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黨建引領激發基層治理活力?如何構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藍圖?
今天,《青島日報》頭版頭題重點報導市北區全要素創建「黨群e家」智慧平臺,建立「吹哨報到」閉環管理機制,形成「一核多元、一網統籌、一呼百應」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生態。
作為擁有111萬多人口的老城區
市北區困難群體、基層治理
等民生「包袱」重,壓力大
如何應對轉型衝擊、解決民生欠帳
推動老城區高質量發展?
市北區將「黨建」作為解決問題的出口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是實現老城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程,要讓黨建這個『動力主軸』轉起來,激發整合產業人才信息等資源優勢,實現換道超車。」在市北區委書記張新竹看來,民生「包袱」用好了就是「財富」,他履新市北區啟動的第一個大工程就是加強黨建引領,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
如何讓黨建工作化「虛」為「實」?張新竹一針見血的指出——
「黨建不是建在牆上的,
是建在人心上的。
黨建工作做得好不好,
要看群眾笑不笑。」
為此,市北區建強組織體系
規劃治理圖譜、做實網格平臺
整合各方資源、倒逼流程改造
形成了「一核多元、一網統籌、一呼百應」的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生態
夯實「主心骨」,激活黨建神經末梢
黨建,歸根到底是凝聚人心。
「老百姓手裡拿著鏽成鐵疙瘩的下水管,說『政府幫我們把老樓保溫層加上了,外立麵粉刷了,我們很感激,但相比住在溫暖舒適的房子裡,我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樓道下水管堵塞問題』。」市北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張雷向記者談及他在基層蹲點調研時的一幕,不禁感慨,「老百姓在家連廁所都不敢上,對政府工作能滿意嗎?」
問
政府工作做不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問題出在哪兒?
去年7月,市北區分派四個調研小組深入社區開展「解剖麻雀」式蹲點調研,發現了癥結:一個社區兩周內承接了29個部門的45項事務性工作,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微信群多達20餘個。
「七八個社區工作人員管著一兩萬戶居民,又有行政事務纏身,黨群關係的距離不可能拉近。」張雷說。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為了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市北區創新提出打造網格黨支部,在原有的「區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鏈條上,新構建了「區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這一黨建「主心骨」;為了強健「主心骨」的韌性和強度,又選派137名機關幹部全脫產兩年擔任網格黨建指導員,將黨組織延伸到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目前,市北區903個網格黨支部肩負基層黨建、信息採報等7項職責,整合細化幫辦事項15大類100餘項,實現服務需求滿足在網格、問題解決責任不出網格。為了進一步織密網格底線,實現群眾需求單元內響應,民生難題短時內處置,遼寧路街道又在全區創新打法,在黨員中心戶的基礎上,將原有組織鏈條進一步延伸,探索選定了839名「單元中心戶」,建立一插到底的居民聯繫渠道和民意收集通道。「只有網格管理精準化,社會治理才能精細化,這一創新做法值得在全區進行推廣。」市北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進中心主任範瑞江說。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進中心是市北區今年新設的區委直屬的正處級事業單位,是市北區頂格協調,強化組織體系「動力主軸」決心的體現。範瑞江介紹,網格建設督導驗收是推進中心的一大重點工作,要力爭在年底前完成400個網格「五子」達標驗收,並及時「回頭看」,針對網格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整理清單並督促落實整改。
其中,五子是指——
「立柱子」,堅持黨建引領第一位;
「換腦子」,用現代化治理理念推動工作;
「搭臺子」,為幹部、企業、民主協商建平臺;
「蓄池子」,設立社區發展基金;
「把尺子」,讓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有據可依。
「在區『三述』答辯會上,曾有街道書記向我提問,認為『五子』達標要求太高,表現出畏難情緒,但細數這五個方面,哪一個不是黨建工作做實的必要條件?」範瑞江說。
倒逼流程再造,建立「吹哨報到」機制
我是一名殘疾人,每天只能在家裡南側窗戶處曬太陽,但窗外院子裡的大樹無人修剪,擋住了陽光,能不能幫我修剪一下?
揚州路12號樓院北牆裂縫,快倒了,影響人身安全,請社區協調維修。
疫情期間出門不方便,社區能不能想個辦法,幫我們集中解決老人理髮、小家電維修之類的生活小事?
這些曾經困擾老百姓的「麻煩事」
一經發聲
便迅速得以解決
如何能做到哨聲一響,一呼百應?市北區在全區範圍內實行「群眾吹哨、街居響應、部門報到」的閉環管理機制,即——
▲由網格黨支部書記牽頭,及時響應群眾反映需求,小事不出格,大事層層向上「吹哨」;
▲對街道「吹哨」的工作事項,相關部門認領解決,涉及多個職能部門的,建立聯動機制,限時解決問題並及時反饋;
▲若遇到疑難雜症,市北區委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領導小組頂格協調解決,形成完整「閉環」。
為了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實時追蹤和全周期管理,有效減少流轉層級和響應時間,防止問題回流,推動應辦盡辦、能辦快辦!
