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北極」特展,探索北極原住民的文化與創造力

2020-12-21 澎湃新聞

北極圈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區域,亦是極晝和極夜現象開始出現的分界線。在這佔地球面積為4%的極端環境中,生活著400萬人口,其中包括40萬土著居民,他們主要依靠狩獵、捕魚和馴鹿放牧為生。

大英博物館新展「北極:文化與氣候」是該館首次舉辦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通過出土文物、攝影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等,呈現英國收藏的與北極相關的藏品,揭示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在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看來,這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展覽,讚揚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北極地區的文化與藝術創造力,也批判了斥責現代工業對北極地區生態影響。

展覽「北極:文化與氣候」展出從北極地區出土的多件物品,年代最早可追溯至2.8萬年前,在西伯利亞凍土層發現。重要展品包括8件馴鹿皮製作的冬裝;用鮭魚皮製作的家用包袋;用獨角鯨骨與北美馴鹿的鹿骨製作的雪橇;鄂溫克族青銅面具等。

《愛斯基摩人乘舟捕鯨》,攝影師:Kiliii Yuyan展廳內,捕鯨服高高掛起,仿佛肌肉發達的船員仍在衣服裡,隱約可見。這套服裝是《白鯨(Moby-Dick)》中提到的,是深入了解北極文化的亮點之一。它由格陵蘭西南部的因紐特人(Kalaallit)在1834年之前的某個時間創造,就如同現代救生服,甚至可以通過對管子吹起使其膨脹。不同的是,它是由海豹皮製成的。身穿這種防水盔甲,獵人能從一艘小船跳到鯨魚的背上,然後使用魚叉。它是一種神奇的服裝,不僅是浮力輔助,還被認為可以賦予船員海豹的力量,讓他們能夠在漂浮中忍受最冰冷的海水。

海豹皮做成的捕鯨服魔術服,已有200年歷史。展覽「北極:氣候和文化」中呈現的物品超出了其實用性。您會感覺,並想像幾千年來,居住在地球上最惡劣地區之一的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是如何利用植物群以及周圍的大部分動物來製作工具的。在19世紀,有一個用鮭魚皮製成的包,而在公元前3世紀,一個北極武士則戴了一個鯨魚盔甲,這表明了北極各民族之間組織起了衝突。同時,展廳中一對公元200至400年之間的海象牙雪鏡看起來像是科幻電影《北極朋克》的道具。展廳中的許多物品都沒有顯示出特定的時間性。英國旅行者約翰·懷特(John White)的畫作來自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統治時期,描繪的是因紐特人女人和她剛出生的兒子,後者正從帽子中窺視這個世界。在邊上的視頻影像中,一位21世紀的北極婦女解釋了今天的她們是如何製作和使用相似的加大版的防風兜帽來裹住孩子。而從精心製作的襯毛皮的服飾和雪橇來看,在因紐特人或薩米人的環境中長大似乎很有趣,即使這些東西是他們是為解決生存問題而設計的。在北極圈,似乎每天都是聖誕節。

約翰·懷特繪製的北極地區的母親和孩子鑑於北極的當下狀況,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展覽,是一個驚喜,大英博物館對此沒有任何保留。展覽開端,富有視覺衝擊力的圖標為我們揭示了北極的冰塊已融化了多少。但這樣的現實也為我們帶來了新東西及轉折點。我們看到有關北極熊飢餓的紀錄片。 我們了解到它們的困境的這一事實並沒有使故事變得更加痛苦。不過,我們所不了解的是展覽揭示的那裡的人的故事。當然,對那裡的人的不了解,並不影響我們對那裡物種的了解。

象牙雕刻品(Carved ivory model group of a dog sled)

海象牙手鐲,俄羅斯亞納遺址,公元前28,000–26,000年我們所有人的曾經的生活就像這裡所解釋的:3萬年前,冰覆蓋了歐洲。隨著冰川的撤退,農業和城鎮得到了發展。而這場展覽捕捉了選擇繼續在冰河時代生活的人們。一個薩滿的鼓上覆蓋著神秘的痕跡,這是在17世紀的挪威,從一個被指控為「女巫」的薩米人手中奪來的,這也證明了一些考古學家在洞穴藝術品中發現的類似信念。為什麼要繼續在冰上生活? 因為「石器時代的經濟學」可以提供很多東西,並滿足很多條件。這裡敘述的世界看起來很幸福。

