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李鴻章靈位入祀賢良祠,公主格格福晉合影

2020-12-21 小歷史

本文刊發的10張老照片,來自清末美國駐華公使館助理秘書Thomas Wilson Haskins的相冊,由他和他的妻子共同拍攝。這些作品記錄了1902-1908年北京的社會生活片段,再現了100多年前的生活片段。

好奇地看著鏡頭的人們。

這些人面部表情僵硬,魯迅先生筆下的「麻木的看客」大致就是如此。

李鴻章靈位入祀賢良祠。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死,終年78歲。正在迴鑾路上的慈禧太后得到這個消息,一度傷心流淚,特旨予諡文忠,追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入祀賢良祠。賢良祠興建於雍正年間,是祭祀有重大功勳的王公大臣的專祠。

清廷大臣參加克林德牌坊落成儀式。

庚子事變期間,德國公使克林德在東單北大街被清軍槍殺。事後,清廷按照德國要求,在其死亡之地建立紀念牌坊,並用德語、拉丁語、漢語書寫光緒皇帝表示惋惜和道歉內容的諭旨。1903年1月8日,牌坊竣工落成,醇親王載灃率大臣前往致祭。

皇室的公主、格格、福晉等合影。

前排中間那位是榮壽固倫公主,慈禧太后收養的乾女兒,也是恭親王奕訢的親閨女。前排左二那位是四格格,慶親王奕劻的女兒。前排右三是幼蘭,醇親王載灃的福晉。後排左二是法國人路易莎,清廷駐法公使裕庚的妻子。這些人無疑屬於清末最強的「名媛天團」。

老北京街景。

路邊新修了排水溝,種植了行道樹。清末時期,京城的街道有了較大的改觀,路面更加平整,衛生狀況更好。

熙熙攘攘的街道。

很想穿越回去,感受一下那個時候逛街的氣氛。

大柵欄街景。

大柵欄位於前門大街西側,明朝興建,清朝開始成為熱鬧繁華的商業街。庚子事變期間曾被付之一炬,重建後很快恢復人氣。我們在鏡頭裡看到,店鋪鱗次櫛比,招牌幌子寫著大字吸睛,此外還有黃龍旗隨風招展。

城牆根走過駱駝隊。

高大的城牆下走過一隊駱駝,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滄桑感。駱駝是明清時期的重要運輸工具,為城內百姓運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煤炭、糧食、蔬菜、皮毛等各類物品。

東四牌樓附近的街景。

「東四」之稱的來源,就因為牌樓。這裡是皇城之東的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樓式木牌樓,因此得名。牌樓已經隨時間消失,東四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外城街景,可見內城城牆。

