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2020-12-18 靜心匠道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始於隋朝文帝時,逐步完善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最終廢止於清末。中國古代科舉取士形式與現代社會升學形式有類似,但錄取後的社會地位難以相對,這主要是古代社會與當今社會就業制度不同造成。

古代科舉考試,就業目標非常明確,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試猶如打通關,就明清兩朝而言,首先通過考試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此考稱童子試,考取後取得生員身份,生員的俗稱即是秀才,明清時期秀才考試比現代高考難太多,需經縣試、府試、院試三層才能過關,當年洪秀全四次參加童子試均名落孫山,在最後一次廣州應試後,偶然發現一本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才開始建拜上帝會,從此走上反清之路。

取得秀才身份後,算是國家正式承認的知識分子了,尚未有做官資格,但免交人丁稅、免傜役,可到府、州、縣學學習,為鄉試做準備,也可開講授徒辦私塾成為教育工作者,比如魯迅筆下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在考取秀才後,不想走讀書做官路,選擇了塾師為終身職業。秀才還可以到官府充當幕僚,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吏。官吏官吏,官是官,吏是吏,有品才能稱官,無品稱為吏。明代那位做過浙江總督胡宗憲幕僚的徐文長,即是一例典型。一般說來,秀才餓死也不下田勞作。

秀才相當於現代什麼地位之人呢?

我認為類似政府中一輩子沒轉正的混編人員、終身沒換過職業的教師,面臨繼續升學或正在擇業的大學畢業生。

舉人是通過鄉試,即省級地方考試被錄取之士,其中第一名為解元,如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就是唐解元。明清兩朝的舉人是可以被授予低級官員的,相對於進士,舉人做官後,上升空間不夠,但也有例外,如那位敢罵嘉靖皇帝的海瑞,生前最高官職已達省部級。舉人類似現代基層小領導或繼續備考公務員職位之人。舉人與純粹學習的研究生們不能簡單等同,因為古代科舉考試一條路到底,目標唯一,即做官。而現代讀書,不管你是什麼學歷,可選職業百種千種,從創業到擇業,從農民到工人,從技術人員到公司文員,從企業高管到學者不一而足,古代的科舉制哪能等同呢?比如袁隆平、鍾南山、馬雲、王健林等人應該相當於什麼官?誰能回答?

大多數舉人走的都是繼續完成科舉之路,三年一次的會試,考中者為準進士,其第一名者,稱為會員。古代曾有連中解元、會員、狀元者,連中三元,被稱為三元及第。我能想到的只有明代大學士商輅。會試後再經殿試,最後出榜三甲,由皇帝賜予,一甲者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歷史上著名狀元有陳亮、文天祥,張謇等,還有那位「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楊慎,他鄉試第三,會試第二,殿試第一,可為步步高升。二甲為賜進士出身,一般幾十幾百人不等,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也是錄取人數若干不等。曾國藩當年就是賜同進士出身,因對考試成績不甚滿意,他後來最不願提及此事。古代進士可相當於現代正在中央黨校培訓班的學員,正面臨結業後的分配,狀元也是其中之一,只不過是組織部門重點考察培養的對象罷了,今後能否繼續發展,那就看他的造化了。光緒的老師翁同龢就是一例,狀元出身的他最終成為朝廷股肱之臣,是靠他的才幹得來。他侄兒翁曾源也是狀元郎,但因體弱多病,中狀元不久即退出官場,終身以書畫為業。

