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為什麼要有詩和遠方?

2020-12-14 翔哥文史趣談

靈魂的拷問:忙碌的你,詩和遠方是必需品?奢侈品?無用品?

詩詞和遠方有用嗎?

這問題一出,我也是一愣!

在現代忙碌社會中的你我,詩詞和遠方是必需品?奢侈品?無用品?

表象一看,好像沒啥用,是個無用品!

不能用來還房貸,不能用來支付醫藥費,不能用來交孩子的學費。

甚至,在很多人看來,

詩詞嗎,就是用來矯情的。

呵呵,遠方還要花錢不少錢!

可在筆者及很多很多筆者一樣的人來說:

詩詞和遠方就是靈魂,就是另一種生命!

莊子也說過: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 先說說詩詞

其實,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都是在詩詞中完成:

小時候

牙牙學語起,我們便在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中認識了鵝這種動物。

試問,小時候,誰沒有跟著李白看過「床前明月光」

那時候的我們雖然不懂什麼是思鄉,可我們懂得天上有個月亮,月亮裡有個「嫦娥應悔偷靈藥」

長大以後

單戀時,戀愛時,失戀時,

誰沒想起過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誰沒有想起過李清照「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誰沒有想起過白居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參加工作了

長大了,工作了,忙碌與煩惱紛至沓來。

我們想「靜靜」了(靜靜是誰,老實交代),誰沒有想起過陶淵明呢?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夕陽西下,在王維那裡找到「夜靜春山空,鳥鳴山更幽」!

日漸成熟了

心事更多了,壓力更大了,焦慮更多了,憂傷也更多了......

可,這些都只能在心裡埋藏著了。

這個時候李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就噴湧而出了。

還有那鄭板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也來了。

年華老去

回首人生,望著夕陽,心中跟著李商隱一起感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也許跟著蔣捷輕嘆一聲:「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面對流光,這裡只有淡淡的喟嘆,即傷感青春,亦又收穫。

詩詞有用嗎?

你說呢?

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說:

詩歌在中國已經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無非是一種靈感,一種活躍著的情緒。中國人在詩歌中發現了這種靈感和活躍的情緒。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通過詩卷深切地滲入社會,給與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給予無限的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詩歌通過對大自然的感情,醫治人們心靈的創痛,詩歌通過享受儉樸生活的教育為中國文明保持了聖潔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人們用泛神論的精神和自然融為一體......

其實哦,對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詩詞一直都在。

只不過,忙碌的我們暫時把它遮蔽了。

詩意隨時都會甦醒,也許此刻您的詩意已經從這篇文章中甦醒。

在筆者看來:

詩詞他不能讓我過上富足的生活,但

他能夠:

像一位朋友陪我走過寂寞,走過彷徨,

又像一位老師,引導我走出無助,走向歡樂。

他能夠:

讓我明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讓我「千磨萬擊還堅勁,任而東西南北風」

他能夠:

讓我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中明白人生何須一定要定輸贏和勝負。

他能夠:

讓我正面地、高效地從這些隋唐以來中國最優秀的人寫就的詩歌身上,去體會他們那最優秀的品格。

他能夠:

讓我在人生得意時提醒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讓我在人生失意時提醒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當面臨非議和詆毀的時候,我會在心底告訴自己「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生病彷徨時我會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在孤單寂寞甚至孤獨包裹蒼涼襲來的時候,我會在心底一遍遍的默念「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詩詞大會》中的酈波老師曾有一首詩:

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足以影響一支蠟燭的光輝,全世界的喧囂也不足以影響一段生命的寧靜,我願是荒野裡的獨木,在城市裡盡享生命的安寧。

親親如你,

正是有了詩詞,

每個人的人生中才有了一份獨屬於自己的安寧

無關乎功名利祿,無關乎紅塵喧囂。

漢代的人曾經說過:「詩者,天地之心。」

那就讓我們尋訪「詩心」吧,

就從關注「翔哥文史哲」開始吧!

你能循著她,一路尋訪到美麗的心靈。

■ 再說說遠方

其實所謂的遠方,

不一定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到很遠的地方去。

我想有這麼一句話「如果不讀書,行萬裡路,也只是個郵差。」這是一種最好的詮釋!

網上有這麼個杭州的梗:

一行人來到西湖邊,欣賞西湖美景。那兒承載了上千年文人騷客的筆墨,太多了詩情畫意,太多的兒女情長,含蓄而平靜。

柳暗花明的蘇堤,斷橋邊的佛面荷香,嶽王廟的浩氣長存,雷峰塔的悠悠情長……突然有人喊:「快看!這裡有個蘇小小的墓,蘇小小是誰啊?」

歷代多少文人寫了多少詩詞來表達對蘇小小的傾慕!

