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沒有「儀式感」,我還能做成什麼?

2020-12-14 青春山東

來源:新周刊 | ID:new-weekly作者:穎寶

小年說:

「儀式感」對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比如周末喝杯紅酒、吃飯時認真擺盤……

有人說,儀式感就是「偽精緻」。也有人說,儀式感是對生活的熱愛和紀念。你覺得呢?

推薦給你,靜夜思。

沒有「儀式感」,我什麼都做不成

自打臉,是年輕人的日常。

一方面,他們事事講究快快快,連在手扶梯上也要大步奔跑;另一方面,他們又太看重「閒適」,即便Deadline迫在眉睫,也要慢悠悠點上一爐香薰,再進入工作狀態。

他們管這種「多餘的」行為,叫儀式感。

汽水,要倒進杯子喝;

看完電影,上豆瓣打分,點「已看」;

每年必買日曆,不為看日期,只為每日一撕;

學習前,先制定「每背完100頁就送自己小禮物」的獎勵機制;

寫字前,將筆記本翻到全新的一頁,即使前一頁只寫了幾個字;

追劇時,狂吃劇裡出現的食物;

在平常事前冠上序列詞,如「今秋撿到的第一片落葉」「2019年最後一次看星星」。

千萬種儀式感,承載著年輕人脆弱又倔強的內心——

明知生活的底色是黑白,偏要潑上突兀的顏料,強行製造樂趣。

-01-

儀式感的流派裡,有許多分支。

有人認為,儀式感是讓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於是每天與過去鄭重告別上百次。

有網友說,她每晚睡前都會朝著空氣大喊:「今天結束啦!」神奇的是,煩惱隨著這聲大喊煙消雲散。

「就像電影片場的打板器,『咔』一聲,今日的戲份殺青了、明天又是一場新戲。」

這類「告別暗示」,還有——

「把頭髮剪短,換一種心情。」

「白天上班好累,我要去泡個澡放鬆下。」

「進入職場,就扔掉學生時期的衣服吧。」

或直接行動——

出門前將拖鞋對齊擺好;

周五晚上喝一杯紅酒;

撿起飄落在家門前的第一片金色的落葉,洗淨、夾入筆記本。

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在告訴自己:過去的已經過去,請期待與眾不同的下一刻吧!

有人認為,儀式感是生活的推力,於是給每一件平常事下定義。

吃披薩,要拍照發朋友圈,配文「周末的第一頓午餐」;刷鞋時,心裡想著「刷了鞋櫃裡最髒的鞋」;上完一堂沉悶的插花課,在日記本寫下「了解到一種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手藝」。

吃披薩、刷鞋和上插花課,單獨拿出來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加上前綴定義後,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興奮和快樂滿滿的儀式感。

如果按「實際主義者」的腦迴路,將日程簡單羅列為吃飯、睡覺、工作和坐在窗邊發呆,估計會讓人笑容瞬間凝固,喪失對生活的期待。

而儀式感,讓這一切有了新的意義。

還有人認為,儀式感是個人標籤,是小日子裡的專屬情緒。

村上春樹在隨筆集《村上廣播》中提及,自己做不同的事情,要聽不同的音樂——

「一個中年漢子獨自在廚房切牛蒡絲時,不適合聽《紅辣椒》,《天空領航員》也不合適。不管怎麼說,這時非Neil Young(加拿大搖滾歌手)莫屬。

做香菇拉麵時適合聽Eric Patrick Clapton(英國作曲家)、煎肉餅時只限於聽Marvin Gaye(美國歌手)。

註:這篇小稿是一邊聽《莫扎特初期弦樂四重奏樂曲集》,一邊寫的。」

在村上的世界裡,小到牛蒡絲、大到書籍文稿,都被他賦予了專屬的聲音,這是旁人聽不到、更無法理解的樂趣。

我甚至能想像,村上在會客室內,與友人分享剛採摘的新茶時,會說:

