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地位?級別最低的秀才可做縣長

2020-12-11 Jabin的成長之路

我們大家都知道古代做官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科舉考試,科舉考試又有不同的等級,分別為秀才,舉人和進士,在古代即使是秀才也是很吃香的,如果把這些人放在現在他們是什麼樣的一種地位呢?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說說這些人為什麼在古代那麼吃香,小編認為就是一句話:資源的稀缺性,越少的東西越值錢,人也是一樣的。首先,古代能夠讀書的人,基本都是家裡有點底子的。貧農家庭讓孩子讀書的可能性極低,像孔乙己這種窮書生其實屬於極少數。而普通的讀書人,要去縣裡考取「童生」,考中了才有繼續考試的資格。就這個「童生」就已經不好考了,五六十歲考不上童生的人大有人在,而童生裡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所以考取秀才難度是很大的。有清一代,童生總數約為200~300萬,秀才為46萬人,清朝的人口為一億到四億,在兩百多年間,一個擁有數億人口的帝國總共就產生了不到五十萬秀才。

一個等級最低的秀才就已經那麼難考,那麼舉人和進士就不用說了。雖然每年產生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很少,但是國家的管理需要人才啊,所以資源的稀缺性就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即使是最低的秀才也可以有大把的社會資源。

能夠做上秀才就說明你已經是統治階級的預備隊了,隨時都有機會當官。秀才的特權有很多,比如見官不用下跪,受審不用服刑,不用服徭役等等。秀才在古代很難做正經的官,因為學位不夠高嘛,但是運氣好的話也能做官。比如明萬曆年間由於官少,皇帝又不下批文,所以陝西尤其是陝北的縣令極度缺乏,縣太爺離職之後沒人做縣太爺,只能找幾個秀才補上。

舉人又是什麼樣的一種概念呢?我們以明朝為例,明朝276年,一共錄取舉人11萬名,大約每年錄取400人。舉人大多在30歲左右,在60歲左右退休或者病故。再拋去正在準備進士考試的,沒有能力的,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事情的,全國在職和準備出仕的舉人不足萬人,這更是抬高了舉人的地位,因為舉人比秀才更少!

在古代舉人最低也可以撈個副縣令做做,這只是舉人的起步籌碼,關係好的可以直接做縣令,而秀才最高也只能做到縣令。就算運氣再差,也可以在教育局弄個教員的職位,日後升遷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此外,就是舉人不出仕也能享有國家津貼,還可以幫助人他人免稅免徭役,在清朝雍正以前舉人可以年100到200畝的稅,十幾戶的徭役,就算舉人老爺在家啥都不做也能賺錢。

進士和舉人雖然只相差一個等級,但是差距是相當大的。進士的起點也是舉人的終點,進士最差的待遇就是縣令,而舉人退休的時候最高也只能是個縣令。一般來講,一個進士就算再沒用,不進中央,最次也能在地方混個五品知府退休,相當於市委書記。而大部分的進士幾十年的官場下來,混個布政使(省長)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除非是特備差的人。能力再強的人做個巡撫(省委書記)也是常有的事。如果進了中央,一輩子下來,混個三朝元老,追封個副國級到正國級的官銜也很正常。

也就是說在古代如果中了進士,大概註定了你這輩子的結局是省部級官員或者國家級幹部,如果運氣好做個宰相都沒有問題。

最後就是進士的前三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和其他同為進士的同學不同,其他的同學考中之後可能會下地方做縣令,或者去六部熬資歷,但他們不用。他們會進入翰林院,官雖然不大,但是位置卻是不同。明清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必須來自翰林院,雖然也有特例,但是進入翰林院升官加爵是早晚的事情。就算不能做個宰相,在中央做個正二品尚書都御史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這些都是屬於正國級幹部的序列,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

說了那多我給大家列個等式就明白了:

