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美食、有說唱、有川劇,燃點與淚點並存的舞劇,會是什麼模樣? 9月4日,舞劇《努力餐》在成都城市音樂廳首演。該劇用「濃烈、鮮活、深刻、壯美」的舞臺語言,講述了充滿濃鬱「天府煙火氣」的革命故事,激發觀眾的愛國主義熱情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責任感。
聚集紅色革命題材,編織磅礴史詩交響
革命題材舞劇眾多,《努力餐》卻另闢蹊徑,將目光聚焦於上世紀30年代的「努力餐樓」,講述了在日本帝國主義侵我中華之際,革命者努力奮鬥、血戰到底的故事。舞劇中的主要人物車老闆以革命先烈車耀先的生平事跡為原型進行改編。他心系身處社會底層、食不果腹的百姓,希望改變國弱民窮的現狀,毅然加入共產黨。為了掃除文盲,讓更多人識字,他開創了「注音符號傳習班」;在日軍侵華之際,他創辦《大聲》報,為民族救亡大聲疾呼;為解決勞苦大眾的吃飯問題,他建立了大眾餐館「努力餐」。努力餐樓既是《大聲》周刊的刊印發行地,也是中共黨員秘密聯絡站,還承載著向革命根據地輸送情報與人才的使命。
舞劇《努力餐》將車老闆與努力餐樓的傳奇經歷濃縮在短短的100分鐘內。煙火氣濃鬱的餐樓圖景、懸疑色彩的諜戰情節、為百姓加餐血戰到底的凝重歷史氣息,層次鮮明地穿插與鋪展,宛如一支磅礴的史詩交響。
作為秘密情報交接地,努力餐樓中不乏激烈懸疑的心理近戰。舞劇中一段車老闆與冷處長相互躲藏的戲,借用了京劇《三岔口》中的經典段落,三人圍繞一張矮桌,在暗夜中彼此試探、隨時可能因發現彼此而暴露身份,看得人心頭一緊。將心理衝突外化為舞蹈動作,在尋常的餐桌上突然插入,亦是《努力餐》在舞蹈編排上的創新之處。在後幾幕中,觀眾可以看到圍繞沸騰的火鍋展開的生死拷問、一碗擔擔麵兩端的訣別愁緒……可以說,每一場吃戲,都是一次內心戲衝突的集中爆發。
為解決大眾吃飯的溫飽問題挺直腰杆,拋頭顱、灑熱血的動人情緒,是舞劇的重中之重 。幾場群舞大戲,鏗鏘而悲壯,為全劇填上了極為厚重、深沉的底色。終章的「血戰」舞段,當餐樓眾人散去,僅剩車老闆一人挺直腰杆,拿起槍桿——這時,大氣磅礴的說唱昂揚響起,已經犧牲的、和仍在戰鬥的人們從燃燒的血色幕布後走出,象徵著一代革命者強大的精神世界和不渝的志向與信仰——「為百姓加餐,努力努力;救民族危亡,血戰到底!」壯烈的旋律、激昂的舞蹈和舞者們堅定如鐵的眼神,將舞劇推向最終的高潮。
《努力餐》在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下,由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共同出品,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製作演出,是成都市向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獻禮的重點舞臺劇目。
汲取四川文化元素,鋪展成都生活畫卷
《努力餐》的故事大都發生在餐樓內,舞劇詼諧地重現了20世紀30年代老成都餐樓茶館中的生活情趣與細節。為了忠實表達老成都的民風面貌,主創團隊進行了20餘次採風,8次出入成都博物館。從生活中汲取文化,將文化濃縮為元素,再從舞美、音樂、歷史文化等多個層次向舞劇進行滲透,希望讓觀眾從更多維的角度,從舞劇中感受成都美學、品味成都味道。