策展人Amber Lincoln看著由馴鹿皮製成的兒童套裝,以及由馴鹿骨和浮木製成的雪橇

雪橇(Sledge)因此,儘管我們想到北極時會有不祥的預感,但這又是一種令人振奮的相遇。這些物品是現代生活的替代品。這個世界上,藝術不是局限於自己的專業——「藝術世界」的商品化奢侈品。每個人都可以做東西,將日常物品變成了美麗而神奇的事物。包括展廳中的定製於1960年代的帶有雪橇的座椅,包括1960年代定製的帶有雪橇座椅,擋風玻璃及持箭頭的人。但這又是另一種思想挑釁。動物在這裡無處不在,它們既是圖像又是神話題材的圖騰,也可以作為一種資源。 象牙、獸皮、鱗片和內臟,北極的人們發現的生物用途令人眼花繚亂。而捕鯨服所表現出的尊重與必要的暴力與現代經濟的工業屠殺又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使北極的動物,如鯨魚瀕臨滅絕,又或是北極逐漸融化的,並非是傳統的北極文化。當地的這些人民生活在自然之中,並與自然保持著平衡。

雪鏡,葉尼塞(俄羅斯),製作於1879年以前

麋鹿勺(Elk spoon)

海象牙材質的針(Walrus ivory needles),俄羅斯這場展覽最終是對時尚的斥責。因為智慧的人類是一個怪物,先是消滅了猛獁象和尼安德特人,並從那裡繼續發展。展覽揭示了更人性化的人類觀。人類不是魔鬼。北極的人民生活在那裡。對,他們是獵殺北極的動物,但並未破壞它們的世界。如今,這場罕見的展覽使我們看到了人類的英雄氣概。而那隻海豹皮服飾是瘋狂的,是聰明物種驚人的紀念碑。這些聰明的物種跳到了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的鯨魚背上。

