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極星鐘錶文化博物館館長韓學君

2020-12-14 水母網

    《借時間遊走於時間》
  ——專訪北極星鐘錶文化博物館館長韓學君

 

    【編者按】 ——2010年7月某日,無事海邊閒逛,偶遇鐘錶文化博物館,恰逢免票,故走馬觀花「遊覽」一番。未聘得講解,故全得皮毛,僅讚嘆於陳設鐘錶的外觀精美與做工精緻,全然不得文化二字。

  ——2011年7月某日,為宣傳「到山東不可不買的100種旅遊特色商品」獲獎項目之一——北極星鐘錶,特約博物館館長韓學君,欲挖掘特色亮點以置幾點文字。怎想北極星鐘錶深厚文化哪裡是幾點文字所能概之。

    初見韓學君,如想像中一樣的溫文爾雅。在短短不到一小時的訪談過程中,從業已30多年的韓學君始終微笑著,自豪著,講述著北極星鐘錶的歷史與文化,種種的如數家珍,種種的深情與熱愛,將編者也感動了。不禁驚訝於北極星鐘錶竟有著如此多值得挖掘、宣傳和自豪的東西,感嘆為何忽略了身邊的這份珍貴。

  「穿越千年歷史,探尋鐘錶起源;
  博覽天下奇觀,品味時間藝術;
  分享鐘錶文化,體驗時光之旅。」

  韓學君短短的三句話便對鐘錶博物館進行了總括。鐘錶作為除火藥等四大發明之外的「第五大發明」,而北極星鐘錶博物館作為中國鐘錶業發展史的凝結,帶給遊客的,不僅僅是近代史的那段暗淡與絢爛,而是上下幾千年穿越的印記。

  穿越歷史有無數種維度,這次,便是以最為樸實的維度——時間,來遊走於時間。

  回到古代,日晷地位無可動搖,被稱為時間的雕塑,意義不言而喻;宋代「水運儀象臺」——世界第一臺時鐘。歐洲在水運儀象臺基礎上,仿照起齒輪動力結構,才開始製作齒輪鐘錶;元代「五輪沙漏」已近乎近代鐘錶。上世紀50年代,北大教授按照其現存示意圖進行復原,結果失敗,而北極星鐘錶博物館僅用半年時間,便攻克難題,成功進行了複製。

  明末至清初,是中國鐘錶業的黯淡時期。由於沒有形成產業化,多出自於民間作坊,產量較低,因此鐘錶多用於宮廷,距離一般民眾生活比較遠。1918年,煙臺寶時鐘廠生產出第一批「寶」字牌機械擺鐘,中國鐘錶業撥開一絲雲霧,鐘錶的批量化生產讓民族工業撐起了脊梁。誰能想到,一個國家鐘錶業的奠基和推動力量恰恰就產生在這煙臺濱海不起眼的一條小小商業街上。

  建國之後,全國四大鐘表業生產基地命運不同。煙臺、天津、上海、西安是全國四大鐘表生產基地。現今,天津將目光聚焦於手錶,上海手錶產業規模逐漸萎縮,西安基本已退出鐘錶產業,只有煙臺,是僅存的國字頭鐘錶生產基地。北極星機械鐘錶始終雄踞國內霸主地位,石英鐘錶佔據半壁江山。「中國的鐘表有顆星,她是煙臺的北極星」,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最好的詮釋了有百年歷史的民族品牌在國人心中的地位。機械鐘、技術用鍾、石英鐘、手錶等,組成了最為完整的生產體系,技術已與德國水平齊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

  今後,時間會一直延續,北極星鐘錶也會始終跟隨時間的腳步,去進取,去銘刻。航天等高科技計時儀器上,看到的是北極星的名字,高科技讓鐘錶與時間形影不離,分毫不差。一年上一次弦的年鍾已推廣上市,帶來的對與科技的思索甚至超過了時間本身。北極星鐘錶凝聚了時間,也定格了繪畫、雕塑和音樂,不僅僅是陳設,更是藝術品。乾隆皇帝那兩句的詩,分明的讓參觀遊客增添了幾分對時間流淌的不忍與警醒,至於詩的內容,望君親往尋之。