秀才——985畢業生

舉人=985博士選調生

進士=985博士選調生

進士起步=副縣長

進士下限=市委書記

進士上限=國務院總理

狀元榜眼探花=國級幹部

相關焦點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而能考上秀才,也就意味著你已經跨進了朝廷的大門,古代社會,考上秀才也就是說已經實現了光宗耀祖,是個人物了,身份也就不同了,放到現在,就是有了城市戶口了。不過,說考上秀才是不是就能當官,那還差得有點遠,只是說有了這個身份和資格。而古代的舉人,又是什麼概念呢?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古代時期,無數莘莘學子為了一舉成名而不惜寒窗苦讀多年。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為秀才,進而成為舉人,最後成為進士。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 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還要追溯到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而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謂便是科舉考試中一系列階段性勝利的標誌性稱謂。 那麼,古代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等稱謂是如何來的呢? 通常來說,古代讀書人必須要參加一系列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才能得到相應級別的稱謂。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含金量如何?在如今都對應什麼級別人物
    科舉制度延續了上千年,即便我們現在的考試制度有所改變,但也沿襲了隋的科舉雛形。科舉中經常會提到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很多人並不太清楚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關係。古代考試也分場次等級的,就像如今我們中學有中學的考試評選,高中有高中的評選,在古代主要分四個等級。
  • 古時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不淡定了
    古代的那些文人如果想走上仕途,那麼必須經過一系列的考試才行。他們得考秀才、舉人和進士,有了這些功名才行。於是有人就問了,那這些功名放到現在,大概屬於是什麼學歷?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漲知識了
    古代的科舉考試和現代的教育體系是兩回事,古代的科舉考試是為朝廷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院試是最低一個等級的考試,通過這個考試才能向上一級邁進。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由於現代的通訊技術極度發達,導致你我普通人能夠接觸到很多我們這個階層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東西。我們得以窺見頂層人物生活中的一斑,這讓現代人尤其知識分子的眼界普遍提高到了與自身地位不適應的層次。看待古代的問題,要用古人的眼光。
  • 古代科舉考試 秀才、舉人、進士,地位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官員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有四個社會階層,分別是士、農、工、商,仕途的等級最高,所以好多富人都會選擇捐個官坐,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底層人員來說,家中即沒有錢捐官,朝中又沒有關係,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科舉考試。我國古代,考中秀才就已經有特權了,可以免稅免除徭役,過堂免刑等特權,級別和一線公務員相當,但是沒有品級,如果考舉人不中的話,可以選擇當個私塾先生混個溫飽,相比於普通百姓已經非常令人羨慕了!
  • 中國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地位如何?
    中國古代太漫長了,秀才、舉人、進士的含義也不同,不好一概而論的,但大體上以科舉制定型為分野,可以將其劃分為明清以前和明清時期。 先來說說秀才。 秀才這一稱呼首次出現在西漢的察舉制中,大概意思就是優秀人才,並非具體的功名。
  •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你就知道了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大事,而現在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秀才」、「舉人」、「進士」這些稱呼雖然不都是因為科舉產生的,但現在提到這些身份,一般都默認為是明清時期的科舉人才稱呼。所以,如果想要了解他們的社會地位,嚴格來說需要從唐宋之前與明清之後兩個時代來談。社會地位和正常讀書人沒有什麼不同,當然考試合格的會進入官府學習,比如翰林等機構,在這樣的學校裡畢業了,說明具備了一定的治政能力,才會有機會被授予有實權的官職。地方官對這些人不會很敬畏,頂多表示讀書人之間的尊重罷了。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等,相當於現代什麼高考水平?
    那麼這種科舉考試取得的童生、秀才、舉人、進士……誰敢說誰比誰厲害一點呢?比什麼呢?古人說得好:武無第二,文無第一。這種文章的好壞是見仁見智的,和現在的大學生,尤其是名校的大學生,肯定比小學生中學生厲害得多得多,懂得多得多,知識面廣得多,完全不一樣。
  •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我們知道現在私人辦學,政府管理比較嚴格,需要師資、教學面積等各種條件達標。但是古代,是不需要政府審查的。私塾的老師一般由科舉落第的秀才或者童生擔任。 學生入學年齡一般都是六七歲,開學時,學生們首先要對著孔子畫像和老師磕頭,行拜師禮。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入學先進行啟蒙教育,教材一般都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即所謂的「三百千」。
  • 進士、舉人、秀才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學歷?我這樣劃分對不對?
    大家都知道,進士、舉人這些在古代都是文化水準特別高的人,那麼古代的這些知識分子分別對應我們現在的什麼學歷呢?其實這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列舉出科舉制度和現代教育下的不同學位等級就能一目了然。它們分別為:進士、貢士、舉人、生員(秀才)以上順序由高到低排列。
  • 秀才、舉人、進士地位多高?放到如今,相當於什麼學歷?
    那麼在古代,人們的學習之路是怎麼樣呢?古時,當一個孩子要上學時,通常是要上蒙學,相當於幼兒園或小學。之後,學生上學的地方就被稱為私塾,這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初中與高中了。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始於隋朝文帝時,逐步完善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最終廢止於清末。中國古代科舉取士形式與現代社會升學形式有類似,但錄取後的社會地位難以相對,這主要是古代社會與當今社會就業制度不同造成。古代科舉考試,就業目標非常明確,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試猶如打通關,就明清兩朝而言,首先通過考試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此考稱童子試,考取後取得生員身份,生員的俗稱即是秀才,明清時期秀才考試比現代高考難太多,需經縣試、府試、院試三層才能過關,當年洪秀全四次參加童子試均名落孫山,在最後一次廣州應試後,偶然發現一本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才開始建拜上帝會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舉人和秀才已經大不一樣了,相當於考中了公務員了,不僅可以出仕為官,儘管要等吏部的分配,但總是還是有機會的,一般可以分配到七八品的小官。如果說秀才還只是一個普通人,舉人已經是可以直接參與國家治理得人物了,左宗棠就是一個舉人出生,卻也憑著他的才華,在之後收復新疆,打擊叛軍,乃至做到了封疆大吏的地位。
  • 古代所說的窮酸秀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學歷,放到現在絕對是精英
    雖然古代的不少文學作品裡常常嘲諷"窮秀才",但是秀才實際上無論是考取難度,社會地位都不可低估。要成為一名秀才,需要通過縣試、府試、省試三場考試,難度相當於現代考取博士。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諸州每年各舉薦秀才一名,意為優秀人才。東漢因避光武帝名諱,遂改稱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