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賞盆景之:詩詞和盆景藝術
花木君
言為心聲,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形式,源自上古人們的日常生活,因勞動生產、感情生活、祭祀崇拜而產生的一種富有韻律、充滿節奏、高度提煉、抒發感情的語言形式。
最早詩、歌、舞、樂是渾為一體的,《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後來隨著時代發展,詩、歌、樂、舞各自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不合樂的叫「詩」,合樂的叫「歌」。
詩詞源自先秦,鼎盛於唐宋。有記錄的第一部詩集為西周時期的《詩經》,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唐詩和宋詞,是中國詩歌史的兩個藝術豐碑,是後世永遠無法企及的文化巔峰,為詩歌創作的圭臬,歷經幾千年長盛不衰,如今已經深深的融入華人的血脈和精神靈魂當中,是中華傳統文化當之無愧的藝術瑰寶。
詩詞是抒發情感的藝術,詠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是詩詞的主要表現形式和目的,是語言文化和精神心靈的高度概括,在眾多藝術當中,詩詞藝術對其他藝術門類的影響顯著,意義重大,範圍廣泛,歷史久遠。其中,盆景藝術就深受詩詞藝術的感染和薰陶,成為盆景藝術創作的精神源泉之一。
詩詞和盆景,同為藝術,都是抒發感情、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升華靈魂的形式之一,作為傳統藝術,具有相同的追求和共同的特徵,體現在美學上,那就是意境美。
意境是所有傳統藝術的共性,既蘊含於形象之內,又升華於形象之外,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是通過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一種感受,是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藝術境界。意境是藝術作品的最終創作目的,是作品的靈魂。
傳統詩詞的意境美,講究含蓄和凝練,託物言志,借景抒情,從景象中升華出境界,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或雄渾壯麗,或恬靜優美;或遼闊高遠,或沉鬱悲涼;或高亢雄奇,或靜謐自然;或氣勢恢宏,或深邃雋永;或清新明快,或朦朧縹緲等等,不同的詩詞表現出不同的境界和心境。
盆景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通過對大自然的重新塑造和藝術加工,縮龍成寸,以小見大,進而展現大自然的優美景色,同時借景抒懷,情景交融,體現內心感觸,抒發深遠的意境,和詩詞異曲同工,這是中國盆景藝術最突出的鮮明特徵。
詩詞和盆景,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除了具有展現韻律美、節奏美、意境美的共性外,在形式上還有另外兩種形式,一種就是用盆景來體現詩詞的景象和意境,一種就是用詩詞來凝練概括盆景的藝術特色。
唐詩宋詞,名家精品俯拾皆是,不勝枚舉,浩如滄海,瀚若蒼穹,從內容上有詠物懷古、借景抒情、山水田園、邊塞行旅、愛情閨怨、敘事餞別、悼亡諷詠等等,從體裁上來說,有古風、律詩、絕句、詞曲等,其中,不少詩詞,尤其是律詩絕句,簡潔凝練,意境優美,可以用盆景的形式予以體現。
比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即可用山水盆景造型來體現寥廓高遠之境;王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可用叢竹盆景來體現靜謐幽深的意境;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可用楓樹奇石組成盆景來給人以直觀的感觸;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或者整首詩詞,或者擷取詩詞中的優美詞句,都可以用盆景的形式進行展示。
關於盆景配詩,近些年比較流行,然而其中誤區不少。一盆精品盆景,假如可以配上優美詩詞,詩中有景,景中有詩,從而使觀賞者產生豐富的聯想,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從而大大提高盆景的藝術品位。
古代關於盆景的詩詞很多,不少富有情趣,意境深遠,比如杜甫的盆景詩:「一匱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雲。慈竹春陰覆,香爐曉勢分。惟南將獻壽,佳氣日氛氳。」,詩人筆下的飛峰寫意,幽谷生雲,充滿著天然野趣。白居易的《栽松二首》:「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移。蒼然澗底色,雲溼煙霏霏。栽植我年晚,長成君性達。如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更有盆景詩《蓮石》:「青石一二片,白蓮三四枝,寄給東洛去,心與物相隨。古倚風前樹,蓮栽月下池。遙知安置處,預想發榮時。領郡來何遠,還鄉去已遲。莫言千裡別,歲晚有心期。」,詩人愛盆景之情躍然可見。
蘇東坡詩詞歌賦、書畫盆景,皆是大家,他的繪畫作品《木石圖》屢屢拍出高價,內容就是關於盆景樹石的,而他的關於盆景的詩也很多,《壺中九華山並引》:「清溪電轉失雲峰,夢裡猶驚翠掃空。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天池水落層層見,玉女窗虛處處通。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雙石》詩:「夢時良是覺時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見玉峰橫太白,便從鳥道絕峨嵋。秋風與作煙雲意,曉日令涵草木姿。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住仇池。」,可見蘇軾對盆景的痴愛。
類似的盆景配詩還有很多,好的盆景作品,配上精美詩詞,盆景詩詞相互輝映,相得益彰,錦上添花,珠聯璧合,能夠使得盆景作品增添更多的藝術感染力,更能彰顯創作者的文化藝術涵養和技藝功力,在藝術上更上一層樓。
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如今大多數人的詩詞素養並不高,有的連詩詞平仄和意境都不甚了了,偏偏要附庸風雅,東施效顰,賣弄所謂的才情,動輒就來幾句順口溜,絞盡腦汁,堆詞疊句,庸俗淺顯,矯揉造作,結果使得盆景作品大打折扣,反而破壞人們的觀賞情緒。筆者看到,這種現象不是個例,而且很普遍,尤其是一些出版的盆景作品和個人盆景集,配上不倫不類的歪諏詩句,意境全無,有的甚至連打油詩都無從談起,味同嚼蠟,不得不令人反感。
因此,筆者認為,盆景配詩一定要慎重,若是沒有較深的文化素養和詩詞薰陶,儘量不要畫蛇添足,寧缺勿濫。以前的一些盆景大師,比如孔泰初、素人大師們的作品,就很少有配詩的,只是讓人從中感悟,產生無窮想像,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此時無聲勝有聲」,以無襯託出有,反而更能體現盆景的意境美。
如果詩詞素養略淺,或者恐怕詞不達意,抑制藝術感染力,筆者建議,可以在盆景取名上下工夫,採取用古代詩詞名句作為點綴,猶如「詩眼」,突出盆景主題,畫龍點睛,言簡意賅,可以令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從而讓盆景充滿詩詞意境和韻味,增加和渲染盆景的藝術感染力。
詩詞和盆景,作為傳統姐妹藝術,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借鑑,相互融合,共同塑造和展現自然和人的和諧狀態,給人以精神的享受和文化的薰陶,願我們繼續繼承和發揚光大,讓傳統藝術煥發出更加輝煌燦爛的光彩。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2019-1-23易花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