自1898年就誕生的上海本土化妝品牌VIVE雙妹的香水。通過精心設計的雷射切割和面料複合工藝,時間維度得以呈現於衣著起伏之上,在雨露香氛中,玉蘭從花蕾到綻放,從凋零再到新生。該系列同樣也得到了「2019上海市文教結合項目」和旗袍品牌寶羅莉卡的支持。
3D列印旗袍由SCF學院與科思創中國聚合物有限公司(COVESTRO)聯合開發。以「可持續、產業化、定製化」為核心理念,採用COVESTRO開發的可100%回收再利用的柔性TPU材料和「3D列印衣片+傳統縫製工藝」的技術製作的全球首款柔性環保3D列印旗袍,完美演繹「蘇、格、蘭」主題,寓意未來新型服裝產業在新技術革命的支持下的「復甦」,和代表愛丁堡本土文化的蘇格蘭格紋與上海市花白玉蘭的深情邂逅。而3D列印技術在尺寸、圖案、肌理等多個方面都可以實現衣片的個性化定製,正是未來實現服裝大批量定製的全新途徑。
現場,上海市服飾學會也帶來了「盛世暢想——融匯傳統和時尚的新海派商務旗袍」, 使旗袍這一傳統服裝煥發出具有當代藝術質感、高品質與實用性兼具的「新海派旗袍」的特色。「新生勢力——SCF2019新生代設計師優秀畢業生作品系列」也閃亮登場,展現出畢業生們的豐富專業知識背景與技巧運用能力,以及對社會人文、城市發展和技術工藝的關注與思考。
與秀演同期亮相的還有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帶來的「兒童與父母——百年中國家庭服飾風尚展」,呈現了百年中國家庭服飾風尚的歷史與現狀。展覽分為歷史和現代兩大部分,歷史部分主要展現晚清民國家庭的服飾風尚,以童裝為主,再現從傳統到中西交融的時尚流變。現代部分為中國著名設計師及藝術家陳聞先生設計的親子裝,和使用中國古典繪畫中的青綠山水元素,將環保可持續新技術與傳統文化、時尚藝術完美結合的無水印染科技旗袍系列,體現當代中國家庭的時尚衣著。
中國駐愛丁堡總領事館代總領事侯丹娜,東華大學副校長邱高,愛丁堡大學副校長、藝術人文社科學院院長多蘿西·梅爾(Dorothy Meill)及眾多機構、院校和企業相關負責人先後出席活動,與現場媒體及觀眾一起觀摩了本次展演。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蘇格蘭片區主任婕姬·基林(Jackie Killeen)稱,藝術節最後階段我最欣賞的活動之一是「From Shanghai with Love」展演,愛丁堡大學與上海的東華大學精彩合作的結晶——優雅的高科技旗袍十分驚豔。觀眾弗朗西斯•巴伯爾(Frances Barbour)留言說,感謝主辦方帶來如此精彩的表演,上海的設計師好有才,一些很棒的設計非常值得一看!
據悉,活動指導方之一上海時尚之都促進中心,自2016年起就通過搭建國際時尚雙向交流平臺,多次與愛丁堡藝術節、澳門國際時尚周等國際知名品牌活動合作,在推廣上海時尚及海派文化的同時,構建國際化跨區域合作的交流格局,推動中國時尚產業的進一步提升。上海時尚之都促進中心主任、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卞向陽教授表示,「愛丁堡藝術節·上海季」是一個與時尚、科技、藝術對話的國際交流平臺,活動不僅為愛丁堡藝術節增添了中國元素,同時也體現了中國當代時尚產業總體的發展方向,以及上海時尚產業、時尚之都建設進程中所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