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的智慧學說與佛教的般若智慧之比較

2020-12-14 佛教在線

大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將蘇格拉底、釋迦牟尼佛生活的時代稱為世界文明史上的「軸心時代」,這時期各大文明都在自己精神導師的引導下迎來了宇宙人生的終極思考,它們不僅影響了特定歷史階段的各種思想文化形態,更在人類發展至今的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熠熠生輝。古希臘時期偉大思想家蘇格拉底是西方理性主義甚至基督教文化的先祖,他提出的「哲學就是愛智」的命題,奠定了整個西方文化發展脈絡的基調。古印度時期喬達摩悉達多王子通過親身踐行證悟的般若智慧,則成為人類文明中佛教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兩種不同的智慧觀歷經千年,仍在當今中西文化的對抗與碰撞中主宰著人類的思維和命運。於是,對比這兩種智慧觀念,也許能夠為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與文化批判提供寶貴的思想啟迪。本文的寫作意圖就在於從宏觀上把握西方哲學與佛教文化中兩種智慧概念的共通之處與根本區別,以此彰顯以佛教思想為重要元素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運思與普世價值。

一、共同的彼岸關懷

古希臘文化在哲學產生之前有一種濃厚的宿命論色彩,無論是世間凡人還是人們假想的奧林匹斯諸神都被預設了無法逃脫的命運,俄狄浦斯的殺父娶母、阿基裡斯的致命之踵,無不都是無形的命運安排。這種命運觀在哲學中被理性地思考為現象世界背後的邏各斯、宇宙法則、客觀精神,每個人自身的小宇宙在這種大宇宙面前都是微不足道、虛無飄渺的,但其背後的客觀法則卻是永恆的,不變的,唯一的,絕對的。這種古老的思維方式造就了西方哲學中現象和本體、現實與理想的極大反差與巨大張力。在這種思想背景中,蘇格拉底提出了自己的愛智宣言——哲學不是智慧本身而是愛智慧,因為,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擁有,人只能追求智慧但不會擁有它。蘇格拉底所說的智慧就是赫拉克利特的作為宇宙法則的邏各斯精神,就是古希臘文化中那種若隱若現的命運底色。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由於其肉體的欲望和無止境的感性需要遮蔽了精神對智慧的直接洞見,人們只能看到具體的、特殊的、相對的概念,無法把握絕對的和普遍的理念。但是一旦人的靈魂與肉體分割開來,靈魂就重新具有了把握普遍理念、洞悉真理的能力。所以靈魂與理念同在,而理念就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絕對概念,即智慧,它是世間一切事物追求的原型和終極目的。

蘇格拉底的普遍概念通過柏拉圖的理念、亞里斯多德的純形式演化為基督教的上帝之道說的觀念。上帝最為人熟知的三種屬性就是全知、全能、全善,其中知就是上帝的智慧,上帝的道說,這種概念實際上就是古希臘文化中的命運、邏各斯、蘇格拉底的智慧和普遍概念。只是在基督教中,這種無形的本體概念被配置了一個至上的主體,這就是上帝。世間的凡夫俗子只能具有轉瞬即逝的意見,只能愛智慧、追求智慧,而上帝則是宇宙法則和萬物命運的主宰。西方哲學的這種現實與理想的疏離感,造就了西方文化的彼岸關懷。在這種思維方式中,作為本體的智慧、作為智慧擁有者的上帝才是真實的,現實中的事物都是虛幻的,赫拉克利特曾說的「一切皆流無物常駐」,就是對現象世界的描述。而在基督教中,上帝之城永遠是世俗人類想往而不可及的理想王國。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目的王國、馬基雅維利的烏託邦、馬克思的自由王國無不滲透著這種彼岸情結。可以說幾乎所有西方哲學家都把自己的畢生精力花費在了這種不著邊際的、純粹理想中的智慧上。

