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創辦科技英才班:求解錢學森之問—新聞—科學網

2020-12-17 科學網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錢學森之問」讓教育界反思,也給他曾長期工作過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提出了新的課題。

 

為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新模式、造就我國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創新領軍人才,中國科大2008年向中國科學院提出「創辦科技英才班」的設想,得到中科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自2009年3月以來,中國科大與中科院有關研究院所先後聯合創辦了11個科技英才班,重點培養有潛力的優秀本科人才。

 

如今5年過去,科技英才班辦得如何?

 

學生表現:近95%的畢業生赴國內外一流名校和研究機構深造

 

中國科大黨委副書記兼教務處處長蔣一介紹,該校的科技英才班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命、力學等7個基礎科學類英才班,和計算機與信息、材料等4個高技術英才班,分別以曾在中國科大任教的華羅庚、嚴濟慈、錢學森等著名科學家冠名。其中,華羅庚數學科技英才班等5個基礎學科英才班入選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截至目前,這些英才班共招收學生1556人。已畢業的485人中,459人畢業當年繼續深造,讀研率為94.6%(全校平均為72%);其中,出國讀研196人,包括麻省理工、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大學、史丹福大學、巴黎高師等國際一流名校;保送到國內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讀研的263人;華羅庚班等5個基礎學科英才班繼續深造率高達98.4%;嚴濟慈英才班2009級46名同學則全部繼續深造,其中39人赴史丹福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讀研。

 

經過嚴格系統的科學訓練,英才班的一些同學已在科學研究中嶄露頭角。比如,盧嘉錫英才班2010級學生近一年來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第二作者5篇。

 

英才班的學生「動手」能力也很強。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是一項國際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大學生科技賽事,每年都吸引全世界眾多頂尖大學生參加,競爭異常激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的2012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總決賽中,由嚴濟慈科技英才班2009級學生康愷任隊長、陳鍇灃任副隊長的中國科大代表隊,獲得本次比賽軟體組的最高獎項——最佳軟體項目獎。

 

主管副校長陳初升對科技英才班學生的表現感到欣慰:「英才班畢業生讀研率遠高於全校平均值,顯示出投身科研的志向,培養質量也遠高於全校平均水平,初步達到了創辦科技英才班的目的。」

 

模式探索:科教結合、理實結合、所繫結合

 

前不久,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德國《先進材料》發表了嚴濟慈英才班2009級本科生戚驥為第一作者的論文,該項研究在石墨烯的光電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目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研究生的戚驥,大二下學期就到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曾長凎教授的實驗室,給高年級的研究生做實驗助手。在對實驗室各個研究方向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後,他對石墨烯光電效應研究提出了新的想法,並得到曾老師的鼓勵和支持。於是,他自己搭建實驗儀器,開始了獨立研究,並在大四撰寫論文。

 

「本科階段就進入前沿實驗室,從做實驗到撰寫論文發表,接受了完整的科研訓練——我感到本科四年最大的收穫就在於此。」戚驥說。

 

戚驥的不俗表現,正是科技英才班「三結合、兩段式、長周期、國際化、個性化」的培養模式結出的碩果。

 

在中國科大校長侯建國看來,這種培養模式的核心是「三結合」:「科教結合」,給學生接觸科學研究前沿的機會;「理實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學生的原始創新能力;「所繫結合」(院系與研究所結合),優化學生全過程的成長條件。

 

與「三結合」相適應,英才班學生四年接受的是「兩段式」培養:第一階段為基礎教育,在中國科大校內進行,打下堅實的數理基礎;第二階段是專業教育,由中國科大和中科院相關研究院所聯合完成。例如,華羅庚班的學生前三年在中國科大學習;其間,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選派院士、研究員承擔部分高年級課程、開設專題報告和暑假短期課程,或安排學生暑假到研究院參加專題討論班和科研活動。第四學年學生到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學習,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學生除了可以選修專為華羅庚班開設的課程外,主要是在科學家的指導下,參加研討班,接受科研訓練,完成畢業論文。

 

「『三結合』不僅充分利用了中科院的優質科研資源,也讓有志於科研的本科生適時接受到正規的科學訓練,點燃了他們的創新夢想。」侯建國認為。

 

教學改革:借鑑國際一流大學經驗,優化課程體系

 

科學無國界,教育應互鑑。中國科大各英才班以課程建設為核心,調研借鑑歐美一流名校的經驗,結合該校「注重基礎、強化交叉、突出前沿」的培養特色,推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構建新的適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課程體系。

 

盧嘉錫化學科技英才班的課程體系令人眼睛一亮:學院組織中科院和校內20多位專家教授,全面研究劍橋大學的化學基礎課程,結合中國科大的特點,採用切塊、重組的方法,將這些知識點重新分類,形成模塊,明確了各模塊的教學內容、學時、教學周及任課教師,由此組成新的基礎化學教學體系。新體系在保持該校「基礎寬厚」特色的基礎上,課程學時數一般壓縮20至40個學時。課程模塊化後,挑選對相關教學內容有深入研究的科研型教師授課,他們根據自己積累的科研實踐背景進行取捨,把最核心的內容重點傳授給學生。

