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咖啡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不喝咖啡的人。
是的!我就是那種人:早上去肯德基吃早餐能點豆漿就絕不要咖啡;平常去星巴克的時候能喝星冰樂就絕不要咖啡;偶爾去網紅店只剩下咖啡的時候我選擇巧克力。
大概小時候我在上海航空的飛機上滿懷好奇的喝下了人生中第一杯用水箱裡的水衝泡的速溶咖啡,從此留下了噩夢般的陰影。後來高考的時候上理科特別想睡覺,再次有衝動想重新喝咖啡,這時候幫我補習的家教大哥說人和人的體質不一樣,有的人喝茶睡不著,有的人喝咖啡睡不著更加影響睡眠質量,於是我再次放棄了這個念頭。直到我第一次自己去旅遊時,認識了素未謀面的隊友請我喝下了新的咖啡,我才不再抗拒那種苦澀的味道。
也是直到最近在研究掛耳咖啡,我才知道了什麼是哥倫比亞豆,什麼是曼特寧,能分辨深度烘焙和淺度烘焙的區別。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對大叻街頭喝到的咖啡念念不忘!
深夜咖啡香
那時候我從香港飛到胡志明市,因為不知道沒插sim卡的手機也能自動調整到當地時間,結果錯過了吃飯就坐了FUTA的open bus趕到了大叻。
如果說胡志明市的溫度是30度,那麼大叻凌晨的溫度只有16度。越南open bus的各大公司有一點做得很好的就是「擺渡車」,到地以後會把你像賣豬仔一樣的送往每一家遊客提前訂好的酒店。就這樣,凌晨4點,饑寒交迫的我來到了莎菲大叻酒店,也是驚喜的開始。
莎菲大叻酒店內景
推開半掩的酒店大閘,我被黑暗中的酒店外景吸引了,那是一座類似歐式古堡一樣的建築風格的酒店。我叫醒了在前臺值夜的越南小哥,用我蹩腳的英語大概告訴他我定的房間與日期什麼的。因為12點後才能入住,所以被安排在前臺的沙發上等待天亮去外面覓食。
百無聊賴中,我聞到了些許若隱若現的香氣,也許這是當時太餓產生了超強嗅覺的特異功能。那種味道後來回想起來,大概就是你剛走近星巴克的時候,因為空氣裡面瀰漫蕩漾著高濃度的咖啡香氣分子。一杯咖啡裡面大概98%的水和2%的咖啡物質,還有不到0.1%的咖啡香氣物質,像香草味的香蘭素、杏仁味的苯甲醛、甜香味的甲苯......
因此,不難想像越南的人多愛喝咖啡,他們也樂於將愛喝咖啡的風俗帶給遠道而來的客人。那種味道大約是天亮前從地下餐廳中,阿姨們為客人準備的咖啡裡飄散出來的。
莎菲大叻酒店的早餐
天亮了
好不容易天亮了,一行趕緊下山到鎮裡覓食。
第一杯咖啡是在鎮子裡邊一個不知名的小店喝的。因為看到有當地人在那吃早餐喝咖啡,本著入鄉隨俗融入當地的一貫旅遊宗旨,我們就進去了。
早餐的咖啡
左邊是滴漏咖啡,右邊的是冰黑咖啡。所謂的滴漏咖啡是,在杯底放一定量的煉奶,然後將滴漏壺杯放在杯子上,裡面裝入越20g的咖啡粉,將熱水導入,靜置3分鐘左右等待咖啡的滴落與煉奶充分的融合攪拌,咖啡便可以喝了。至於那個碗裝的是冰水讓咖啡迅速冷卻下來的。
初嘗滴漏咖啡,覺得挺好喝的,大概是因為加了煉奶綜合了咖啡的苦澀。當咖啡和越南牛肉粉伴隨著九層塔葉的相互混合、相互作用下,味蕾裡面關於油膩和苦澀,清淡與香甜的拉鋸恰到好處,特別符合我這種傳統人士那種中庸之道。
大叻的咖啡店
高處拍大叻
大叻以前是法國殖民地,也是越南的避暑山莊。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這裡遍布了各種各樣的咖啡小店。當然,和廣州各大的網紅店比起來,這裡的裝修仍然還有很大的差距,但這並不妨礙這裡的咖啡好喝。
在廣州,星巴克的咖啡能完爆絕大多數網紅店難喝得要死的手工咖啡,而在大叻,各種咖啡小店的招牌比國內咖啡店親切得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簡單總結:好喝,不貴!
一方面,越南的地理位置有利於咖啡的種植,因此你能在產地喝上新鮮烘焙出來的咖啡豆製作的咖啡。另外一方面,這裡的小店沒有假裝性冷淡的裝修、沒有高昂的鋪租,只有當地樸素的人民休閒生活之於做的小生意。再者,這裡的消費水平對比北上廣深確實很低,會有一種「降緯打擊」的快感。
等待客人的非主流摩託佬
要想在大叻喝到好喝的咖啡,你必須去租一臺摩雞。因為當地的交通還是挺落後的,小鎮裡面也沒有特別多的計程車,一臺摩雞能讓你在一天內逛遍大叻的大街小巷。
雖然我只在初中的某一天下午,讓我爸教會了怎麼騎男裝摩託車,但這並不妨礙我在快10年後的異國他鄉用5分鐘時間重新將它成功點著,騎著突突突出發。當然啦,我還是建議大家還是先把證考了系統學習後再開。
只要你把護照壓一下,就能擁有一臺motorbike filled with oil,不過關於摩託車的樣子就別想臺灣偶像劇的小綿羊了,只能獲得如圖上的配置。不過,只要60人民幣你還要啥自行車。至於為啥強調一下英文主要是因為我當時愣是沒想起來加油怎麼說,只記得gas...........
驚豔!大隱於市的大爺咖啡
晚上,去逛大叻的夜市。整個大叻夜晚最為熱鬧的地方。各種膚色的人在此集聚,你可以在夜市中找到各式各樣好吃不貴的宵夜。但我要說的和這個沒關係。
大叻夜市
在從半山酒店去夜市的時候,如果走小路可以直穿下山,而小巷子裡有一家其貌不揚的店面,國產翻譯就是:有一家隱藏在胡同裡的蒼蠅咖啡小館子。
店面特別的小,就如同荔灣老區清晨賣早點的小鋪,裡面擺滿了上世紀80年代風格的桌子和椅子,貼著迎福童子的冰箱是20年前的單開門冰箱,上面還放著VCD和功放。就是一間這樣的小店裡面,坐滿了當地的居民。店主是一個慈眉善目的花甲之年老爺爺,不會說英文。
當時店鋪裡面已經坐滿了人了,我們點了單以後便坐在門口的小椅子觀察著當地人的習慣。本地居民喝咖啡並不像遊客一樣是單點的,他們會有一個保溫瓶裝著早已經衝好的咖啡,利用封閉的瓶子去保持咖啡的香味和熱度不要流失得太快,另外會有一杯冰在桌子上。他們便會在咖啡館裡坐上一個晚上,類似我們早茶時點一籠叉燒包、一壺茶,便可和好友坐上一個早上。老爺爺充完咖啡以後便樂呵的看著聊天的客人,偶爾也會插上幾句,看得出來往的皆是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