與西方文化智慧觀的這種彼岸關懷相似,佛教自從悉達多王子發端以來也帶就鮮明的超越性和疏離感。佛教的發端要追溯到古印度的婆羅門種姓和婆羅門宗教,婆羅門在印度是最高的等級,被稱為「人間之神」,是知識的壟斷者,精神上的領導者和文化形態的創造者。他們崇尚對宇宙萬象之根源的探究,思想高遠而虛幻,由此蘊生出「原人」、「梵」、「因果」等核心的形上學概念,這些概念恰恰就是佛教智慧的原型。原人是指造化一切的主神,是宇宙的創始者,就像基督教的上帝;《吠陀》就是宣揚這種神創萬物的最初經典,但其中也經歷了類似於古希臘時期的奧林匹斯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過程。這種唯一的造物之神、原人在《淨行書》中演化為「梵」,這個概念的含義是絕對清淨至真的本體,它是世間萬物的主宰者,並與人性的自我合而為一。所以,婆羅門教追求「神我」合一的清淨至真境界。因果報應是婆羅門教的另一思想特徵,眾生業力流轉生死輪迴之間,由於宿世善惡因緣,便得今生的種種果報,這種因緣果報思想在佛教中得到了完整的繼承和發揚。

「原人」、「梵」、「因果」揭示了古印度思想文化中原始的形上學思維方式,這些概念就像古希臘的「命運」、「邏各斯」概念一樣是有形世界的無形和抽象的惡本體。至高無上的一神統治和宇宙萬物的因果法則在古印度和古希臘具有一種同質性思維方式,但是印度宗教中的這些概念最多只能被叫做本體,現象背後的真理和本質,但不是實體。恰恰相反,真理是空、是清淨無我、無物,萬物的實質是空無,這一點與古希臘哲學中從有到有的宇宙生成轉化觀念不同。此外,梵我合一的神秘體驗和追求也與西方文化中深刻的神人二元性思維有所不同。古印度中的神既是超越於現實之上的,又是圓融於萬物之中的,而古希臘的本體與現象一開始就有較為清晰的界分。

思維方式的不同造就宗教觀的不同,基督教中上帝與人之間是主客二元對立的,他們之間只有通過先知、耶穌、聖靈或者教會的中介才能有溝通,但佛教追求的是人通過自己的內心證悟直接通達清淨空無的本體。在這種思想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佛教智慧觀就是對宇宙人生的洞察與認識,換句話說、就是對自我和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的整體洞察,它可以使我們超越具體事物的執著,在最高的清淨本體中得到解脫,獲得涅槃。這樣的智慧實際上就是古印度文化中梵與因果法則的演變形式,是世間的終極真理。但佛教的智慧只是通達彼岸的方法和途徑,不是人們追求的終極目的,這一點不同於西方文化的智慧。西方人自古就有求知的強烈欲望,哲學產生於人們對世界和自我的懵懵懂懂的驚訝,因而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對世界和自我的認識,智慧被看作是人類永無止境地趨近的客體。

佛教的「智慧」一詞只是梵文「prajna」的漢語意譯,很多經典中常用「般若」作為其音譯。而般若在《大智度論》卷八十四中的解釋是「般若名慧,波羅蜜名到彼岸」,即將人渡到彼岸的智慧,但這樣的智慧不同於日常生活中具體的明智。《大智度論》卷四十三中又云:「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這說明般若智慧是世上最高的智慧,是洞察萬事萬物皆空的智慧,這樣的智慧雖位品最高,但也是人人俱有的。釋迦摩尼曾嘆息:「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既然每個人都具有證得這種無上智慧的可能性,那麼重要的就在於修行的過程了。

二、智慧的認知與智慧的修證

對於西方哲學思想而言,智慧是不變不動、永恆唯一的本體存在,人類對它只需要以理性的認知能力去靜觀、沉思、洞見。但佛教的般若智慧就是每個人自身潛在的本心,最高的智慧本體與人們的本然心性是天人合一的,只是由於人們總是執著於虛妄之事,迷失了本心,般若智慧才顯得遙不可及。

柏拉圖的理念論可謂是西方哲學中智慧觀的代表,「理念」的原意就是心靈之眼看到的對象,亦即理性思維到的對象。古希臘哲學中巴門尼德提出了著名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命題,這命題是說,最高的智慧和本體只能是存在,而不是世間諸多現象之物,後者只能被叫做「非存在」,而作為本體的智慧存在只能通過思維來把握,不能通過人們的眼耳口手等感官來認識。這種觀念奠定了整個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思維方式的路線,作為本體的智慧只能是理性思維的對象,不能是感覺經驗之物。蘇格拉底的愛智、柏拉圖的理念論都是建立在這種理性主義思維方式之上的。亞里斯多德更將沉思的生活當做是世上最幸福之事,他還將這種理性思維進一步體系化,創立了影響整個西方人思維的形式邏輯。在這種邏輯思想中,三段論演繹推理是一切科學論證的最重要的工具,其特點是無需經驗的輔助,單靠概念之間、命題之間的關係就可以得出想要的結論。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對上帝、三位一體、原罪等教義的理解也是以這種單純理性主義的推理為論證方式的。近代主體性哲學之父笛卡爾通過「我思故我在」的命題確立了自我的思維主體性,在此基礎上被引出來的上帝、物質等觀念都被看做是天賦觀念。所謂天賦觀念在笛卡爾那裡就是所有人先天具有的、普遍同意的知識,也就是至高無上的智慧,其他一切知識都建立在這種智慧之上。如果說古希臘理性主義哲學將智慧看作是外在於主體的東西,人只能熱愛並追求智慧;那麼在笛卡爾這裡智慧就直接地被納入主體之中考察。這就是西方哲學從古希臘到近代的主體性哲學的轉向,也是人類的自我意識被確立為哲學智慧的第一主體的這種思維的轉向。

