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一組貴州地戲面具,隋唐演義人物

2020-10-03 九門胡同

近日在中國美術館拍到了一組貴州安順地戲面具,人物都是《隋唐演義》中的。感覺製作非常精緻,色彩鮮豔,很有點意思。

摘自網絡上關於貴州安順地戲的介紹:

安順地戲,貴州省安順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安順地戲是流行於安順、平壩、惠水等市縣的一個戲曲劇種。據傳,地戲源自明、清時進入貴州的軍隊。每一地戲戲班專長於演唱一部整本大戲,如《楊家將》、 《嶽傳》等。安順地戲音樂粗獷,伴奏簡單,大體適應在曠野演出。

演員面戴臉殼(面具),臉部蒙蓋青紗。所持兵器特別短小,但表演動作幅度則甚大。

2006年5月20日,安順地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人物一,李世民。

人物二,單雄信

人物三,王世充

人物四,宇文化及

人物五,宇文成都,宇文化及的兒子。

人物六,尉遲恭

人物七,尉遲寶林,尉遲恭的兒子。

人物八,秦瓊,秦叔寶

人物九,羅成

人物十,一個無名小軍士

同時展出的還有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

因為光線較暗,只拍了一張浮世繪。

相關焦點

  • 「神秘的面孔·貴州戲劇面具展」將在貴州美術館展出
    貴陽網訊 近日,記者從貴州省美術館獲悉,為弘揚優秀地域文化,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貴州省戲劇創作中心)承辦的「神秘的面孔·貴州戲劇面具展」即將於2020年7月18日至8月10日在貴州省美術館舉行。
  • 「神秘的面孔·貴州戲劇面具展」在貴州美術館展出|展至8月10日
    7月18日,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貴州省戲劇創作中心)承辦的「神秘的面孔·貴州戲劇面具展」在貴州美術館開幕。省內有關專家學者、藝術家及美術愛好者近百人參加觀展。據了解,在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成立之初,就開始了對貴州儺戲、地戲、陽戲、撮泰吉等民族民間戲劇面具和相關劇本、畫案、道具、服飾等的收集收藏。此次展覽的各類面具,為省文化藝術研究院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收集珍藏,包括儺戲、地戲、陽戲、撮泰吉精品面具400餘件,展出的數百件精品戲劇面具分屬清代、民國及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和美學欣賞價值。
  • 「面具王」攜400餘件貴州戲劇面具亮相貴州美術館 部分面具歷史可追溯至清朝
    貴陽網訊7月18日上午,「神秘的面孔·貴州戲劇面具展」在貴州美術館開幕,展出400餘件儺戲、陽戲、地戲、撮泰吉精品面具。據了解,此次亮相的「面具王」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整木雕刻儺面具,淨高2.5米、寬1.3米,千年古槐整雕而成,系原貴州省文化廳謝彬如先生於
  • 貴州戲劇面具展舉行,400件神秘面具「訴說」貴州文化
    7月18日,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貴州省戲劇創作中心)承辦的 「神秘的面孔·貴州戲劇面具展」 在貴州省美術館舉行,400餘件幽深神秘的面具,以及背後所隱含的貴州文化符號,吸引了眾多觀眾前往參觀。
  • 展覽預告|「神秘的面孔·貴州戲劇面具展」將在貴州美術館展出
    貴陽網訊近日,記者從貴州省美術館獲悉,為弘揚優秀地域文化,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貴州省戲劇創作中心)承辦的「神秘的面孔·貴州戲劇面具展」即將於2020年7月18日至8月10日在貴州省美術館舉行。
  • 貴州戲劇面具展舉行,400件神秘面具「訴說」貴州文化
    7月18日,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貴州省戲劇創作中心)承辦的 「神秘的面孔·貴州戲劇面具展」 在貴州省美術館舉行,400餘件幽深神秘的面具,以及背後所隱含的貴州文化符號,吸引了眾多觀眾前往參觀。
  • 400餘件貴州戲劇面具亮相貴州美術館 部分可追溯至清朝
    7 月 18 日上午," 神秘的面孔 · 貴州戲劇面具展 " 在貴州美術館開幕,展出 400 餘件儺戲、陽戲、地戲、撮泰吉精品面具。據了解,此次亮相的 " 面具王 " 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整木雕刻儺面具,淨高 2.5 米、寬 1.3 米,千年古槐整雕而成,系原貴州省文化廳謝彬如先生於 1993 年收藏。雕刻者是安順著名老藝人張德安。該面具集貴州地戲面具和儺戲面具造型風格於一體,工藝精湛、造型奇罕、構思巧妙、氣勢宏大。
  • 「貴州戲劇面具展」開展
