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時間遊走於時間》
——專訪北極星鐘錶文化博物館館長韓學君
【編者按】 ——2010年7月某日,無事海邊閒逛,偶遇鐘錶文化博物館,恰逢免票,故走馬觀花「遊覽」一番。未聘得講解,故全得皮毛,僅讚嘆於陳設鐘錶的外觀精美與做工精緻,全然不得文化二字。
——2011年7月某日,為宣傳「到山東不可不買的100種旅遊特色商品」獲獎項目之一——北極星鐘錶,特約博物館館長韓學君,欲挖掘特色亮點以置幾點文字。怎想北極星鐘錶深厚文化哪裡是幾點文字所能概之。
初見韓學君,如想像中一樣的溫文爾雅。在短短不到一小時的訪談過程中,從業已30多年的韓學君始終微笑著,自豪著,講述著北極星鐘錶的歷史與文化,種種的如數家珍,種種的深情與熱愛,將編者也感動了。不禁驚訝於北極星鐘錶竟有著如此多值得挖掘、宣傳和自豪的東西,感嘆為何忽略了身邊的這份珍貴。
「穿越千年歷史,探尋鐘錶起源;
博覽天下奇觀,品味時間藝術;
分享鐘錶文化,體驗時光之旅。」
韓學君短短的三句話便對鐘錶博物館進行了總括。鐘錶作為除火藥等四大發明之外的「第五大發明」,而北極星鐘錶博物館作為中國鐘錶業發展史的凝結,帶給遊客的,不僅僅是近代史的那段暗淡與絢爛,而是上下幾千年穿越的印記。
穿越歷史有無數種維度,這次,便是以最為樸實的維度——時間,來遊走於時間。
回到古代,日晷地位無可動搖,被稱為時間的雕塑,意義不言而喻;宋代「水運儀象臺」——世界第一臺時鐘。歐洲在水運儀象臺基礎上,仿照起齒輪動力結構,才開始製作齒輪鐘錶;元代「五輪沙漏」已近乎近代鐘錶。上世紀50年代,北大教授按照其現存示意圖進行復原,結果失敗,而北極星鐘錶博物館僅用半年時間,便攻克難題,成功進行了複製。
明末至清初,是中國鐘錶業的黯淡時期。由於沒有形成產業化,多出自於民間作坊,產量較低,因此鐘錶多用於宮廷,距離一般民眾生活比較遠。1918年,煙臺寶時鐘廠生產出第一批「寶」字牌機械擺鐘,中國鐘錶業撥開一絲雲霧,鐘錶的批量化生產讓民族工業撐起了脊梁。誰能想到,一個國家鐘錶業的奠基和推動力量恰恰就產生在這煙臺濱海不起眼的一條小小商業街上。
建國之後,全國四大鐘表業生產基地命運不同。煙臺、天津、上海、西安是全國四大鐘表生產基地。現今,天津將目光聚焦於手錶,上海手錶產業規模逐漸萎縮,西安基本已退出鐘錶產業,只有煙臺,是僅存的國字頭鐘錶生產基地。北極星機械鐘錶始終雄踞國內霸主地位,石英鐘錶佔據半壁江山。「中國的鐘表有顆星,她是煙臺的北極星」,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最好的詮釋了有百年歷史的民族品牌在國人心中的地位。機械鐘、技術用鍾、石英鐘、手錶等,組成了最為完整的生產體系,技術已與德國水平齊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
今後,時間會一直延續,北極星鐘錶也會始終跟隨時間的腳步,去進取,去銘刻。航天等高科技計時儀器上,看到的是北極星的名字,高科技讓鐘錶與時間形影不離,分毫不差。一年上一次弦的年鍾已推廣上市,帶來的對與科技的思索甚至超過了時間本身。北極星鐘錶凝聚了時間,也定格了繪畫、雕塑和音樂,不僅僅是陳設,更是藝術品。乾隆皇帝那兩句的詩,分明的讓參觀遊客增添了幾分對時間流淌的不忍與警醒,至於詩的內容,望君親往尋之。
韓學君的娓娓道來,讓編者不忍退出這燦爛的時空隧道,也急於把北極星鐘錶博物館推薦給更多讀者。談起人們經常提到的送鐘不吉利一說,韓學君微微一笑說道,「『送終』這個諧音是『南來風』,改革開放以後才『吹』到北方,實際上是對鐘錶文化的一種曲解。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很多其他角度理解,『終生平安』、『時來運轉』、『走運』這些詞從諧音還是寓意來講都非常好」。「現在,博物館已經掛牌山東省旅遊商品研發基地,商品種類也逐漸豐富,僅僅在旅遊紀念品這方面,我們就開發了懷表、水晶、仿古等幾個系列,種類仍在不斷擴展中」。
保存歷史的最好方法是延續歷史,北極星鐘錶博物館努力著,以熱情,以技術,以創新,讓這朵民族工業的奇葩怒放著。(自《心醉山海間》 撰文/孫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