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戶曉,對觀音菩薩的稱呼,有時候大家又習慣稱為「南海觀音」,可是您知道,在我國歷史上,南海觀音之「南海」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呢?這令多少人迷惑不解。
也許,在《西遊記》及《白蛇傳》等一些古代神化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擁有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鬥就能翻出十萬八千裡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亦或是修行了一千五百年希望白日飛升的白蛇白素珍,他們都曾去過南海找觀音菩薩點化。這麼一來,「南海」這個地方在人們的印象中儼然就是觀音菩薩時常居住的聖境,等於說就是觀音菩薩的老家了。
南海觀世音菩薩
於似乎,神話故事歸神話故事,可是,大家都很好奇,都希望知道與南海觀音菩薩關係十分密切的這個「南海」究竟在哪裡?實際上,窮追歷史,南海觀音之南海,它不在虛無縹緲中,它就在我們地球上,更在中國境內。下面,我們可以一探究竟。
有人認為,南海觀音,自然應在今日中國之最南端,臨近南海。如此認定,那麼「南海觀音」的代表一定首推位於海南三亞,高108米的南海觀音像,這尊觀音像既位於我國最南端,且是世界最高的觀音造像。由此可見,「南海觀音」之「南海」所處的位置應該當屬海南三亞一帶莫屬。
海南三亞:南海觀音
當然,有更多人覺得,觀音菩薩歷史公認的修行道場在浙江普陀山,而普陀山也是作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世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的角色存在上千年。這千百年來,誰人不知娑婆世界觀音菩薩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在浙江舟山群島煙波浩渺的普陀仙山,而普陀山的位置,在杭州灣以東,與上海、寧波隔海相望,正是臨靠我國東海海域。
浙江舟山普陀山:南海觀音
此外,在一些神話故事和影視劇中,觀音菩薩常常都是居住在南海的紫竹林中。而剛好,在普陀山上,也的的確確有這麼一處名曰「紫竹林」的風景名勝。
普陀山:紫竹林景區
綜上可見,南海觀音所居的南海認定在靠近我國東海「普陀山」一帶那是絕對不會錯的。
由以上南海觀音之南海和東海的觀點爭議來看,兩種說法似乎各具情理,而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觀點分歧的原因,實質上還是我國「南海」和「東海」這兩個海域名稱讓人頗為費解。因為按正常邏輯來說,南海觀音自然近南海,而普陀山儘管大家都知道它是千年觀音道場,可是為何近東海?既然普陀山近東海,那麼普陀山又怎麼認定是南海觀音所居地的「南海」呢?所以,南海觀音居南海,南海觀音居東海普陀,這兩種不同的看法就這麼產生了。甚至有一些人提到南海觀音都不知道在哪裡。
當然,不理解歸不理解,從歷史淵源客觀來說,南海觀音之南海到底在哪裡?它正確的答案是:南海觀音之南海就在臨靠我國東海之普陀山。
相信,大凡有去過普陀山的人會對這點深信不疑。首先,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其次,當您乘船臨靠普陀山碼頭,由此上岸時,舉目遠眺,便會首先看到一座翠瓦飛簷,四柱三門,氣勢巍峨雄偉的海岸牌坊立時映入眼帘,上述「南海聖境」「同登彼岸」。海岸牌坊都已經十分明確地告訴你,這裡就是「南海聖境」了,那麼,這裡不是南海觀音所居之處又會是哪裡呢!
普陀山:鄰近碼頭的海岸牌坊
佛家有句話叫做「依法不依人」,它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在對佛教問題的一些看法上,當大家觀點和理解不一致時,具體該怎麼解決呢?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論那話是誰說的,不論它佔了多大的群眾票數,一句話「依法不依人」,而這個所謂的「法」,正是佛經,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參照佛家經典對號入座,經典裡是怎麼記載的,那它就是正解。
關於南海觀音所居之處之南海在佛家經典可以找到如下出處:
《華嚴經》提到:「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大悲心陀羅尼經》提到「一時佛在補陀洛迦山,觀世音宮殿莊嚴道場中。」。由此看來,已經可以確定「補怛洛迦山」,正是南海觀音所居的南海。
那佛經中的「補怛洛迦山」具體在哪裡呢?