 

「嚴濟慈班課程體系沒有大的變動,但對教學模式進行了大膽改革。」物理學院副院長王冠中介紹,與普通班相比,嚴濟慈英才班課程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廣度,但內容不求面面俱到。

 

在強調基礎的同時,教師更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研究性學習。為此,他們探索出三種教學模式:一是大小班結合模式,即嚴濟慈班學生與其它班一起大班上課,另外為嚴濟慈班配備專門教師,負責課程專題討論和研究性學習;二是小班雙教師模式,配備兩名教師,小班講授、討論和研究性學習;三是小班單教師加主輔導模式,小班講授,重點輔導。

 

「這三種教學模式可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實現教育的個性化。」王冠中說。

 

獨特做法:讓每個本科生有機會到國外一流大學研修

 

前不久,嚴濟慈英才班2010級本科生楊鎮斌與密西根大學的兩位教授合作,在國際著名高能物理期刊《高能物理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今年8月將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他,目前正在與這兩位教授合作另一篇論文。他坦陳:科研上的收穫,直接得益於去年暑期到密西根大學進行的兩個月的交流。

 

在本科期間到國外一流大學短期研修,是中國科大英才班學生的重要「福利」。

 

「學生到國外大學研修的費用,主要由學校承擔。」嚴濟慈班項目助理曾長凎教授自豪地說,學生每人都有機會出國交流,去年暑期該班34名學生到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名校研修。「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還有助於提高其外語水平,為將來的深造打下基礎。從去年第一屆嚴濟慈班畢業生的去向來看,國外研修的做法事半功倍。」

 

此外,各英才班還利用夏季小學期,引入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開設前沿課程。貝時璋英才班暑期課程《生命科學大講堂》每年聘請5到6名某一個領域的國際專家來校授課,他們為學生帶來了最新的研究進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興趣。

 