「喝這杯茶時,一定要聽《神秘園之歌》哦!」

語氣裡還夾雜著小驕傲,仿佛眼前的不是茶葉,而是村上的秘密花園、一場頑皮的儀式。

生活是一場戲,每集相同的故事令人犯困,總得來點戲劇性的場面,才叫精彩。

儀式感,就是這樣的「小意外」。

-02-

人們對「儀式感」的解釋,似乎都對。

它很玄乎,就像天上的神仙,大家都知道它的存在,但具體長什麼樣?不清楚。

唯有一點,似乎全人類都贊同——儀式感,是一種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正活著的方式。

我們也因此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時間成本無法熄滅年輕人的熱情。

打開搜索欄,熱門永遠被#高顏值餐具分享#、#每天吃出不一樣的儀式感#等詞彙佔領;

登陸視頻網站,只要錄製一條附帶「和我過一天」「自律且充實」「美好生活道具種草」等標籤的Vlog,就能一夜間收穫幾十萬點擊;

在電商平臺,麵包機、咖啡機、掃地機器人這些有格調的小家電,都被「Fashion」的前綴。

2016年,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近80%的調查對象認為生活中的儀式感很重要,還有近50%的調查對象認為當前社會的儀式感偏弱。

在年輕人的觀念裡,儀式感等同於「好好活著」。我們,已離不開儀式感。

可是,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依賴,更沒有不求回報的成本投入。

-03-

每個年輕人都想成為命運的王者,更不甘於平凡。

我們的結局也大抵相同——沒能駕馭命運,反被命運蹬鼻子上臉地駕馭了。

大部分人選擇接受現實,也有人陷入存在主義式的焦慮:我如何證明自己存在?

存在主義認為,人生的路,不是事先預約的,而是自己走出來的。因此,被存在主義繞暈的人,在認清自己的價值前,會對未來感到迷茫。

儀式感恰恰能為不確定生活提供確定的暗示,將我們從迷宮中解放。

當我們自我懷疑時,儀式感這個小傢伙就會跳到耳邊,重複低語——

「我今天精神十足,我可以的。」

「我上次匯報前喝了一瓶可樂,今天也喝了,所以一定會同樣順利。」

「我昨晚只吃了沙拉,今天一定更瘦、更美了。」

儀式感是一個催眠師,讓我們對它深信不疑並被「操控」。

「早上醒來,我必須先喝一杯黑咖啡,不然感覺這一天還沒開始。」我的一個朋友,必須喝了咖啡才能精神奕奕地投入工作,反之則一整天都昏昏欲睡。

其實,提神的是「喝咖啡」,而不是那一杯咖啡吧。

藉助儀式感,我們增強自身認同感、明確存在價值,堅信「每一件事都能做好」。即便只是美好幻象,也是一種積極的存在吧。

儀式感讓我們牢牢記住珍貴的往事。

如果生活是一地雞毛,那麼儀式感的作用,就是將其中一片染成與眾不同的紅色。

儘管雞毛依然是雞毛、煩惱也不會因此消失。但多年後,我們偶然想起那抹突兀的紅色,會自嘲:「嘿,那天我是有多無聊,給雞毛上色!」說罷,捧腹大笑。

這一片紅色的雞毛,就是儀式感。它是記憶的書籤,承載某個時刻的回憶、體驗和情感,讓你想起那天陽光照在身上的灼熱感。

我小時候,奶奶每天早上都會遞給我一盒牛奶。牛奶裡插著吸管,上面綁著用裝吸管的塑膠袋紮成的蝴蝶結。

這個小裝飾,最初是為吸引我的注意力,哄我喝牛奶。慢慢的,它變成了一種儀式,在家人之間流行開來。

本來只是一個微小到令人忽略的動作。

前兩年奶奶過世,我在葬禮上一臉麻木,或許是一切來得突然,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葬禮過後幾天,我從冰箱拿出一盒牛奶,正準備拆開吸管袋,眼眶忽然紅了——那個多餘的蝴蝶結,從此不會再有了。