但在佛教的智慧觀中,智慧被看作是本來就存在於人們心中的,彼岸不是外在於自我的天國,而是每個人心中的清淨本性,它與創生宇宙萬物的大宇宙、客觀法則是同一的。這是佛教一切修行的前提,所以人人自有佛性,無需向別處遠求。這種反求諸己的智慧觀要求人們摒除蒙在本心之上的種種障礙,破除執著和妄想,明心見性,證悟得道;因而這需要艱苦的修行過程。

佛教修行最基本的過程是戒定慧。即通過持戒去除違犯性煩惱;通過修定去除困擾性煩惱;通過修慧去除潛伏性煩惱。在這裡面智慧的修行是最高的,智慧跟四聖諦息息相關。經典中將如實地了知四聖諦稱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對象就是四聖諦。「諦」就是如是不顛倒,即是真理。「聖諦」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四聖諦即四種終極的真理: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佛陀闡釋四聖諦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苦」是指世間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即世間因;「滅」是苦熄滅的果,即出世間的果;「道」是滅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即出世間的因。在經典中有這樣的比喻:眾生的身心有種種的生死業以及煩惱,即是有各種的心病,佛陀將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處,告訴眾生,並且指出那些解脫的聖人,沒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悅,以及解脫病苦的方法。這就是智慧要通達的苦集滅道四種終極真理。

但是,通達這四種真理還不是修行智慧的終極目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要想通達四聖諦還需要一個自我的主體,但佛教中真正要達到的境界是無我無物,一切皆空。既然證悟智慧的主體都必須被超越掉,那麼作為主體之對象的智慧也就必須被超越。佛教修行要達到的終極目的是清淨無礙,萬物圓融一體,自然而然,沒有任何刻意雕琢的存在者,修行就是恢復到清淨本然的自性。苦集滅道揭示了世間一切障礙本性的東西以及這些事物遵循的因果法則,既然一切皆空,那麼這些事物及其遵循的因果法則也就是性空的,進一步而言證得這些真理的智慧本身也必須被超越掉。修智慧的目的不是想要從中得到智慧,而是洞悉世間一切諸法皆是空相。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智慧不是佛教修行的目的,而只是手段。《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這個意思。在這種觀念中,般若智慧及其洞察的對象也屬「有為法」之列,一切刻意執著追求的對象都是空的,最終都要被消除,這樣才能回復到清靜無為的自然本性。

結論

西方哲學和佛教的智慧觀在揚棄現象世界,追求本體世界的思維方式上有共通之處,因而它們都具有一種彼岸世界的終極關懷。但西方哲學的智慧一開始就是外在於人類心靈的客觀存在,由它所演化而成的邏各斯的概念以及柏拉圖的理念、基督教的上帝及其道說不僅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的,也是哲學考察的最終對象。而佛教的般若智慧則是人們追求自在佛性的修證手段,不是目的。佛教的智慧也不是外在於人心的客觀法則,而是每個人自由本有的洞察力和智識,它所窮極的四聖諦真理乃是宇宙萬物之真相。佛教通過修智慧使人們在日常生活的事務中被迷失的本心重回清淨。(文:李恭勝,江蘇省徐州市佛教協會)

