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宋.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白馬獨家譯詞: 風停了,花落滿地,泥土餘香。早晨起得很晚,我仍感到慵懶不堪,不想梳洗。想說點什麼可沒開口眼睛就溼潤了。往事如風,春景依然,物是人非。說什麼都無濟於事,該走的都走了。 聽說金華的雙溪那裡景色還不錯,我想去那兒隨便劃劃小船。但想來雙溪上的小船不堪重負,它能載得起我這一生的許多愁苦嗎?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我國宋朝著名的婉約派女詞人。婉約詞派裡的代表詞人很多,並且多是男性,如柳永、晏殊、晏幾道等。婉約詞的特點多具有哀怨、溫婉之感,筆觸細膩,用字含蓄。
白馬認為婉約詞更適合女性來寫自己的真實感受,因此李清照的詞直陳自己的日常生活時,往往用了了數語就能盡顯所描事物和人物的鮮明特徵。例如她在一首《點絳唇》裡寫一名少女的句子:「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武陵春》詞牌由北宋詞人毛滂所創,詞牌名取自唐人方幹的詩《睦州呂郎中郡中環溪亭》裡的詩句「為是仙才登望處,風光便似武陵春」。武陵春即桃花源春色。
易安居士這首詞意在抒發她晚年的無限愁思。時逢公元1135年,李易安已經53歲。北宋被金人所滅,遷都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在這個國破的大背景,她孤身在浙江金華一帶避難,日子過得如何可想而知。詞中的「人非」暗含孤獨飄零之意,因為她丈夫趙明誠已經過世。
詞的開句「風住塵香花已盡」,看似平靜之語,柔和之語,細思則令人窒息:那風未住之前的情景呢?恐怕不止是「夜來吹折數枝花」吧?說「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又太不經意了。也不是「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那都是年輕時候的生活了。
女子最驚心的事應該為「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這一句一語數關: 眼前是暮春,群芳搖落盡;詩人青春不在,華年已過;國家動蕩如風雨飄搖,殘敗不堪,那個北宋王朝也已不再。
想想詩人孀居山村,正值晚年。而盛年時與丈夫趙明誠琴瑟和鳴,成天填詞寫詩玩古董,不亦樂乎。一朝天下大變,易安不能再安。危巢之內無完卵,國亡夫逝,怎能不令李易安心碎!詩人一朝避難於金華,心漸靜人也漸疏懶成性。梳妝好給誰看呢?於是《武陵春》上片的第二句便寫道:「日晚倦梳頭。」
日晚,指早上起來得比較遲,日頭大高了。白馬感覺到,女子梳頭最能體現她的一種特有風姿和情致,還有溫柔。當她們頭髮都顧不上梳或者是懶得梳的時候,一是有什麼心事沒放下。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第三、四句是詩人獨坐妝檯前,思緒如潮的情狀。而這兩句與前兩句所言口吻的平靜狀一對比,詩人表面與內心的反差就寫出來了。她看似靜靜地坐在那裡,實則是想掉眼淚,因為再也回不到從前了。恰似「望故鄉渺渺,歸思難收」。
事事休,做什麼都沒心思而無奈中放棄。她生活的那背景恰似今天的一首歌詞裡所寫的兩句: 星星不再是那顆星星,月亮也不再是那個月亮。悽涼如此,令人唏噓。因此詩人由「事事休」引出這首詞的下一片。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聞說,聽說。詩人一是在鄉間小路上踽踽獨行時聽春遊的路人說的,既然別人都說那裡還不錯,也動了去那劃小舟的念頭了。想起自己年輕時,和女伴們一起劃,「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心怎麼能不嚮往呢?但詩人此時此刻還是處在憂愁的苦海裡掙扎,不能自已。這在《武陵春》詞裡那些輕描淡寫的虛字字眼裡表現了出來。「聞說」,「尚好」,「也擬」,「只恐」。言在此,意在彼,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舴艋舟,這是一種只供水上娛樂的小船,兩頭尖,形如蚱蜢,只能坐兩人。詩人將愁苦的沉重狀態給重量化,與人本身的重量作對比,顯得格外形象。這是一種誇張的比喻,卻顯得真實,可親,感人。
《武陵春》在藝術表達上的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誇張,比喻。詩詞中運用比喻,是常見的手法;但要用得新穎別致,卻不容易。傳神恰當的比喻往往能將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詩意。
縱觀李清照《武陵春》全篇,詞意悽楚,狀景宛靜,構思巧妙。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而在此白馬想說:情語須是真心語。關於李清照這首詞,詩友們讀了之後感覺如何呢?歡迎大家討論!歡迎關注白馬侃詩詞!更多精彩,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