奶奶,帶走了我一直依賴的、只屬於我們家的「儀式感」。

那段年少無知的時光,那段與親人相處的溫馨時光,以及無數美好的、感動的瞬間,之所以令人懷念,恰恰就是因為一盒牛奶、一個風鈴、一朵櫻花。

若沒有刻意為之的儀式感,這些生活細節都將失去記憶點,不再被時時提起。美好的往事最終如水滴掉入大海,再也找不回。

清明節掃墓、情人節送巧克力、拍婚紗照、做飯後精心擺盤、踏正零點給好友送生日祝福、每逢回老家必到街角吃一碗味道不算好的麵條……這些行為,雖然並不能改變生活現狀,但它們都是生活的繩結和符號,為日後的無數次回想,提供契機。

電影《夏洛特煩惱》裡,夏洛想起「上輩子」對馬冬梅心動的感覺,契機不過是一碗茴香面。

就像在某天深夜,當你與好友聊起初戀。你已想不起他的模樣模樣,但那個在操場上用蠟燭擺成的愛心,你永遠記得。

指不定,你會噗嗤一笑,說:

「那個傻子,不知聽誰說女孩都喜歡儀式感,竟當著這麼多人面表白,害我尷尬死了!」

很多人對儀式感嗤之以鼻,理由不外乎認為依賴它的人「很作」「愛慕虛榮」和「形式主義」。

還有網友說:儀式感就是偽精緻。

杭州一個女孩子每天在微博發布Ins風生活照,大家誇她「把日子過成了詩」。實際上,鏡頭之外,她的生活充滿了不堪——凌亂的宿舍、無序的生活節奏,還有為買道具刷爆的信用卡。

更有人拿儀式感為拖延症「擋刀」。

如回到公司先泡一杯茶、去一趟洗手間、輪流跟微信好友說「加油」、一筆一划列完今日計劃……完成一系列預備動作,已經到了午餐時間。

他們都將儀式感曲解為消費主義了。儀式感不是花費上萬元、在網上訂一卡車玫瑰,而是親自到花店、挑選出最讓你驚喜的那一朵玫瑰。

活著本就是一件惹人煩的事,幸虧有儀式感跳出來攪動一波「死水」,製造無序的有趣、加油鼓勁、撩起回憶,偶爾整出一點小意外,我們的生活才不至於陷入周而復始的、寡淡乏味的循環。

所以啊,我們沒必要評價別人的儀式感。

正如《東邪西毒》經典臺詞所說:每個人都會為一些東西而堅持,其他人覺得是浪費時間,但是她卻覺得很重要。

自己覺得很重要,就是儀式感存在的理由。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有為自己挑一首閱讀專屬BGM嗎?

