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文人畫:對自然的感悟與體驗

2020-12-05 方金爐藝術

圖丨方金爐

#藝術#

中國傳統美學自魏晉以來便偏重於通過繪畫反映現實,強調形神兼備,在「形」的基礎上求得神採與氣韻。文人畫家「寫心」、「寫意」、「造境」的觀點,其實質也是在於從形神兩個方面更好地狀寫物象。自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後,文人畫的重點開始從自然物象轉移到客觀自然融入畫家的主觀意象上。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的觀點,無疑是對於蘇軾理論的推進,將蘇軾所開啟的強調審美主觀意緒的思想做了最徹底的詮釋。倪瓚的「逸氣說」不再強調客觀自然的「形」、不再強調「理」,所強調的是對自然感悟所產生的「逸氣」的抒發和表達。

(方金爐 有心待捉月中兔)

在當代文人畫家中,方金爐的繪畫追求師法自然,但不是對自然的簡單描摹,而是重在對自然的體驗和感悟,並從中得到主觀之意的靈感,獲得表現的意向。方金爐重寫意,在創作的時候融入了主體對自然的想像和理解,並傳達出自然景象的生動意境,他的創作源於自然,卻超脫於自然。正如弗洛伊德所說:「藝術創作中,人的潛意識或潛能會發揮很大的作用,而且不為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也不受種種法的約束。」

(方金爐 蕉蔭歇鳥圖)

方金爐沉湎於山水林泉之中,在自然界中感到某種境界與內心追求的恬淡適閒正相吻合,因此,眼前的彼山彼水,便成了可以拿來按自己理想願望再剪裁、再相合、再創造的媒介。方金爐山水畫中顯現的此山此水是一種並非現實卻可居可遊的理想境界,它或許沒有斑斕的色彩和寫實的造型,但從畫面中透出的情思卻能使觀者有所領悟。

(方金爐 高丘浚谷、激湍深潭)

方金爐在山川草木的感悟中融入了自身的人文修養、人生經歷,各種顯露的、隱含的、自覺的或不自覺的,都無形的蘊含在其創作的表現過程中。如他擅長畫芭蕉,在他作品中芭蕉並非是一個無關緊要的背景,而是表達其人生哲學的載體。在佛教中,芭蕉是脆弱、短暫、空幻的代名詞。《維摩詰經》云:「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芭蕉意味著弱而不堅,短而不永,空而不實。春天來了,芭蕉迅速長大,從那幾乎絕滅的根中,竟然託起一個綠世界。但就是這樣一種勃勃的生命,一陣秋風起,瞬間就衰落得無影無蹤了。中國人說芭蕉,就等於說人的生命,看著芭蕉,如同看短暫而脆弱的人生。

(方金爐 蕉林納涼圖)

從方金爐作品中能明顯感受到中國古典哲學、美學中的「比德」思想。所謂「比德」是儒家認識自然的一種美學觀,在審視自然萬物時,所見不僅是其物質屬性,而將其物質屬性與人的倫理、道德、主觀意志相類比。方金爐的作品多以花鳥、山水作為表現對象,便於借物抒懷言志。花鳥和山水畫不僅是其寄情暢懷的載體,而且可將所畫之物與人的道德或品格相聯繫以借物銘志,作品便被賦予了更深的內涵。

(方金爐 芭蕉君子風)

方金爐簡介:

方金爐,男,1944年8月生,浙江省金華市人,中共黨員,196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就職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委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即現總裝備部中國航天員科研培訓中心)。科學工作者、紅學家、國畫家。

作品入展96"友好城市國畫邀請展"(上海)、北京國際書畫藝術博覽會、中國名人名家書畫精品展、中國百名知名書畫家優秀作品展;韓國98 "國際美術大展"、全國群眾書畫大展;99"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書畫大展"、國際華人藝術展等各類大展八十多次,獲得金銀銅優秀獎五十多項。有代表作入編《中國美術家選集》和《傳世名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珍品選)等高品位典籍。作品被天下名人館、中國紅軍紀念館、中國名人藝術館、當代民間藝術家作品收藏館、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泰國曼谷中國畫院、上海日中藝苑、浙江紹興魯迅紀念館、福建省莆田市東巖山文化公園、韓國碑林園等文博藝術單位收藏。出版有《方金爐畫集》。

