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離不開詩和遠方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為什麼我們離不開詩和遠方

  【文化評析】

  隨著電視、網絡等傳播媒體的普及,作為民族文化瑰寶的詩詞也得到了新的應用及傳播。央視《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將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受到大眾喜愛。《經典詠流傳》以傳統詩詞名篇配樂為主,新歌詞創作為輔,體現出「新舊結合」「新舊共生」的文化生態,不僅提升了傳統詩詞的傳播度,還催生了新的詩詞體式的出現,這對於詩詞當代化具有深刻意義。

  這些節目降低了詩詞欣賞的門檻,使之贏得了更為廣泛的受眾。節目播出的同時,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手段的加入,使節目製作方與觀眾即時互動成為可能,並在受眾中形成二次創作、延伸創作的基礎。節目中,作為內容的詩詞與多種傳播形式呈現出互動關係,體現出以下兩大創新點:

  首先,音樂與詩歌再次緊密結合,呈現出「萬口相傳」的盛況。自古以來,詩詞的創作與傳播都與音樂密不可分。《詩經》《樂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來自於民間歌謠。經過文人的改造,民間歌謠的藝術性得以提升,從而獲得更廣泛傳播並經典化的可能。可以說,中華民族的詩與樂,從一開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古代詩詞的配樂,今天大多已失傳,即便有極少數保留,也不再符合當下的審美需求,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中華詩詞千古不斷的生命力,需要新聲樂章來配合,使之為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觀眾喜愛。創作與音樂結合的「新聲樂府」,形成新的經典樂章便成為新時代的需求。《經典詠流傳》由經典傳唱人用「新聲」重新演唱舊詞,使得流行元素與傳統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進。兩季以來,已有《蜀道難》《聲律啟蒙》《登鸛雀樓》《明日歌》等家喻戶曉的名曲出現,呈現出巨大傳播優勢。

  其次,明星與素人共同登臺,展示出詩詞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及蓬勃的生命力。經典傳唱人來自不同的領域,既有老一輩歌唱家、偶像團體等專業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學教授、鄉村教師、殘障人士。這些傳唱人將各自獨特的人生機遇及生命體驗融入了詩詞中。第二季《畫·無聲》的傳唱人無聲合唱團由14名聽障兒童組成,他們用最簡單的音符,唱響了無聲的天籟。

  《經典詠流傳》歌詞以傳統詩詞名篇為主,加以部分新詞,使得新音樂—經典詩詞—新詞三位一體。這種「古今結合」的模式在繼往開來、創造新經典的同時也引發了一定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對經典詩詞的背離。其實,詩詞從來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演進。詩詞從未將當時出現的新內容、新事物摒棄於詩歌之外。杜甫詩中由胡商帶入中原的海棕;岑參集中來自異域殊方的優缽羅花;黃遵憲筆下的火車、電燈;葉嘉瑩筆下的照相機……當然,傳統詩詞境界、內容、詞彙都形成了固有的風格,以新內容入詩可能造成不和諧的衝突感,這也對詞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舊結合」還催生出新的詩歌體式。如青少年中影響力很大的「古風」體。此類歌曲聲調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樂器。歌詞方面則多以白話詩邏輯來組織傳統詩詞片段,呈現出介於傳統詩詞與白話詩之間的新特性。《經典詠流傳》中的部分篇目,如《少年狂》《別董大》新詞部分吸納了「古風」元素,使之與經典名篇結合。作為一種青春的文體,此類作品多有欠成熟之處。但將古典意境與當下流行元素結合的嘗試,使得詩作呈現出一種新的語言風貌。

  隨著新的娛樂、傳媒方式的出現,詩詞面臨與古代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態。在電影、電視等多種文化形態的衝擊下,要保有詩詞的生命力及社會影響力,就不能將詩詞創作局限在小眾範圍內,而是要放眼於更廣闊的天地,謀求內容及體制上的新發展。這既與中華民族豐沃的詩詞文化土壤一致,也與中國詩詞藝術的演進規律一致。借著《經典詠流傳》熱播,回顧詩歌體制演進的規律,可以窺見詩詞未來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與新聲音樂結合。詩歌與音樂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絕非簡單的循環,而是於循環中推進了詩詞藝術,使之永葆生命力。隨著當下電視、網絡媒體盛行,綜藝節目可視化、多元素的特長得以與詩歌結合,從而提升了詩歌的可看、可聽性,詩詞要想再度獲得最具生命力的載體,需要以積極的姿態,與音樂結合,唱響時代強音。

  二是進一步與大眾結合。詩歌不僅僅是詩人個體的表達,還是一時一地群體情緒的記錄。詞、曲等幾種新體的產生,都與詩歌的通俗化相關。結合時代需求,關注大眾審美,始終是傳統詩詞千年來保持生命力的本因。我們為詩詞尋找新的發展契機,必須回到大眾喜好中去。廣為觀眾喜愛的新媒體形式,可以架起詩詞與大眾之間的橋梁,回歸詩歌的本質。

