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文人之雅

2020-12-06 楚予微茫

一寸龍香一寸金,仙家傳藥不傳心

香來莫作尋常看,千載文光翰苑林

鄧熛(宋代)

《說文》載:『墨,書墨也』。

墨之為物,書寫為要。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墨已成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之物。

墨作為書法繪畫的重要原料,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

一錠墨若是放在文人手中,便能化作清秀雋雅的書法作品;放在畫家手中,便能潑成雄奇的萬裡山川。

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雅」的代表。

濃墨的厚重,淡墨的素雅,無一彰顯著東方傳統的美學理念。

濃淡之間,藏的是陰陽消長、乾坤變幻。用墨之法,從不拘泥於是濃、是淡、是聚、是散,而在於含五色、合三才、一筆書天地、一卷收萬物。

古時制墨,早期多用松煙。

這需要將松木底部鑽洞,點火烤乾,不可殘留一點松香。

待松香流盡,再將松木快刀斬成小塊,堆入竹棚,於竹棚前端點火,需連燒上幾天,使松煙從竹棚前端向著後端瀰漫,待冷卻後便可以入竹棚中刮取松煙。

通常來說,從竹棚後段刮取的松煙質量最好,稱為「清煙」,可製作優質膜料;

中段刮取的次之,稱為「混煙」,可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煙最差,叫做「煙子」,只可供印刷使用。

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最早的制墨方法是這樣的:

「用上好煙搗細,過篩;一斤煙末和上五兩好膠,浸在梣樹皮汁中,再加五個雞蛋白,又將一兩朱沙,二兩犀香搗細和入,放入鐵臼,搗三萬下。每錠墨不超過二三兩,寧可小,不可大。」

到了宋代,使用桐油煙漸漸變成了主流。桐油煙不同於松煙,制出的墨黑而泛紫,體重而有光澤,深受歷代書畫家的喜愛。

無論哪種墨,在製作過程中都要經歷千般刀斧,萬種琢磨,歷九九八十一難,去粗取精,最終在十斤桐油中也不過能燒出半兩的上等煙料。

一錠墨,若只是黑漆漆一塊,那便少了趣味。

當墨錠壓成,還要請工匠在上面描金畫銀,雕出山、水、鳥、獸,寫上詩詞、楹聯。

一塊墨在手,只是拿著端詳,便能賞到太白醉酒、東坡泛舟,或是精心雕刻的經典詩句。

一套墨上,若非是一組景,便是一個故事。

黑色的墨塊上演繹著風花雪月、古人先賢,那墨錠即便不用,只是安然放在書案上做個陳設,也足可讓人仔細欣賞了。

自宋代以後,墨質越發精良,且形式與裝飾俱美,使得墨不再僅僅局限於「消耗品」一個身份,漸漸變成了一種工藝美術品,成為了文人墨客們喜愛珍藏的藝術品。

一錠墨成,還要在其中加入多般配料,至於配料內容各家皆有不同,常常秘而不宣。

除了必要的雞蛋白、魚皮膠或牛皮膠意外,還常會加入各種香料、藥材,如丁香、白檀、蘇合香等,各種配料多達千種以上。

此後將墨放入模具中,壓成各種形狀的墨錠,放在墨匣當中,等著一位文人入手,等著重新開啟之日。

在等待中,墨錠便在匣中氤氳著它的墨香,

待有開匣一日,清雅的墨香瀰漫開來,使人心曠神怡。

也正是因為有了如此繁複的工序,使得文人墨客在研墨之時,能伴著那一縷墨香才思泉湧,在書畫間感受一錠好墨帶來的安心感。

一錠好墨,一點如漆。質地堅細、色澤黑亮,卻能用這一墨、一筆、一紙,運墨而五色具,這是墨與使用者的「天人合一」。

一錠墨,便如一段人生。

燒油取煙,歷盡劫火,始成方墨,重不過二三兩,寧小勿大。如人生在世,經歷困苦,方知收斂鋒芒,謙以待人。

墨小而黑,放在身邊是何等的不起眼。可當你將墨在硯臺中慢慢研開時,那漸漸散逸的墨香卻又何等令人心安。

君子待人,令人如處幽蘭之室,憑的便是底蘊。

濃、淡、枯、潤,諸般顏色都是一錠墨研出,只黑白兩色,卻能表達世間百態。

這便是墨,任你見我五光十色,我故如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墨如君子,故而研磨當正。