  韓學君的娓娓道來,讓編者不忍退出這燦爛的時空隧道,也急於把北極星鐘錶博物館推薦給更多讀者。談起人們經常提到的送鐘不吉利一說,韓學君微微一笑說道,「『送終』這個諧音是『南來風』,改革開放以後才『吹』到北方,實際上是對鐘錶文化的一種曲解。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很多其他角度理解,『終生平安』、『時來運轉』、『走運』這些詞從諧音還是寓意來講都非常好」。「現在,博物館已經掛牌山東省旅遊商品研發基地,商品種類也逐漸豐富,僅僅在旅遊紀念品這方面,我們就開發了懷表、水晶、仿古等幾個系列,種類仍在不斷擴展中」。

  保存歷史的最好方法是延續歷史,北極星鐘錶博物館努力著,以熱情,以技術,以創新,讓這朵民族工業的奇葩怒放著。(自《心醉山海間》 撰文/孫愛紅)

相關焦點

  •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館長專訪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文化要有主體性——專訪館長金紅男女士 第1頁: 第6頁: 第7頁: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已有60多年歷史,是展示韓國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場所。
  • 鐘錶是機器之母——參觀煙臺鐘錶文化博物館
    來到山東省煙臺市,從煙臺山景區步行海濱廣場,看到這座北極星鐘錶文化博物館,它是國內第一家以鐘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址位於山東省煙臺市濱海景區,面積3000餘平方米。觀看鐘表實物的展覽,結合當時所處的歷史年代與社會環境,把一件生活用品,升華到文化與歷史去感知,認知。 感受鐘錶文化的內涵、科技含量、藝術價值等,從中切身體驗到歷史之重、文化之深、科技之妙、藝術之美,豐富社會歷史文化知識。
  • 專訪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館長
    來源:北青網—北京青年周刊 作者: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俄羅斯記者 苑聽雷 涅瓦河畔的「孔雀鍾」——專訪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館長彼奧特羅夫斯基
  • 專訪:城市博物館是城市的「有形歷史」——訪巴黎歷史博物館館長...
    新華社巴黎5月18日電專訪:城市博物館是城市的「有形歷史」——訪巴黎歷史博物館館長紀堯姆新華社記者張曼「城市博物館是城市的『有形歷史』,傳播著城市的歷史文化魅力,同時也應該是一個大眾化的場所,供人們探討城市的過去和未來
  • 專訪中國魯菜博物館館長——趙建民教授
    趙建民接受鳳凰網山東記者專訪趙建民簡介:山東濟南市人,中國民主促進會委員。1978年9月在煙臺商業學校烹飪專業學習;這個學校現在更名為山東省城市服務技術學院。從事烹飪技藝、飲食文化、飲食營養學、飲食民俗學與餐飲管理教學與理論研究三十多年,有多年參與星級酒店餐飲管理的實踐經驗。現任中國魯菜文化博物館館長,兼任山東大廈、美得樂大酒店等餐飲顧問,山東省烹飪協會、山東省民俗學會副秘書長等職,中國烹飪協會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
  • 專訪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前建築館長:文創產業發展,須形成良好創意...
    專訪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前建築館長:文創產業發展,須形成良好創意循環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8-24 12:08
  • 專訪:「一帶一路」促亞洲文明交流——訪柬埔寨國家博物館館長貢維...
    新華社金邊5月12日電 專訪:「一帶一路」促亞洲文明交流——訪柬埔寨國家博物館館長貢維列新華社記者毛鵬飛柬埔寨國家博物館館長貢維列近日在金邊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一帶一路」倡議為柬埔寨和中國及其他亞洲文明之間的交流合作帶來很多新機會。
  • 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調任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
    今日(11月6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獲悉,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已調往上海大學博物館任館長。紅星新聞記者發現,9月25日,上海大學確實在網絡上發布了擬聘人員公示,其中提到了李明斌。 隨後,李明斌接受紅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並向紅星新聞記者證實他確實已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走馬上任,擔任館長。
  • 大英博物館「北極」特展,探索北極原住民的文化與創造力
    大英博物館新展「北極:文化與氣候」是該館首次舉辦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通過出土文物、攝影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等,呈現英國收藏的與北極相關的藏品,揭示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在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看來,這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展覽,讚揚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北極地區的文化與藝術創造力,也批判了斥責現代工業對北極地區生態影響。