  三是進一步多元化,可視化。相對於文字而言,電視、網絡媒體對詩詞的呈現更為多元。除了詩意配圖(視頻)、歌舞表演、場景再現外,還可以補充詩歌背景。如《經典詠流傳》第二季《蜀道難》,表演中納入川劇元素,配合李白原作,再現了古蜀國傳奇。這種結合方式,對傳統經典的傳承及地方文化的推廣都有積極意義。

  總而言之,伴隨著中國國力增強、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傳統詩詞也必將更深入大眾視野,廣泛影響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日常生活,完成其在當下文化生態下的繼承與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作者:辛曉娟,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我們的生活為什麼要有詩和遠方?
    靈魂的拷問:忙碌的你,詩和遠方是必需品?奢侈品?無用品?詩詞和遠方有用嗎?這問題一出,我也是一愣!在現代忙碌社會中的你我,詩詞和遠方是必需品?奢侈品?無用品?呵呵,遠方還要花錢不少錢!可在筆者及很多很多筆者一樣的人來說:詩詞和遠方就是靈魂,就是另一種生命!
  • 為什麼我們離不開詩和遠方-光明日報-光明網
    可以說,中華民族的詩與樂,從一開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古代詩詞的配樂,今天大多已失傳,即便有極少數保留,也不再符合當下的審美需求,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中華詩詞千古不斷的生命力,需要新聲樂章來配合,使之為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觀眾喜愛。創作與音樂結合的「新聲樂府」,形成新的經典樂章便成為新時代的需求。《經典詠流傳》由經典傳唱人用「新聲」重新演唱舊詞,使得流行元素與傳統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進。
  • 教育局長的詩和遠方
    有情懷、有擔當、原創性就是教育局長的詩和遠方。如何吟誦好自己的詩,創造好自己的詩?教育即心育,教育之道,道在心靈。所以,心教育是一種新的樣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種新的樣態呢?因為西工教育的區域生態滋養了心教育這樣一種新的教育樣態,如何培育和諧生長的區域教育生態,是我們必須在轉型時期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 我們的生活只是一日三餐,不是詩和遠方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在之前一段時間很火爆。在難熬的日子裡,許巍對你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以為自己可以抱著對遠方的期待去度過眼前的難關,然而事實上,大多數人還沒能看到一眼遠方的田野,就已經在半路上累的氣喘籲籲,這個時候,他們突然發現,比起詩和田野,自己更需要的是一杯清涼的水和一張舒適的床。生活的艱辛不易讓他們不得不妥協,最初為了詩和田野躊躇滿志,最終卻還是被生活中的苟且所牽絆。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並沒有所謂的詩和遠方,有的只是一日三餐。
  • 詩和遠方?蘇軾歷盡滄桑後,寫下一首詩,告訴我們遠方不必去
    詩和遠方?蘇軾歷盡滄桑後,寫下一首詩,告訴我們遠方不必去宋詩,在宋詞光芒的掩蓋下,很多人對其有所忽略,雖不如唐詩那般影響深遠,但宋詩憑著其獨有的理趣性,使得它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依然佔有著重要的地位。蘇軾此人,用如今流行的話來形容,就是一個熱愛「詩和遠方」的人,然而在走遍千山萬水、歷盡滄桑之後,他卻寫下一首詩,告訴自己的兒子,同時也是告訴世人,遠方其實不必苦苦追尋。《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2019,我們的詩和遠方
    歲月匆匆,又是一年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洛陽廣電有許多心裡話想與您分享:2018,我們走在蓬勃發展的路上;2019,我們仍將執著逐夢,無畏前行,奔向充滿希望的詩和遠方  - 2018,我們的舞臺多姿多彩!-  魅力洛陽,精彩無限!  《情滿河洛詩和遠方》2018河洛文化旅遊節開幕式晚會;
  • 詩和遠方——涼州
    要我說代表遠方的詩在我心裡就只有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了。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用現在的白話文翻譯過來就是,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將士何須哀怨那楊柳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時間:2019-04-27 17:30   來源:金投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 前幾年年輕人流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如今又開始流行起來了詩和遠方,關於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詩和遠方出處在哪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詩和遠方指的是理想生活,來源於由高曉松作詞   原標題:「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 「詩和遠方」可以休矣