    本報訊 7月18日,「神秘的面孔·貴州戲劇面具展」在貴州美術館開展。400餘件貴州戲劇精品面具,展示出神秘而獨特的儺文化魅力。展覽將持續到8月10日。  此次展覽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貴州省戲劇創作中心)承辦,是在國家大力支持傳統戲劇傳承發展,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及文旅深度融合大背景下舉辦的。展覽以造型獨特、工藝精湛、韻味十足的各類面具為載體,旨在弘揚我省優秀的傳統民族民間戲劇文化,進一步講好多彩貴州精彩故事的傳統戲劇篇章,促進貴州民族民間戲劇和戲劇面具製作技藝的傳承發展。
  • 精美的安順地戲面具
    貴州安順木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周明在對一個地戲面具進行打磨(3月28日攝)。貴州安順地戲面具俗稱「臉子」,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順地戲的重要道具。安順地戲面具的製作工藝複雜而精細,風格兼具寫實和誇張。
  • 《隋唐演義》版權來自單田芳
    》版權來自單田芳2001年07月25日10:08:08 中新社    因導演《愛情麻辣燙》而一舉成名的張揚95年拍攝20集的《隋唐演義》可是名不見經傳。他和他父親--《神秘的大佛》的導演張華勳還因《隋唐演義》與投資方華誠集團鬧上了法庭,當時沸沸揚揚。《隋唐演義》可謂張揚父子的滑鐵盧。    也許是因為95年拍攝的20集《隋唐演義》沒有給人留下任何印象,所以儘管古裝戲已經泛濫成災,西安的影視公司老闆還是發現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於是招兵買馬,將單田芳的長篇評書《隋唐演義》《瓦崗英雄》改編成了40集電視連續劇《隋唐演義》。
  • 貴州安順:春暖花開,古老地戲迷醉遊人
    2020年3月26日,貴州安順,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屯村陽光明媚油菜花竟相綻放,該村部分地戲隊員應邀為來自貴陽市的近20名遊客展示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地戲。當日,地戲隊員頭戴各種地戲人物面具、身穿豔麗做工考究的地戲服裝,在油菜花田中和古老的民居旁盡情演繹,令遊客讚嘆不已、拍攝不停。貴州安順,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屯村陽光明媚油菜花竟相綻放,該村部分地戲隊員應邀為來自貴陽市的近20名遊客展示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地戲。
  •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地戲是儺戲的一個分支,明朝大軍到貴州屯居後,將儺戲與軍人生活相結合創造的一種軍隊生活的表現形式。地戲的演出單位一般是村寨地戲的基本單位叫堂,一般一個村寨一堂戲,也有的大村寨是一個家族一堂戲,演出成員皆為農民,明朝屯軍後裔,一個堂一般有約二、三十人,由&34;帶領,組成地戲隊。戲書一般依古本歷史或演義而寫,如《
  • 陳昊《隋唐演義》與王寶強對戲頻笑場
    陳昊《隋唐演義》與王寶強對戲頻笑場
  • 「神秘的面孔·貴州戲劇面具展」開展
    「神秘的面孔·貴州戲劇面具展」開展 2020-07-21 13: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地方戲曲之安順地戲
    地戲又稱安順地戲,俗稱跳神,是中國的地方戲劇曲種之一,流行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地區的屯堡人中。地戲與屯堡人一同出現於十四世紀,但其淵源卻可以追溯到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因此,地戲的演出形式與流行於雲南地區的儺戲十分相似。
  • 隋唐演義中虛構的人物,你知道幾個?
    相信小夥伴們應該都看過隋唐演義,這是一本小說,裡面有許多英雄好漢,但小夥伴們知道嗎?其實隋唐演義有許多虛構人物,小編今天為大家盤點了三位,一起來看看吧!
  • 歷史真實的隋唐英雄人物,對比評書《隋唐演義》的水分有多大
    評書《隋唐演義》可謂家喻戶曉。作為一部演義小說,《隋唐演義》推崇的是個人英雄主義,三十六友俠肝義膽,十三條好漢武藝高強,瓦崗寨眾將替天行道,對武功的細緻描寫和單田芳先生的傾力表演,使隋唐英雄們深入人心。近來,此類電視劇越來越多,前有《隋唐英雄傳》,中有《隋唐英雄》,後有《隋唐演義》,一時再度掀起隋唐熱。
  • 最近重溫了《隋唐演義》,給演義中的英雄們找了下原型人物
    記得大二那年寒假,我通宵達旦地看完了2013版的《隋唐演義》。時隔多年,想不到我竟然又會熬夜重溫了一遍,喜歡劇中那些英雄豪傑們的氣概,敬佩他們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是心裡就想著寫點什麼,以釋去這股久久不能平息的激蕩心情。
  • 安順地戲面具的雕刻藝術
    地戲面具,俗稱「臉子」,是安順地戲的標誌和靈魂。地戲面具為木製,是木雕彩繪藝術品。製作地戲面具的工具主要包括木馬、鋸子、斧頭、尺子、墨斗、雕鑿、磨石、木槌、小挖鋤、砂紙、毛筆、顏料、刷子、夾鉗、細線等。
  • 《隋唐演義》登陸山東衛視 王寶強:請叫我霸爺
    古裝英雄傳奇巨製《隋唐演義》已於1月14日強勢登陸山東衛視,隋唐英雄好漢秦瓊、羅成、程咬金、單雄信等諸多英雄悉數閃亮登場,而萬眾期待的由王寶強飾演的隋朝第一條好漢李元霸再次奪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