選題:盧雨荷

編輯:盧雨荷

相關焦點

  • 夜思 | 被偽儀式感「榨乾」的年輕人
    他給店裡訂下了一系列規矩,食物不能打包、點餐沒有菜單、不接生客,只能老顧客帶新顧客,來店用餐,食材必須在端上桌的一分鐘內食用。老顧客紛紛稱讚,即使是豪華酒店的出品,也比不上柒本味的味道。但是視頻一播出,卻遭到了網友們的「群嘲」。老闆一再強調,「柒本味」就是「吃本味」,卻在壽司表面擠上篡改食物本味的蛋黃醬。
  • 夜思丨為什麼我們總是迷戀於儀式感?
    但很多時候,儀式感好像也會失靈。 01 說幾個自己的失敗故事。 以前為了提高自己做事的計劃性和儀式感,我在網上買過好幾款漂亮的年度工作計劃本。就是那種每天一頁紙的本子,上面標註了每一個小時或者每兩個小時的工作記錄。
  • 我的世界,告別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儀式感無處不在。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中國人向來是注重"儀式感"的。女生特別希望自己的男朋友能給自己一個驚喜,至於是什麼,似乎只要是精神準備,都能被感動到。有人說,他即使是一個人的周末,也會出去走走,點上幾個自己愛吃的菜,看一場一個人的電影,或來一場一個人的遠行。因為在他看來,這是有儀式感的生活。
  • 愛情的儀式感是什麼?
    經常有人說,愛情需要儀式感,那儀式感到底是什麼呢?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的文學短篇《小王子》裡,狐狸曾說:「你最好每天在相同的時間來。比如你下午四點來,我三點起就會感到幸福,時間越近,我就會越幸福。可如果到了四點,我就會坐立不安;我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準備好穩定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這是經常被遺忘的事,」狐狸說「它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沒有儀式感的生活是缺乏色彩的。
  • 生活要儀式感,人的成長也需要儀式感,那究竟什麼才是儀式感呢?
    魯迅寫過一篇文章《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那為什麼有些「紀念」會被忘卻呢,我想,大概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被淡化了當初的儀式感。生活需要儀式感,愛情需要儀式感,在五四青年節這個日子裡,是不是也需要一些儀式感呢?我想,是需要的。
  • 從《小王子》到《物種日曆》:儀式感究竟是什麼?
    對獵人而言,這儀式感是每周四固定去村裡和女孩跳舞;對狐狸而言,這儀式感是每周四趁獵人去跳舞的間隙,在葡萄園大搖大擺地散步;對小王子而言,這儀式感是每天給他的玫瑰擋風、除蟲、澆水、聽她抱怨和吹噓......那麼生活中,又有哪些儀式感呢?
  • EVA莉莉絲被做成餐具,這頓飯吃出了儀式感
    用莉莉絲的外形做成的盤子,搭配上用朗基努斯之槍做成的叉子,給人一種微妙的不適感。有網友吐槽說,用這個吃飯很有儀式感,也有人說應該搭配上橙汁一起吃。看到這個圖,倒是勾起了我不少回憶。《新世紀福音戰士》播到現在已經有不少個版本了,但被朗基努斯之槍釘住的經典鏡頭一直流傳了下來。
  • 別讓你的生活,輸在了沒有儀式感
    說起儀式感,人們想到最多的可能是女人矯情的要求,比如說像電視劇裡隆重的求婚儀式、貴而沒有滋味的西餐廳的晚餐,或者是老公每天都要說我愛你,要有告別吻或擁抱才能出門等等。
  • 聊聊儀式感
    但儀式感付出的代價,會讓對方銘記在心。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敖丙參加哪吒的生日宴前,海底的龍族,紛紛將自己身上最堅固的龍鱗,撕了下來,送給敖丙,做成了一件戰甲。如果我們先不考慮戰甲的實用性,單說它的意義,那有沒有必要撕下來呢?有,這是龍族必須付出的代價,唯有如此,才能讓敖丙意識到,他身上的擔子有多重。
  • 當代年輕人生活的儀式感 | 也說儀式感
    #儀式感,是當下被用濫的詞,無論做什麼都講究儀式感。普通人的生活,動不動就講什麼儀式感。身為普通人,也不是什麼王公貴族,吃的也不是什麼高檔西餐,出入也並非是富麗堂皇的奢華場所,自身修養也遠沒有達到高層次,各種社交禮儀也沒有完全掌握和運用自如,就不要動不動講什麼儀式感。再說:儀式有很多種啊!開業慶典儀式、結婚典禮儀式、開工奠基儀式、旗幟交接儀式、剪彩通車儀式、授勳嘉獎儀式、運動會開幕儀式等等,好多種啊。你要選用的儀式感,是哪一種?
  • 搬家沒有儀式感?看完這5條你就知道什麼是儀式感搬家了!
    其實儀式感是大多數人都在追求的東西,只要善於發現其實每一件小事都可以過得很有儀式感。搬家也是有儀式感的,其實你只要足夠細心你就會發現不同地區的搬家儀式都足以驚豔眾人。1.確定搬家地點搬家搬家,顧名思義就是把家搬走,可是要搬到哪裡去呢?