相關焦點

  • 佛教中的「般若」和人類的「智慧」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般若》一詞是來自於釋迦摩尼佛的經文的「梵語」,所以也是佛教專屬術語了。也是我們今天說的印度語!我們一般只是理解為「智慧」而已。但是它的真正涵義遠不止這些!般若是一個宗教術語,拼音是bō rě。讀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人都知道,整句經文都是說空性的智慧, 包括最後的咒語!還有《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這些帶著梵文的字除了給我們帶來神秘和嚮往之外, 本身就包含了敬意和對佛陀智慧的崇拜。所以, 不翻譯是玄奘大師的智慧之舉!如果般若不翻譯智慧, 那麼深刻理解又是什麼意思?還有,和我們一般認為的智慧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佛教:什麼是般若智慧?
    無量覺裡面含著圓滿的智慧,這是般若,明了宇宙萬有的真相,是般若智慧。無量覺裡頭有自性本具的德能,德能裡面首先就是慈悲,佛教講的是什麼?「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根本智,方便是後得智。慈悲就是愛心,無條件的愛、沒有情執的愛,是真愛。
  • 東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比較
    人們常說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智慧,當然不同的民族對智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中國人所代表的東方智慧觀念,與洋人的西方智慧觀念有很大差距。西洋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無非亞里斯多德、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之流,都是理論家、發明家、創造家。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是誰?大家會不約而同地說:「諸葛亮」。
  • 般若智慧與禪道治療學---張新民
    恰值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之際,謹撰此文以寄文化交融和合、創造重建之微意!一在東方智慧的各種表現形式中,佛教智慧有著特別引人注目的地位。佛教的一切修行,一切訓練,最終目的都在追求智慧,無論是增上三學(戒、定、慧),抑或是六波羅密,都以慧學為最重要,以智慧為依歸。至於眾生的悟道解脫,也是通過消除種種主觀蔽障,由觀空而證真實最高智慧來成就的。
  • 何新:關於般若學說與泛神論
    《壇經》第二章講般若。  何謂般若,即智慧也。  惠能法師說——「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此第二章實乃中國禪宗理論的系統闡釋。此第一節,乃本章之「緒語」,講人為什麼要學佛,以及佛學之奧旨何在。
  • 智慧法語:對修行人而言 般若智慧重要如眼睛
    對修行人而言,般若智慧重要如眼睛。(資料圖)【經典原文】如有目者能引導,無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第六地的功德,是有眼目攝眾盲的功德。一位菩薩在行持布施的過程中,如果缺乏般若智慧的引導,便會執著於事相。一旦執著於事相,便像一位勇士,一腳踏進了千年暗室,什麼都看不見了。對於有菩提願望又缺乏智慧的人,釋迦牟尼佛這樣形容:「如人入暗,即無所見。」但如果有般若智慧作引導,釋迦牟尼佛有另外一個譬喻: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講授藏傳佛教的最高智慧
    編輯推薦】西北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甘肅朵什寺第六世多識仁波切講授藏傳佛教的最高智慧。有關佛教哲學、佛經解讀及藏傳佛教知識權威、經典、暢銷的漢文讀本華語世界研讀、學修藏傳佛教的必備之書,先後再版八次。【內容簡介】《愛心中爆發的智慧》為當代人正確認識佛教、學習佛法,提供了清晰的路徑。
  • 【佛法真義】般若與智慧
    圖說:智慧有善、有惡,就看人類怎麼來運用,因此佛教不講智慧,而說般若。
  • 佛教:大隨求菩薩,隨眾生所求而給如願;般若菩薩以智慧渡到彼岸
    佛教的歷史文化如今已經得到全世界推崇,然而很多人在求神拜佛的同時,只知寺廟中的神像,而不知眾位佛菩薩代表的意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大隨求菩薩,隨眾生所求而給如願;般若菩薩以智慧渡到彼岸:大隨求菩薩其身有八臂,金身是深黃色,其左手最上持蓮華,蓮華之上方有金輪火焰,次是梵篋,次是寶幢,再次是手索。右手最上是五股跋折羅,次手是鎊鉾,再次手是寶劍,最後是鋮斧鉤。八臂表千百億化身,右上手持戟表摧伏魔軍,特別指外魔;右中手持斧表摧破一切重執;右下手持劍表智慧,破除一切外道邪法,邪知,邪見。
  • 佛教哲學三論——單純