經文中的「補陀落迦」實際就是今天所稱的「普陀洛迦」,不論是「補陀落迦」還是「普陀洛迦」等,它們都是梵語的音譯(potalaka),漢語的意思為「美麗的小白華(花)」。又據民國《普陀洛迦新志》記載:「洛迦山,海中懸島,在普陀山東南。凡朝山禮佛者必兼謁是山。」
實際上,今天的洛迦山,它在普陀山東南約5.3公裡處。離普陀山很近了。由此可見,「南海觀音的『南海』在靠東海的『普陀山』一帶」這一見解十分切合歷史真相。
普陀山,這是在印度話裡的簡稱,而它的具足稱,也就是全稱是普陀洛迦山、補怛羅迦、布怛落伽等,用中國話說叫做小白華山。以前,普陀洛迦原為一山之名,可由於中國人習性好略,於是,後來就將普陀洛迦或稱普陀或單呼洛迦了,久而久之,普陀洛迦便成為兩個山了。而在今日之普陀山,也確實存在著兩山的稱呼,被稱為普陀山的,也就是善男信女們時常登臨,地形猶如蒼龍臥海的普陀山,而被稱為洛迦山的正是位於普陀山東南,距離普陀山僅有5.3公裡,形似一座臥佛安詳的橫臥於海面的洛迦山。
今日之普陀山地形:蒼龍臥海
今日之洛迦山地形:臥佛臥海
相傳,起初,觀世音菩薩是在洛迦山修行的,後由機緣巧合,觀音菩薩一步跳到今日普陀山上來繼續修行。關於這一傳說,在今日普陀山,在著名的「觀音跳」景區的一塊巖石上,依然清晰留有當年傳說中觀音菩薩從洛迦山跳過來普陀山上時留下的深陷於石面的碩大腳印。有眼親睹的善信們,都會覺得此石殊勝非常。而觀音跳的觀音足跡,為來普陀山信徒必朝觀音聖跡之一。
普陀山:觀音跳景區
觀音跳:當年觀音菩薩從洛迦山跳過來普陀山所留下的腳印
對於朝拜普陀山,有種說法一直流傳至今:「不到洛迦不算朝完普陀山。」。可見,今日的普陀山與洛迦山,歷來就被人們視作一山,儘管它們之間隔著一段海域,可是分水不分家,在區域所屬上,在人們對觀音的信仰上,基本可以還原補陀落迦、普陀洛迦等最初叫法的真相。
今日的普陀山,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明明是在今日東海海域附近,而南海觀音之南海說法如果從我國歷史地域變遷的角度來講,能否找得到一條合理的解釋呢?可以說,這一點都不奇怪。
在我國歷史上,普陀山一直被稱為「海天佛國,南海聖境」,普陀山被定為古之「南海」自有其歷史淵源。
中國在唐朝以前,其政治文化中心在今陝西西安,當時以西安為坐標計,現在普陀山在其南,因此,唐朝之前普陀山的這一帶海域就叫南海。後來隨著朝代的更迭,自元明清之後以及到現在,隨著中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北遷到北京,從明朝開始,普陀山這一點海域就改稱東海,可此時,南海觀音的叫法已經深入人心,因此,儘管海域可以易名,然而叫了上千年的南海觀音的稱謂又是豈可輕易在人們心中易名的呢。
普陀山:南海聖境之磐陀石夕
故此,在我國元代、明代,以至於現代,普陀依舊被稱為南海普陀,而南海觀音在普陀的說法自然一直沿用至今。
普陀山第四大寺:寶陀講寺
至此,針對南海觀音之南海為何不在今日「南海」而在「東海」這一謎題,想必大家基本都會釋然了吧。當然,不論是在《西遊記》裡,孫悟空南海找觀音菩薩幫忙,或者是《白蛇傳》裡的白素珍南海拜觀音等神話故事,至少可以肯定,他們找尋觀音菩薩去的都是同一個地方,那就是今日臨靠我國東海海域的浙江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