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發的10張老照片,來自清末美國駐華公使館助理秘書Thomas Wilson Haskins的相冊,由他和他的妻子共同拍攝。這些作品記錄了1902-1908年北京的社會生活片段,再現了100多年前的生活片段。
這些人面部表情僵硬,魯迅先生筆下的「麻木的看客」大致就是如此。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死,終年78歲。正在迴鑾路上的慈禧太后得到這個消息,一度傷心流淚,特旨予諡文忠,追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入祀賢良祠。賢良祠興建於雍正年間,是祭祀有重大功勳的王公大臣的專祠。
庚子事變期間,德國公使克林德在東單北大街被清軍槍殺。事後,清廷按照德國要求,在其死亡之地建立紀念牌坊,並用德語、拉丁語、漢語書寫光緒皇帝表示惋惜和道歉內容的諭旨。1903年1月8日,牌坊竣工落成,醇親王載灃率大臣前往致祭。
前排中間那位是榮壽固倫公主,慈禧太后收養的乾女兒,也是恭親王奕訢的親閨女。前排左二那位是四格格,慶親王奕劻的女兒。前排右三是幼蘭,醇親王載灃的福晉。後排左二是法國人路易莎,清廷駐法公使裕庚的妻子。這些人無疑屬於清末最強的「名媛天團」。
路邊新修了排水溝,種植了行道樹。清末時期,京城的街道有了較大的改觀,路面更加平整,衛生狀況更好。
很想穿越回去,感受一下那個時候逛街的氣氛。
大柵欄位於前門大街西側,明朝興建,清朝開始成為熱鬧繁華的商業街。庚子事變期間曾被付之一炬,重建後很快恢復人氣。我們在鏡頭裡看到,店鋪鱗次櫛比,招牌幌子寫著大字吸睛,此外還有黃龍旗隨風招展。
高大的城牆下走過一隊駱駝,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滄桑感。駱駝是明清時期的重要運輸工具,為城內百姓運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煤炭、糧食、蔬菜、皮毛等各類物品。
「東四」之稱的來源,就因為牌樓。這裡是皇城之東的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樓式木牌樓,因此得名。牌樓已經隨時間消失,東四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時期,北京城分為皇城、內城、外城三部分。內城包圍皇城,外城在內城以南,二者以宣武門、前門、崇文門城牆為界。內城被旗人佔據,漢人只能居住在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