    我寫詩,我不討厭詩;遊歷對於詩人的創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我也不討厭遠方。從謝靈運的縱情山水,到李白的「仗劍去國」;從海子的遊歷西藏、要做「遠方忠誠的兒子,到我少年時的雪夜過燕山,似乎很多詩人都曾有過去遠方的經歷。但我為什麼說「詩和遠方」可以休矣呢?這得從汪國真說起。
  • 為什麼我們一生都離不開酒?
    每個節日都有一段獨特的故事,都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每個節日更是離不開酒,都有其獨特的飲酒習俗。為什麼我們一生都離不開酒?為什麼我們一生都離不開酒?酒與清明節清明節,因為時處春和景明之時,枝綠草青,萬物欣欣向榮,有掃墓和踏青的習俗。無論掃墓還是踏青,均少不得酒。這個節日飲酒是不受限制的,因為飲酒主要是用來舒緩掃墓之後人們的悲痛心情。大家肯定都十分熟悉杜牧的《清明》一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夢在心裡、詩在遠方。《寫給「詩和遠方」》作者:張志傑
    寫給「詩和遠方」作者:張志傑夢在心裡、詩在遠方,人生最甜最美的意境,其實在我永遠不去的思念裡,在我遠而又近、阿凌達河帶來大山的神秘,卻疑惑小夥子為什麼呼喊姑娘。.記得冬日的雪花在窗上綻放,伴我瘋跑的是朔風追逐暖陽。溼漉漉的腳趾己經穿破了鞋幫,深深的羞愧往冰雪裡悄悄掩藏。
  • 詩和遠方(下)
    匆匆寫了一篇《詩和遠方》,因泳池內人聲嘈雜,手指一滑,就發了出去。回家後,仔細一讀,才發現短文並沒有寫完,只寫了點生活的苟且,並沒有展開說正題:詩和遠方。其實,詩是詩,遠方是遠方,但組合在一起,便賦於了一種全新的意境和語義。當然,由於境遇和境界的不同,各自有各自的詩和遠方。
  • 聽,鄭愁予這樣講「詩和遠方」
    人民網記者:鄭老,現在網上流行一種說法,說每個人都應該心懷「詩和遠方」,您怎麼看?  鄭愁予:我少年時代開始寫詩,其實就是因為心懷「詩和遠方」,所以他們也叫我「浪子詩人」。我覺得,「詩和遠方」可能是一種夢想,我覺得,夢想和夢是不一樣的。夢想是未來的,夢可能已經做過了。所以,詩,可以說是描述未來的。弗洛伊德說過,夢,實際是生活實際、經驗的經驗形成的。
  • 每當聊起詩和遠方,我們想到的是什麼?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記得湖北剛解封的時候,有朋友問「解封之後你最想幹什麼?」,江湖君給他的回答是「想自駕遊」。朋友很訝異,告訴我幾乎身邊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我笑了——經歷過如此漫長的禁足,誰不嚮往自由?
  • 馬曉蓬的詩歌《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朋友和我聊起關於詩和遠方現實讓她有點迷惘朋友問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們只說詩和遠方!詩和遠方一個可以寫,一個可以去!朋友啊你的時間和靈感還有麼?詩和遠方,在未來裡,可能只剩下詩。遠方進入了夢香。
  •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
    在白話文作為實用語言的今日,一句「我好煩啊」就表達愁思,我們為什麼還要用「剪不斷,理還亂」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為什麼要讀詩呢?詩經常被比作小舟,桃花源記裡的那隻小舟,舟載讀詩人行至桃花源,桃花仙鄉就在眼前,誰不想去一探究竟呢?
  • 詩和遠方~
    ,通過接觸聊天,我感慨發現,瑞麗,已然成為了許多緬甸人心中的詩和遠方。木然般雙 攝▲假如,瑞麗是緬甸人的詩和遠方那麼瑞麗人的詩和遠方又在哪裡?千人千面,我的腦海裡,清晰的浮現出緬甸蒲甘夕陽下古樸、美麗、寧靜、安詳的佛塔群,還有碧藍天空印襯下金光燦燦、氣勢恢弘的仰光大金塔,以及有著小英格蘭美稱、緬甸人頤養身心的風水寶地眉苗,這些我都不曾到達,卻偶然間吃了一點貴概來的紅薯,就能喚起我對緬甸這個佛教國家的嚮往,心緒流轉。
  • 別再自以為是地誤解「詩和遠方」我們在定海追憶三毛
    「我的故鄉在遠方」:三毛看透了「詩和遠方」三毛最為人們熟知的作品,大概是《橄欖樹》,這首經典民謠誕生於38年前,詞曲渾然天成,意境悠遠,把「流浪」、「遠方」和「故鄉」唱進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心裡。38年後,「詩和遠方」成為一種主義,我們把它作為抵禦或逃避現實的精神核武器,進而把它傳為一句口號。
  • 藝憬緣畫集:詩和遠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詩和遠方既是生活的調味劑,也是生活的目的,沒有它們的日子,是不美的。,拿出畫筆,把記憶中美好的景致畫出來,這份心情也是有詩和遠方啊。遷居羅馬的群友羅從躍,看到《詩和遠方》的主題出來,就拿出自己前段時間畫的多洛米蒂山脈系列,和群友們一起分享,他說,自己生活在羅馬,歡迎大家去羅馬做客!
  • 詩與遠方 作者:湯大立
    想來分析一下現在常提到的這四個字:詩與遠方。詩,我們大概都知道。從分類上說,有外國詩,中國詩;古詩,現代詩。而中國詩,論現代詩,大多數人知道的寥寥,比如「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活著,他已經死了」,或「為什麼我的眼裡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塊土地愛得深沉」,或「輕輕的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或「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他來尋找光明」,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不過如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