一句「蘇小小」是誰,辜負了那「西冷」勝地!

其實哦,很多時候,遠方就在你的心裡。

心中有詩,何處不是遠方!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心向靈山塔下修。

我想,書中不止有黃金屋,書中不止有顏如玉,書中更有詩情畫意,

帶上詩情畫意的頭腦和一顆寧靜的心,

才能走向真正的遠方!

親,您覺得呢?

相關焦點

  • 我們的生活只是一日三餐,不是詩和遠方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在之前一段時間很火爆。在難熬的日子裡,許巍對你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以為自己可以抱著對遠方的期待去度過眼前的難關,然而事實上,大多數人還沒能看到一眼遠方的田野,就已經在半路上累的氣喘籲籲,這個時候,他們突然發現,比起詩和田野,自己更需要的是一杯清涼的水和一張舒適的床。生活的艱辛不易讓他們不得不妥協,最初為了詩和田野躊躇滿志,最終卻還是被生活中的苟且所牽絆。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並沒有所謂的詩和遠方,有的只是一日三餐。
  • 生活有詩和遠方,但首先是眼下的苟且
    世界非常美好,因為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出自高曉松的一篇文章,文中高曉松談到人生在世,縱然要捨棄,縱然要妥協,縱然要低姿態,但這並不是人生而存活的目的,恬淡優雅地生活著,擁有勇氣和激情,才是我們「苟且」的目的,要把苟且當做跳板,奔向未來美好的日子。
  • 生活有詩和遠方,但要在賺到錢之後
    小時候,父母就問過為以後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後要做什麼。那時我回答要做個科學家。現在,我的家人問我要做什麼?我回答的是:我要賺錢!生活是什麼?我不止一次問過自己這個問題。馬斯洛理論有5層需求,最後兩層是贏得尊重和自我實現。那,我呢?我好像還徘徊在第一層,為了衣食住行,為了基本生理需求奔波著。
  • 為什麼我們離不開詩和遠方
    原標題:為什麼我們離不開詩和遠方   【文化評析】   隨著電視、網絡等傳播媒體的普及,作為民族文化瑰寶的詩詞也得到了新的應用及傳播。央視《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將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受到大眾喜愛。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家門口的「詩與遠方」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家門口的「詩與遠方」 2020-08-15 16:1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
    在白話文作為實用語言的今日,一句「我好煩啊」就表達愁思,我們為什麼還要用「剪不斷,理還亂」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為什麼要讀詩呢?詩經常被比作小舟,桃花源記裡的那隻小舟,舟載讀詩人行至桃花源,桃花仙鄉就在眼前,誰不想去一探究竟呢?
  • 隆飾板材|生活有詩又有遠方
    時間,緘默不語,卻最懂人心時間,斂聲息語,卻最有威力我們用時間選擇生活,用生活過著時間家,從一條簡單的線條開始勾勒到一個完整空間的呈現,裡面承載的不僅是生活態度,更是夢想的實現。在簡潔中融入情感表達,在空間裡呈現簡單靈魂。
  •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生活要有眼前的苟且還要有詩和遠方
    在這本書中,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為了自己「畫畫」的藝術理想和精神追求拋棄了自己中產階級的優雅生活和家庭、放逐自己,最後窮困潦倒病死的故事。小說情節入勝、文字深刻,但是最重要的卻是可以打動我們當代人的心靈,引起我們的思想共鳴,正如小說的標題:月亮代表了我們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是我們的詩和遠方,而六便士則毫無疑問代表了現實和日常生活,是我們的眼前和苟且的現實……這就不得不讓活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的人們,陷入精神追求和瑣碎世界的平衡思考中……在小說中,毛姆雖然採取了模糊的寫法
  • 2019,我們的詩和遠方
    歲月匆匆,又是一年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洛陽廣電有許多心裡話想與您分享:2018,我們走在蓬勃發展的路上;2019,我們仍將執著逐夢,無畏前行,奔向充滿希望的詩和遠方  2019,我們的詩和遠方!
  •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
    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 前幾年年輕人流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如今又開始流行起來了詩和遠方,關於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詩和遠方出處在哪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詩和遠方指的是理想生活,來源於由高曉松作詞   原標題:「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 人生不光有生活,還有詩和遠方。