    這三個相互關聯的方面囊括了佛教的世界觀、知識論和人生論,其中有理論也有實踐。如果強調其理論方面,則哲學色彩更濃一些;如果強調其實踐方面,則宗教色彩又更加突顯一些。中國人面對印度傳來的「佛家」有「佛學」與「佛教」之分,意在標誌它們的不同側面。因此,我們可以說:佛教是既哲學亦宗教;或者如佛學大師歐陽竟無所說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即以其宗教面視其哲學,佛法非哲學也;反之亦然。
  • 《壇經》智慧,般若第二,知行合一方見般若智
    世上無煩事,庸人自擾之。生活中的煩惱事有很多,怎麼去解決,那需要的是智慧。大家都說「大道理都明白」,實際上不明白,頂多算是個認知,認知周邊人事物最表面的現象。當知識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升華成智慧,這個可以解決一些問題,還有更多的疑問沒有辦法解決。
  • 通達真如實相的智慧——六度波羅蜜之般若
    般若是佛講的六度中的究竟法,行此法門可得究竟解脫,般若是梵文,可譯做究竟智慧或是實相智慧。般若可分三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是通過語言文字表義、解義實相的智慧,觀照般若是行門,需悟後起修,本心觀照,最終證得實相般若。
  • 程恭讓教授:心經智慧與人間佛教
    為什麼要討論人間佛教呢?熟悉我的朋友了解,很多年來我用了很多時間專注、研究人間佛教的問題,除了自己個人在佛教學術思想方面、中國哲學方面的學術研究,和當老師之外,我是比較多地參與了推動人間佛教思想和運動的工作。我很榮幸地跟大家報告,我是星雲大師的弟子,我學習、推動老人家的人間佛教已經很長時間了。
  • 佛教與哲學有關係嗎?解讀它們之間的真相,真懂的人不多
    討論佛學哲學問題的書籍浩如煙海,如果研究佛學的哲學成就,估計用一生的時間也無法講完。簡單的說,小乘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則是佛學的基本哲學理論,而緣起性空則是大乘佛教對人的認知的最了不起的解釋。所謂的認知就是智慧,而最高的認知被稱作般若。而般若則是佛教哲學裡最深奧的部分,也是讓哲學家們最痴迷的部分。
  • 《心經素解》般若智慧
    後來唐玄奘把它翻譯成梵文反哺印度佛教。在大乘起信論中詳細列舉了十種邪定之相,與正定對照,避免後世學子誤入歧途。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般若智慧。如果有了般若智慧,就會與佛心心相應,不驚不怖,學佛方能夠究竟。3 解經名這部經書從古至今有不同的翻譯版本。
  • 佛教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按照淨空法師的說法,佛教不應該算是宗教,更應該屬於哲學範疇,佛法應該是人類精神、靈魂所追求的最高層次的哲學佛和佛法的維度空間起碼是四維以上的,比方說這個「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梵語妙智慧的音譯,意思是「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是絕對的大智慧。他能把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以為的宇宙空間一切規律、法則都掌握起來,是佛菩薩神通中「宿命通 、漏盡通」最好的映射。
  • 佛教 般若?般若!到底什麼是般若?
    上一講我們說到六祖慧能大師應韶州刺史韋琚大人的請求,升座說法,為大眾宣講「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上一篇拙作。)大家知道,「般若」法是我們佛法的精髓之所在。不只是禪宗重視般若法,佛教任何宗派,甚至不拘大小乘,只要是佛法必然離不開「般若」。
  • 何謂「止觀」學說
    意思是說,「止」是使所觀察的對象「住心於內」,不分散注意力;「觀」是在「止」的基礎上,集中觀察和思維設定的對象,獲得佛教的觀點、智慧或功德。因此,「止觀」就相當於小乘戒、定、慧「三學」中的定、慧二學,或相當於大乘「六度」中的禪定、般若二門,指的是通過止息散心、觀想簡擇而獲得般若智慧。
  • 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在佛教文化中,「般若」為梵語的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即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智慧的根本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用譯音,是為了區別於其他的普通智慧。古印度的聖僧龍樹大師,號智源光如來,他般若智慧的大成就,令佛教各派大德無不讚嘆,美稱其為「徹見甚深義之聖者龍樹菩薩」,他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
  • 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追求般若智慧的宗教
    實際上釋迦牟尼並不貪圖享樂,相反他一直倡導少欲知足,從他制定的那麼多戒律,以及他對自己的要求可見,他始終在維護佛教的莊嚴和信眾的信心,他的用心是非常良苦的。當時印度有那麼多宗教,佛教又始終受到攻擊,但佛教還是一步步發展壯大了。到了今天,在全世界都有了佛教的足跡,是世界上最崇尚和平的宗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追求般若智慧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