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秤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產物,曾經在人民生活中佔據了重要地位。雖然數千年的傳統文化被現代高新科技替代而走完了它的全程,但是古秤也是華夏文明的瑰寶之一,刻記著古代商業繁華的歷史。收藏古秤是對古老文化的傳承。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祖就運用槓桿原理髮明了木桿秤。爾後,一種學名叫戥子,專門用來稱量金、銀以及貴重藥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隨之出現。戥子沿用的是「1斤等於16兩」地非十進位制單位,這與大家平時常見的秤有所不同。由於對這種古代能工巧匠發明的衡器情有獨鍾。
製作一個象牙秤桿要經過十幾道工序,特別是有的要在直徑幾毫米的秤桿上完成打眼、鑽孔、穿紐等工序,其做工之難、之精、之細,令人驚嘆,如此精作,即便是嫻熟鑽工師傅都未必能得心應手!我們在感受古人智慧和才能的同時,還能體會到一種精神文化的享受,雖然它只是當時的一種實用工具,但它來源於舊時的生產生活。
近日,深圳博達億合有幸徵集到一件清代象牙秤。長:35cm ,藏品由秤、秤砣及秤盤組成,秤砣和秤盤均為黃銅所制。這把小秤藏身於一個小木盒裡,盒子外觀沒雕刻花紋,沒上油漆,盒內有放桿秤的長形溝槽和放置秤盤和秤砣的圓形凹穴。撫摸這支微型象骨桿秤,手感光滑,在纖細的戥子杆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間隔有序的「星眼」。該「象牙秤」不僅本身精緻,連裝秤的盒子也一樣精緻,盒子的木板挖有放秤桿、秤砣和秤盤的槽。用盒子裝「象牙秤」,就像小型電子秤一樣方便,商人可以放在兜裡,走南闖北收購貴重物品。這把戥子稱製作十分精美,保存得也很完好,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此 「象牙稱」保存完好,秤桿象牙製作,較為難得,它不僅表現了我國歷代手工藝人的精湛技藝,更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極具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