《努力餐》的舞臺以抽象的一桌二椅為核心意像,以餐樓為主要情節場域,貫穿始終。這是主創團隊在汲取成都文化後,提煉出的文化符號。吃飯的形態發生在桌椅之間,桌椅的意像在中國戲曲裡得到了極致的表達,甚至產生出一種符號的象徵意味,也體現了國人的思維方式:既是桌椅,又非桌椅,它在觀眾的想像中和創作者的處理中千變萬化。而舞劇中的竹靠椅,正是老成都茶館中最常見的座椅。竹子清涼巴適,造型獨特,也體現出四川人的那種堅韌清脆的性格特徵。
舞劇的音樂運用同樣極具成都色彩。博取四川音樂重長,創意融合巴蜀傳統民歌與現代音樂曲風,令人耳目一新。幾首耳熟能詳的四川民歌,經過改編,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意涵。一曲《太陽出來喜洋洋》運用在餐樓營業的段落率先開場,一下子便將觀眾代入生氣勃勃的氣氛當中。而在第四幕,歷經同胞犧牲、河山破碎,當車老闆決心為守護煙火人間血戰到底,餐樓的夥計們和車老闆夫妻二人一同,享受著最後一日的陽光。這時,這支民歌再度響起,卻一改此前活躍的氛圍,從淡而抒情的旋律層層推向濃烈,直至充滿蓬勃的希望與內在的張力,仿佛預示著頭破血流的決戰,與終將到來的曙光。
舞劇最後,則破天荒加入了現代的說唱元素,揮灑出成都人骨子裡的樂觀、灑脫。為配合全劇氛圍,說唱沒有採用電子編曲,而是調度了一整支交響管弦樂隊,配上成都方言的唱詞:「炮彈飛來/就當是個火炮兒/大刀砍來/就當是個孝順兒/努力/努力/我要血戰到底……」,點燃了臺上演員與臺下觀眾不滅的「成都魂」、「中國魂」。
除此之外,舞臺上還出現了眾多成都人熟悉的文化元素——變臉、蓋碗茶、火鍋筷、川菜、叮叮車……活脫脫一副活色生香的成都百景圖鑑。首演結束之後,舞劇《努力餐》將積極準備巡演工作,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和「三城三都」品牌打造貢獻力量。
舞劇喚起觀眾共鳴,真誠致敬革命先烈
《努力餐》以其獨特的題材,吸引了各個年齡層的觀眾,引發了強烈共鳴。在觀眾席上,有白髮蒼蒼的「老革命」,有結伴而來的青年人,而最小的觀眾,只有10歲。但不論老少,都被緊張的劇情代入,又會被某個片段擊中心靈。
100分鐘的演出中,前半場觀眾屏氣凝神,沉浸在劇情的緊張氣氛、與鮮明獨特的四川文化中。隨著劇情推進,又被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與劇中人物情緒感染。舞劇落幕,掌聲不絕於耳,結尾「血戰到底」的說唱餘韻久久縈繞,甚至有不少觀眾走出劇場,還在輕聲哼唱。
羅奶奶是一位77歲的「老成都」,她親歷了這座城市從戰爭到和平的變遷,而《努力餐》讓她回憶起數十年前的老成都景象,也讓她想起父輩們為了全家能吃上飯、奔赴戰場的時分:「劇中很多元素,比如茶樓的老竹椅、蓋碗茶、叮叮車、還有洗腳的木桶,都是我們一代人的回憶。車老闆所經歷的故事,也是我的爸爸媽媽所經歷的。一代人為了吃上飯努力奮鬥的這種韌性,值得讓今天的人再來回味、學習。」
年輕人則被《努力餐》獨特的四川文化元素吸引:「整部舞劇串聯起了各種有趣的四川文化符號,讓我們看完後都對四川的民歌、戲曲產生了興趣,最後的說唱更是點睛之筆。革命題材的舞劇中,竟然以成都話的說唱來做結尾,《努力餐》用又潮又燃的形式,承載了革命精神,整部劇讓我們和革命前輩產生了共鳴。」
據悉,在首演後,舞劇《努力餐》將於明年開啟全國巡演。
綜合自《四川日報》《瀟湘晨報》等
圖片由演出方提供
編輯: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