墨心映人心,墨正則心正,不偏不倚,不急不躁。取濃淡適中,得中庸之法,不求過厚過薄,當知過猶不及。

將墨研得比平常用時稍濃一些,再用幾滴水破開。到此時,不急著下筆揮毫,點上一炷香、喝上一盞茶,等著墨自然化開,然後方可施展自己的丹青手藝。

等墨化開,也是一個清心的過程,唯有平靜淡雅,才能得墨中之香。

一錠墨的好壞,不是看它包裝精美,雕刻精緻,勾金嵌銀。

欲知一錠墨的好壞,終究要準備一方硯臺,將墨研開,看那墨色,嗅那墨香,方知與好墨有緣否。

研墨,不可急躁,不可亂心,研墨既是讓自己與墨相互認識的過程,也是讓自己平心靜氣的過程。

研墨即修心,修好了心,方可提筆揮毫,為自己的身心未來,寫好那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二十四品:「西園雅集」與宋代文人生活
    《西園雅集圖》以寫實的方式描繪了李公麟與眾多文人雅士,包括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秦觀等名流,在駙馬都尉王詵府西園中作客聚會的情景。畫中之人或揮毫用墨吟詩賦詞、或扶琴唱和、或打坐問禪,每個人的表情動態皆栩栩如生、動靜自然,人物衣紋草石花木,每一筆線條都處理得十分精緻,遊動的墨線節奏率然朗快、迂迴蕩漾,整幅畫面瀟灑、雋逸、焉然欲絕。
  • 古代文人四大雅,您還保持著幾雅?
    古代文人四大雅:焚香、品茗、插花、掛畫。調查一下:您有幾雅呢?焚香重在「香」之美;品茗重在「味」之美;插花重在「色」之美;掛畫重在「境」之美。但這四雅之美,如今卻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靈動的境界,於心曠神怡之中達於鎮定。清香微燻,沁人心脾,貴在一個清字,清則靜,清則逸,清則雅,清則脫俗。反之則亂,則燥,則濁,則俗。第二雅:品茗。
  • 《宋代文人生活之雅》之一:詩詞之雅
    我驚嘆它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就,它的GDP總量佔世界50-80%;我欽佩它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到頂峰和極致,有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之美譽;我更被宋代文人「品茗、焚香、插花、掛畫」雅致生活所吸引。本人通過學習、思考、歸納,將從八個方面介紹宋代文人生活之雅,供大家閱讀借鑑。說到宋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宋詞。何為詞?說白了就是歌詞,它始於南朝,形成於唐代,盛於宋代。
  • 《宋代文人生活之雅》之一:詩詞之雅
    我驚嘆它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就,它的GDP總量佔世界50-80%;我欽佩它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到頂峰和極致,有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之美譽;我更被宋代文人「品茗、焚香、插花、掛畫」雅致生活所吸引。本人通過學習、思考、歸納,將從八個方面介紹宋代文人生活之雅,供大家閱讀借鑑。
  • 文人對墨的一往情深,推動制墨往雅致發展,並造就了大批制墨大師
    黃頭奴子雙鴉鬟,錦囊養之懷袖間。今日贈予蘭亭去,興來灑筆會稽山。」  按照賞墨經驗,詩的前四句寫的是墨的材質、墨光和墨色;「黃頭奴子雙鴉鬟」描繪的是墨「樣」,曲盡物態;「錦囊養之懷袖間」則是「養蓄」之法了——友人贈我以珍墨,我以歌詩酬答,這才是吟風弄月、不落俗套的清雅生活!
  • 翰墨丹青雅好,流露著文人思想的文人畫
    文人畫(Literati painting)也稱 「士大夫甲意畫」,是畫中代有文人情趣,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畫的某些創作思想就出現了,做為正式名稱,是由元代畫家趙孟頫提出的。趙子昻問錢舜舉曰「如何是士夫畫?」舜舉答:「畫家畫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
  • 中國古代文人藏墨文化:以蘇軾為例,為何文人如此愛墨?
    文房四寶起源於南北朝時期、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安徽,因為筆墨紙硯在安徽都有著名稱:筆在安徽有這徽筆、宣筆之稱;墨有這徽墨之稱;紙和筆一樣有這徽紙、宣紙;宣紙相比對於學藝術的並不陌生因為這是他們的必需品同樣還有著歙硯這是對硯的稱呼
  • 陳歆耕:「西園雅集」透洩宋代文人精神密碼
    讓我感到意外驚喜的是,從一個論文網站搜索到上海美術學院胡建君教授的博士論文《元佑文人圈與文人畫的發展》,其中第一章第三節專門寫到了「元佑文人圈與西園雅集」。這部論著,幫助我對「西園雅集」有了一個輪廓性的整體了解,為我提供了進一步向前探究的路徑。有了初步了解後,就納悶:為何如此高規格的「西園雅集」,卻悶在文史堆中,沒有如「蘭亭雅集」那般進入中國大眾的視野?
  • 宋代文人對墨一往情深和嗜墨如命導致了明代制墨技術大變革