清朝時期,北京城分為皇城、內城、外城三部分。內城包圍皇城,外城在內城以南,二者以宣武門、前門、崇文門城牆為界。內城被旗人佔據,漢人只能居住在外城。

相關焦點

  • 晚清旗人貴族女子老照片:相貌絕美的原配福晉,珠圓玉潤的格格!
    這組老照片中不但有相貌絕美的原配福晉,亦是有著珠圓玉潤的格格。 這是晚清蒙古科爾沁博多勒葛臺和碩親王阿穆爾靈圭與原配福晉的老照片,照片中的福晉相貌絕美精緻,穿著的服飾更是非常的華美好看,與身旁英俊帥氣的王爺看起來非常般配。
  • 一組清朝王爺福晉老照片:圖1是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圖6福晉很漂亮
    僧格林沁是清末少數能打仗的蒙古王爺,14歲時入嗣襲扎薩克多羅郡王,並被賞賜三眼花翎。1855年,擊敗太平軍,並俘虜了林鳳祥、李開芳,他也因軍功晉為博多勒噶臺親王。此後他又參與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八裡橋與英法聯軍決戰,大敗,被革爵。1862年,朝廷恢復力其爵位,並賞賜世襲罔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鐵帽子王」,並令其統率蒙古騎兵前去平定捻軍。雖多次打敗捻軍,但最終因輕敵冒進丟了性命。
  • 嫡福晉、側福晉、庶福晉、格格,清朝王爺的妻妾為何也等級森嚴
    後宮等級制度創設後,原本用以稱呼皇帝妃嬪的「福晉」、「格格」等名詞,便消失於後宮,成為皇室宗親妻妾的專用稱謂。可福晉又有著嫡福晉(正妻)、側福晉(側室)、庶福晉(婢妾)三等之分;而在福晉之下,還有著「使女格格」這一底層妾室稱謂。也就是說,清代皇室成員的妻妾大致可分為四等:嫡福晉、側福晉、庶福晉和使女格格。
  • 老照片:晚清滿洲人的真實模樣
    這是一組晚清滿洲人的老照片:可以看到當時滿洲人的真實模樣,看看和影視劇裡的滿洲人有什麼不同這張滿洲福晉的滿洲特徵還是很明顯,而且滿洲服飾和旗頭,一看就是滿洲女性。這照片的男性,從臉型看,比較寬,而不是滿洲人的長臉,所在這位男性有蒙古人特徵,應該是滿蒙通婚而帶有的蒙古人特徵。
  • 曾國藩曾國荃死後都入祀賢良祠 為何李瀚章沒有入祀?
    能夠入祀賢良祠,是一種莫大的榮耀。第一位入祀賢良祠的王公大臣,是怡親王允祥。允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與雍親王胤禛關係密切。後來,已經成為雍正皇帝的胤禛回憶他們朝夕相處的日子,不無感慨地說:「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
  • 清末老照片,王爺福晉容貌敦厚俏麗,羊倌在頤和園放羊旁若無人
    喜歡歷史的人都喜歡那些泛黃的老照片,給人一種親切厚重之感。裡面的人都已經作古,拍攝者甚至不會想到有一天它們會藉助網絡呈現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老照片,目之所及,歷史的滄桑感撲面而來。清初的「鼠尾辮」早已經無跡可尋,到了清末已經全被「陰陽頭」取代,辮子又粗又長。灰楞楞的鏡頭下,百姓的市井生活,袒胸露背,為生計奔波忙碌。拿著打狗棒討飯的乞丐,在社會的最底層,身上就裹著一塊破布。大清末年,社會非常黑暗,人口又激增,人地矛盾凸顯。天災人禍,苛捐雜稅,百姓成為流民淪為乞丐就隨處可見。後世之人應絕對警醒!
  • 清朝的公主與格格有什麼區別?
    格格這個詞,其實是從滿語來的,是滿族對女性的一種稱謂,就是漢語中大小姐的意思。   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都可以稱為「格格」,沒有什麼規定。比如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   等到了皇太極繼位後,效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而「格格」就成了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了。
  • 皇帝的女兒並非全是格格
    熟悉清宮戲的人都知道,清代的公主稱格格,皇子稱皇阿哥。其實格格並非都是公主,皇帝的女兒也並非稱為格格。「格格」一詞源於滿語的譯音,出現在清朝的前身後金時期。格格起初並不是正式的封號,只是滿族人對身份高貴女性的一種尊稱。
  • 被誤解的公主!清朝公主顏值起底,看完清朝合影瞬間清醒!
    古裝劇的異常火爆,很容易讓痴漢們對「公主」「格格」「貴妃」這樣的名詞想入非非,那麼真正的公主格格們的顏值究竟如何? 但當你真正穿越回去,尤其是清末的動蕩以及慈禧的垂簾聽政,嬪妃的作為權勢交易的產物,你或許會對一場轟轟烈烈的公主愛情敬而遠之。