    我們講的人生,不僅僅是生活,不僅有「清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中的瑣瑣碎碎,父母兄弟,妻子兒女,親朋故舊,工作學習,為生存而奔波,為事業而打拼,還有情懷,還有詩和遠方。看中央電視臺的兩檔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地名大會》,你會覺得,人生其實是很豐富多彩的。
  • 「詩和遠方」可以休矣
    我寫詩,我不討厭詩;遊歷對於詩人的創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我也不討厭遠方。從謝靈運的縱情山水,到李白的「仗劍去國」;從海子的遊歷西藏、要做「遠方忠誠的兒子,到我少年時的雪夜過燕山,似乎很多詩人都曾有過去遠方的經歷。但我為什麼說「詩和遠方」可以休矣呢?這得從汪國真說起。
  • 慢生活,慢享受,這裡有你要的詩和遠方
    兩當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分別達到74%和83%,被青山綠水包圍的小縣城,驅車分分鐘到達的美麗鄉村小鎮,各種各樣的美味小吃,坐在河邊,山風一吹,鳥鳴花香縈繞在耳邊鼻尖,別提有多愜意了!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畫兩當,感受這裡的山青水秀與林繁葉茂,享受一段悠閒的夏日消暑慢生活吧~進入大暑,氣溫不友好的直飈33℃而兩當夏季均溫僅20℃左右又清涼又養生山色蔥蘢,綠意盎然
  • 生活,雖然是油鹽柴米,但還有詩和遠方
    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一般都是晨起暮落,為了過好日子,為了那些柴米油鹽。匆匆忙忙的人都看不到生活其實還有詩和遠方。那麼我就告訴你們我親眼目睹的那一天。朋友一起聚會,我告訴他們明天要上貴州一趟。熱忱的友友們都要送我,為了不耽誤她們的時間,我決定要彭老師送我去高鐵站,因為他一上午都沒課程。第天早晨七點他就來接我了,八點鐘的高鐵,到高鐵站也就十來分鐘。他說不趕時間咱們先吃個早歺吧,我說喜歡吃水餃,我們開著車在街邊兜兜轉轉好一會子,終於看到一家水餃店。
  • 詩和遠方?蘇軾歷盡滄桑後,寫下一首詩,告訴我們遠方不必去
    詩和遠方?蘇軾歷盡滄桑後,寫下一首詩,告訴我們遠方不必去宋詩,在宋詞光芒的掩蓋下,很多人對其有所忽略,雖不如唐詩那般影響深遠,但宋詩憑著其獨有的理趣性,使得它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依然佔有著重要的地位。這兩個景點,可以說是狹義上的「遠方」,就拿我們大部分人來說,都厭倦眼前枯燥單調的生活,希望能夠去遠方領略大自然的風光,這樣才是富有詩意的生活。在沒有看過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潮時,無比嚮往,千方百計的想去領略一番,但是,當我們付出了很多代價,踏上旅途,匆匆忙忙地趕到廬山、浙江看過之後,發現也不過是如此,在經過短暫的欣喜和讚嘆之後,又覺得索然無味。
  • 我們只有守住寧靜的心,才會有詩和遠方,也才能在寧靜中致遠
    但是,無論何時何地,遇到何種情況,請大家一定要牢記「寧靜致遠」的成語,千萬別忘了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因為只有守住了那顆寧靜的心,我們的痛苦將不會再有。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前進的徵途中,都會有一條通向遠方的路,這條路荊棘坎坷且崎嶇,但始終都會充滿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夢想)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出自《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最早出自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文章中是這樣說的「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越是年長,越能體會我媽的話。我不入流,這不要緊。我每一天開心,這才是重要的。」
  • 詩和遠方被生活唯美化了,真相很殘酷
    有這樣一句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有這樣一種情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從古至今人們總是對遠方充滿無數的幻想,抱有幸福的期待,搭配上詩的浪漫,完全就是人生價值的追求一個人如果遨遊過大半個中國,還會寫幾篇抒發情懷的詩,那個人一定活得很高雅,如果是男生肯定很浪漫,如果是女生內心一定很美好。我不知道會有多少人這樣想,起碼自己曾經這樣認為過。
  • 不甘心眼前的苟且,閱讀胡適的《詩與夢》,生活有詩和也有遠方
    關於生活的無奈以及詩和遠方的話題,早在一百年前,著名學者胡適先生已有論述,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作用白話文表達,通俗易懂,自然質樸而又回味無窮。胡適是白話文的先行者,他提倡新文學,語言要用白話文,文體要自由,內容要有新思想也要有新意。他的白話文詩集《嘗試集》是第一部白話詩集,具有裡程碑意義。
  • 「詩和遠方」其實在談論什麼?遠方有多遠?《菜根譚》這樣告訴你
    那麼,當我們在談論「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時。我們其實是在談論什麼呢?遠方到底又有多遠?1.一地雞毛是生活的常態。簡簡在一個員工嚴重老齡化的公司擔任中層。在這樣信息化的時代,很多老員工甚至不會使用電腦,工作需要手工處理後由其他員工輸入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