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國家治理指數2020報告》發布現場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1月29日,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在上海發布了《國家治理指數2020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指數報告由「基礎性指標」「價值性指標」和「持續性指標」三大部分構成,旨在通過對世界各國國家數據的採集與分析,客觀評價全球192個國家的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本次發布的《報告》在進行指數測量評價的基礎上,以「全球大變局時代下的國家治理」為題,以專題形式深入分析了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八個國家的年度治理狀況。據悉,國家治理指數創始於2015年,至今已經連續六年發布年度報告。
國家治理水平呈現穩中有升
《報告》提出,雖然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及其衍生危機的衝擊,全球各國2020年的國家治理水平仍然呈現穩中有升的局面。同前一年相比,全球各國得分標準差有所下降。在廣大的亞非拉地區,不少國家受到了政治秩序、社會治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問題困擾,其國家治理面臨了嚴峻的系統性難題。
同時,《報告》數據表明,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國的國家治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從總體上看,2020年的中國國家治理在面臨多種困難和危機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往年的平穩態勢,國家治理指數得分持續上升。這反映出近年來中國國家治理體系漸趨完善,國家治理能力逐步提升的總體態勢並未改變。在國家治理指數排名前20位的國家中,除了中國以外幾乎全都是傳統的發達國家,中國是其中唯一的人均GDP在一萬美元左右的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有著龐大人口規模和巨型治理體量的國家,中國所取得的國家治理成績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啟示。
上海市政治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桑玉成教授作線上交流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直觀體現國家治理整體發展
上海市政治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桑玉成教授認為,國家治理指數報告的持續、穩定發布能夠為衡量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量化的歷史比較,因此應當堅持推進研發工作並不斷加以完善。在疫情背景下思考國家治理,應當注重常態化的數據和非常態狀況之間的結合,去測量不同國家在應對疫情危機中的差異化表現。同時,對於國家治理的衡量除了客觀數據之外,還應當兼顧主觀評價的因素,就此而言,治理指數的研究也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服務於國家的發展。從研究方法上看,還應當在理論上兼顧不同國家實際的國情及其基礎上的國家治理特色,在用統一的衡量標準進行評估的同時,也要能夠看到不同國家的特點及其理論意義。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蘇長和教授作交流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蘇長和教授認為,從世界範圍內的指數研究來看,西方很多指數的研發背後包含著相應的價值取向,而國家治理指數對於價值性指標的衡量也需要把握好應當追求的價值觀念。對於指數具體指標的衡量也要注重其普遍性意義,即把中國對於國家治理的理解通過數據指標轉化成一般性、學理性的評估成果,從而產生更大的世界性影響。在數據來源方面,還可以探索獨立數據,而不僅是各類客觀數據的加總。同時,在衡量不同國家的治理狀況時,也要注重國別之間在規模和複雜程度上的巨大差異。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主任吳冠軍教授作交流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吳冠軍教授表示,國家治理指數的持續發布和不斷完善,背後也包含了對於國家治理的理論思考和探究。在根據指數評估國家治理狀況時,還應當看到不同國家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對於秩序、價值和發展等指標的投入方面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取捨。同時,能夠獲得客觀數據的具體次級指標,有時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級指標的狀況。因此,除了客觀數據之外,還應當加強對於各國治理狀況的質性分析,從而進一步把握好不同指標的合理權重,用更加細化和質性的分析,平衡客觀數據結果與人們主觀感受之間的張力。
國家治理指數項目負責人、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教授作交流發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國家治理指數項目負責人、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教授表示,近年來,圍繞國家治理指數年度報告的研發,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各國國家治理數據資源,能夠直觀地體現出各國國家治理在近年來的整體發展狀況。今後仍然可以從幾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繼續完善指標體系,使其能夠更加細緻準確地反映出不同國家的治理變化;二是要兼顧客觀數據與主觀評價,通過增加專家打分等環節來完善評估的結果;三是可以結合指標數據做好對不同國家的具體分析和深描,從而更加全面地展示各國的治理經驗與教訓。他表示,國家治理指數今後還將通過資料庫建設和網絡平臺進行更為即時和動態的展示,同時也將會努力提升國際化傳播力度,不斷擴大指數及其報告的影響力。
《國家治理指數2020報告》封面 照片由校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