  • 館長訪談|港大美術博物館館長:博物館得重傳承,並非遊樂場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館長羅諾德(Florian Knothe)與會並發表主題演講,研討會期間羅諾德館長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的專訪,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思考一所美術博物館存在的意義,為何要建立一個公共空間的博物館。「我非常看重私人博物館如何傳承博物館的使命,為社會帶來新的東西,否則博物館僅僅是私人的遊樂場。」
  • 大英博物館展覽展示了北極文化如何受到威脅
    一位女士觀看了布萊恩·亞當斯(Brian Adams)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卡託維克(Kaktovik)所作的作品,該作品在大英博物館的北極:文化與氣候展覽中展出尼爾·霍爾/ EPA-EFE /快門 牆上的動畫地球儀顯示了1979年北極和北極上空的一個可愛的,慷慨的白色雪帽,它逐漸 收縮,然後再次收縮,直到2100年,它僅僅是一個指紋,掠過了格陵蘭島的頂部和最遠的頂端加拿大群島。
  • 專訪:城市博物館是城市的「有形歷史」
    新華社巴黎5月18日電 專訪:城市博物館是城市的「有形歷史」——訪巴黎歷史博物館館長紀堯姆  新華社記者張曼  「城市博物館是城市的『有形歷史』,傳播著城市的歷史文化魅力,同時也應該是一個大眾化的場所,供人們探討城市的過去和未來。」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副館長人選公布 均為博士
    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日前(5月底)宣布,吳志華博士將出任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一職。吳於 2018 年 9 月已借調至西九作暫任館長,協助創立香港故宮,他將於今年 8 月 5 日履新。此前一個月(4月下旬),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宣布委任王伊悠博士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
  • 雅典衛城博物館館長期待與中國博物館深化合作
    新華社雅典12月20日電(記者于帥帥 李曉鵬)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館長潘德馬利斯20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來自中國故宮博物院的「重文德之光華:重華宮原狀文物展」很成功,非常期待未來與中國博物館深化合作。
  • 各地博物館館長談智慧博物館
    文章來源:炫群科技視聽交互許多博物館通過利用多媒體、虛擬實境等數位化技術和設備,讓觀眾在虛擬的文化遺產空間漫遊,了解文化遺產的整體效果,復原和再現一個全面而完整的意義空間,從而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教育作用。
  • 特輯|館長面對面:陳卓館長為您講述三千年前的「燉肉鍋」
    你的博物館之旅總是枯燥?你對天津博物館知之甚少?++2019年,天津博物館聯合今日頭條歷史頻道、新浪微博大V沅汰聯合策劃特別節目《館長面對面》。大V沅汰專訪天津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陳卓,天津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張玲,為您講述「天博四奇」!每一件文物都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出土過程,每一件文物都與天津有著深厚的淵源,每一件文物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天博四奇之:西周 太保鼎想知道館長心裡最珍貴的文物嗎?「館長面對面」帶你看展館。
  • 館長訪談|上海大學博物館:溯源海派文化的背景與興起
    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澎湃新聞專訪了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李明斌。溯園俯瞰,攝影:王朔中。「溯園」,擷「溯源」之諧音,取追根溯源之意,為紀念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大學而建,寓意追溯傳承前代之辦學理念與精神。
  • 國家博物館館長:新國博是歷史文化的最高殿堂
    國家博物館館長:新國博是歷史文化的最高殿堂 日期:2011-03-1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 敦煌博物館館長:願與網際網路攜手傳承國寶文化
    《國寶的味道》 3年計劃打造100個跨界文化創意敦煌博物館館長:願與網際網路攜手傳承國寶文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杭州12月1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劍平)敦煌文化創意走紅。今天晚上,在杭州錢塘江遊輪「錢印號「上舉辦的「新敦煌之味」雙12國潮之夜活動上,兩個源自敦煌的文化創意受到歡迎。飛天壁畫的顏色、線條、神態,歷經千餘年歲月依然熠熠生輝,印度文化,以及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在粗礪的巖壁上熔於一爐。飛天仙女杯將神秘崇高的敦煌美學面紗輕輕揭下,讓兩種跨越千年的精緻結合於杯寸之間,喝奶茶的小仙女與飛天仙女就此相遇。
  • 山東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清義一行參觀考察
    3月15日上午,山東省聊城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調研員張戈,聊城市文物事業管理局副局長吳明新,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清義,館長助理趙錚,安保部主任劉士佳一行七人前來開封市博物館考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