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始於隋朝文帝時,逐步完善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最終廢止於清末。中國古代科舉取士形式與現代社會升學形式有類似,但錄取後的社會地位難以相對,這主要是古代社會與當今社會就業制度不同造成。
古代科舉考試,就業目標非常明確,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試猶如打通關,就明清兩朝而言,首先通過考試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此考稱童子試,考取後取得生員身份,生員的俗稱即是秀才,明清時期秀才考試比現代高考難太多,需經縣試、府試、院試三層才能過關,當年洪秀全四次參加童子試均名落孫山,在最後一次廣州應試後,偶然發現一本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才開始建拜上帝會,從此走上反清之路。
取得秀才身份後,算是國家正式承認的知識分子了,尚未有做官資格,但免交人丁稅、免傜役,可到府、州、縣學學習,為鄉試做準備,也可開講授徒辦私塾成為教育工作者,比如魯迅筆下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在考取秀才後,不想走讀書做官路,選擇了塾師為終身職業。秀才還可以到官府充當幕僚,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吏。官吏官吏,官是官,吏是吏,有品才能稱官,無品稱為吏。明代那位做過浙江總督胡宗憲幕僚的徐文長,即是一例典型。一般說來,秀才餓死也不下田勞作。
秀才相當於現代什麼地位之人呢?
我認為類似政府中一輩子沒轉正的混編人員、終身沒換過職業的教師,面臨繼續升學或正在擇業的大學畢業生。
舉人是通過鄉試,即省級地方考試被錄取之士,其中第一名為解元,如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就是唐解元。明清兩朝的舉人是可以被授予低級官員的,相對於進士,舉人做官後,上升空間不夠,但也有例外,如那位敢罵嘉靖皇帝的海瑞,生前最高官職已達省部級。舉人類似現代基層小領導或繼續備考公務員職位之人。舉人與純粹學習的研究生們不能簡單等同,因為古代科舉考試一條路到底,目標唯一,即做官。而現代讀書,不管你是什麼學歷,可選職業百種千種,從創業到擇業,從農民到工人,從技術人員到公司文員,從企業高管到學者不一而足,古代的科舉制哪能等同呢?比如袁隆平、鍾南山、馬雲、王健林等人應該相當於什麼官?誰能回答?
大多數舉人走的都是繼續完成科舉之路,三年一次的會試,考中者為準進士,其第一名者,稱為會員。古代曾有連中解元、會員、狀元者,連中三元,被稱為三元及第。我能想到的只有明代大學士商輅。會試後再經殿試,最後出榜三甲,由皇帝賜予,一甲者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歷史上著名狀元有陳亮、文天祥,張謇等,還有那位「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楊慎,他鄉試第三,會試第二,殿試第一,可為步步高升。二甲為賜進士出身,一般幾十幾百人不等,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也是錄取人數若干不等。曾國藩當年就是賜同進士出身,因對考試成績不甚滿意,他後來最不願提及此事。古代進士可相當於現代正在中央黨校培訓班的學員,正面臨結業後的分配,狀元也是其中之一,只不過是組織部門重點考察培養的對象罷了,今後能否繼續發展,那就看他的造化了。光緒的老師翁同龢就是一例,狀元出身的他最終成為朝廷股肱之臣,是靠他的才幹得來。他侄兒翁曾源也是狀元郎,但因體弱多病,中狀元不久即退出官場,終身以書畫為業。
由此說來,古代科舉考試制度演伸出的「讀書做官論」其實難與現代教育制度的「讀書成才論」現象一一相對,如有比較,且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