    ,直到明清仍不衰但是直接導致的後果是,宋代文人都嗜墨成癖,令很多著名文人都沉湎其中、不能自拔。黃庭堅在其《書墨》中有言:」餘蓄墨數百挺,暇日輒出品試之。」可見蘇軾藏墨有幾百挺之多,規模還是很大的。這種從知名文人到普通文人都這樣愛墨,反而走向極端了。
  • 古代著名的文人雅集,心嚮往之
    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當時文風極盛,成一時風氣。所以後人評價說「詩酒唱和領群雄,文人雅集開風氣」。鄴下聚會,開創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 古代文人雅集,令人心馳神往
    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當時文風極盛,成一時風氣。所以後人評價說「詩酒唱和領群雄,文人雅集開風氣」。鄴下聚會,開創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 宋代文人「西園雅集」,超「蘭亭雅集」,皆為巨公明賢
    讓我感到意外驚喜的是,從一個論文網站搜索到上海美術學院胡建君教授的博士論文《元佑文人圈與文人畫的發展》,其中第一章第三節專題寫到了「元佑文人圈與西園雅集」。這部論著,幫助我對「西園雅集」有了一個輪廓性的整體了解,為我提供了進一步向前探究的路徑。
  • 一流文人使俗轉雅
    一流文人使俗轉雅 《詩經》從何而來?去民間採風,由第一流文人整理,然後「經」乃修煉成精也! 宋詞從何而來?茶樓酒肆香苑擊節而唱之吟之,然後柳永等風情文人將其美之,再後東坡、棄疾等第一流文人將其壯之,於是登大雅永恆之堂。 元曲更是俗物,其後也並不高深,然終得以與唐詩宋詞並列比肩,原因不也在第一流文人的投身?
  • 流觴曲水與西園雅集——中國文化史上兩場激動人心的文人雅集
    他洞穿了人生之不真實、不可靠、不值得執著和留戀的真相,繼而能以一種豁達的、絕俗的、擺脫了情慾物累的姿態來接人待物,用審美的方法來處理人際關係,不苛求盡善盡美、不妄圖天長地久。這種心態貌似頹喪,實則是獲得自由與解脫的大智慧!西園雅集中國文化史上另一場激動人心的文人雅集,上演於北宋時代。宋代文人雅集更講究形式之雅。
  • 從石濤《西園雅集圖》等手卷中看古代文人的雅集
    手卷形式的書畫本身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桌案上、袖口裡用以把玩的文房雅物,再加之手卷裡的內容大都是文人士大夫當時生活、雅集活動與理想意趣的再現。不言而喻,手卷的魅力是人人心嚮往之的。 而上海博物館正在展出的館藏石濤《西園雅集圖》卷、吳偉《詞林雅集圖》卷、文嘉、錢穀、朱朗合作《藥草山房圖》卷無疑是其中的代表。
  • 文人定製古墨值得收藏
    原標題:文人定製古墨值得收藏 行家吳先生收藏古墨十幾二十年,對古墨「厚古薄今」。不過,古法新墨採用傳統材質、傳承傳統工藝,和古墨並無二樣,也被不少收藏者所青睞。   市場專家認為,古墨「火氣」消退,存量少又有歷史附加值,尤其是文人定製墨更具收藏價值,而古法新墨中藝術性強的也值得收藏。
  • 古代著名的文人雅集,估計沒有幾個人知道!
    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當時文風極盛,成一時風氣。所以後人評價說「詩酒唱和領群雄,文人雅集開風氣」。鄴下聚會,開創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 文房四寶之 墨 · 香
    墨之為物,書寫為要。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墨已成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之物。古人有言:『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蘇東坡亦言:『非人磨墨,墨磨人也』。制墨者靜心息神,心無萬慮,領悟墨之精要,遣心著意於制墨,方可得其佳者。
  • 古墨,文人的收藏雅趣
    及竹木為簡,點漆而書,亦無墨。至漢時,紙張出現,墨始盛矣。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制墨技藝的改進,人們對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用價值提升了,並逐漸有了觀賞價值。自宋以後,名墨一度成了文人書案上的陳設和雅玩。蘇東坡就寫過「墨成不敢用,進入蓬萊宮」的詩句,這正是當年玩墨賞墨之風的寫照。
  • 什麼是文人畫?文人畫的特點是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期,姚最「不學為人,自娛而已」成為文人畫的中心論調。使歷代文人將其尊為繪畫的宗旨。格調高雅     翰墨丹青古來即稱「雅好」,「雅」人之「好」的標尺,就是格調。    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畫更注重水墨的運用,講究墨分五色。王維之所以受到蘇軾、董其昌的極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後期創作中開水墨畫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