長期從事載人太空飛行器生命保障系統工程研究,在載人密閉容器大氣成分檢測、微重力條件下生命物質分離、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工程測量控制及供電技術和實驗研究等作出貢獻,榮獲原國防科工委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三等獎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兩項,發表科研論文八篇。

從事《紅樓夢》研究多年,獨闢蹊徑,創立大觀園遺址的"圓明園說",1995年3月所著長篇紅學專題論文"《紅樓》園址在海澱"。暗將圓明作大觀在報上發表,文中列舉了在大量史實根據,論定《紅樓夢》中寫的大觀園,就是當年圓明園。文章一見報,就引起了強烈的社反響。一致認為《紅樓夢》大觀園原址的"圓明園說"要比"恭王府說"及大觀園在天津等處的說,前進了一大步,更有說服力。會後,《北京晚報》、《文匯報》等二十多家新聞單位作了動態報導,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在新聞欄目中作了報導,並且引發了國內學術界"紅學熱吵圓明園"的學術討論熱潮。

1999年6月由文津出版了《圓明園與〈紅樓夢〉大觀園》一書。

擅長中國寫意花鳥畫,1987年以來創作了大量牡丹藤本梅竹荷桃實楷楷杷和鶴鷺雞鴨等題材的作品。功力深厚、畫風俊秀。畫跡遍及內地23個省區,流入日韓臺港新馬泰菲美加德澳等海內外各地。作品入選國際國內各大展七十多次,獲得金銀銅優佳作精品獎五十多項。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文人畫是指由文人所作,且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宋代統治者建國之初就極為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以提高,文人的思想得以張揚。
  • 文人畫的九重境界
    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虛幻之境如果是純粹對客觀世界進行描繪,那麼,這種「描繪」的功能,書畫遠遠不及攝影、攝像便捷而逼真,書畫的優越性在於能夠表達人對客觀世界的幽微感受。客觀世界是什麼?
  • 「文人畫」的9個境界
    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虛幻之境如果是純粹對客觀世界進行描繪,那麼,這種「描繪」的功能,書畫遠遠不及攝影、攝像便捷而逼真,書畫的優越性在於能夠表達人對客觀世界的幽微感受。客觀世界是什麼?
  • 文人畫研究的新趨勢
    ,影響學理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界一直在使用西方化的語境、概念與模式去描述文人畫,背離了文人畫的主體。例如,北宋文人畫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關聯;宋元文人畫與西方文藝復興的比較;文人畫的筆墨趣味和特質與塞尚和德加畫面處理的幹筆運用有相似的筆勢與韻律,等等。但是,這種西方理論範式忽視中國文人畫的精神性文化特質是需要警醒的。
  • 文人畫的九重境界,你看到了幾層?
    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於「畫工畫」的根本原因所在。畫內之境可描,而畫外之境難求,因為「畫外之境」需要豐厚的學養、生活積澱才能達到。
  • 何謂文人畫?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
    11月30日,由美術報和西湖畫會推出「首屆中國文人畫研習班」在杭州西湖九裡松花苑開班。來自江蘇、山東、安徽及省內紹興、麗水、金華、衢州和杭州地區的畫友參加了本次研習班。美術報總監劉一丁出席開班儀式並講話。出席開班儀式的還有西湖畫會成員章耀、餘久一、吳澗風、凌中翔以及福建省畫院理論研究室副主任、職業畫家羅方華等。何謂文人畫?
  • 文人.畫.心
    文人畫的寫意筆法就如同寫詩一樣,它們都運用自己獨特的「語言」來表現物象,文人畫講究「筆墨情趣」,物象是次要的,「筆墨」本身才是目的與載體。文人畫重表現而非再現,是「印象」與表現的結合,體現了對描繪物象高度的集中、概括和提煉。文人畫承傳禪宗對自性的大徹大悟,即「自性即彌陀」這一全新的主題關係。以發見自性與靈魂探究而根本徹悟。
  • 文人畫,不止是畫
    蘇軾第一個比較全面的闡明了文人畫理論,對於文人畫體系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文人畫」追求的不是繪畫技巧本身,而是「畫外之意」。這「畫外之意」,便是「文人畫」含金量高於「畫工畫」的根本原因所在。畫內之境可描,而畫外之境難求,因為「畫外之境」需要豐厚的學養、生活積澱才能達到。
  • 文人畫中「境界」的營造