針葉林或北方森林, 攝影:Kiliii Yuyan展覽將展至2021年2月21日。(本文編譯自《衛報》,作者Jonathan Jones系藝術評論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公布今年特展:拉斐爾五百年、北極文化、尼祿特展
    作為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已經對外開放了261年。澎湃新聞獲悉,大英博物館近日公布2020特展計劃,這份特展名單中,除了2019下半年開幕的《風尚東來——西方藝術中的伊斯蘭影響》和《特洛伊:神話與現實》兩大特展繼續之外,大英博物館還將推出一系列新展,從北極地區文化到託馬斯·貝克特遇刺,從尼祿特展到拉斐爾500年誕辰,再到畢卡索、塞爾敏,展覽將貫通千年的文化藝術史。
  • 大英博物館展覽展示了北極文化如何受到威脅
    一位女士觀看了布萊恩·亞當斯(Brian Adams)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卡託維克(Kaktovik)所作的作品,該作品在大英博物館的北極 世界末日的介紹在大英博物館最新展覽《北極:文化與氣候》的開頭向遊客致意。這清楚而又發人深省地提醒了我們即將面臨的另一種緊急情況,但這次展覽更多地是關於人類的韌性和適應力以及面對災難的文化變革所帶來的希望。 對於受covid-19約束且越來越多地由銀幕介導的世界來說,還有另一條信息。
  • 大英博物館8月27日重新開館:開放平層經典展廳,特展延期
    之後,觀眾再將探索非洲、墨西哥、北美和啟蒙運動展廳。此外,更多展廳將在9月下旬重新開放。此外,特展「怛特羅:革命的啟蒙」和「北極:文化與氣候」將在晚些時候的秋季重新開放。同時,時隔9年,格雷森·佩裡(Grayson Perry)的作品「無名工匠之墓(Tomb of the Unknown Craftsman)」將再次在博物館內展出。
  • 大英博物館8月27日重新開館:開放平層經典展廳,特展延期
    「我希望倫敦本地和居住在英國的觀眾將藉此機會發現或重新發現這座博物館,探索一些最受歡迎的展廳,這也將會是一個安靜得多的觀展環境。 當然,我們也期待在適當的時候歡迎我們的國際訪客。博物館展示了人類即使在不穩定的時代中也能忍辱負重,提供創造力。 當我們踏進博物館和世界故事的新篇章時,它將給予我們啟發。」
  • 大英博物館8月27日重新開館:開放底層經典展廳,特展延期
    「我希望倫敦本地和居住在英國的觀眾將藉此機會發現或重新發現這座博物館,探索一些最受歡迎的展廳,這也將會是一個安靜得多的觀展環境。 當然,我們也期待在適當的時候歡迎我們的國際訪客。大英博物館有著非凡的收藏品,它是提供人們學習和共享複雜歷史的獨特場所,它擁有著許多成就與挑戰,衝突與創新。博物館展示了人類即使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也能負重前行,迸發創造力。
  • 大英博物館2020年大展來了!
    2020年的大英博物館又迎來了精彩紛呈的一年,除了「風尚東來——西方藝術中的伊斯蘭影響」和「特洛伊:神話與現實」兩大特展繼續之外,大英博物館還將隆重推出一系列新展——從北極地區文化到託馬斯·貝克特遇刺,再到拉斐爾的500年誕辰,為大家帶來豐富多彩的藝術與文化享受。
  • 小學生將為北極博物館策展
    原標題:小學生將為北極博物館策展 昨天,「基於核心素養的育人方式變革——首屆PDC教育國際學術論壇」上,中國原創的PDC教育發源校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介紹,今年PDC聯盟校從11所會員校增加到了46家單位、上百所學校。
  • 為了不讓你錯過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開了特展夜場
    圖說:印度文明印章 上海博物館供圖上博首次開設夜場滿足觀眾需求上博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為了更好滿足觀眾的需求,上海博物館將在每周五晚上18:00-21:00(20:00停止入場)增設夜場,同時開放「大英百物展」和「茜茜公主與匈牙利」兩個特展展廳,市民可通過微信平臺「上海博物館」預約,選擇相應時段,掃碼分批入場。
  • 專訪北極星鐘錶文化博物館館長韓學君
    《借時間遊走於時間》  ——專訪北極星鐘錶文化博物館館長韓學君     【編者按】 ——2010年7月某日,無事海邊閒逛,偶遇鐘錶文化博物館,恰逢免票,故走馬觀花「遊覽」一番。未聘得講解,故全得皮毛,僅讚嘆於陳設鐘錶的外觀精美與做工精緻,全然不得文化二字。
  • 冰與火之歌:北極,不止於北極
    白皮書中提出,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是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在1月26日的白皮書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政府發布這份白皮書,旨在向各方全面介紹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基本立場和政策主張,傳遞中國致力於與各方共同維護北極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意願。
  • 百餘所學校結盟 北京小學生將為北極博物館策展