由此說來,古代科舉考試制度演伸出的「讀書做官論」其實難與現代教育制度的「讀書成才論」現象一一相對,如有比較,且當參考。

相關焦點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由於現代的通訊技術極度發達,導致你我普通人能夠接觸到很多我們這個階層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東西。我們得以窺見頂層人物生活中的一斑,這讓現代人尤其知識分子的眼界普遍提高到了與自身地位不適應的層次。看待古代的問題,要用古人的眼光。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而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謂便是科舉考試中一系列階段性勝利的標誌性稱謂。 那麼,古代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等稱謂是如何來的呢? 通常來說,古代讀書人必須要參加一系列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才能得到相應級別的稱謂。
  • 進士、舉人、秀才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學歷?我這樣劃分對不對?
    大家都知道,進士、舉人這些在古代都是文化水準特別高的人,那麼古代的這些知識分子分別對應我們現在的什麼學歷呢?其實這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列舉出科舉制度和現代教育下的不同學位等級就能一目了然。它們分別為:進士、貢士、舉人、生員(秀才)以上順序由高到低排列。
  •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科舉號稱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參加科舉的人員中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號。那麼,這些稱號有什麼來歷,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呢?舉人原意是指被舉薦的人,因為科舉考試之前實行薦舉制度,各地人才因為孝廉或者其他才能被舉薦做官。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中,秀才經過各省舉行的鄉試,中舉後被稱為舉人。中了舉人就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即使在全國級的會試中落榜,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含金量如何?在如今都對應什麼級別人物
    科舉中經常會提到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很多人並不太清楚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關係。古代考試也分場次等級的,就像如今我們中學有中學的考試評選,高中有高中的評選,在古代主要分四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叫院試,考試通過你就是秀才,但是前提是你必須通過縣試和府試(通過這兩個考試,你的身份是童生,童生跟年齡沒有關係,秀才只是一個身份,並不是一個官職,表明你現在是一個有文化的人了)那麼秀才相當於,今天我們一個什麼水平呢?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說起古代的秀才、進士、舉人等稱謂,我們不得不先來說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戰國時期,中國還沒有得到統一,各國是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字的,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實現了文字的統一,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差異比較明顯,文字、語言、風俗都各不相同,如果任由各種語言習慣各自發展,就無法形成文字真正的統一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漲知識了
    古代的科舉考試和現代的教育體系是兩回事,古代的科舉考試是為朝廷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院試是最低一個等級的考試,通過這個考試才能向上一級邁進。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 古時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相當於現代的什麼職務?
    在古代成為秀才,就現已是國家認可的統治階級的一員了。具有免稅免徭役,見官不跪,過堂免刑等特權。每次查核的最高一級廩膳生員,還能夠享用國家補助,為當地上的童生作保。秀才就相當於現在的985院校碩士,人數不少,許多村都能有1-2個。大約和現在的底層一線公務員相當,等第不入流,考不上舉人、進士的話,能夠當私塾先生混個溫飽,官職沒有,而且永遠無法晉升。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古代時期,無數莘莘學子為了一舉成名而不惜寒窗苦讀多年。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為秀才,進而成為舉人,最後成為進士。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 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還要追溯到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區別是什麼?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 。中國科舉制度,大致可以分為6級。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只有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秀才:取得秀才的入學考試我們稱之為童試,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
  • 科舉制: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監生和狀元都是什麼級別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1300年左右。科舉裡的狀元、秀才等名次,直到今天還掛在中國人的嘴邊。 1、童生 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地位?級別最低的秀才可做縣長
    我們大家都知道古代做官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科舉考試,科舉考試又有不同的等級,分別為秀才,舉人和進士,在古代即使是秀才也是很吃香的,如果把這些人放在現在他們是什麼樣的一種地位呢?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這個問題。雖然每年產生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很少,但是國家的管理需要人才啊,所以資源的稀缺性就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即使是最低的秀才也可以有大把的社會資源。能夠做上秀才就說明你已經是統治階級的預備隊了,隨時都有機會當官。秀才的特權有很多,比如見官不用下跪,受審不用服刑,不用服徭役等等。秀才在古代很難做正經的官,因為學位不夠高嘛,但是運氣好的話也能做官。
  • 古代的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
    在古代,秀才,進士,狀元都是古代科考所取得的「證書」,相當於我們的學歷一樣。但是這個證書的含金量都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接下來我們簡單聊下。
  • 中國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地位如何?
    中國古代太漫長了,秀才、舉人、進士的含義也不同,不好一概而論的,但大體上以科舉制定型為分野,可以將其劃分為明清以前和明清時期。 先來說說秀才。 秀才這一稱呼首次出現在西漢的察舉制中,大概意思就是優秀人才,並非具體的功名。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關係呢?
    它們是古代科舉考試下為通過者的名稱。通過縣級別的考試(每年一次)稱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上公堂不用下跪。通過了地方上省級別的考試——鄉試(每3年一次)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 本科生放到古代是什麼等級?舉人?進士?都不是!
    鄉試通過便獲得舉人之身份。上面的監生就是指在國子監就讀之人,監生的種類很多,形成也比較複雜,大概就像一個中學一樣,有初中也有高中,而參加鄉試的就是地方生員同級的「初中監生」,另外也有舉人會試落榜而進入國子監就讀,以準備接下來的會試,這類舉人監生就是舉監,即「高中監生」。貢生就是地方推薦進國子監的生員,像是給國家進貢人才一樣,所以稱為貢生,或者叫貢監。
  • 一舉成名天下知,古代考中秀才、舉人、進士之後,能當什麼官?
    考上了舉人、貢士、進士之後到底可以當什麼樣的官職呢,很多人就不得而知了,利用這個機會,在這裡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可以一起進行探討。 秀才,原來指的是才之秀者,從元朝、明朝以後用來指的是讀書人和有知識的人,是一種廣義的說法。在明朝、清朝的時候指的就是生員,就是府學、縣學的生員,比秀才還低一個層級的是童生,通過了府學、州學考試的就是秀才了,只有成為秀才之後才可以去參加鄉試,也就是各省舉行的考試,考中之後就成為了舉人,成為了舉人就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了,在社會上就有存在感了。
  •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但是古代,是不需要政府審查的。私塾的老師一般由科舉落第的秀才或者童生擔任。 學生入學年齡一般都是六七歲,開學時,學生們首先要對著孔子畫像和老師磕頭,行拜師禮。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入學先進行啟蒙教育,教材一般都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即所謂的「三百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