    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虛幻之境如果是純粹對客觀世界進行描繪,那麼,這種「描繪」的功能,書畫遠遠不及攝影、攝像便捷而逼真,書畫的優越性在於能夠表達人對客觀世界的幽微感受。客觀世界是什麼?
  • 文人畫的真性——落於牝牡驪黃之外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其本身就不落追求繪畫表現真實的窠臼,「不在畫裡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 」(陳寅恪)。從追求「形真」,到以「形真」求「神韻」,再到跳出物象而回歸生命性靈,這是中國文人畫發展的內在義脈。
  • 莊子美學思想中的「遊」,對文人畫思維方式的影響
    莊子思想中的「遊」,是莊子的藝術精神體現,蘊含中國古典美學中獨特的審美特質,對後世的文人畫創造與審美產生了深遠影響。一個「遊」字,生動道出了中國文人的深層美感心態,下面我們就來探討莊子美學思想的「遊」,在我國文人畫的創作和審美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
  • 傳統文人畫的人文價值
    文人畫的概念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並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是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於生命真實的意識。在一定意義上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不是塗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達追求生命意義的體驗。因此,文人畫的根本特點,就是它的價值性。文人畫先是在山水畫中獲得發展,但又並非獨得於山水。
  • 靈魂拷問 | 文人畫的九重境界,你看到了幾層?
    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
  • 文人畫的畫,就是「文人畫」?非也
    那麼,是否當代文人所畫的畫就是文人畫?非也。 早在民國時期,文人畫大家陳師曾就已敏銳指出這一問題。古代文人畫理論正宗蘇軾、董其昌等指出,文人畫與院體畫區別在於文人非畫工非職業的身份,日本文人畫學者大村西崖指出文人畫旨在其身份、階層之區別。陳師曾為文人畫做了更深層次的界定:「何謂文人畫?
  • 文人畫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思想,淺談文人畫的發展
    《王羲之觀鵝圖》局部 元 錢選還有學者,如聶瑞辰則認為,文人畫的始祖應該是顧愷之,在南朝宋時宗炳和王微就提出了抒發情感和暢神的文人畫主張,所以稱王維為文人畫始祖是不妥當的。受明朝董其昌「文人之畫,自王右丞」說法的影響,學術界普遍認為唐朝的王維是文人畫的始祖。
  • 別急著說你畫的是文人畫,先來看看文人畫的九大境界!
    所謂「性」,就是「肇自然之性」,畫出本然之「性」。畫家和世界的關係,不是站在世界的對岸來看待世界、欣賞世界、描繪世界,而是回到世界之中,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世界的一切都與自己的生命密切相關。由此產生心靈的感悟,產生對世界的獨特體驗,便是心靈的境界、生命的境界。
  • 墨趣、意趣、文趣、小趣——文人畫之趣
    從宋代至今,優秀的文人畫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究其原因:一是有文學特徵、有書卷氣、有內涵、有感想,能讓人產生共鳴;二是有個性、有才情、有獨特的不羈,能使觀者產生聯想,找到情感的契合點。故愚以為,文人畫創作當力求墨趣、意趣、文趣、小趣的統一。    所謂「墨趣」 ,是通過水與墨的融合產生變化,在白紙上用毛筆以黑白兩極和不同深淺的黑色來表現紛繁複雜、豐富多彩的世界。
  • 墨趣、意趣、文趣、小趣——文人畫之趣
    從宋代至今,優秀的文人畫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究其原因:一是有文學特徵、有書卷氣、有內涵、有感想,能讓人產生共鳴;二是有個性、有才情、有獨特的不羈,能使觀者產生聯想,找到情感的契合點。故愚以為,文人畫創作當力求墨趣、意趣、文趣、小趣的統一。所謂「墨趣」 ,是通過水與墨的融合產生變化,在白紙上用毛筆以黑白兩極和不同深淺的黑色來表現紛繁複雜、豐富多彩的世界。
  • 文人畫的,就是文人畫嗎?
    ◆ 林明傑  前些年曾流行「新文人畫」。
  • 在靜篤中感悟自然美學
    儘管其畫作頗具靈性且備受讚賞,但蘇起龍深知藝術強調在繼承中創新與發展,所以他在心領神會黎家山水之後,便不斷瀏覽、臨摹宋元明清古人的畫作,並大花功夫攻讀古代文字、研習書法,以求全面提高自身的藝術涵養,提高自身作品格調。除了在傳統師承上努力和突破外,蘇起龍也深深明白藝術的創作應是對生活本質的認識,對生活的體驗是無法代替和不可臨摹的。