    原標題:小學生將為北極博物館策展   昨天,「基於核心素養的育人方式變革——首屆PDC教育國際學術論壇」上,中國原創的PDC教育發源校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介紹,今年PDC聯盟校從11所會員校增加到了46家單位、上百所學校。北京的小學生們已經開始接到「國際項目」,例如為北極博物館策展。
  • 川普政府北極政策的調整
    歐盟、印度、新加坡等域外參與者都對北極事務越來越積極。域外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北極活動,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國對北極地區的關注。美國看到了北極地緣環境的變化,認為美國在北極地區已經「落後」了。ACGF的目標是維護北極地區的安全穩定、加強海上搜救能力、執行北極地區的軍事和準軍事化任務、執行北極國家的相關法律、支持各國海軍開展北極活動,並最終構建北極國家之間的信任機制。該論壇未來走向深化還是邊緣化主要取決於北極大國俄羅斯的態度。為配合ACGF,美國學者還建議建立北極跨部門聯合部隊。
  • 世界上最靠近北極的最特殊而神秘的博物館!
    挪威極地博物館(Norway’s Arctic Museum),始建於1979年,2005年12月遷移至斯瓦爾巴科學中心,與斯瓦爾巴大學、挪威國立極地研究所以及斯瓦爾巴州府環境信息中心比鄰而居。該博物館由於坐落在斯瓦爾巴地區,所以又稱「斯瓦爾巴博物館」(Svalbard Museum),而且有著「世界上最北端的博物館」的稱謂。
  • 中國的北極政策
    認識北極就是要提高北極的科學研究水平和能力,不斷深化對北極的科學認知和了解,探索北極變化和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增強人類保護、利用和治理北極的能力創造有利條件。保護北極就是要積極應對北極氣候變化,保護北極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不斷提升北極自身的氣候、環境和生態適應力,尊重多樣化的社會文化以及土著人的歷史傳統。
  • 大英博物館將於本周四重啟 首批開放底層展廳囊括九千餘件藏品
    (資料照片)經歷163天的閉館後,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將於本周四重新開門迎客,這也是場館261年歷史中,在和平時期中關閉時間最長的一次。作為英國最後一批重啟的藝術場館,博物館依舊慎之又慎,將率先開放底層展廳並逐步延長營業時間,直至九月中旬進一步開放上層展廳。
  • 日本藝術留學:大英博物館日本奈良特展
    大英博物館日本奈良特展將於本月24日結束,感興趣的朋友們不要錯過哦!本次展覽以日本歷史文化重地奈良為切入點,探尋了日本佛教的誕生。奈良地區的寺院、神社和博物館向本次展覽出借了精美的宗教造像和儀式用品,與大英博物館館藏的重要的奈良繪畫互為補充,共同為觀眾講述了奈良的歷史以及探尋佛教在日本的歷史文化根源。釋迦誕生像及灌佛盤,銅鎏金,公元8世紀,東大寺,奈良,日本國寶。
  • 大英博物館將於本周四重啟,首批開放底層展廳囊括九千餘件藏品
    經歷163天的閉館後,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將於本周四重新開門迎客,這也是場館261年歷史中,在和平時期中關閉時間最長的一次。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說道。根據博物館的要求,所有訪客須提前預訂門票,並遵照博物館制定的單向線路進行參觀,每日總人數限制在2000人以內。 重啟龐大的博物館需要大量前期準備,在過去三周,工作人員已經投入到文物的清理工作中。「雖然沒有客流,但這也意味著灰塵積落在平時注意不到的地方。」
  • 在北極,人類有著怎樣的探險史?丨文化客廳
    5月16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甲骨文推出的譯想沙龍No.5,邀請到了《冰雪王國:美國軍艦珍妮特號的極地遠徵》的譯者馬睿,與大家聊了聊北極探險史。美國人把國家利益和商業利益結合起來,這繼承並突破了英國人的北極探索模式。美國人為何要探索北極?喬治·德隆的珍妮特號的前身是潘多拉號,其船主是英國人艾倫·楊。艾倫·楊買下了皇家海軍炮艦潘多拉號,又得到了富蘭克林夫人的幫助,前往北極搜救富蘭克林探險隊。他的搜尋並沒有成功。
  • 聆聽一曲驚心動魄的北極吟唱
    聆聽一曲驚心動魄的北極吟唱「富蘭克林極地遠徵三部曲」是擅長以歷史題材為創作內容的德國著名插畫漫畫大師克裡斯蒂娜·格爾曼(Christina Gelman)創作的最經典的漫畫作品之一,譯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梁錫江教授。
  • 加拿大在北極地區發現鴨嘴龍化石
    原標題:加拿大在北極地區發現鴨嘴龍化石  新華網多倫多4月4日電(記者晏忠華)加拿大一古生物學家4日說,此前在加拿大北部努納武特地區發現的一具鴨嘴龍化石,可能是迄今人類在地球最北的地方發現的恐龍化石。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的《北極》雜誌上。   鴨嘴龍屬草食恐龍。瓦夫雷克說,從已發現的脊椎化石推斷這隻鴨嘴龍身長約8米,在北極高緯度地區的這一發現實屬「罕見」。他指出,這類北極鴨嘴龍生活在1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當時的島嶼生活環境與北美大陸分離,這意味著它們在冬季不可能往南遷移。由於北美大陸漂移,那時候阿克塞爾·海伯格島應位於當今位置稍往南,但仍位於北極圈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