  • 別讓愛情,輸給了儀式感
    吵架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王女士昨天過生日,但是劉先生忘記了,沒有買蛋糕,也沒有發微信紅包。劉先生上了一天班,也真的很累了,回到家裡,什麼話都不想說。看到桌子上也沒有飯菜,他就問了一句:「這麼遲了,該準備晚飯了。」王女士冷冷地說:「我伺候了你多少年,你今天就不能去做一頓飯?」話不投機半句多!兩句話還沒有說完,兩個人就鬧起來了。
  • 生活中的儀式感究竟是什麼?
    愛情裡的儀式感是什麼生活中的儀式感究竟是什麼?也有人問,這樣的儀式感有必要嗎?那麼我們生活的儀式感到底體現在哪裡呢?儀式感不一定是送禮物,製造場景,更是對親人的問候,對朋友的關心,對戀人關愛,對自己的規劃等那麼多有意義的事情。
  • 生活中的儀式感是什麼?無非柴米油鹽,平平淡淡
    生活需要儀式感,朝生暮死,每一天都是新的重生,尊重每一天遇到的人,體味每一天發生的事,回首才知道自己每一天都很不同。在當今的社會,燈紅酒綠夜夜笙簫充斥著我們年輕人的思想,好像生活就是過一天算一天,每天漫無目的像個行屍走肉一樣。
  • 人生儀式感——為什麼我喜歡用鋼筆?
    儀式感是什麼?儀式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這種態度,可以喚醒我們對生活本身的尊重。儀式感有多重要呢?大概就是每一個人的任何一種感情都所必需的。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裡,狐狸對小王子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有情懷的人做事總是充滿著儀式感,這是關於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美好嚮往,甚至有時候它是一種結束,或是一種開始。現在的社會,節奏快,人也越來越浮躁,大多數人的現狀是已經被忙忙碌碌的生活填滿。
  • 時光裡的儀式感
    什麼是儀式感?《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和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有時候,你會覺得生活太過粗糙,那是因為你沒有想辦法讓它變得精緻。沒有歲月靜好的安謐, 沒有從天而降的驚喜, 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復刻。而真正的生活是你自己的,在於你怎樣看待。
  • 我追尋的儀式感下午茶,有這些足夠
    好看的下午茶千篇一律,儀式感下午茶各有各的不同。對追求品質的生活的人們,下午茶是一個可以提升生活格調的關鍵,很多人都為此花費了不少的心思。其實,下午茶並不一定要很多好物助力,一直覺得有這些就足夠了。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下午茶是難得的放鬆時間,這個時候喝上一杯水果茶或冷飲,吃上一塊甜甜的小蛋糕,什麼煩惱什麼憂愁都能輕鬆甩到腦後。想要打造出理想的下午茶時光,怎能少得了這些顏值單品的助力。
  • 什麼是工作中的儀式感?
    儀式定義:一個人或一個集體遵照某種類似的模式或程式重複進行的動作。在進行儀式的過程中會使用一些象徵符號,並為這個儀式賦予某種含義。含義:儀式的意義與眾不同,這就把平凡變成了特別。儀式具有目的性。與日常習慣不同,儀式不是無意識進行的。在進行儀式的過程中,人們能夠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一切具有特殊的含義,並且能意識到自己正在融入儀式。儀式要求人們做出特定的舉動。通常,人們需要根據固定的節奏做出動作,這會促使人們感覺到有什麼特殊的事情正在發生。
  • 《生活需要儀式感》:真正有儀式感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我是羅勒,期待與你交流好書!今天,羅勒想和你分享的書是李思圓的《生活需要儀式感》。看到書名,不知道你的心中會不會湧出一股神聖感?不知道為什麼,看到「儀式感」這個詞,就會不自覺地想起婚禮儀式,畢業典禮等等。相信你也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吧!
  • 用玻璃杯泡茶,很沒有儀式感?
    有人說,我就想安靜的喝口茶,又不搞什麼演繹,玻璃杯就很好。有人說,用玻璃杯泡茶,那豈不是很沒有儀式感?非也,非也,玻璃杯泡茶是有很多好處滴!1、隨手可得你家裡可以沒有紫砂壺,甚至可以沒有蓋碗,但玻璃杯總是能倒騰出來幾個的吧。你說,玻璃杯也沒有?額...那估計你極大概率不會看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