  • 古代歷史,清末名臣張之萬,人祀賢良祠,諡號文達
    死後,按照大學士級別發放撫恤金,人祀賢良祠,諡號文達。
  • 清朝王爺、福晉罕見老照片:圖2福晉長相漂亮,圖7是蒙古小王爺
    照片中就是醇親王奕譞與其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鹹豐帝同父異母的兄弟,同時也是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婉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在其參加選秀失敗後,慈禧太后向鹹豐帝進言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奕譞為嫡福晉,最終在慈禧的努力下,婉貞於醇親王奕譞為嫡福晉。
  • 清朝格格 彩妝師李明亮
    作為正式稱號使用時,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
  • 格格和公主是一個等級嗎?這兩個稱謂有什麼區別?
    公主不是格格,格格是滿語的音譯,意為「小姐、姐姐」。滿清入關後,將親王之女以下的貴女稱為格格。格格起初並不是正式的封號,只是滿族人對身份高貴女性的一種尊稱。當時國君、貝勒的女兒,尤其是未嫁之女均被稱為「格格」,並無尊卑等級的區別。
  • 古代的「格格」和「公主」有何區別?原來這麼多年都理解錯了!
    電視劇《還珠格格》小燕子、紫薇分別稱為還珠格格、紫薇格格,乾隆 的其他女兒也被稱為格格。而電視劇《大太監 》中,道光 帝的女兒,稱為和碩公主。為什麼皇帝 的女兒有的稱為格格有的稱為公主呢? 看了一些清宮劇,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認為格格和公主是一個意思,但是兩者雖然都是對針對皇族女性的稱謂,但是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很多人認為格格就是公主,這是完全錯誤的,格格的範圍很廣,皇帝的女兒、皇族宗室的女兒、旗人的女兒,都可以稱為格格。
  • 清朝皇子成婚、公主擇駙都是一個怎樣的流程?
    皇子由皇帝指婚某貴女為福晉,福晉父親入乾清宮,由宗人府大臣宣旨:「今以某氏某女作配與皇子某為福晉」。福晉其父行三跪九叩禮謝恩。此後,皇子則選一吉日至福晉家中拜見父母。
  • 關曉彤說自己是在逃格格 關曉彤確實是滿族瓜爾佳氏後人
    【關曉彤說自己是在逃格格,瓜爾佳氏】接梗自嘲,關曉彤說「別人是在逃公主我是在逃格格」,是瓜爾佳氏的後人!11月2日,關曉彤的一段採訪流出,當時記者問她覺得自己是什麼在逃公主,而關曉彤的回答是"我是在逃格格"。畢竟關曉彤的姓氏來自滿洲瓜爾佳氏已是圈內眾所周知的秘密。
  • 晚清攝政王載灃家族老照片:兒媳婉容美麗驚豔,子孫清俊帥氣!
    圖為一組晚清年間的朝廷重臣攝政王載灃的家族生活老照片,眾所周知文武雙全的載灃乃是晚清光緒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
  • 清朝的側福晉、庶福晉和侍妾有什麼區別?
    其實在福晉這個稱呼一直在清初時期也是用來稱呼皇帝的後宮,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16個老婆都沒有名號全都稱為福晉,到了皇太極時期才有了后妃之別,皇太極設立了五宮,后妃名號才逐漸多了起來,一直到了康熙時期才徹底制定了後宮妃嬪稱號,不再用福晉、格格這些來稱呼皇宮后妃了。也因此來說福晉和格格這都是康熙之後才成為了專門用來稱呼王公貴族的貴婦。
  • 成華區文化館線上活動(133)·見識丨清宮戲中常出現阿哥、貝勒、格格、老佛爺等稱呼,都是什麼意思
    到了清末民初的時候由於滿語的漢化衰退才出現,而且使用並不普遍。清朝官方文獻中,皇子們稱呼皇帝時用的其實是「汗阿瑪」或「罕阿瑪」。到了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之後,開始效仿明朝的制度,皇帝女兒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的女兒稱為「固倫公主」,妃子所生的女兒以及皇后的養女稱為「和碩公主」,「格格」就一般用於稱呼王公貴胄的女兒了。
  • 史貽直的開掛人生:18歲考進士,47歲當總督,死後入祀賢良祠
    乾隆皇帝追贈為太保,諡號「文靖」,入祀賢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