市北區依託現代信息技術,打通了已有的城市綜合治理指揮平臺,全要素創建「黨群e家」智慧平臺,讓群眾不滿有地方吐槽、求助有人員回應!
在市北區黨建基層治理指揮中心看到,市北區城市綜合治理指揮平臺和「黨群e家」已經無縫連結,除了公安、民政、人社、衛計、工商等36個部門132類近1.3億條數據資源,全區1.2萬餘路視頻監控資源外,網格員發現的問題、市民上報的議題、辦結結果等數據也會實時追蹤,進行動態顯示。指揮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平臺已經累計受理問題31.2萬餘件,案件按期辦結率達98%,較以往提升了近15%。
除了高效有序流轉處置問題外,「黨群e家」平臺還設置了「黨群議事」板塊,群眾可在線上提出議題,黨員線上亮身份發聲引導,黨組織線下入戶調研摸情況,如果符合實際且有多數人支持,議題就可以上報形成項目,進入「吹哨報導」程序。
「議事板塊像是一條緩衝地帶,黨員好比『意見領袖』,群眾的要求在公共空間進行探討,如果普遍認同,黨員可以向上反饋,及時推動問題解決;反之,若討論中持反對意見較多的,就會形成輿論壓力,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因激進導致上訪事件。」張雷介紹,今年1至9月份,平臺已有7.28萬餘名黨員線上亮身份,引導群眾提出各類議題7.77萬件,議題轉項目5.06萬件,結案項目5.02萬件,辦結率99%;其中,87%的項目在網格內得到有效解決,自下而上提出議題、形成項目已經成為群眾開展自治的新常態。
關注人才和企業,打造黨建服務2.0版
提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我們首先可能想到的是社區那些「一地雞毛」的瑣碎事。但在市北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2.0版本中,人才、企業、青年、營商環境等都是黨建關注的範疇。
近期,在「黨群e家」智慧平臺首頁上,多了一個「人才賦能」板塊,點擊後可以直接連結到市北人才賦能小程序,人才政策、平臺載體、尋資源、租房子等人才需求應有盡有。「通過這個板塊,可以增強年輕群體對平臺的黏性。目前活躍在黨建一線的大多是老黨員們,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80%的青年群體表示如果有好的渠道,願意參與基層治理。同樣,作為老城區的市北場景多,開放政府資源可以給企業家釋放大量紅利,從而吸引企業家參與基層治理,賦能老城復興。」在張雷看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與營商環境建設、社會經濟發展等雖然分屬於不同領域,但並不是「兩張皮」,它們同頻共振、融合發展,從而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
「全場直播2小時20分鐘,吸引粉絲近70餘萬人次,點讚24萬餘次,銷售額在全國51個分公司同期售賣排名中穩獲第一!」提起今年的一次直播帶貨,青島國美電器總部行政中心總監孫珮珮仍難抑興奮!
青島國美電器是興隆路街道海雲社區第二網格「紅色合伙人」,今年年初網格黨支部實地走訪調研時發現,受疫情影響,國美電器月銷量幾乎為零,隨即和企業相關負責人溝通「破冰」。「疫情期間,老百姓不能出門,但有消費需求,我們先通過『黨群e家』平臺向居民徵集購買需求,國美再根據需求反饋結果安排直播帶貨、無接觸式配貨。」網格黨建指導員王曉娟介紹,通過這一方式,國美在2月27日到3月10日活動期間,銷售額達900多萬元。此後,網格黨支部又和國美一起總結經驗,協助國美牽手市總工會、市北區總工會在5月22日做了一場更大規模的直播,一晚上銷售額突破2300餘萬元。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在臺柳路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市民客廳於9月底開門納客。在市民客廳的日程表上可以看到,核心區建設主題座談、營商環境主題座談貿易專題講座……近兩個月的經濟類座談已經被安排得滿滿的!
「紅色合伙人」是市北區為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基層治理開放資源、釋放場景,形成市場化資源賦能的基層治理新打法。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北區區級「紅色合伙人」已達13家,各街道、社區也都積極和轄區企業對接,壯大「紅色合伙人」隊伍,明確「資源、需求、項目」三張清單,建立雙向服務機制,撬動社會資源向網格治理融入,實現雙贏。
下一步,市北區將實施以「做實一個推進中心、布局十個治理樞紐、建強百個社區堡壘、打造千個實體網格、培樹萬名先鋒黨員」為主要內容的「個十百千萬」工程,創建「紅景築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品牌,以市民客廳為輻射,帶動繪就全區域覆蓋、全領域融合、全要素疊加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圖譜。
原標題:《點燃「市北星火」,打造黨建引領基層治理2.0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