「從整體來看,科技英才班5年的探索實踐還是令人滿意的。」侯建國校長說,「今後我們會不斷完善拔尖人才的培養模式,為我國科技拔尖人才培養提供有益的借鑑。」(原標題:《英才班求解「錢學森之問」》)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英才班研討會順利召開
    11月25日,我校舉辦202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英才班研討會。校長包信和出席會議並講話,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相關領導、科學院聯合辦學單位相關負責老師、學校各學院教學院長、各英才班負責人、教務處相關教師等約120位教師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校長助理、教務長周叢照主持。
  • 我與英才班|我在盧嘉錫化學科技英才班的學與思
    2016年中國科大管理學院提前批次錄取,大一下學期申請並成功轉入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同時入選盧嘉錫化學科技英才班。2018年進入吳長徵老師課題組進行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研究。在讀期間,有幸獲得2017年度優秀學生獎學金,2018年度中科院化學所獎學金,2019年度中科院盧嘉錫獎學金等榮譽。
  • 【合肥新聞聯播】中國科大首設「中法數學英才班」
    1月16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法數學英才班」啟動儀式在中國科大東校區物質科學樓舉行,這是中國科大數學學科繼「華羅庚班」之後又一人才培養的新嘗試,對中國科大的「雙一流」建設和頂尖數學人才的培養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 開學就考試,還一天考四門,中科大硬核迎接2020級新生
    中科大對學生好是出名的,關懷都在細處,早年學校裝暖氣,也是優先學生宿舍,之後是教室和教工宿舍;科大是淮河以南唯一有暖氣的高校,這句話廣為流傳;大約2004年開始,科大就根據學生校園卡的消費記錄,悄悄往家庭經濟困難的同學卡裡打錢,這一做法得到了各方認可,既解決實際問題,又非常暖心,近幾年這一做法逐漸在各高校開始推廣。
  • 「錢學森之問」:從歷史文化視角看創新人才的培養-光明日報-光明網
    2005年,這位科技帥才在溫家寶總理登門拜訪他時,對中國的教育和科技發展提出更高期待:「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科技創新人才?這便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 中國科大「中法數學英才班」啟動
    1月16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法數學英才班」啟動儀式在中國科大舉行。中國科大校長包信和、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合作處領事Fabien CHAREIX、法蘭西科學院院士洛朗•拉福格等出席儀式。法國模式培養數學人才在中國已經有過很多成功經驗,中法之間在高等數學教育上的合作有著相當長的歷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中法數學英才班的創建將成為中國科大數學學科繼華羅庚班之後又一人才培養的新嘗試,希望中法數學英才班開創中國科大數學精英培養的新階段,為推進中國科大的「雙一流」建設、為國家培養頂尖數學人才做出貢獻。
  • 中國科大啟動「中法數學英才班」 具備啥資格可入選?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今天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中法數學英才班」(簡稱「中法班」)啟動儀式。為全面深入推進中國科大的「雙一流」建設,著眼於中國科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的全方位創新,中國科大數學科學學院與法國高校和有關機構共同創建「中法班」,旨在發揮中國科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的優勢,通過結合法國模式培養中國數學人才,探索建立數學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特殊模式。
  • 新著作權法回應「科技之問」—新聞—科學網
    「新著作權法適應了文化和科技融合所催生的文化新業態。」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教授孫玉榮表示。 修改作品定義和類型 當下,大量的新聞稿件、音樂和美術作品出自於人工智慧之手。「人工智慧時代,保護智慧財產權成為我國網際網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孫玉榮表示。
  • 習近平考察中科大 附中科大2016招生政策解讀(現場圖)
    隨後,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技大學圖書館自習室,與科大學生愉快交談。「家是哪裡的?一個人來合肥上大學爸媽放心嗎?」「國防班有多少人?招生時就定向了吧?」「去西部地區支教這一年感受很深吧?農村的孩子,不忘初衷。」「在圖書館學習覺得氛圍很好吧?還得早點來佔個座?」總書記同身邊的學生愉快交談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回答總書記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大學生活,講人生的目標理想。
  • 答「錢學森之問」:科學與民主不可分割
    「錢學森之問」,既是一個「科學之問」、「教育之問」,實際上,更是一個「體制之問」、「歷史之問」。它的科學求解,確實關乎國家未來長遠的興衰發展。  科學與自由,科學與民主是不可分割的。「分割」,恰是「錢問」產生的生發之源,「融合」也恰是「錢問」最終求解之宗、之路。  一篇不舊的「舊作」  「錢學森之問」近些年震動朝野:為何幾十年來中國出不了大師、大家級的科學、文化人物?人們紛紛求解作答。這不由地讓我回憶起一段往事。1988年年末到1989年三四月間,我曾被邀介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發展與改革問題」決議草案的討論。
  • 錢學森與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的建立與初期發展|王安軼
    前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以下簡稱科大力學系)創建於1958年建校伊始,建系之初稱「力學和力學工程系」,1961年改稱「近代力學系」,以培養國家急需的尖端科技人才為目標。建系之後,系主任一職由發起和創辦科大的主要成員之一——錢學森擔任,直至1978年。
  • 「錢學森之問」:斯芬克斯的謎語?(圖)
    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人們在緬懷和追思中,不時會被錢老提出的一個問題所震撼——「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的問題,已引起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學生的深思。
  • 均衡分班如何進行差異教育?石室聯中啟動「石室卓越英才培養計劃」
    對此,作為備受成都家長關注的四七九「小聯中」之一,石室聯中就率先啟動了「石室卓越英才培養計劃」,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石室聯中校長宋奕雲表示,對此,學校聯合了石室中學、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北京愛突破教育團隊共同啟動「石室卓越英才培養計劃」,來培養具有學科素養、領導能力、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未來人才。
  • 時代小學在杭設立第一個「錢學森班」
    錢學森,大家耳熟能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見下文),多年來一直拷問著中國教育人。而他的「大成智慧學」理念也在教育圈影響深遠。  11月8日,杭州時代小學設立「錢學森班」,意在培養創新人才從娃娃抓起。現場,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親自為時代小學授牌。
  • 中科大創辦少年班42年,培養出2000多名神童,他們成才的有多少?
    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在著名科學家李政道等人的努力下,加上當時的教育方法多樣性的要求,在1978年時,中科大就成立了少年班,為那些天賦高超的學子一個全新的舞臺,讓他們得以跳過以高中為主的冗長的學習階段,直接進入大學教育,進而為國家快速輸送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英才。
  • 大學單幹戶朱清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悅乎
    作為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簡稱「南科大」)校長,朱清時在2010年12月高調宣布:南科大不再繼續等待中國教育部下發「招生許可證」,立即開始「自主招生,自發文憑」。敢為先的南科大是否會成為「南柯一夢」?朱清時能否回答「錢學森之問」?
  • 不依成績設重點班該如何差異教育?「石室卓越英才培養計劃」來了
    石室聯中與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研究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校」。電子科大成都研究院是電子科大的二級機構,成立於2012年,建設有「網際網路教育系統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四川省大數據與智慧信息系統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及省部級技術創新平臺。
  • 中國科學院大學17位教授受聘科技副校長—新聞—科學網
    (簡稱「國科大」)的17位教授受聘成為17所中小學校科技副校長,將為優化懷柔科學城教育環境,提升懷柔中小學科技教育水平提供支持。 據了解,17位科技副校長將協助學校制定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科技教育發展規劃,同時指導學校、教師開展科技教育工作及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在此基礎上,科技副校長將利用專業優勢,對學校參與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科技節相關賽事提供指導,為學校科技教育特色項目或發展方向提供指導。
  • 背後的科技英才班如何?
    人們不禁要問,這位95後天才少年是什麼來頭?今天百加就來和各位家長和考生介紹一下這位「別人家的孩子」和他背後的中科大科技英才班。曹原在中國科大少年班就讀期間,被選入「嚴濟慈物理英才班」。類似這樣的科技英才班中國科大已建有1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